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底奇异世界
48783500000007

第7章 阴影笼罩下的海域(2)

1943年,一位名叫西萨的博士曾在美国海军的配合下,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在百慕大三角区架起两台磁力发生机,输以十几倍的磁力,看会出现什么情况。试验一开始,怪事就出现了。船体周围立刻涌起绿色的烟雾,船和人都消失了。试验结束后,船上的人都受到了某种刺激,有些人经治疗恢复正常,有的人却因此而精神失常。事后,西萨博士却莫名其妙地自杀了。临死前,他说试验出现的情况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关。他没有留下任何论述,以至于连试验本身也成了一个谜。

(2)黑洞说。黑洞是指天体中那些晚期恒星所具有的高磁场超密度的聚吸现象。它虽看不见,却能吞噬一切物质。不少科学家指出,出现在百慕大三角区机船不留痕迹的失踪事件,颇似宇宙黑洞的现象,除此之外便难以解释它何以刹那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3)次声说。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荡。人们所能听到的声音之所以有低浑、尖脆之分,这是由于物体不同的振荡频率所致。频率低于每秒20次的声音是人的耳朵听不见的次声。次声虽听不见,却有极强的破坏力。百慕大海域地形的复杂性,加剧了次声的产生及其强度。波多黎各海岸附近的海底火山爆发、海浪和海温的波动与变化都是产生次声的原因。

(4)水桥说。据认为百慕大三角区的海底有一股不同于海面潮水涌动流向的潜流。有人在太平洋东南部的圣大杜岛沿海发现了在百慕大失踪船只的残骸。当然只有这股潜流才能把这船的残骸推到圣大杜岛来;当上下两股潮流发生冲突时,就是海难产生的时候。而海难发生之后,那些船的残骸又被那股潜流拖到远处,这就是为什么在失事现场找不到失事船只的缘故了。

(5)晴空湍流说。晴空湍流是一种极特殊的风。这种风产生于高空,当风速达到一定强度时,便会产生风向的角度改变的现象。这种突如其来的风速方向改变,常常又伴随着次声的出现,这种现象被称为“气穴”。

航行的飞机碰上它便会剧烈震颤。当然严重的时候,飞机就会被它撕得粉碎。

可惜,这些仅仅是假说而已,而且每一种假说只能解释一类现象,而无法彻底解开百慕大之谜。何况,除了飞机和船只无端失踪之外,百慕大海底和海面还有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怪事呢?

1963年,美国海军在波多黎各东南部的海面下,发现一个不明物体以极高的速度在潜行。于是,美国海军派出一艘驱逐舰和一艘潜水艇前去追寻。他们追踪了4天,还是让那东西跑脱了。这个水下不明物体不仅航速快,而且还有奇异的潜水功能,可以下潜至8000米以下的深海,使得声呐都无法搜寻到它。虽然能隐约看到它有个带螺旋桨的尾巴,但却无法窥清其真实面目。

消息披露后,有人估计可能是苏联的潜艇。然而,美国方面称,以现代的加工制造技术,莫说是苏联,连美国都无法制造出这种既可高速行驶,又可下潜深海的物体。

看来,这个水下不明物体到底是什么,读者只能自己想象,因为连美国海军部也无法解释。

1979年,由美国和法国科学家组成的一个联合考察组,意外地在这一带的海底发现了一个水下金字塔。当然,这个水下金字塔绝非自然界的产物,而是件人工作品。考察队队长、美国迈阿密博物馆名誉馆长查尔斯·柏里兹闻讯后,立刻派人携水下摄影机再次下潜拍照。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见高大雄伟的水下大金字塔的塔身上有两个巨大的黑洞,海水高速穿过这两个洞,致使这里的海面波涛汹涌、水雾弥空。据称,这个水下金字塔比埃及胡夫大金字塔还要雄伟。它的发现使人推测这带海难多系它引起的。同时,它又给史学家带来一个新的难题,即由来已久的亚特兰蒂斯帝国是否存在的争论又再度掀起。

海底的事情够让人忙乱的了。那么天上呢?1981年,一群旅客正在巴哈马岛上游玩。突然间,天空传来一阵马达声,人们抬头一看,只见一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使用的“野马”式战斗机呼啸而来。

游客们起初以为这是旅游公司特定安排的惊喜节目,高兴地鼓起了掌。不料,战斗机竟不分青红皂白地朝游客开火了。游客吓得四处逃散,而战斗机顷刻间又消失在云中。

所幸当时有人拍下了飞机的照片,旅游公司据此向法院控告美国空军。不料,美国空军见到照片大吃一惊说:不错,这架飞机是他们的,但这架飞机早在49年前就在百慕大三角上空失踪了。

天哪,40多年前失踪的飞机怎么又飞回来了?请先不要吃惊。如果看到下面一则报道,不知你将做何感想。

据报道,美国一架旧式轰炸机出现于月球一座环形山顶。苏联航天探测器从太空传回的照片不仅表明这架飞机完整无损,而且还清晰地呈现了它的机号。美国空军经核对,发现这又是一架40多年前失踪于百慕大三角区的飞机。

是谁把它弄到了月球?把它弄到月球又想做些什么呢?

