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奇效冬病夏治
48801000000041

第41章 慢性胃炎(2)

此方法具有温经活血、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热敷法2用“热敷散”治疗。取麦麸皮1500克,食醋250克。将麦麸皮1500克在铁锅内炒糊后,再加食醋250克,速搅拌均匀后,装入自制布袋内,然后放置在胃脘痛部位,布袋上加热水袋热敷,用被子盖好保暖。

此方法具有祛风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热敷法3用“姜葱软膏”治疗。取生姜120克,葱子120克,川乌18克,麻黄18克,北细辛18克,白芷18克,羌活24克,肉桂20克。后6味药共为细末,生姜、葱子共捣成绒,用酒水各半调匀,炒热分装2个布袋,轮番熨敷胃脘部,每次热敷1小时,以局部微微出汗为度,每天1~2次。

此方法具有温中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三、针灸治疗法

(一)针刺法

针刺法1

用“老十针”方。取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穴。中脘、下脘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沉重,胃部有收缩感。内关穴直刺0.5~1.5寸,深刺可透外关,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指端发散;或向上斜刺1~2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腋胸等,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捻转补泻法。足三里穴直刺1~2寸,使患者酸胀麻电感向下扩散至足背,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补泻法。气海、天枢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小腹或阴部传导。

此方法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针刺法2用“新十针”方。取中脘、内关(双)、足三里(双)、天枢(双)、公孙(双)、气海穴。中脘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沉重,胃部有收缩感。内关直刺0.5~1.5寸,深刺可透外关穴,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有麻电感向指端发散;或向上斜刺1~2寸,使患者感局部酸胀,可扩散至肘、腋胸等,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捻转补泻法。足三里穴直刺1~2寸,使患者感酸胀麻电感向下扩散至足背,有时可向上扩散至膝,用平补平泻法或提插补泻法。气海、天枢穴直刺1~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小腹或阴部传导。公孙穴直刺0.5~0.8寸,施捻转补法,使患者局部有沉胀痛感。

此方法具有健脾和胃、祛瘀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本方能加强脾的助运化功能,促进胃的腐熟水谷作用,有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针刺法3

取足三里、内关、中脘、阴陵泉、脾俞穴。足三里穴针刺时左手按于穴位下方,右手持针略向上斜刺1.5~2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关穴针刺时左手按于穴位远端,右手持针向肘关节方向斜刺0.5~1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中脘穴直刺1.5~2寸,施小幅度提插捻转泻法或刮针法,使患者感局部沉胀,胃有收缩感;阴陵泉穴直刺1.5~2寸,施提插捻转泻法,使患者感局部酸沉及触电感;脾俞穴向脊柱斜刺0.8~1.2寸,使患者感局部沉胀。可在背部脾俞、胃俞穴或腹部“三脘”处针刺加艾炷灸,结束后加拔火罐。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各型胃炎疼痛。针刺法4主穴取中脘、胃俞、巨阙、足三里、公孙、内关穴;配穴取脾俞、丰隆、章门、期门、阳陵泉穴。实热证宜针刺为主,虚寒证则以灸法为主,针刺为辅。中脘穴直刺3寸,施呼吸捻转补泻法;公孙穴进针1寸,内关穴直刺1.5寸;期门、章门穴针尖向正中线方向斜刺5分,勿刺入胸腔,捻入捻出。胃俞、脾俞穴针刺向脊椎方向,进针1寸,施捻转提插法。每天针刺1次,10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理气止痛、健脾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二)电针法

电针法1

取足三里、三阴交、内关、中脘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足三里穴用1.5寸毫针直刺0.8~1.2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三阴交穴用1.5寸毫针向上斜刺,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向上传导;内关穴用1.5寸毫针向心斜刺0.5~0.8寸,行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沿前臂向胃部传导;中脘穴用2寸毫针直刺1.0~1.5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患者感局部酸胀沉重,胃部有收缩感。各穴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电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20分钟,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电针法2取脾俞、胃俞、内关穴。穴位局部常规消毒,脾俞、胃俞穴用1.5寸毫针向脊柱斜刺0.8~1.2寸,内关穴用1.5寸毫针向心斜刺0.5~0.8寸,施提插捻转补法,使针感沿前臂向胃部传导;各穴得气后接电针治疗仪,电流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20分钟,每天1次,7次为1个疗程,间隔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此方法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三)艾灸法

艾灸法1

取穴分2组,第1组为中脘、内关、梁门、气海、足三里穴,第2组为胃俞、脾俞、肾俞、公孙、内关穴。将艾条点燃,插入灸器之顶孔中,对准选定之穴位,用橡皮带固定左右底袢,使器身与皮肤垂直。调节温度高低,以温热略烫但患者能耐受为宜;温度平和无效,太高会烫伤皮肤。对胸腹及四肢诸穴,可以嘱患者自行调节。施灸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炎。艾灸法2腹部取上脘、中脘、下脘、梁门穴;背腰部取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选大号温灸盒,点燃1~3段、长6~7厘米的艾条后放置于盒内的铁纱上面,对准穴位或施灸部位,盖好盖子施灸,每次可灸15~30分钟,同时针刺章门、足三里穴。若在施灸过程中,盒内温度过高,患者不能耐受时,应及时将盖子部分打开(热气向上,下面的温度即可下降)。若温度还高,可将盖子拿下。盖盖子时,注意不能全部盖严,要留有一定的缝隙,使空气流通,让艾条充分燃烧。施灸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健脾、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炎。艾灸法3取穴分2组,第1组为中脘、梁门、气海、足三里穴,第2组为胃俞、脾俞、肾俞、公孙、内关穴。用“白芥子饼”灸。取白芥子研为细末,再将药末用凉水和好,做成直径2.5~3.0厘米、厚0.3~0.4厘米的药饼,将药饼放在选好的穴位或部位上,将艾炷放在药饼上点燃施灸。灸足三里穴9壮,脾俞、胃俞穴各7壮,中腕穴7壮,梁门穴7壮。施灸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和胃、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炎。艾灸法4取中脘、梁门、脾俞、内关、足三里、关元穴。用“隔姜灸”法,灸脾俞穴时患者取俯卧位;灸足三里、关元、内关、梁门、中脘穴时患者取仰卧位。将鲜姜切成0.3~0.4厘米厚的姜片,上用针扎几个小孔,再将姜片放在选好的穴位上,上面放置1.5厘米×2厘米艾炷,用线香点燃,当患者感到灼热时,可将姜片连同艾炷向上稍稍提起,或将艾炷立即去掉,再更换新艾炷继续灸之。施灸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穴灸3~9壮,换艾炷不换姜片。每天1次,7天为1个疗程,共灸治3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中散寒、和胃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型胃炎。

