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名胜目中无时空
48785400000008

第8章 宗教圣地(1)

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坐落在四川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山西壁,又称凌云大佛。佛像高71米,脚踏大江,头与山齐,依岩端坐,姿态雄伟而端庄。

大佛建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由当时名僧海通创建。相传,凌云寺海通和尚不满岷江、青龙江、大渡河三江水怪危害百姓,为镇住水怪,请来石诚、石虚两位石匠在凌云山刻造佛像。

海通为了修大佛而积劳成疾,在大佛修好之前,他就死了。他的徒弟和石匠继承他的遗志,接着修建,历经90年的艰辛,终于凿成大佛。

大佛高58.7米,头高11.7米,肩宽24米,颈长1.7米,脸宽7.8米,眉心吉祥痣直径0.3米,共有1236个发髻。大佛脚背长10.92米,百人可一次性围坐在脚背上,5辆大卡车也可同放在上面,一个脚趾上可摆一桌酒席,被称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它是世界上最高大的一尊石刻大佛。

三清山

江南一秀三清山,位于江西省玉山县和德兴县交界处。山顶有三座山峰:玉京、玉华、玉虚,峻拔秀出,道教始祖玉清、上清和太清仿佛列坐其巅,故名三清山。

从山脚至山巅有长达十公里(1公里=1千米)的石级蹬道,至今基本完好。三清山上的道教古迹,主要分布在登山古道的沿线。登上一千五百米高处的一个山间小盆地,就会出现以玉清宫为主体的一组古建筑,集中了很多古迹文物,被称为“三清福地”,这是整座山的道教文化名胜中心。

登上古道从凤门上山,沿途盘旋曲折,经过陡如天梯的千步门、百步门和南天门后,即将进入“三清福地”之前,在不显眼的石坊附近有一座亭子,现在是旅游客人休息之处。提起亭子之逸事,这里有段“煮石返浙西有个高道叫沈敬,自幼学道,后来云游神州。在道教中,沈敬颇有名气。

这天,他云游到三清山,见到三清山自然风光,云海飞瀑,奇石山秀,惊叹不止。在“三清福地”殿前,他遇见一位老太,老太一本正经地对沈敬说:“你骨骼秀朗,神气清爽,性地又正,十年后,应当得道,只管专心修炼。”她又给了沈一块白石,对他说:“只要用此山泉煮这块石头,不要停火就能得道。”说完,老太不见了,沈敬知道遇见了神仙。他甚觉神奇,既然得到仙人的指点,沈敬便在山上搭了间茅屋,定下心来,一边修炼,一边煮石头。

沈敬下了恒心,十年中没有停火,但这石头却煮不软。正巧,有人捎信过来,说是他母亲病危。他就停了火,赶回老家。

没多久,沈敬母亲去世了。他处理好母亲的丧事,觉得很累。正在休息时,忽然那位在三清山遇见的老太又出现在他面前。老太问道:“当初叫你用山泉煮石头,现在怎么不煮了?”

沈敬回答:“我自从奉您教导,煮石十年,却仍然不可吃,又遇老母病危,所以停火了。”

老太说:“这石头可不是寻常之石,别人是求不到的。你得到这块石头,何不心怀虔诚,心无疑虑地煮它?如果这样,不用十年便可吃了;但是如果心中疑信参半,虽煮上十年,仍然吃不得的。”

沈敬问:“这是什么石头?如果不是凡间之石,自然有神灵之处,可吃得。但既有神异,又何必煮了才能吃呢?”

老太说:“你问得好!现听我道来。”老太深深地吸了口气继续说:“这石,是琼树的果实,不知谁得到又遗失在这座山中,被人间毒风俗气吹着,所以变得坚硬了。如果心怀虔诚,用山泉煮它,使之软化,便可吃下,到时你就可以知道它神奇的功力呵!”

沈敬拜谢完老太,她又神秘地不见了。

这次沈敬下了决心了。他先斋戒,重返三清山,重新汲来山泉煮石后将石头吃下去。顿时,他返回了童颜,须发像漆般黑亮,心中清朗,身体轻捷。山中人见到,都觉得好奇怪。几天后,沈敬不见了,不知他去了哪里。

三清山与黄山相距不过两百公里,山体、山形相似,峰、石、松、云、瀑的风格接近,如同一对孪生姐妹。若论自然风光的知名度,三清山尚在黄山之下,但若就丰富的道教文化而言,黄山只能折腰于三清山之下了。