可怕的厄尔尼诺

从20世纪50年代起,特别是70年代以后,全球气候变得异常,世界各国灾情迭起。美国夏威夷地区遭受罕见的飓风袭击;秘鲁等地洪水泛滥;非洲大陆出现百年不遇的大旱灾。在这一时期,我国也发生了类似的洪涝、干旱等灾害,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重大损失。

面对大自然给人类造成的种种灾害,人们开始思索。科学家们通过对50年的海洋和气象资料分析发现,全球气候异常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密切关系。肖特首先提出,厄尔尼诺是一股沿秘鲁沿岸南下的暖流,可一直侵入到南纬12°以南。它是一种大规模的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产生的现象。

厄尔尼诺的老家原在太平洋东部赤道海域,那里终年温暖。在某种情况下,该海域赤道逆流中的一部分海水会沿厄瓜多尔海岸南下,穿过赤道,向南流动,这就是厄尔尼诺暖流。早些时候,这股海流并没有像太平洋的黑潮、大西洋的湾流那样引人注目。然而,近20年来,历史上不多见的厄尔尼诺现象时有发生。1972年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给许多沿海国家的经济,特别是渔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相隔10年之后的1982年,厄尔尼诺现象再度发生。单这次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全世界就有1000多人死亡,经济损失达80多亿美元。澳大利亚共损失了近30亿美元;捕鱼王国秘鲁的捕鱼量骤减;我国则出现了南旱北涝的灾害状况,粮食减产几十万吨;连远离太平洋的非洲和欧洲也不同程度地受到它的冲击和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的不断发生引起沿海许多国家的重视,特别是海洋和气象科学家都把这一灾害性现象的研究课题放到首卷。在研究的过程中,使科学家最伤脑筋的是,厄尔尼诺暖流是怎样产生的呢?有人认为,它是赤道太平洋信风减弱,热带辐聚向南移动,越过赤道而形成的产物;也有科学家说,它是大气压和风系的大幅度移动所致;还有科学家认为,它是由于大气环流减弱的结果造成的等等。

科学家们的研究还发现,东南太平洋上的高压带和北澳大利亚到印度尼西亚低压带之间海平面的气压波动——南方涛动,也与厄尔尼诺现象密切相关。于是,科学家们积极参与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的研究,试图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

关于它们之间的成因也有多种说法,有的科学家认为,前期西太平洋赤道东风带持续增强使西太平洋聚集暖水,造成太平洋西部相对于东太平洋下倾,产生一个回复力;随后东风气流减弱,形成自西向东传播的开尔文波,从而导致东太平洋水温异常增暖的现象。

也有人认为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是一种短周期的全球变化。在它们发生期间,海气间相互作用。大气对海洋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力效应,而海洋对大气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热力效应。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增暖可使南方涛动减弱,而后者又可使赤道信风减弱从而引起赤道海温增暖。

在探索厄尔尼诺形成机理的过程中,科学家们还发现了这样的巧合: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是火山活动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尔尼诺现象的次数较少、强度较弱的时期。进入50年代后,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动进入了活跃期,与此同时,大洋上厄尔尼诺现象次数也相应增多,而且表现十分强烈。根据近百年资料统计,75%左右的厄尔尼诺现象是在强火山爆发后一年半到两年间发生的。这种现象也引起科学家们的特别关注。

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这种行迹不定、出现无常的厄尔尼诺现象进行了种种探索,仍然是众说纷纭,难以定论。厄尔尼诺这种海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又直接扰乱了全球的气候。于是,人们认为厄尔尼诺现象是反映大洋海水温度和气候变化异常的重要信息,只有认识掌握了厄尔尼诺海流的产生和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弄清全球气候的变化规律。

