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内的还剑湖是背包客的聚集区,周围有很多漂亮的咖啡馆,还有阳台可供眺望还剑湖的夜色。当地人喜欢光顾的咖啡馆通常都门脸很小,屋子是个纵深的细长条,门口挂上帘子,桌子椅子都很矮,咖啡很便宜。专门给外国游客准备的咖啡馆就不一样了,比较西化,店面也经过特殊修饰,价格贵一倍以上。有的咖啡馆开在百年老房子里,店里所有的物价都是木质的。可以坐在外面晒太阳看街景,桌上插着粉红色的玫瑰。这样的店,虽然顾客明知道多花了一倍的价钱,但大家争着跑去坐在那里写明信片,写日记,谁也不想离开。越南南部胡志明市的咖啡馆数量远远多于越南其他城市,高中低档一应俱全。小巷子里随便坐下来就可以喝咖啡的那些属于低档,最多的还是中档的咖啡馆,桌椅都面向大街,或者屋子四周都是四通八达的窗户,空间是开放的,咖啡馆里的气氛也显得自由休闲,有些咖啡馆里面有小桥流水,有老树,有些咖啡馆有音乐演奏,充满了浪漫的情调,这种咖啡馆属于休闲聊天的场所。
另外,在越南有一种鲜为人知的名叫“松鼠粪”的咖啡。
它产自越南少有的高山地带,香气醇厚,淡淡的酸味与柔和的苦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到咖啡收获的季节,人们就会把饲养的动物放出来,让它们肆意“享受”整整一天。松鼠们每次大吃一顿后会将咖啡果中难以消化的部分排出去。人们便将这些咖啡豆的部分收集起来,在清水里洗干净,然后加工成“松鼠粪”咖啡。然而在越南市面上是见不到这种咖啡的,因为生产“松鼠粪”咖啡豆的农场是由政府官方机构经营的,产量极其有限,主要用于馈赠外宾和驻越跨国公司职员。
第六节奥黛,越南的国家名片
奥黛是越南的国服,极具“越南味”。越南在历史上曾受到中国、法国和美国文化的巨大影响,奥黛的发展流变也是如此,不过近年来随着越南经济的发展,其本土意识开始增强,开始在奥黛中加入不少少数民族元素。因此可以说,越南的奥黛是融合了多种文化的产物。
网络上有人把它称做“越南旗袍”是不准确的,虽然它与旗袍有点相似,但是从历史流变来看,奥黛只是在早期与旗装有联系,后期的发展则欧美文化的影响。
公元39年,越南北方的女性为了纪念一对勇敢抵抗古代中国入侵的姊妹(Hai Ba Trung),开始穿起剪裁宽松、有着四片裙摆的ao tu than,这是关于奥黛最早的记载。公元1744年,阮朝尊儒的皇帝Vuo Voong倡导女性穿着纽扣式上衣与裤装,之后的皇帝MinhMang则下令禁止女性穿裙子,于是裤装开始在上层阶级流行起来,同时也采用了中国满清旗袍领的设计,从颈部、腋下沿着肋骨开衩以便穿脱,这就是越南奥黛的早期形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属时代,一些年轻女孩开始进入法国人的学校读书,这时出现了既能满足她们知识文化上优越感,同时又能领导时尚风潮的服装。20世纪40年代,当时最有名的设计师同时也是作家的Nguyen Cat Tuong(法国人称他Le Mur)从巴黎时装获得灵感,设计了一系列明亮色系、肩膀打折、圆形低领、马甲剪裁等具有浓厚法式风格的奥黛,同时也使用了垫肩、袖套、蕾丝、流苏等欧式配件。而另一位设计师Le Pho也延续了这种剪裁合身的风格,遂奠定了现代越南奥黛的基本样式。
20世纪60年代,Tran Kim以及Dung这两位服装设计师,将领口到腋下这部分改为采用45度的插肩袖设计,可避免手臂活动时产生的皱折,同时也在长裤部分进行了贴臀、宽管的斜边剪裁设计,直到今天仍被沿用。
1954年之后,南北越进入分裂时期,越南南方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开始出现无领的奥黛。
南北统一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奥黛几乎消失殆尽,因为政府认为奥黛代表着当年南越的资本主义、布尔乔亚与邪恶美帝,而且不符合劳动人民的穿着习惯,只允许在少数场合如婚礼时才能穿。
直到1986越南革新开放以后,越南政府才开始重新提倡奥黛,奥黛因此才再度流行起来,并成为女性公务人员、旅馆接待、新闻主播、航空公司空姐以及高中女生的标准制服,甚至成了“国服”。
