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是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刺激,引起终末支气管远端(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血,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被破坏的一种病变。一般病程较长,发展缓慢,呈慢性进行性加重。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与慢性支气管炎并存,经常咳嗽、痰多。早期无明显症状,典型症状是劳累性气促,在原有咳嗽、咳痰等慢支症状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每因感冒、气候变化使之加剧,多表现为呼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则呈现混合性呼吸困难,常有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症状,如发绀、头痛、心动过速、嗜睡、精神恍惚等。重度肺气肿患者,出现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呼吸运动减弱,语言震颤减低。后期可并发肺源性心脏病,出现右心功能不全或衰竭的表现,如颈静脉怒张、下肢浮肿、心率加快、肝肿大等。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及体征、X线检查、呼吸功能检查、血液气体分析等,其中X线检查、呼吸功能测定、血气分析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病属中医的“痰饮”、“喘证”范畴,与《金匮要略》中的“肺胀”
更为近似。本病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瘀阻于肺,日久而脾肾两虚。脾虚,则水谷运化、转输功能失常,痰饮内生;肾虚,特别是肾阳不足,则气化不利,不能纳气,温煦全身及固表祛邪的功能减弱,所以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寒邪外袭,引动内伏痰饮,上逆阻碍气道,肺气不能正常宣布,则变现为咳嗽、咳痰、气喘。选盛夏伏天之时,取“春夏养阳”之意,健脾温肾,以化痰饮,增强体质,而使秋冬季节咳喘病少发,或者减轻发作。
一、穴位贴敷法
穴位贴敷法1
取大椎、肺俞、风门、心俞穴。用“冬病夏治消喘膏”。取炙白芥子21份,元胡21份,甘遂12份,细辛12份,生姜适量。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粉(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药膏直径为1.3厘米、厚约0.3厘米。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大椎、肺俞、风门、心俞穴上。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4~6小时,儿童相应缩短。如果局部有烧灼感或疼痛,可以提前揭去。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药膏干燥后揭去。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共贴敷3次,一般连续贴治3年。
此方法具有温经散寒、化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肾阳虚型肺气肿。穴位贴敷法2取大椎、肺俞、风门、天突穴。用“天灸膏1方”。取白芥子、斑蝥等量,共研极细末,用50%二甲基亚矾调成软膏。用时取麦粒大小的药膏,放置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贴敷于大椎、肺俞、风门、天突穴上。贴敷时间在每年“头伏”、“中伏”、“末伏”,择其中午时分,5天贴敷1次,3次为1个疗程,必要时可连续贴敷2~3个疗程,连续贴治3年。成人每次贴敷的时间为3小时,儿童相应缩短。一般揭去药膏后即起水疱,逐渐干瘪结痂。水疱不可擦破,若破裂,用甲紫涂擦。注意局部清洁,一般不会感染,不留瘢痕。
