书城保健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48801000000006

第6章 冬病夏治基础知识(6)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以冬季最高。由于冬季寒冷,体表皮肤小血管收缩,周围阻力增大,动脉压增高,心脏工作量增大,心肌需氧指数也相应增高,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的现象加重。所以,一步入冬季,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明显增多。夏季三伏天,天气炎热,阳气充沛,人身之阳亦随之而升,正气充足,人体血液循环加速,有利于心脏血脉的贯通,减少了疾病的发作,减轻了疾病的症状。此时因时而动,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活血化瘀、温阳益气、祛湿化痰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中药内服以及针灸穴位注射等方法治疗,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人体血管的血流量在冬天减低,夏天升高,这是因为寒热引起的皮肤温度反应及动脉交通支的开放,冬季和夏季是不一样的,显示了血管运动中枢四季节律的存在。因此春夏季节血压有自然下降的趋势,而秋冬季节血压有自然上升的趋势。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夏季三伏阳气旺盛,正可应用自然之阳以补人身之阳,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采取温通血脉、散寒除湿、活血化瘀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中药内服、针灸等法治之,有较理想的效果。

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相当于中医学“半身不遂”、“偏枯”等,古人对其早有认识。秋冬季节高血压脑溢血的发病数比其他季节明显增多。因为秋冬时节体内的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多,血管收缩,血液黏稠度增加,易发生急性脑血管病。运用“冬病夏治”的针刺、贴敷,配服中药“补阳还五汤”治疗,从“夏至”日开始服用,连服数月,可以起到温阳通络、扶正祛邪的功效,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有较好疗效。

脾胃消化系统的疾病,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痛腹泻等,均为病久不愈,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脾胃素虚,又过食生冷,克伐中阳,转为脾胃虚寒之证。夏季三伏高热,阳气旺盛,根据“冬病夏治”的原理,应用芳香化湿、温阳散寒的药物进行穴位贴敷、内服,则较易祛除脾胃阴寒之邪,对于疾病的治疗及转归十分有利。

糖尿病属“消渴”、“三消”,多为素体阳亏,禀赋不足,初期由于各种原因直接或间接损伤阴津,常以阴虚燥热为之,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久则变证丛生,直至气阴两虚,脾肾俱亏。中医冬病夏治法对糖尿病有一定优势,若配合中药内服、针灸、理疗,则收效更佳。

免疫功能低下属于中医的“虚劳”,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薄弱,易于罹患疾病,且病后久虚不复,使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免疫功能比较低的人,冬天时常发生呼吸道感染,这种慢性的呼吸道感染对健康的危害很大,过去常说的“老慢支-肺气肿-肺心病”就是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如果在夏天里调补五脏,增强脏腑功能,就能提高免疫功能,冬天发病的可能性就会大幅降低。

骨伤科的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网球肘、风湿性关节炎、寒湿腰腿痛、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等,多发于秋冬寒冷季节,遇寒则症状加重,得热则症状渐趋缓解。依据“冬病夏治”之理,在夏季三伏应用补肾壮骨、温经散寒、除湿宣痹的药物进行敷贴、内服、药浴以及针灸、推拿等治疗,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类风湿关节炎属于风湿免疫性疾病,治疗时大多会运用激素,副作用很大。中医采用滋肾填精,益气养血,佐以化瘀通络的方法,能够治本。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冬季寒冷季节症状加重,夏季症状趋于缓解,特别适合“冬病夏治”。根据“冬病夏治”之理,在夏季阳气隆盛之时,应用补肾壮督、袪寒化痰、温经通络的中药进行穴位贴敷、内服以及中药熏蒸、药浴、热敷、针灸、推拿等法治之,不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具有积极地预防作用。一般经过2~3个夏天的治疗,关节畸形也能得到改善。

男科病经常出现的阳痿、遗精、早泄,根本原因在于肾阳虚衰,失其封藏之用。夏季三伏时节,自然界阳气隆盛,正可以自然之阳以补人身之阳,此时应用温阳补肾、祛湿固涩的中药进行穴位贴敷、中药内服以及针刺、艾灸等治疗,可起事半功倍之效。