越南政府鼓励妇女在正式场合穿着国服。春节时普遍穿红色,丧礼穿黑色,婚礼以粉色为最佳。大中院校的女子校服定为白色国服,以象征少女的纯洁;在她们结业典礼时则可换上意味着她们已成熟了的色彩鲜艳的国服。越南教育部认为,女生穿着奥黛校服,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继而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免受外来文化的侵袭,产生民族自豪感。越南航空公司空姐的工作服也被设计成“奥黛”的样式。一般情况下,中年妇女穿深色国服较合适,少女则以浅色或白色为主。更具“越南味”的装束,当属奥黛加斗笠。这两件独具特色的服饰几乎同婀娜多姿的越南女子形影不离。
在越南北部平原有一种葵树,日照时间越长,树叶就变得越白。人们常常选择均匀细长的葵叶编成斗笠。先将葵叶漂白晒干,然后按层次排在一个竹模上,再精心地编制成斗笠。据史书记载,早在13世纪,斗笠就已成为越南陈朝宫廷贵妃、美女们的装饰品。当时的斗笠造型很简单,并给人以笨重的感觉。历经岁月沧桑,斗笠逐渐得到改进和发展,变得越来越轻便和美观。过去,斗笠作为遮风挡雨的工具,被广为使用。斗笠的种类很多。老人、小孩,官吏、士兵使用的斗笠样式不尽相同,而各地区的斗笠也各具特色。越南北部边境高平省,流行的是红漆斗笠;中部人则喜欢用老树叶编制成轻便柔软的斗笠。最具特色的要数顺化斗笠,它造型精巧,用料轻薄,编制者还独具匠心地在各层葵叶上或绘画,或赋诗。拿起斗笠对着阳光照,可以清晰地看到两层薄薄叶片中夹着的画面或诗句,极富诗情画意,这便是有口皆碑的顺化“诗的斗笠”。
富有审美情趣的越南女孩们,不仅注意到了斗笠、脸型、服装颜色和式样搭配的整体美和协调美,还特别注意用心选择一条恰到好处的丝绸斗笠带,为自己俏丽可人的姿容锦上添花。现在,有相当一部分越南斗笠,已经从遮风挡雨的工具,渐渐成为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女性装饰品;同时,斗笠也因为它浓郁地道的越南风格而逐渐成为国际友人喜爱的越南文化纪念品。
斗笠同奥黛一起,伴随着越南妇女柔美多姿的体态,成为越南时装表演中必不可少的服饰。越南艺术家们洞悉了歌舞节目和时装表演两者之间共同的内在美,独具匠心地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创作出了许多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表演节目。
与奥黛相对照,越南男子有一种礼服叫Ao gam,通常在重大节日和婚丧礼等场合穿。2006年11月17日至19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越南首都河内举行,参会的各国领导人穿的也是奥黛,不过由于奥黛本来是越南女性的传统服装,而参会的各国领导人中,18名是男性,因此设计师专门对“奥黛”长衫略作了改造。虽然越南的男性国服特色不太鲜明,和“唐装”几乎一样,但足以看出他们对自己传统服饰的重视。
1989年越南开始举办“奥黛小姐”(Miss Ao Dai)的选拔,每年都会吸引上千名佳丽参赛(在1989年有16000名越南人参加了在胡志明市举办的选美大赛),年龄从15岁至35岁,而美术学校的学生也开始参与奥黛的改良设计,再加上女性杂志定期发表新的奥黛款式,以及越南纺织业开始蓬勃发展,因此越南奥黛进入繁荣阶段。1995年东京举办世界小姐选美,越南佳丽Truong Quynh Mai以一袭蓝白相间的锦缎奥黛赢得最佳民族服饰奖,同时也引起国际上对奥黛的重视。
越南有部电影叫《穿白丝绸的女人》,是越南在2006年最重要的两部电影之一,曾参加釜山国际影展,并获得了观众票选最佳影片奖。
影片的海报上主角穿的就是一件白色奥黛。
影片主角是总督府里卑微的仆人,生活上唯一的寄托就是同为仆人的驼背仔。驼背仔小时候是个弃婴,当总督大人发现他时,他是被一件白丝绸包裹住的,而这件白丝绸也成了驼背仔唯一有纪念价值的东西。烽火漫天,总督大人被杀害,驼背仔带着他仅有的白丝绸找到丹,希望丹能披上这件白丝绸,做他的新娘,跟随他到南方展开新的生活。
两人如愿辗转到了南方,两个女儿也相继出生,可家中经济状况却一天比一天糟。
丹无奈下只得去卖自己的奶,赚取微薄金钱。一天,两个女儿回家后,哭诉老师规定要穿白制服才能上学。丹只得含泪将自己珍藏的嫁衣剪裁成制服,让她们轮流穿去学校……
奥黛是越南的国家名片,提到越南,人们就会想到那一袭美丽的长衫,想到婀娜多姿的越南女子形象,想到斗笠,想到越南电影,想到这个中南半岛南海之滨的富饶国度的秀美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