龙门石窟

洛阳龙门风景名胜区在洛阳市南郊。龙门又有“伊阙”的别称,由于龙门山(西山)、香山(东山)两山对峙而伊水中流,形似门阙,因而得名。风景区的面积有9平方千米,由东山、西山两大景区构成。东山海拔300米,山上有古朴的香山寺和苍郁的白园,两者相映成趣;西山海拔371米,悬崖峭壁上有许多密如蜂窝的佛龛。龙门景观的主体是石刻造像,现存的2100多个窟龛、40余座佛塔、3600多块碑刻题记和10万余尊造像等,皆开凿于从北魏到唐这一时期。龙门石窟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齐名,它们被称为中国古代佛教石刻艺术的三大宝库。禹王池、龙门口、香山寺、奉先寺、琵琶峰等是景区内的主要景点。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内最大的一个佛洞,南北宽30米,东西长35米,于唐高宗李治初年开始动工开凿,到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十二月完成。武则天在佛成之时,曾率群臣参加佛像“开光”仪式。洞内的主像是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佛像面目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含蓄。两旁的群像形神兼备:阿难温顺虔诚,迦叶严谨持重,菩萨端庄矜持,而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有力,反映了唐代高超的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最早开凿的石洞。当时,在支持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批王公贵族和高级将领的推动下,这里广泛地开龛造像。洞窟内还遗存不少历史悠久、质朴古拙的造像题记、书法,其中还包括久负盛名的北魏魏碑体书法艺术“龙门二十品”中的19品。

白马寺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东10千米处,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修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建的第一座寺院。因此,也可以说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

相传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间的一天夜里,汉明帝梦见一尊金神浑身闪闪发光。次日,他得知梦中之人为佛,便派大臣蔡蠫、秦景等18人到天竺国(今印度)去取佛经。

二人在月氏遇到来自天竺的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于是四人同返洛阳。因还时用两匹纯白的马驮载经像,汉帝就仿照天竺国佛寺的样子建了一座寺庙,命名白马寺。

寺内现存建筑多为明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6年)所建,天王殿、大雄殿、千佛殿、毗卢阁、钟楼及鼓楼等为其主要建筑。后人为表达“白马驮经”之意,在山门外放置了两匹石马。山门内东西两侧的柏树林内有摄摩腾和竺法兰二僧的墓。墓呈圆形,由石块垒砌而成。寺内原有石刻弥勒佛像,后被盗。寺内所藏唐代经幢和元代碑刻的艺术价值都较高。寺东的齐云塔为四角十三层,高24米,重建于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年)。该塔塔形美观,为中国一座著名的古建筑,与白马寺相映生辉。

龙虎山

名闻中外的龙虎山,坐落在江西贵溪县上清镇附近。龙山由数峰连成,逶迤起伏,龙头雄伟,脑眼分明,须角形象逼真,有凌云飞翔之势。虎山与龙山相峙,尾高头低,前足曲伏于地,跃跃欲起,姿态如对龙猛扑。好一派龙腾虎跃的壮丽景色!有诗曰:九龙集结上清宫,天师擒妖显神通。唯有一龙不伏法,顺水飘游遇虎凶。

龙虎山,不仅山势雄伟,景色壮丽,而且关于它的来历,在民间还有着神奇的传说。

据说,上清宫是“九龙”集结的神地。这“九龙”指:天门山脉、台山山脉、乌剑山脉、狮子山山脉、冲天峰山脉、应天山山脉、西华山山脉、乌龟山山脉和圣井山脉。五千年前太上老君为了给徒弟张天师建宫作准备,从东海赶了九条龙到上清宫修炼,并托付西天神祖给予照应。这九条龙在这里修炼了千年之久。其中“冲天龙”在陆地上感到烦躁,便偷偷地往西海逃跑,谁知被西天神祖发现,便派了一条神虎下凡看守。“冲天龙”不服,就这样龙虎相斗了几千年。因为“冲天龙”斗不过“神虎”,只好勉强伏在原地继续修炼。自从张天师在上清宫建宫以后闻名天下,八方进香,宫里神烟冲天,灯火日夜辉煌。他除了念经、擒妖捉怪以外,还对“九龙”打下了“镇龙牌”,目的是确保“九龙”永不逃跑,天师府神烟不断。

