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越南
48785300000008

第8章 54个民族,54枝花(2)

傣族妇女的装束很有特色,短袖上衣,上面缀有两排漂亮的蝴蝶形银质纽扣;下身着一条长及脚背的紧身筒裙,裙上绣有漂亮雅致的图案。傣族妇女的服装美观、利落,虽不考究,但能充分衬托出妇女体形的线条美。服饰上的各种颜色搭配协调,非常漂亮。至今,男人们喜欢穿制服,妇女们仍喜欢穿民族服装。此外,妇女们的发型表现了妇女的身份。未出嫁的姑娘,头发会束在脑后;出嫁后的女人束发在头顶;如果是孀居,则会把头发束在前额。傣族女子头戴着一块称为“标”的头巾,黑傣为黑色,白傣为白色。头巾上印有花纹图案,也有一些傣族女性开始穿衬衫或圆领长袖短衫,代替了传统的短衫。

傣族人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用来记录本民族的历史,也用它们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昆芦难呵》描写了一对青梅竹马的男孩女孩,因为不能相爱,死后变成了两颗星星。《岗阁》讲述了一位青年在神马和白鸽的帮助下,终于娶到公主为妻的故事。另外,傣族人还把越南和中国的一些古典文学作品译成了本民族的文字,《宋珍和菊花》、《金云翘传》、《三国演义》等优秀古典文学名着被译成傣文后,一直在傣族人们中广泛流传。

祭祖是傣族家庭的主要祭祀仪式,每个家庭对其祖先和家史都了如指掌。祭拜祖先的地方或者是一棵古树、一片树林,或者是一块石头。

傣族人认为祖先死后会变成一种超灵保佑着后代,只有一家之主才可以代表家庭来祭拜祖先,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后代平安、吉祥。对有些民族来说,抚摩小孩头顶是亲昵的表示,但对于傣族人而言则是大忌。

傣族有招郎入赘(男方到女方家里入住)的风俗。青年人要想结婚必须先入赘。入赘时间一般为8年,经过8年的考验以后才能正式举行婚礼。越南傣人有句俗语:“选妻看其母,选牛要群首。”意思是如果母亲勤劳且善良,那么女儿肯定也会同其母亲一样。对女子的要求,一是要会纺织,二是要贤良、勤劳,三是美貌。

在越南人家里要注意许多的礼节,一般地讲,在越南人家里不能用脚指物,席地而坐时不能用脚对着人,不能从坐卧的人身上跨过去,不能睡在妇女的房门口和经常来往的过道上,不准进入主人的内房。在少数民族家中,绝对不能到未嫁人的姑娘住的房间里。

进屋要脱鞋,否则认为是不尊重主人。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敬老的习惯,如傣族人家中有一条登凳子专供老人坐,青年人和外人不准坐。

3.忌吃某种动物的芒族

芒族大约有100万人口,是越南第三大少数民族。芒族人主要聚居在越南西北部的和平省以及清化省的山区。“芒”是村寨的意思。一些学者经过考证研究认为,越族与芒族同源,祖先都是雒越人。芒族与越族在语言、风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芒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水稻和玉米。他们不喜食粳米,一日三餐中最常见的主食是糯米饭。他们在兴修水利方面有较丰富的经验,在农田中开渠挖沟,制水车,引来河水、泉水灌溉农田。在芒族人居住的山区,梯田鳞次栉比。除在水田、旱田种植水稻、玉米外,芒人还种植竹子、桐树、麻、桂树、草药和棉花等经济作物。芒族人主要食野菜和笋类,较少种植蔬菜。他们饲养多种家畜和家禽,开发林产品和土特产品,并从事农具锻造、织布、编织、缫丝、建筑、榨油等手工业。

郎道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年以前芒族独有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

各个村寨的头人称郎道,有自己的领地,并掌握着领地内的土地分配权力。郎道是世袭制的,父传子继。郎道与平民之间界限分明,平民即便有才能或有某种特长,也不能成为郎道,更不允许娶郎道的女儿为妻,而郎道却可以娶平民的女儿。芒族人的田地也分为郎田、管田、民田和私田几种。郎田靠近水渠,是村寨中最平坦的好田,由平民无偿为郎道耕种。现在,芒族居住地区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村寨中早已废除了郎道制度。

芒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有自己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基本说芒语。

芒族民间文艺形式多样,题材生动,如长篇叙事诗、祭文、民间故事、民歌、歌谣、俗语等,代表作品有叙事长诗《娥哈梅姑娘》、《娥姆姑娘》、《蓬乡郎》、《嵩奎》等。芒族乐器除了有二胡、笛子、鼓、笙、箫外,还有一种小铜锣很受欢迎。小铜锣大小不一,声调各异,按音符的顺序排列可奏出乐曲。

