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48801000000056

第56章 肩关节周围炎(1)

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韧带、肌腱和滑膜囊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因患者发病年龄以五十岁左右为多,故又称为“五十肩”。由于此病后期肩关节僵硬,活动明显受限,又称“肩凝症”或“冻结肩”。本病多由于老年人脾肾渐衰、气血虚亏、经脉失于濡养,若又感受外界风寒湿邪气的侵袭,或慢性劳损,或肩部外伤,从而使肩部经脉不通、气血凝滞、筋肉挛缩而变生诸证。

本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起病缓慢,绝大部分患者无外伤史或仅有轻微的外伤史,有的患者可因受风、受寒而发病。常见单侧发病,以右侧多见,偶有双侧同病者。其主要临床症状初期肩部酸楚、疼痛、昼轻夜重,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后期由于软组织变性、挛缩关节发生粘连,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以外展、旋外、后伸障碍最显著,如不能梳头、穿衣等,同时可见有肌肉萎缩等症。

中医认为,当人体正气不足,卫气不固时,若起居不慎,或长期劳累,腠理空虚,风寒之邪乘虚而入,致使寒凝经脉,经脉不通,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肩周炎是冬季的多发病,可因寒冷而使症状加重,随着气候的变化,至夏季症状多可减轻或消失。炎热的夏天,皮肤腠理疏松,表面血液循环加快,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当此之时,若采用一些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风除湿、强筋健骨的药物治疗,同时配以推拿手法、针灸刺激相应的穴位,能解除或减轻肩周炎的疼痛、麻木、酸胀症状,改善肩周炎的功能活动障碍,到冬季就可以少发病或不发病。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取肩髃、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天宗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肩髃、肩井、大椎、曲池、外关、天宗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痰祛瘀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穴位贴敷法2取大椎、肩髃、肩髎、肩贞、天宗、曲池、外关、合谷穴。用“天灸膏1方”。取白芥子、斑蝥各等份,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大椎、肩髃、肩髎、肩贞、天宗、曲池、外关、合谷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疱,逐渐干瘪结痂。水疱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祛邪、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穴位贴敷法3取大椎、肩髃、肩髎、腋缝、天宗、手三里、列缺、条口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大椎、肩髃、肩髎、腋缝、天宗、手三里、列缺、条口穴上。固定3~4小时后取下。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的当日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敷贴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肺助阳、补益肺气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穴位贴敷法4取大椎、肩髃、天宗、臂臑、曲池、肩贞、条口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大椎、肩髃、天宗、臂臑、曲池、肩贞、条口穴,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5厘米×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他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化痰祛瘀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

二、热敷熏洗法

(一)热敷法

热敷法1

用“温经止痛散”治疗。取川乌80克,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取药末500克,加60°白酒适量润湿,复置于锅内炒热,做成药饼。趁热敷于肩部,外以油纸或薄膜盖定,绷带包扎,至局部及全身发热或微汗出为度。每天1~2次,每次1~2小时,3天后更换新药。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之寒湿型。热敷法2用“温经止痛散”治疗。取川乌80克,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取药末250~500克,加60°白酒适量润湿,复置于锅内炒热,纱布包裹,做成药枕或药袋。将药枕或药袋置于颈肩部,外以电熨斗或电吹风热熨之,使药力直透肌腠筋骨,以局部觉热为度。每天1~2次,每次30分钟,3天后更换新药。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之寒湿型。热敷法3用“温经止痛散”治疗。取川乌80克,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取上述生药粗末250~500克,置于瓶内,浸泡于60°白酒2000毫升中,密封避光,每天振摇1次,7天后备用。用时将药酒少量倒于杯碗内,用脱脂棉团蘸药酒适量,以长柄镊挟持,火柴点燃,引燃碗内药酒,用手将燃烧之药酒快速涂于肩部,并迅速用手掌拍熄,再涂再拍熄,同时揉擦患部,以局部潮红为度。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之寒湿型。热敷法4用“温经止痛散”治疗。取川乌80克,草乌80克,麻黄60克,细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干姜60克。上药8味共500克,置于锅内,微火烘脆,共为细末,取上述生药粗末250~500克,置于瓶内,浸泡于60°白酒2000毫升中,密封避光,每天振摇1次,7天后备用。用时直接用棉球或纱布蘸药酒适量,涂于肩部,用手掌揉擦至发热为度,每天1~2次;亦可将药酒装入压力瓶内,先按摩肩部片刻,再将药酒喷洒于患部,揉擦片刻,使患部发热为度,亦有良效。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通络除痹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之寒湿型。热敷法5取桂枝10克,透骨草20克,伸筋草15克,姜黄10克,川芎15克,威灵仙15克,羌活12克,麦麸300~400克。将前7味药水煎后取汁,再将麦麸放入锅中炒黄,趁热将药汁渗入,再加陈醋一汤匙搅拌,装入纱布袋中,趁热敷于肩关节处,凉了更换纱布袋。每天2次,每次40~6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祛风除湿、温阳通络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

(二)药浴法

药浴法1

用“五枝熏洗方”治疗。取桃枝250克,杨枝250克,柳枝250克,桑枝250克,槐枝250克,石菖蒲250克,老葱250克,生姜250克。先把石菖蒲、老葱、生姜捣烂放桶内,再把其他药物共煎煮,倒入桶内熏洗患处。每天3次,每次30~60分钟,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祛风、通络的功效,用于治疗肩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