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底奇异世界
48783500000025

第25章 奇异的海洋生物(1)

四足动物起源之谜

生命起源于海洋并且在那里得到了发展,这早已是被公认的事实。但是,生物界只有摆脱了水的束缚,才能为其后的发展和进化,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用四条腿走路的动物的起源问题长期以来就为科学家们所关注,而且是长期以来就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20世纪40年代,根据长期对一种总鳍鱼类化石吻部构造的详细研究之后,人们似乎认为四足动物起源于总鳍鱼类已是毫无疑问的了,而且成了现今教科书广泛采用的观点。

最初,人们认为如果总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话,那么在它的嘴里就应该有与外鼻孔相通的内鼻孔,这样才能进行呼吸。瑞典著名古生物学家雅尔维克教授用连续切片的方法对属于总鳍鱼类的真55鳍鱼化石吻部做了非常详细的研究,认为它有内鼻孔。于是他认为至少在总鳍鱼类这个大家族中,有一支是具有用来进行呼吸的内鼻孔,即包括真55鳍鱼在内的扇鳍鱼类,这已是无可置疑的了。

近年来,在我国云南东部距今4亿年前所形成的岩层里,发现了总鳍鱼类化石。为了纪念我国古脊椎动物的奠基者——已故杨钟健教授,给它起了名字叫杨氏鱼,它与扇鳍鱼类有很多非常相同的地方。

按照传统的看法,它应该具有内鼻孔。我国著名古鱼类学家张弥曼教授,采用连续切片的方法对杨氏鱼的吻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后发现:杨氏鱼的口腔没有内鼻孔。在中国发现的总鳍鱼没有内鼻孔,那么,在外国发现的总鳍鱼是否真像前人所说那样,真的具有内鼻孔?她带着这个问题先后对雅尔维克教授所做的切片重新做了观察,同时对英国、德国、法国所收藏的同类化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她发现它们均与杨氏鱼相似。

在雅氏所描述的真55鳍鱼的标本上,内鼻孔所在的部位并不完全,有的甚至没有保存下来。因此,雅氏所画出来的图都是“复原”出来的,也就是说其真实性不强。于是人们对扇鳍鱼类是否有内鼻孔这个问题画上了一个大问号。

四足动物是用肺进行呼吸的。因此,它必须要有与外鼻孔相通的内鼻孔,这样才能使外面的空气顺利地进入到肺,保证动物对氧气的需要。张弥曼教授通过对我国云南杨氏鱼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否定了扇鳍鱼类有内鼻孔的传统看法,这样就从根本上动摇了扇鳍鱼类是四足动物祖先的论点。这是本世纪以来对这一传统的四足动物起源理论的一次真正挑战,在全世界地质学界和古生物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但是,究竟哪一种类是四足动物的真正祖先,这个问题并没有结论,它仍然是科学家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对此,人们必将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说来替代旧的理论;新理论必将经受新的挑战,这样人们才能更接近真理,这是科学发展本身的自然规律。

当然,要解决四足动物起源的问题,除了深入开展古鱼类学的研究外,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如对现代四足动物的研究,对现代肺鱼和拉蒂迈鱼蛋白质分子序列的研究等,也许还能提供一些更为重要的线索。

美人鱼之谜

老普利尼是一位记述过“人鱼”生物的自然科学家,在他的不朽著作《自然历史》中写到:“至于美人鱼,也叫作尼厄丽德,这并非难以置信……它们是真实的,只不过身体粗糙,遍体有鳞,甚至像女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鳞片。”

1990年4月《文汇报》有这样一则报道:一些科学家正在竭力设法找到这一当今考古学最惊人的发现——一个3000年前美人鱼的木乃伊遗体的由来。一队建筑工人,在索契城外的黑海岸边附近的一个放置宝物的坟墓里,发现了这一令人难以相信的生物。这一发现的消息是由苏联考古学家耶里米亚博士在最近透露给西方的。它看起来像一个美丽的黑皮肤公主,下面有一条鱼尾巴。这一惊人的生物从头顶到带鳞的尾巴长173厘米。科学家相信,它死时约有100多岁的年龄。