(四)耳穴法

耳穴法1

取耳穴脾、胃、口、皮质下、交感、神门。选取0.5寸短柄毫针针刺,耳穴局部常规消毒,以左手固定耳部,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宜,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或取“图钉型”皮内针(即揿针),耳穴局部常规消毒,用镊子持针柄,对准所选穴位,垂直刺入,令环状针柄平整地留于皮肤上,以胶布固定,留针2~3天,埋针期间,每天以拇指、食指按压埋针处2~3次,以加强针感,增强疗效。或取王不留行子,耳穴局部常规消毒,把王不留行子,置于8毫米×8毫米胶布中心,贴敷于所选治疗点上,用拇指、食指相对按压,揉捏至耳穴局部发热、红润、疼痛,留置3~5天,每天按压2~3次。此方法具有温阳益气、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治疗寒邪犯胃型胃炎。

耳穴法2

取耳穴肝、胃、交感、艇中、脾。选取0.5寸短柄毫针针刺,耳穴局部常规消毒,以左手固定耳部,右手进针。进针深度以穿破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宜,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可间隔捻针。或用镊子持皮内针对准所选穴位垂直刺入,以胶布固定,留针2~3天,埋针期间,每天以拇指、食指按压埋针处2~3次,以加强针感,增强疗效。或将中药王不留行子置于8毫米×8毫米胶布中心,贴敷于所选治疗点上,用拇指、食指相对按压,揉捏至耳穴局部发热、红润、疼痛,每天按压2~3次。

此方法具有泻热和胃的功效,用于治疗肝胃蕴热型胃炎。

(五)穴位注射法

穴位注射法1

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黄芪注射液”10毫升,取脾俞、中脘、三焦俞、内关穴,局部常规消毒,刺入穴位,微提插,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胀感且回抽无回血时,注入药液,每穴2.5毫升。隔天1次,每次注射一侧,下次注射另一侧,6次为1个疗程。

此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注射法2

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复方丹参注射液”10毫升,取脾俞、内关、公孙、足三里穴,局部常规消毒,刺入穴位,微提插,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胀感且回抽无回血时,注入药液,每穴2.5毫升。隔天1次,每次注射一侧,下次注射另一侧,6次为1个疗程。

此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穴位注射法3

用10毫升注射器抽取“当归注射液”10毫升,取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穴,局部常规消毒,刺入穴位,微提插,使患者感穴位有酸胀感且回抽无回血时,注入药液,每穴1.5毫升。隔天1次,每次注射一侧,下次注射另一侧,6次为1个疗程。

此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六)穴位埋线法

取脾俞、胃俞、肝俞、中脘、足三里穴。在局部麻醉下,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1厘米,分离肌层,在深部寻找敏感点。出现感传现象时,施用特定的诱导手法,扩大基底面,视病情及体质埋入适当的肠线(羊肠线置75%酒精中浸泡1小时),并与切口成一定角度。埋毕,冲洗消毒,缝合l 针,盖无菌纱布,7天拆线。勿损伤较粗血管和神经,6周内禁用抗炎止痛药。

此法用于治疗慢性胃炎。

四、中药内服法

中药内服法1

用“消痞汤”。取党参15克,白术15克,枳实10克,半夏10克,莪术10克,苦参10克,丹参30克,黄连5克。水煎服,服用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消痞化积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

中药内服法2

用“安胃汤”。取黄连5克,干姜5克,半夏10克,百合30克,乌药7克,木香7克(后下),丹参30克,白芍30克,炙甘草7克。水煎服,服用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1剂,分2~3次餐前温服,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消痞健胃、行气缓中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证属肝气犯胃,湿浊中阻,症见胃脘痞满、腹闷、疼痛及嗳气、反酸、纳差等。

中药内服法3

用“胃友汤”。取黄芪30克,肉桂6克,吴茱萸10克,枳壳10克,生姜黄10克,川芎10克,红花10克,桃仁10克,丹参3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服用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补气温中、活血化瘀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证属脾胃虚寒夹瘀。症见胃脘病,腹胀嗳气,遇寒加重,得暖则舒,舌质淡或苔薄白厚腻,脉弦或慢。

中药内服法4

用“三合汤”。取百合30克,首乌9克,丹参30克,檀香6克,砂仁6克,高良姜6克,制香附9克。水煎服,服用的时间从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开始,每天1剂,早晚分2次温服,7天为1个疗程,休息3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共服3个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活血化瘀定痛、养血益肾健脾的功效,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证属虚实寒热夹杂,症见胃脘痛,舌苔白,脉象弦,胃脘喜暖喜按,但又不能重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