芒族锣象征着芒族精神和物质的繁荣。那些成天忙于土地里的芒族妇女,在芒族庙会上穿着传统的绿衣黑裙白头巾,在春天里尤为显眼。

在举行过祈求丰收、康宁等仪式后,来自不同村寨的锣钲队就开始了表演。妇女们一手拿着锣,一手拿一头包着红布的槌子按节奏和旋律敲击锣钲。锣钲表演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站成横排就地敲打,一种是绕圆圈边走边敲击。

芒族男子的服装与京族男人相同,女子穿着的上衣也与京族女子相似,但受傣族的影响,她们穿筒裙,头上戴一块长方形的白布头巾,两头在颈后打结。

芒族人信奉本村寨的守护神,也祭拜祖先。他们曾一度受到佛教的影响,芒族居住区内建有佛教寺庙,但无僧人,不拜佛念经。芒族的各姓氏有忌食某种动物或植物的习俗,如郭姓人忌食狗肉,丁姓人忌食猴肉等,这是对原始图腾崇拜的遗留。供奉蛟龙的习俗也十分普遍。

芒族还信奉各种妖术、咒语、鬼符、兆头等。

4.其他少数民族

越南民族众多,少数民族特色鲜明。

侬族人喜爱对山歌;占族人的祖先曾建立了占城国;高棉族是跨界民族,事实上,越南的邻国柬埔寨的土着居民即为高棉族人;赫蒙族人普遍信仰万物有灵,而且很好客;瑶族人心灵手巧,其绣品名扬天下;而华人,自秦代起从中国迁入,到现在,华人人数约100万。

对山歌的侬族人

侬族人主要分布在越南与中国交界的地区,人口约70多万。侬族人来源于中国的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各省区,与中国的壮族实质上是同一民族。在历史上,中国南部与越南交界的地方,曾有一个势力很大的侬姓大部落,酋长名叫侬智高。侬族之名,应该就是起源于侬部落。侬族人的文化习俗同岱依族人基本上相似,同岱依人讲同样的语言,使用以拉丁字母拼写的侬文。

侬族人的主食是粳米,与岱依族人相比,他们吃玉米要多一些。

节日、祭日时常制作多种糕饼,待客时有用勺祝酒的习俗。居民们不嚼槟榔、染齿,但男女青年成人时都要在上门牙外镶一颗金牙。依族妇女很勤劳,几乎不穿裙子,穿着的裤子与男子一样,裤腰、裤腿又肥又大,长及脚踝。在干农活时,不论男女都系着一条长过膝盖的方围裙。

侬族人对歌的习俗极为普遍,不受场合的约束。每到集会、节日、集市、婚礼等喜庆的日子,男女青年就会组织对歌,每边选派两人以上组成集体演唱。有趣的是,青年男女相遇时,也总是以淳朴、优美的歌声相互问候致意,不会拘谨。在树阴下、路途中,或者在火车车厢里,他们随时都会无拘无束地对唱起山歌来。歌词为七言四句或七言八句。侬族的乐器种类较少,只有鼓、钹、铃等几种打击乐器,几乎没有弦类乐器。

侬族家庭中重男轻女的思想十分浓厚。妇女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一些禁忌,比如不能坐在男人接待客人的地方,也不能坐在高处,不能在供台前横穿而过。侬族人之间不直呼其名,而是以对方家中长子或长孙的名字相称呼。为子女起名时,加垫字。侬族人的家庭是一夫一妻制,妻随夫居。青年男女有一定程度的恋爱自由,对歌是相互吐露爱慕之情的主要方式,或者趁赶圩等机会来约会。但是究竟他们能否成为夫妻,还得由双方的父母来决定。双方家庭得门当户对,父母在征得子女的同意并经过算命占卜后才会作出决定。结亲时女方向男方要高价聘金的现象十分严重,聘礼中要有一笔数目可观的钱财和上百斤肉等。

长期以来,侬族、岱依两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双方来往不断,两民族既有相似点,也保留各自的特点。比如,侬族女性穿戴用的布料都是自家织染的,颜色大多为深色,衣服右开襟,竖领,并在袖子上缝几块与衣服颜色不同的布,穿着的裤子与男子的一样,裤腰、裤腿又肥又大,长及脚踝;岱依族妇女常穿紧身的裙子,着装不如侬族妇女的宽松,但在颜色上也喜欢深色。另外,岱依族人吃牛肉、吃狗肉,但在侬族人看来,牛肉甚至是不被允许带回家的。

由于岱依族和侬族是同源异流的民族,所以宗教信仰也很相近。

文字都是字喃,但在用词方面略有区别,侬族习惯用壮族术语,而岱依族用京族术语。此外,侬族、岱依族都有舞狮的习俗。

拥有灿烂文化的占族

公元2世纪,占族人在越南中部地区建立了“林邑”国,后来又改称“占婆”、“占城”。古占婆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农业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很大。

