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不过是向死而生:哲学大师人生省思录
48797200000023

第23章 诗意地栖息——论幸福(2)

艺术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正因为不结果实而更加能够显出它的美来,它是以美为目的本身的自为的美。艺术家便是呕心沥血要使瞬息的美感常驻的人,他在创造的苦役中品味到了造物主的欢愉。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那种奇妙的瞬时的感觉,大多数人却抓不住,因为琐碎的生活潮流把他们疾速的冲到前方,他们还没来得及去回味和体验。有些人抓住了,但不能赋予其正确的形式。只有很少的人既能抓住,又能赋予形式。这也正是天才与一般聪明人的区别。

艺术家最容易受美的事物的诱惑与感染,有着最强烈的占有美的欲望。但美是无法占有的,因为一旦占有,美感就会随之丧失。艺术家被这种无法满足的欲望逼到了绝路上,于是,才走向艺术,以象征的方式对美进行占有。所以说,艺术家是被逼上象牙塔的。

尽管艺术家对美如痴如醉,但作为一个艺术家,却不能丢魂失魄地做美的奴隶。当然也不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美进行旁观,他必须要驾驭美,赋予美以形式,并借此成为美的主人。

现代人常常面临的是在艺术和功利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艺术的生存方式注重对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愉悦,而功利的生存方式注重对物质的占有和感官的享乐。两者相比较而言,艺术则为没有信仰的现代人提供了一种真正的精神补偿。这对于热爱人生却又为终极关切苦恼着的人们来说,艺术的确是最好的慰藉。

在一切精神创造中,灵魂上的创造永远是第一位的。艺术是灵魂寻找形式的活动,如果没有灵魂的需要,对形式的寻找就失去了动力与意义。那些平庸之辈之所以不去寻找真正适合于自己的形式,根本原因就是自己的灵魂没有需要。

艺术是需要创新的。对于一个真正的诗人来说,诗歌是灵魂的事业,是内在精神过程的一个表达方式。一个人灵魂中发生的事情必然会是最具个性和最独特的,所以,不得不寻求相对应的最个性、最独特的表达方式。创新首要的问题应是灵魂的独特和丰富。中国当代诗坛的主要问题是灵魂的平庸和贫乏,因为人们都忙于享受外在的生活,追求外在目标,敢问又有多少人是有真正的内在生活的?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不仅要有真实、丰富、深刻的灵魂生活,还要为自己的灵魂生活寻找恰当的表达形式。灵魂生活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了人们作品的精神价值,灵魂生活表达方式所达到的高度决定了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如果说灵魂生活是艺术中的真,那么,灵魂生活的表达方式就是艺术中的美。所以,在艺术中,美是以真为前提的,一种形式倘若没有精神内涵就不能称之为美。所以,一个美女写真集是不能称之为艺术的,而罗中立创作的那个满脸皱纹的“父亲”则是伟大的艺术作品。

好的艺术家就像一个好女人或好男人一样纯净,这是一种成熟的单纯,是一种有深度有力度的单纯。他们不仅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却又不为时代的五光十色所侵染,不为成败所动摇,既能耐得住寂寞,也能耐得住喧嚣,始终保持自己独特的本色。

本性的召唤

在受到别人的赞赏时,人们往往有两种表现。

一种人,别人越是赞扬他,他越是感到受之有愧。

另一种人,别人越是夸他,他越是人来疯,越是飘飘欲仙。

——【德】尼采

认识自己是人离苦得乐的唯一途径

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的怪兽,它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不出,就将其吃掉。后来是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人。斯芬克斯羞惭地跳崖而死。

斯芬克斯之谜几乎难住了所有的凡人。是的,人生于世,如逆旅之过客,匆匆中,或奔波,或安享,或茫然,或奋进,真正认识自己的又有几人呢?

其实,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解答是表象的、动物层面的,换言之,他并没有真正地解开斯芬克斯之谜。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德尔菲神庙前石碑上镌刻着的“认识你自己”仍然是一个谜,仍是横亘在当代人类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也许你会感到纳闷,难道我还不认识自己吗?我应该是对自己了解最清楚的人了呀?