且说那“冲天龙”本来一心修炼神法,与虎相斗,不料被张天师的“镇龙牌”镇住,顿时火冒三丈。它为了从神虎和张天师处逃脱,有一天便趁着神虎熟睡之际,又悄悄地逃跑了。没跑多远,它就被张天师发现了。天师大骂道:“大胆孽畜,竟敢不服本天师的法术,妄图潜逃!”接着张天师又画了一道符,打在“冲天龙”的前面,堵住它的去路。谁知“冲天龙”毫不在乎,绕过“镇龙牌”和“镇龙符”,继续逃跑。天师见“镇龙牌”和“镇龙符”镇不住“冲天龙”,心中大怒,拔出镇妖宝剑,向“冲天龙”拦腰劈了一剑。“冲天龙”见张天师用剑劈来,就地一滚,用尾巴横扫过去,只听“刷”的一声,满天飞沙走石向张天师扑过来。天师见势不妙,骑上仙鹤飞上云霄,用宝剑向下画了两下,飞沙走石一下就不见了。“冲天龙”见飞沙走石打不着张天师,就猛地昂起头来向空中喷了一口水,霎时乌云翻滚,大雨倾盆,打得人睁不开眼。不到半根香的时辰,张天师打去。那“龙珠”像只巨大的铁火球,随着张天师滚到东,又滚到西,张天师只好骑在鹤背上飞东窜西地逃跑,但仍然逃不脱“龙珠”的滚滚火焰,连仙鹤的翅膀和张天师的道袍也着了火,吓得张天师大叫道:“我命危也!”天师的呼声,惊醒了熟睡的神虎。只听神虎一声嚎叫,把“冲天龙”吓得倒退了百丈远。张天师借着神虎嚎叫的威力,喷吐法水扑灭身上的火焰,匆忙上天奏本。玉帝立即派来五雷七霆下凡,只见七道长蛇般的金光直射地面,接着一声霹雳巨响,那个“龙珠”被劈成两半,一半化成灰尘,一半落在泸溪河畔。

“冲天龙”因为失去了引路的“龙珠”,无法行动,十分惊慌。天师乘机对“冲天龙”腰上劈了一剑。现在,人们仍然能看到龙山上有一道深深的剑痕。那五雷劈过的半边“龙珠”和张天师早年打下的“镇龙牌”,至今还在龙虎山附近的泸溪河畔。

嵩山

嵩山,古称“中岳”,坐落在河南登封市境内,是中国的“五岳”之一,太室山和少室山组成其主体。峻极峰是太室山主峰,海拔1440米,少室山主峰则是连天峰(玉寨山),海拔1512米,两座山都各有36座峰。景区面积为151.4平方千米,景区内山峦起伏,松柏苍翠,峻峰奇异,寺庙林立,有闻名的“双十景”:辕辕早行、嵩门待月、颍水春耕、石淙会饮、箕阴避暑、少室雪晴、玉溪垂钓、龙潭贯珠、卢崖瀑布、嵩阳洞天、御寨落日、少室西照、石池丛崖、石笋闹林、石僧迎宾、珠帘飞瀑、云峰虎啸、猴子观天、熊山积雪、峻极远眺。佛、道、儒三教在嵩山荟萃,留下了灿烂的古迹,如观星台、汉三阙、静藏禅师塔、嵩岳寺塔等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岳庙、嵩阳书院等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18处少林寺位于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是一座中外著名的佛寺。建寺时,因少室山麓丛林满野得名。经唐贞观年间的修建后,庙宇的规模宏大,有1000多间殿宇楼阁。后来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等主要建筑均遭火焚。方丈室、山门、白衣殿、达摩亭、千佛殿以及初祖庵、二祖庵、塔林等是其现存的一些建筑,在山门内的甬道两旁还保存着唐朝以来碑碣数十座。《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和僧人练拳的遗迹——站桩坑则位于千佛殿内。

嵩岳寺塔位于嵩岳寺内,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创建,塔高40余米,15层,平面呈十二角形,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塔身分上下两部,用青砖黄泥砌成,虽经历1400余年,仍巍然屹立,体现了当时高超的建筑技术。

嵩阳书院位于登封市境内嵩山脚下,与白鹿、岳麓、睢阳三个书院齐名,共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三贤祠、先贤殿、观善堂、丽泽堂、辅仁文、徐浩书写的碑文。两株植于周代的古柏高数十米,被汉武帝封为“大将军”“二将军”,是世间罕有的古柏。先后有司马光、范仲淹、程颢、程颐、焦子春、崔应科等著名学者来此讲学。书院依嵩山,临山溪,东西被峰峦环拱,环境清幽。

龙门的雕刻者是谁

昆明是春天的城市,有“四时无日不开花”的美称。这个高原上的边城,以它温和的气候和美丽的姿容吸引着无数的中外客人。人们到了昆明,常会听到这样的顺口溜:“不玩西山,等于没有到昆明;不登龙门,等于没有到西山。”的确,西山是昆明风景的代表;而龙门呢,要算是西山名胜之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