妇科痛经、闭经、白带、慢性盆腔炎,实质上总属先天秉赋不足,冲任未充,肾气不足,失于濡养温煦致使虚寒内生、经血凝涩瘀阻而成。夏季三伏,阳气冲盛,人体肌肤腠理疏松,此时根据“冬病夏治”原理,应用穴位贴敷或中药内服有利于人体阳气的提升而驱逐体内阴寒之邪,疾病有望得以彻底根治。

常有一些人患“冻疮”,手上最严重,耳郭上也有发生。在夏天治疗冻疮是为了提高皮肤的防寒能力,增强皮肤的肌体抵抗力及皮肤的致密度,避免寒冬季节再次出现冻疮。借助夏季旺盛之阳气,配以药物外搽、穴位敷贴等治疗手段,大部分患者用药后冬季再不患冻疮,只有少数患者到了冬季轻微复发,一般不需处理,可以自然恢复。

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五官科病症,也以寒、虚为特点。冬天阴盛阳衰,人的体质处于低潮状态,接受外界治疗的能力相对缓慢。而夏天,尤其是三伏天,高温鼓舞阳气,人体经脉活络、气血畅通,体质状态比较好,最宜接受外界治疗,有望得到根治。

从临床应用可以看出,很多慢性疾病都可以“冬病夏治”。它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病频率,还可以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对于病程短、病情轻的患者,连续贴敷3~5年,即可达到临床治愈之目的;病情重,病程长者,也可明显缓解疾病发作的频率与程度,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六、冬病夏治的注意事项

由于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也有了“冬病夏治”的意识,遗憾的是,不少人盲目迷信,极力推崇,将某种疾病的根治效果扩大化,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灵丹妙药”。其实“冬病夏治”作为一种治法,不管是中药贴敷还是西药注射,都有其注意事项,包括一些不良反应。这种治疗方法既有适应证,也有禁忌证,应根据个人病情认真选择,而不能盲目跟从。

1.注意贴敷起疱

贴敷疗法最早也叫发疱疗法,因为药物是刺激皮肤的,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调节阴阳。过去用冬病夏治贴敷,认为发疱越多疗效越好,但是现在人们对这个观点有了改变,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疱而达到治疗效果为目的。

穴位贴敷部位水疱的出现与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时间的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疱。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水疱、水肿、瘙痒都属于正常现象,一般不会发生感染。不过对于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来说,需仔细观察贴敷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瘙痒、发热明显,需缩短贴敷治疗的时间,及时取下药物。药饼取下后可以洗澡,但不要搓背,最好也不要用沐浴液等化学制剂,清水最好,淋浴后用毛巾轻轻吸干穴位上的水。不可过分活动,以免药物脱落影响疗效。一般来讲,第一次贴敷时应观察皮肤对药物的反应,尽量不要让皮肤出现水疱,以免影响第二次、第三次的治疗。

如出现小水疱不要戳破,可立即用矾冰液纱布湿敷,让其自然吸收;若小水疱已破,可涂抹“烫伤膏”、“京万红”等。大水疱则应及时到医院接受治疗,放出泡液,涂炉甘石洗剂,使其干燥结痂。或用“生肌玉红膏”薄涂于消毒敷料上盖贴,日换药1次,一般1周可愈。另外,如第一次贴敷后出现了较大的水疱,说明患者的皮肤可能比较敏感,第二次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轻皮肤的不适感。

2.避免寒凉刺激

冬病夏治选择在夏天治疗,就是看中了天气中的“热”,所以治疗期间不能过分贪凉。贴敷当天要避免过度吹电风扇,避免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盛夏高温,人会烦躁不安,而到了空调的环境就自然感觉舒适,但是室内外的温差很大,又会引起呼吸道局部免疫力下降,有的吸入的冷空气还会成为过敏原,刺激支气管发生咳喘。所以在高温季节,易感患者家庭空调的温度应维持在室内外温差小于5℃,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因为遇冷皮肤毛孔会收缩,影响药物吸收。不过,室内温度也不能太高,否则汗液分泌增加,也会影响药物的固定和疗效。最好的方法就是待在阴凉的地方,或适当用电扇微风吹拂。此外,贴敷期间也勿洗冷水澡,避免雨淋、露宿在外等易引致发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