恰恰相反,我们感觉最熟悉的东西往往是最难认识的。人是万物的灵长,人是宇宙的奥秘。但“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比最艰深的数学原理都难以解释。

和“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样,追问人生的意义同样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理性主义的哲学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规律、有逻辑、有意义的客观存在,人是宇宙的精华,可以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战胜自然,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莫不如是。

然而,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以及人类认识的进步,对理性主义的打击也纷至沓来——首先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发现主宰世界的人原只不过是茫茫宇宙中一颗小行星上的尘埃;接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宣布人并非是由上帝造的,而是由猴子演变进化而来;继之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声明人连自己都认识不了,更主宰不了自己。在三次沉重的打击之下,营造了千年的理性主义大厦轰然倒塌,令人目瞪口呆,惊心动魄。于是,叔本华、尼采、萨特等人进一步提出了荒谬哲学,认为人的存在并没有合理性,意义只是选择的结果。人的存在是偶然的,人有思想是偶然,那么我们是谁,我们的意义何在?经过数千年的争论,我们又回到了起点。

当然我们并不是强调人生的偶然和无意义,但是哲学的思考确实会对我们认识自己有所裨益。在生活中也许你是一位成功人士,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可是有一天,一阵莫名的空虚突然侵袭了你,你会感觉自己无所依傍,从前所追求的一切突然都失去了意义。你忍不住问:“我到底怎么了?”

也许你一直平平淡淡,毫不引人注目,平庸麻木的生活早已消磨掉你的锐气和志向。然而,当你看到那些成功人士时,仍然会心存茫然。你会忍不住问:“我到底怎么了?”

正是对于“自我”的追寻,才能使你拨云见日,看到真正的自我,让生活充满意义。真正认识自己,是人生全部意义的正确出发点,是决定我们生命质量能否达到幸福境界的根本基石。

真正的认识自己,是一次永无止境的智慧升华和离苦得乐的生命之旅。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所受苦的根源就是来自于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是谁,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们的东西,从而使自己陷于痛苦不幸的渊海而无法自拔。要知道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会把所有不能真正代表我们的东西席卷一空,而真正的你是不会随时间、甚至死亡而改变的。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应该认识到自己的独特禀赋及价值。不要自以为是,高估自己,盲目骄傲,做出超自己能力之外的事;也不要低估自己,萎缩自己,不去打开自己生命特点禀赋的潜能。

当一个人知道了自己从何而来,将向何去,他就不会迷失自我,反而能够尽善的妙用自己的角色,在现世确立清醒的生命方向,活出生命的意义及价值。这样,哪怕是辛苦操劳,也会给自己和大家带来仁爱、和谐、喜悦、幸福……

自恋是因找不到爱自己的适当方法

?? 美少年纳西索斯是希腊最俊美的男子,无数的少女对他一见倾心,可他却自负地拒绝了所有的人。这当中包括美丽的山中仙女厄科。厄科十分伤心,很快地消瘦下去。最后,她的身体终于完全消失,只剩下忧郁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众神愤怒了,决定让纳西索斯去承受痛苦:爱上别人,却不能以被爱作为回报。

有一天纳西索斯在水中发现了自己的影子,然而却不知那就是他本人,爱慕不已、难以自拔,终于有一天他赴水求欢溺水死亡。众神出于同情,将他死后化为水仙花。

先知泰瑞西斯曾预言了纳西索斯的命运:“只要他不认识自己,他就能活到很老。”自恋的崩溃,常常是建立在自我认识和自爱的基础之上。当我们心中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想成为想象中的那另一个“我”时,我们就开始了走出自恋的第一步。

自恋是指完全沉迷于自我,拒绝一切心灵层面的交流。这是一种魔念,排挤了一切来自他人的爱。自恋具有回音的性质,觉得万事万物都是自己的投影,这让他不愿放弃自己的“力量”。

我们往往会对自恋大加抨击,认为自恋是自我和自爱的一种表现形式。越是被人认为不好的东西,往往会具有很大的价值。我们对自恋的排斥,会不会掩盖了心灵之爱的神秘本质呢?我们给自恋打上负面的标签,是不是为了抗拒心灵对爱的渴求?