此方法具有温阳祛邪、化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虚寒性肺气肿。
穴位贴敷法3
取肺俞、膏肓俞、百劳穴。用“天灸膏2方”。取白芥子、甘遂、麻黄、细辛、半夏、元胡,各药等量烘干,共研为细末,过100目筛储瓶备用。用时取生姜适量,洗净浸泡后捣碎取汁,再用生姜汁拌和药面(药面和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拌匀调成膏状。取药膏3克,摊涂于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在药膏上面点少许麝香(或冰片),贴敷于肺俞、膏肓俞、百劳穴上。固定3~4小时后取下。每年治疗4次,即“头伏”、“中伏”、“末伏”第1天的中午时分各贴敷1次,“末伏”后10天左右再敷贴第4次以巩固疗效,每年4次为1个疗程,连续贴敷治疗3年。
此方法具有温肺助阳、补益肺气的功效,用于治疗阳气虚弱型肺气肿。
穴位贴敷法4
取肺俞、心俞、膈俞穴。用“白芥子泥丸”。取白芥子15克,洋金花9克,甘遂9克,细辛9克,麝香(或冰片)0.3~1.5克,鲜生姜适量。将前4味药物烘干,与麝香(或冰片)共研为极细末,和匀,密封备用。临用前取出药末1/3,徐徐加入刚刚挤压出的鲜姜汁(生药末和鲜生姜汁的比例大致为10克∶10毫升),搅拌制成膏,以能够成形而不散为度,搓成圆柱状,然后切成直径1.3厘米、厚约0.3厘米的小圆饼。取肺俞、心俞、膈俞穴,常规消毒,用毫针点刺不留针,出针后即将药饼分置各穴上,用5厘米×5厘米贴敷纸覆盖固定,贴治(同时休息)3~4小时方可揭去。个别对药物过敏的患者,贴后不久即感烧灼疼痛难忍,可提前揭去。如起疱可按烫伤处理,不宜再用此法治疗。贴敷的时间以每年“头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中午时分为佳,每年贴敷3次。如法连续贴敷治疗3年。第2、第3次贴治时局部皮肤有红晕不影响治疗,但如有破损尚未恢复时可根据辨证另取他穴。
此方法具有温阳通络、宣肺化痰的功效,用于治疗肺肾阳虚型肺气肿。
二、热敷熏洗法
热敷法1
用“热敷膏”。取葱汁150克,姜汁150克,蒜汁150毫升,凤仙花汁50毫升,米醋150毫升,面粉30克,牛皮胶60克。先将葱汁、蒜汁、姜汁、凤仙花汁及米醋放入锅内煎煮,煎成浓汁后再加入牛皮胶及面粉,继续煎至膏状为止。用时取适量药膏摊涂在5厘米×5厘米贴敷纸中心部位,贴敷于患者大椎、定喘、肺俞、风门、天突、膻中穴上。每天换药1次,10天为1个疗程。
此方法具有温肺助阳、补益肺气的功效,用于治疗阳气虚弱型肺气肿。
热敷法2
用“姜葱软膏”。取生姜120克,葱子120克,川乌18克,麻黄18克,北细辛18克,白芷18克,羌活24克,肉桂20克。后6味药共为细末,生姜、葱子共捣成绒,用酒水各半调匀,炒热分装2个布袋,轮番熨敷背部大椎、风门、肺俞等穴处,每次热敷1小时左右,每天1~2次。
此方法具有温肺助阳、补益肺气的功效,用于治疗阳虚内寒型肺气肿。
三、针灸治疗法
(一)针刺法
针刺法1
取膏肓俞、肺俞、肾俞、气海、足三里、膻中穴。膏肓俞、肾俞、肺俞穴均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施捻转补法;气海穴直刺1.5~2寸,施呼吸补法,使针感沿任脉下达两股,上至中脘,施术2分钟;足三里穴略向上斜刺1.5~2寸,施迎随补法,施术1~2分钟;膻中穴平针向剑突方向刺入0.3~0.5寸,施呼吸泻法,以呼吸平缓为度。于夏季针灸治疗2个月,可明显减轻患者在冬季的发作。
此方法具有培补脾肾、纳气定喘的功效,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型肺气肿。
针刺法2
取天突、膏肓俞、肾俞、脾俞、关元、足三里、太溪、三阴交穴。天突穴先直刺0.2寸,然后将针尖转向下方紧靠胸骨后面刺入1~1.5寸,施呼吸泻法,以喘息渐缓为度;膏肓俞、肾俞、肺俞穴向脊柱方向斜刺0.5~0.8寸,施捻转补法;关元穴直刺1~2寸,施捻转补法,温针灸3壮;足三里穴,略向上斜刺1.5~2寸,施迎随补法,施术1~2分钟;太溪穴用捻转补法,直刺0.5~1寸,使针感向足心传导,施术1~2分钟;三阴交穴直刺0.5~1寸,使针感向足心传导,捻转补法,施术1分钟。
此方法具有温肾纳气、祛痰平喘的功效,用于治疗肾阳虚弱型肺气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