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航天精神
48789100000011

第11章 勇于登攀、敢于超越(1)

§§§第七章 勤于探索、勇于创新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全党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中国航天人正是秉承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理念,开拓了航天的新境界。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这并非说人的体力有多么强大,而是指人的思想潜力是无限的,创造能力是无穷的。思想解放、开风气之先,就能后来居上、引领时代;思想僵化、不能与时俱进,难免不进则退、被动落伍。

社会实践没有止境,解放思想未有穷期。毛泽东同志提出实事求是,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江泽民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无论在革命、建设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时期,只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我们就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我们的事业就能取得成功。

从中国三江航天集团(以下简称“三江集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成功的经验,而坚持解放思想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启示之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有力地推动了军品、民品、三产的发展壮大。近5年,三江集团资产总额从50亿元增长到130亿元,年营业收入从25亿元增长到60亿元,就是最好的佐证。追寻三江集团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解放思想在其中所起的牵引作用。

解放思想为型号产品系列化提供了契机。在航天领域,三江集团能够从“基地”的序列晋升到“研究院”的梯队,科研实力起了决定性作用。在计划经济的体制下,三江集团就冲破了“等、靠、要”的思想篱笆,冲破来自方方面面的阻力,另起炉灶,开始研制新型号,致力于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三江集团成立了只有十几人的设计室,拉开了独立设计、独立制造的序幕。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有人员编制,自己想办法挤;没有研制经费,自己想办法筹。这种敢闯敢干的精神,终于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型号正式立项,填补了国内该型号领域的空白。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三江人的思想更加解放,思路更加开阔,没有需求创造需求,没有市场开拓市场,研制生产出国家急需的、好用管用的某型号。大量新技术的运用,激活了潜在的需求,奠定了三江集团在国家与航天领域的战略地位。

思想解放一小步,技术创新一大步。在“十一五”期间,三江集团领导提出了“坚持一个目标、实现二个拓展、确保一个占有”的战略构想,其主旨是实现型号系列化,并继续向新的领域迈进。思路决定出路,三江集团迎来了型号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激烈竞争的舞台上,三江人占得先机,展示出先人一步、胜人一筹、多人一手、快人一拍的干练作风。创新的思路催生了创新的产品,型号上下延伸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只有每个为航天事业奋斗的组织和个人对解放思想重视起来,我们的航天事业才能前进,这也是历史实践出来的真理。可以借鉴到我们其他行业、其他组织。

具体来说,解放思想需要永不自满。有的人沾沾自喜于已有成绩,小富即安、小进则满,不思进取、故步自封。这阻碍了改革开放,阻碍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这样的心态下,怎么可能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们没有可骄傲的资本,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清差距,急起直追,加快科学发展的步伐。

解放思想需要无私无畏。有的人怕犯错误,怕丢乌纱帽,怕改革损害个别人的利益而招致怨恨,所以当改不改、当断不断。应当看到,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如果畏首畏尾,丧失发展机遇,就无法赢得挑战;表面看不犯错误、不得罪人,实际上是要犯历史性大错误的,是要得罪大多数人的。亿万人民的思想解放,是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阻力。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立志于向人民负责、向历史负责的共产党人尤其不应患得患失。

学习先进、善于借鉴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体验是有限的,即使能够凭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获胜,也是分情况而定的。聪明人明白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重要性,并接受那些成功人士多方面的培训,通过与这些人交往学到他们的成功经验,并在自己的工作中派上用场,从而获得好的业绩。

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是不够全面的,只有通过学习,借助更多的力量才能让自己在职场上游刃有余。因为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就相当于给自己一个高的起点,成功人士的理论和实战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营养基础。

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聪明的人会特别用心地观察成功人士的行为,并不耻下问,从成功人士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角度出发,从中找到差异,看到自己的缺陷,这样就会让自己省去很多时间、精力,从而缩短成功的路途。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规划正是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飞向太空的消息传来,美国人顿时陷入全面焦虑。美国一直认为他们在航天技术上是全面领先的,可为什么第一颗升空的人造地球卫星是苏联的?如今,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又是苏联人。美国的飞船还在准备呢,苏联宇航员就已经遨游太空回来了。

美国决不甘心落后。经过研究,他们决定要实现载人登月,因此,美国紧跟苏联快速决策实施载人登月。从1961年决策实施,到了1969年,美国终于实现了“阿波罗”11号登月。人类登上了第一个地球以外的自然天体,创造力航天史的新纪录。

苏联看到美国已成功登月,索性取消了登月计划,改为建造空间站,并在空间站建设技术上实现了领先。

结束登月计划后,美国马上着手研制航天飞机。1981年4月12号,恰好在加加林飞上太空20年后,美国的航天飞机成功实施第一次发射。

之后苏美在航天事业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竞赛,从这其中,中国航天人看到,苏联载人航天的发展讲究实效,较稳妥。从载人飞船起步,然后发展空间实验室,之后建空间站,一步一个脚印,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建设规划,正是借鉴了苏联的模式,采取先搞飞船、再建空间实验室、然后建设空间站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按照这一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顺利实现“第一步”战略任务。