心灵总是需要依托,而自恋则是心灵缺乏依托的表现。自恋就是寻找心灵“另一面”的过程。自恋并不是单纯的自我迷恋,而是心灵需求的一种表达。自恋意味着我们还没有找到“我”,因为自恋的人并不清楚,自己的本性有多么深刻、多么玄妙。自恋的人表面看来快乐满足,其实不堪重负。他努力追寻被爱的感觉,却始终无法成功。

自恋的人所执著的事物,正是他所欠缺的。他会反复问自己:“我做得是不是不够好?”而他真正想说的是:“无论我做什么,无论我怎么努力,总是不能达到让自己满意的标准。”也就是说,一个人之所以刻意表现出自恋,正是因为他找不到爱自己的适当方法。

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自我”甚至“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是需要被爱,需要被关注和表现,这是我们天性的一部分。比如说一个孩子不仅仅有纯真的一面,同时也会哭闹,甚至会打翻东西,这些都是孩子本性的一部分。自我也是一样的,有许多让我们羞于谈起的需求。如果我们能够认识自己的多重需求,就能够在具有多重侧面的自我中找出我们最常称之为“我”的那一个。

自恋者其实并不自爱。正因为缺乏对自我的爱和接受,他们才会表现得自恋。一个越是整天夸夸其谈地谈论自己的人,自我意识往往越薄弱。在自恋者身上,自爱的缺乏往往表现为受虐倾向,而受虐倾向又很容易转化为虐待倾向。受虐与虐待,构成了自恋者心灵裂痕的两个极端。自恋者对他人的拒绝和高人一等的心态,很明显就是虐待倾向的表现。而经常自我批评的习惯,往往是受虐倾向的表现。经常进行自我检讨、自我批评的人往往认为这样做就可以免于自恋,其实这正是另一种方式的自恋,因为他们并不关注周围的世界和生活,而是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我”之上。所以说,虚假的谦卑才是自恋的真正表现。

当理想主义插着自恋的翅膀在天空中翱翔时,与其强迫它降落,倒不如去接纳它、思索它、拥抱它,让它从磐石般的冰冷坚硬,自然而然地转化成花朵般的柔美和芬芳。

自恋是一种讯号,告知人们心灵已经缺少足够的爱。自恋越严重,就说明心灵越缺少爱。因此,要满足自我的真正需求,就要自我接受,自我承认,肯定和欣赏自我成就。如果刻意压制自我的欲望,心灵就不会得到应有的关怀。禁欲主义带来了虚假的道德感,往往忽视了心灵的需求,最终只能加重自恋的程度。

如果我们能认清心灵的客观本质,把自己当成别人来爱,这是体验自我的一种方式。如果我们带着兴趣和爱来观察自己,同时也不忘记生活和周围的世界,会有助于将自恋转化为真正的自爱。

幻想只会折磨人的心智

有一个非常贫穷的农夫,在拼死拼活的工作之后,好不容易存了一袋子的谷物,非常得意。回家以后,就用绳子把袋子悬吊在屋梁上,以防老鼠和盗贼。把谷物吊好后,当天晚上就睡在袋子下守护,他的心开始驰骋了起来:如果我能把谷物零售,就可以赚一笔钱。赚了钱就可以买更多的谷物,然后再卖出去,不久就可以发财,受到人人的肯定。那时很多女孩子就会来追我,我将会娶一个漂亮的老婆,不久就会有小孩……他必然是一个男孩……我们该替他取个什么名字呢?他看看房子的四周,目光落在小窗子上,透过小窗子他可以看到月亮升起来了。“多美的月亮!”他想着。“多么吉祥的征兆!那确实是一个好名字。我要叫他‘赛月’……”当他在胡思乱想的时候,一只老鼠找到了路,爬上那袋谷物,把绳子咬断,就在他说“赛月”这两个字的时候,袋子从天花板掉下来,当场砸死了他。

我们有多少人就像故事中的那个穷人,被异想天开的想法搞得团团转呢?

幻想如同放大镜,透过放大镜去看事物,即便是一只小蚂蚁,也会产生看到大象的幻觉,幻想是折磨人心智的恶魔,谁被幻想控制了心智,谁就会丧失理智。

在一切关乎我们幸福与痛苦的事物中,我们应当时刻警惕着,不要受幻想的驱使去建构那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这样做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因为我们最终不得不推倒它们,最后导致我们产生种种痛苦和悲哀。

幻想让我们透过虚幻的纱幕去看待可能发生的灾难,从而让它们看起起来显得要比现实中的灾难更加严重,更加可怕。这是一种奇特的梦幻,它不像那种让人产生愉悦之感的美梦那样,只要人醒过来便能摆脱梦境。甜美的梦很快就会在现实中破灭,最多留下尚在可能之中的一丝淡淡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