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注说明】环跳系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本穴能通经活络、除湿散寒,为治疗下肢、腰背病常用穴。治疗臀部疾患,针感应向上行;腿部疾患,针感向下行,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要求气至病所。配风市、阳陵泉、绝骨穴治疗偏瘫;坐骨神经痛属于少阳经者,即疼痛在下肢外侧者取环跳穴;若肢后侧痛剧者属太阳经,应取秩边穴。
【穴位名称】血海
【体表定位】仰卧或正坐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屈膝时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穴位功效】调和气血,祛风利湿。
【主治病症】月经不调,崩漏,闭经,阴部痒痛,荨麻疹,湿疹,丹毒,脚气,腿膝肿痛、麻痹。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1~1.5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血海又名百虫窝,有调和气血的作用,血分杂病常选用此穴。本穴擅治妇科经血诸症,凡脾气虚而引起崩中漏下,可补血海穴,使之引血归经。亦用于阴部瘙痒、湿疹、荨麻疹等皮肤风湿侵袭之症,古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说。
【穴位名称】足三里
【体表定位】仰卧伸直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处,距胫骨前缘1横指。
【穴位功效】调理脾胃,疏通经络,镇痉止痛。
【主治病症】急慢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下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坐骨神经痛,膝骨性关节炎。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1.5~2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足三里系胃经合穴,主治范围很广,为四总穴之一,是治疗胃肠疾患的常用穴。此穴还有保健作用,古代有“若要安,三里常不干”的说法,即常灸足三里(直接灸)使其有灸疮则身体安康。在流感流行时,刺之有预防流感的作用。该穴还是预防中风的有效穴,如发现肢麻、舌强、眩晕、手足乏力等中风先兆症状,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于足三里与绝骨穴,有预防中风的作用,中风后经常温灸足三里则可预防中风再次发作。
【穴位名称】委中
【体表定位】俯卧,在腘窝横纹中央,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中间凹陷中。
【穴位功效】清热散邪,舒筋利节。
【主治病症】腰背痛,膝肿痛,腹痛吐泻,下肢挛痛、麻痹,小便不利,遗尿。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1~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禁灸。
【备注说明】委中系膀胱经之合穴,是有名的四总穴之一。“腰背委中求”,本穴是治疗腰背部疼痛的要穴,亦名血郄。点刺放血可治疗下肢皮肤瘙痒、荨麻疹等皮肤病,有显著疗效。亦可作为治疗膝关节屈伸不利的主穴。
【穴位名称】阴陵泉
【体表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穴位功效】健脾利湿,调补肝肾。
【主治病症】腹痛,腹胀,水肿,泄泻,黄疸,小便不利,遗精,遗尿,月经不调,带下,阴痛,腿膝肿痛、麻痹。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1~2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阴陵泉系脾经之合穴,是下肢较常应用的经穴之一,主治脾、肾二经病症,有温运中焦、清利下焦之功。凡由中焦虚寒与下焦湿热所致的病症皆可选用此穴施治。
【穴位名称】阳陵泉
【体表定位】仰卧,俯卧或侧卧,在膝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
【穴位功效】清热利胆,舒筋活络。
【主治病症】胁痛,口苦,呕吐,黄疸,胸满,全身拘挛,腰痛,坐骨神经痛,肋间神经痛,肝炎,胆囊炎,高血压,膝部红肿,半身不遂,小儿惊风,小儿麻痹后遗症等。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1~1.5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阳陵泉系胆经之合穴,也是八会穴中之筋会,有疏肝胆、清湿热、舒筋利节的作用,是临床常用的腧穴。配曲池、外关、合谷、筋缩、环跳、三阴交穴可治疗筋脉挛急和截瘫性下肢痉挛;如中风患肢挛急可补膈俞穴,泻尺泽、阳陵泉穴。本穴又是胆经的合穴,“合治内腑”,在胆囊炎、胆石症发作时泻之有奇效。
【穴位名称】丰隆
【体表定位】仰卧伸直下肢,或正坐屈膝,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2横指处。
【穴位功效】祛痰降逆,舒筋活络。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痰多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癔病,癫痫,精神病,下肢酸痛、瘫痪,腓肠肌痉挛。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1.5~2.5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丰隆系胃经络穴,具有治疗表里两经疾病的作用。本穴长于降逆祛痰,凡呼吸系统疾患痰多者必用丰隆穴。配曲池、内关穴治疗高血压;配膻中、神门、中脘穴治疗因痰而引起的癫痫。
【穴位名称】三阴交
【体表定位】正坐或仰卧,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穴位功效】健脾益气,调补肝肾。
【主治病症】胃痛,腹胀,肠鸣泄泻,月经不调,不孕,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湿疹,荨麻疹,高血压,下肢神经痛或瘫痪。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5~1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三阴交系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肾经之会穴,统治足三阴经所主治的病症。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为治疗肠胃、生殖、泌尿系统和妇产科病症的主穴。亦为下肢病症的常用穴。
【穴位名称】悬钟
【体表定位】仰卧或侧卧,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
【穴位功效】祛风通络,强筋壮骨。
【主治病症】颈项强痛,胸胁胀痛,咽喉肿痛,落枕肩凝症,腰痛,痔疾,下肢痿痹瘫痪,脚气。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1~1.5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悬钟又名绝骨,系八会穴中之髓会。配风池、风门、巨骨穴治疗颈项强痛;配环跳、风市、梁丘、足三里穴治疗下肢挛痛、麻痹和瘫痪。
【穴位名称】昆仑
【体表定位】垂足取穴,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穴位功效】舒筋利节,解表散寒,活血催产。
【主治病症】头痛,项强,腰背强痛,坐骨神经痛,阴部肿痛,难产,胎衣不下,足跟肿痛,脚气,下肢瘫痪、麻痹。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5~1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昆仑系膀胱经之经穴,可作为足太阳经引经穴,治疗腰背疼痛和太阳经头痛、坐骨神经痛及下肢后侧痛。剧痛者,配大肠俞、秩边、委中穴则效果显著。
【穴位名称】太溪
【体表定位】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处。
【穴位功效】滋阴补肾,调理冲任。
【主治病症】咽喉肿痛,咳嗽,气喘,遗尿,小便频数,阳痿,遗精,月经不调,耳聋,牙痛,失眠,神经衰弱,下肢麻痹,足跟肿痛。
【操作方法】毫针直刺0.5~0.8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太溪系肾经原穴,可通调三焦,滋阴补肾。配肾俞穴用补法治疗老年性耳聋耳鸣;配心俞、神门穴治疗心肾不交之失眠。
【穴位名称】太冲
【体表定位】正坐或仰卧,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
【穴位功效】疏肝理气,调经和血,镇惊熄风。
【主治病症】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胁痛,疝气,癫痫,呕逆,小儿惊风,下肢痿痹,失眠,口眼斜,高血压,崩漏,赤白带下,月经不调等。
【操作方法】毫针平刺0.5~0.8寸,宜用艾灸法及穴位贴敷法。
【备注说明】太冲系肝经之俞穴,亦是原穴。用以治疗寒滞厥阴,阴囊收缩,痛引少腹或肝失藏血及肝经风热诸症。泻之可以清肝热,补之可以养肝阴。本穴与合谷配为“四关”穴,泻之有理气活血的作用,补之能益气养血。此二穴一阴一阳,一气一血,可治疗全身关节疼痛。痛无定处者,可用“四关”穴配大椎穴,则有相得益彰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