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利用载人飞船技术研制、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表明我国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则实现了空间交会对接关键技术突破;后续任务重点是全面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解决有一定规模、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为实施“第三步”任务,即建造空间站,在太空搭建有人参与的科学技术创新试验平台做准备。

人最大的智慧,就是汲取别人更多的经验,善于利用全世界的文明成果,才能强大。

学习先进、赶超先进要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我们常用像海绵吸水一样形容日本人吸取别国经验、长处。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用了不足60亿美元,从欧美引进技术1100多项,引进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主要的先进技术。即使在今天,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的时候,日本的钢铁企业仍然不忘向同行学习,这令很多人感到惊讶和敬佩。海纳百川,方能腾起万顷大浪,我们在工作中同样也可以借用日本和中国航天人的经验,打造我们自己的品牌,在积极的学习、引进、吸收中发展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快速缩短与同行先进的距离。

学习先进、赶超先进时,还要特别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没有在引进之后的再创新,任何一个组织就不能独立行走,在发展中还会受制于人。航天事业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靠的是引进、吸收、消化之后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我国航天在各发展阶段引进了许多国内外先进技术,但他们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勇于向世界最新技术高峰冲击,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他们着力于集成创新、自主创新,实现了自动化炼钢,掌握了一大批先进技术。由此可见,学习先进与自主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这是组织自立的根本,也是组织发展的根本。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逐步培养起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是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经验的意义所在。组织只有在发展中持续改进并淘汰落后技术,增大自主创新比例,才能追上并超越先进,这是组织在竞争中取胜的根本。

勇于创新、敢于超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指导工作的正确理论和有效方法,关键在于创新;如何使妇联工作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体现时代性,关键也在于创新;如何推进妇联事业的大发展,关键还是在于创新。

当前,我们面对的可以说是一个“多元、多样、多面、多变”的世界,新思想不断涌现,新技术不断更新,新事物层出不穷、新问题接踵而至。无论何种事业,如“流水不腐”的自然现象和“新陈代谢”的生命规律一样,要想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敢于创新。

创新不是标新立异出风头,不是吸引领导眼球,为升迁谋取资本,是面对现实,与时俱进。创新是意味着对陈规的突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创新是理论上不拘泥于现成的公式,实践上不停步于已有的成果,思想上不束缚于现有的经验;创新是研究新情况、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路子、采取新措施、做出新业绩、创造新经验。

王俊峰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计算机与微电子专业组成员,771所总工程师。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从事航天领域的科研工作。2009年,获得中国航天基金奖。王俊峰是航天人中一个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典型。

王俊峰是航天产品中DC/DC变换器系列化工程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九五”期间,他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主持研制成功了15种DC/DC变换器系列化新品,攻克了DC/DC变换器宽温度范围工作和快速动态响应难题,研制出与国外主流产品兼容的电路,性能指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实现了DC/DC电源模块的国产化、系列化,并已为型号任务配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作为课题负责人,王俊峰曾负责难度最大的3种大功率变换器的研制工作,解决了高电压、大电流、散热和快速瞬态响应的问题,圆满完成了研制任务。这些开创性的工作,奠定了771所在业界的地位,为该所承担DC/DC电源模块系列型谱创造了条件。在高精度模拟电路方面,研制成功了I/F(电流/频率)转换器系列电路等,在数字、模拟混合信号集成和恒流源技术方面取得突破,研制成功的系列电路已为多种航天产品配套。“十五”期间,王俊峰负责研制DC/DC电源模块系列型谱,解决了宽电压范围输入等难题,并已成功用于航天产品。

我国科技工作者一直是敢于创新、勇于超越的。载人航天的两次飞行成功,是中国航天人科技创新精神的结晶。载人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复杂、最庞大、最具风险的工程,是技术密集度高、尖端科技聚集的高科技系统工程。中国航天人以锲而不舍的科技创新精神,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不断应用最新的技术成果,从而使我国载人航天飞行跨越了美、俄等国40年的发展历程,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继而又在两年之后实现了双人五天太空飞行的新跨越,把“科技强国”战略落实在载人航天的实践中。

在中国载人航天非凡壮举中,科技工作者们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到着陆场,七大系统都高起点高追求不断践行着科技创新,关键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技术还已然超越。托举神舟飞天的运载火箭,可靠性和安全性分别达到97%和99.7%。仅是故障检测处理系统和逃逸系统,就采用了30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零点起步的神舟飞船更是从研制开始就瞄准了国际第三代载人飞船水平,直接采用多人多舱的设计方案,可利用空间创世界之最。同时,比国外领先的是,废弃的轨道舱我们可留轨半年,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正是这些大胆的科技创新,使我国在两年前就托起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