据史料记载,越南建立起自己的王朝后,占越两国在七百年间交战不断,以占城国的失败而告终。比当时的越南大一倍的占城国灭亡了,并在17世纪末被纳入越南版图。现在的占族居民是古占城国居民的后裔。

目前占族约7万人,聚居在越南中部的宁顺、平顺两省以及南部一些地区。占族又称占婆族、占城族,而居民们自称为“占姆”人,也被称为“赫衣”人。

占族人绝大部分是农业居民,善于耕种水田和种植果树。南部的占族人,以捕鱼、手工织布和经商为主业。在历史上,占族是一个善于捕鱼和航海的民族,拥有强大的航海船队,而历史上与中国的交往,也主要是通过海路进行的。由于航海业发达,造船业也很兴旺,占族人掌握着当时很先进的造船技术。有一部分占族人以经商为主,长期以来,占族商人与京族人、寮人、高棉人,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建立了贸易关系。

占族男子的装束与其他各族男子相似,宁顺、平顺地区的一些年长的占族男子留着长头发,头上缠着布巾,身穿沙笼。占族妇女的装束具有传统特色,比如穿筒裙,裙后缀有一块布巾,头戴黑色布帽。

居住在越南南部的占族人,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忌食猪肉。而居住在越南中部南区的占族人,又分为两个宗教群体,其中约有2/3的居民信奉婆罗门教,即印度教,忌食牛肉;其余的1/3信奉婆尼教,又称旧回教。尽管两部分居民同住在一个地区,但他们两者之间界限分明,不能通婚,不能同在一个村寨中居住,不能同桌进餐等。由于印度教的影响,占族居民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划分为贵贱不同的两个氏族:“高”和“热”,“高”为平民百姓的氏族,而“热”则是贵族和僧侣阶层的氏族。

过去的占族社会,也如同古代印度社会那样,分成4个等级:婆罗门修士、贵族、平民和奴隶。

在历史上,占城国与中国交往甚密,中国北方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之一“占城稻”,又称“小占稻”,就是从占城国引进的。占族是一个分布在几个国家的跨境民族,除居住在越南的这一部分占族居民外,在柬埔寨、泰国也有占族人居住,柬埔寨约有9万人,泰国约有1万人。据说在印度尼西亚也有占族人,他们也同样是古占城国居民的后裔。

尽管占族居民分布地域较广,但他们的文字、语言都是统一的。

占族人在公元5世纪时就创立了本民族的文字,所以他们的文化能够不断地向外传播,并保留下来。

占族人的音乐和舞蹈别具风味,尤其是宗教礼仪和祭祀音乐,如塔的开门礼、祈祷礼。据越南史籍《大越史记全书》的记载,占族人的音乐曾影响到越南的宫廷音乐。过去宗教色彩极浓的乐器,近几十年来已有很大改变,民间的娱乐活动也可以使用,而不再受禁。

他们的舞蹈中最普遍的是扇舞,是因女演员用扇子作为道具而得名。用舞姿模仿各种不同的鸟类。其次是有宗教色彩的影子舞,舞姿丰富多彩,有表现划船、跳马等动作。总的来说,今天占族人的舞蹈虽然一部分已现代化,但大部分还保持着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占族的古代建筑举世闻名,世界上许多学者都前来参观考察。在越南中部地区,建有许多楼阁和多层古庙,着名的有美山寺、那阿神寺,位于越南中部西原地区的占婆古塔特别壮观。占族的石雕、木雕很有特色,一些建筑上的浮雕,内容生动,想象力很丰富,体现了占族的灿烂文化。

跨界民族的高棉族

高棉族是柬埔寨的土着民族,高棉人是越南与柬埔寨两国的跨国民族,以他们的建筑成就而闻名于世。越南的高棉人居住在南部的后江、朔庄、茶荣、永隆和建江等省,以及从河仙到西宁的越柬边境地区。

高棉人很久以前居住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三百年前,这块土地属于真腊国。真腊国的疆域包括现在的柬埔寨(当时称“陆真腊”)和越南南方的湄公河三角洲(当时称“水真腊”)。17世纪末,越南中部的占城国被并入越南的版图,越南的疆界便向南延伸,与真腊毗连。在此以后的一百多年里,当时越南的阮氏王朝在政治上和军事上不断对真腊国施加压力,两国间的战事连绵不绝,最终湄公河三角洲也被并入了越南的版图,从此,居住在这个地区的高棉族人就成为越南的一个民族。然而越南的高棉族居民与柬埔寨居民在社会结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仍然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