但是,科学家们的良好愿望和目前海洋科技发展有较大的差距。因为在一望无际的大洋里,仅用目前的海洋调查手段所获取的资料,真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远不能满足海洋研究的需要。由于缺乏热带太平洋较为系统的资料特别是西太平洋方面的资料,加之这股海流有时不见踪影有时又极度活跃,这又给调查和研究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因此,厄尔尼诺的很多问题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海洋、大气科学的研究热点。

其一,它是如何形成的?那巨大的暖流是从何处来的?它的热源在哪里?过去,科学家们曾提出各种假说:有的说是海底火山爆发;有人认为,热源来自地心等等。不管哪种解释,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依据,这是未解谜之一。

其二,太平洋发生厄尔尼诺现象有没有其自身的规律。例如,它发生周期的长短受什么制约;它的发生、生长与消衰以及强度有哪些代表性的信号等等。

其三,无论是厄尔尼诺现象或是反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都是大洋内暖流的大范围运动,那么这种暖流的运动和北太平洋发生的顺时针大洋环流,以及在南太平洋中发生的逆时针大洋环流是什么关系?特别引起海洋、大气科学家们注意的是,厄尔尼诺与黑潮的大弯曲、摆动有联系吗?

其四,在大洋中发生厄尔尼诺的特点之一是,发生范围大、时间长。这给我们监视、监测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何确定反映厄尔尼诺过程的发生时间、结束时间以及监测位置等,以达到利用在有限的观测点上的资料来预报厄尔尼诺的目的。

其五,大洋中出现厄尔尼诺现象为什么能影响全球气候?人们能不能通过预测厄尔尼诺现象的发生来预报异常气候?

今天,人们对厄尔尼诺现象的认识比过去深入多了,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人们有理由相信,在今后十年内将会对厄尔尼诺现象的生成机理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实现对厄尔尼诺比较准确的预报。

“黄蜂”号神秘失踪案

1814年发生了一起神秘的事件——一艘美国海军军舰突然不知去向。那艘舰艇是当时美国海军最大的军舰之一。它的指挥官是一位有口皆碑的英雄人物,名叫约翰斯顿·布莱克利。

1811年,布莱克利是一名美国海军的年轻军官,美英战争爆发以后,他受命指挥新舰“黄蜂”号。这艘军舰曾于1814年6月使英国最大的双桅战舰“驯鹿”号受到致命打击,约翰斯顿·布莱克利从而威名大振。

然而同年秋季,布莱克利船长却同他指挥的坚不可摧的军舰以及全体船员无缘无故地驶过地平线,一去不返、下落不明了。

1814年,一艘瑞典双桅船“阿多尼亚”号报告说,它曾偶然遇上过“黄蜂”号。当时瑞典的船上载有两名从俘获的英国船上来的美国海军上尉。瑞典人要求他们转乘“黄蜂”号,那两名美国军官欣然同意。“黄蜂”号继续从容前行。人们一直认为,它要去的下一站是南卡罗来纳的一个港口。

但是,从那以后再没有听到一点关于这艘勇敢善战的美国军舰的消息。它离开“阿多尼亚”号时人们曾向它敬礼致意,欢呼着告别。人们可以想象,在很久以前那个10月的一天,“黄蜂”号迎风扬帆向天边驶去,它正驶向西南方向——那正是大西洋的危险区!

还有一则新奇而有趣的记载:据说,曾在1812年被英国人俘获并编入英国舰队的第一艘“黄蜂”号同样是在1814年出发巡航,竟跟它同名的美国军舰一样杳如黄鹤,再也没有回来。

两艘军舰都失踪在远方茫茫的海上,就像预先约定好一样,一起穿过无边的大海,驶进了缥缈的沃汀神庙堂(北欧神话中沃汀神接待战死者之灵的地方)。

“亩傍”号消失之谜

1883年,当时的日本明治政府向法国购买一艘铁甲制的巡洋舰,日本人将其命名“亩傍”号。该巡洋舰装备相当齐全,最大航速每小时37千米。这在当时是号称数一数二的巡洋舰!

1886年10月,日本方面派出海军上尉饭年礼俊去接船回来。该巡洋舰从法国西部的路阿布尔港开航,开航以来一帆风顺,经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太平洋—马六甲海峡,驶进“东方之珠”——新加坡。在此地补充了食物、燃料、饮水之后,开足马力,向目的地日本驶去。

但是从新加坡出发之后,这艘耗时三年建造成的铁甲巡洋舰竟突然之间销声匿迹了!当时的军舰无雷达不说,连无线电通信设备也没有。司令部立即动员海军军舰、商船……参加搜索行动,费了两个月的时间在中国南海彻底搜索,但是无法得到任何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