1991年7月2日,新加坡《联合日报》发表了题为《南斯拉夫海岸发现1.2万年前美人鱼化石》的报道:科学家们最近发掘到世界首具完整的美人鱼化石,证实了这种以往只在童话中出现的动物,的确曾在真实世界里存在过。化石是在南斯拉夫海岸发现的。化石保存得很完整,能够清楚见到这种动物拥有锋利的牙齿,还有强壮的双颚,足以撕肉碎骨,将猎物杀死。

还有一则关于美人鱼的事件:“这只动物是雌性的,大概1.2万年前在附近海岸出现。”柏列·奥干尼博土说。奥干尼博士是一名来自美国加州的考古学家,在美人鱼出现的海域工作了4年。他说:“它在一次水底山泥倾泻时被活埋,然后被周围的石灰石所保护而慢慢转为化石。化石显示,美人鱼高160厘米,腰部以上像人类,头部发达,脑体积相当大,双手有利爪,眼睛跟其他鱼类一样,没有眼帘。”

1991年8月,美国两名渔民发现人鱼事件,报道如下:最近美国两名职业捕鲨高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11条鲨鱼,其中有一条虎鲨长18.3米。当渔民解剖这条虎鲨时,在它的胃里发现了一副异常奇怪的骸骨骨架:骸骨上身三分之一像成年人的骨骼,但从骨盆开始却是一条大鱼的骨骼。

当时渔民将其转交警方,警方立即通知验尸官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证实是一种半人半鱼的生物。对于这副奇特的骨骼,警方又请专家进一步研究,并将资料输入电脑,根据骨骼形状绘制出了美人鱼形状。参加这项工作的美国埃辉斯度博士说,从他们所掌握的证据来看,美人鱼并不是传说或虚构出来的生物,而是世界上确实存在的一种生物。下面就是一些很典型的例证。

1958年,美国国家海洋学会的罗坦博士,在大西洋5千米深的海底,摄到一些类似人的海底足迹。

1962年,一艘载有科学家和军事专家的探测船,在古巴外海捕获一个能讲人语的小孩,皮肤呈鳞状,有鳃,头似人,尾似鱼。小人鱼称自己来自亚特兰蒂斯市,还告诉研究人员在几百万年前,亚特兰蒂斯大陆横跨非洲和南美,后来沉入海底……现在留存下来的人居于海底,寿命达300岁。

后来小人鱼被送往黑海一处秘密研究机构里,供科学家们深入研究。

1963年,在波多黎各东南海底,美国海军潜艇演习时,发现了一条怪船,时速280千米,无法追踪到,人类现代科技对其无能为力。

1968年,美国摄影师穆尼,在海底附近发现怪物,脸像猴子,脖子比人长4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腿部有快速“推进器”。

诸如“人鱼”这类海底奇异生物的存在由于有了实物作证,那么它也就由人们所谓“荒诞”“迷信”“神话”的东西转变为当前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课题了。

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倾向于有美人鱼存在之说,有的认为是一种远古遗留下来的生物,有的认为是来自大海深处的文明居民。

然而,不知是什么原因,从地理大发现到现在,人类遇见美人鱼的机会越来越少,这种机遇几乎为零。是因为这种古老的生命已经灭绝,还是目击者不愿被当作迷信分子而保持沉默?或者是美人鱼已经藏匿深海,避开与我们人类接触?这一切,仍然像神秘的深海世界一样,笼罩着重重迷雾。

海龟识途之谜

每年端午节,湖北省中洲乡农民许先平家都会迎来一位奇特的客人——一只体形庞大的乌龟。

1980年,许先平下湖捉鱼,不想却捞起一只龟,体重足有1千克。同村人出18元钱,想买去杀了下酒,许先平一个劲儿摇头,捧着这只龟回到家。许先平想,龟寿命很长,何不让它为自己留个名呢?于是,在龟背上刻上自己的名字和捉到它的时间,又在龟壳的四角穿上4个眼,戴上4只铜环,第二天,骑车专程把这只龟送到离家40千米外的洞庭湖中。

1981年端午节,许先平正在家中收拾过节的东西,突然听到屋门“吱嘎”响了一声,过了一会儿,又听到堂屋传出“沙沙”的爬动声,还伴有呼呼的喘气声。许先平跑到屋里一看,不禁惊呆了:一只龟在堂屋里转着圈爬,身上挂着4个大铜环,背上“许先平”3个字还清晰可辨。

天哪,这不是那只放入洞庭湖的大龟吗?鬼使神差怎么又爬回来了?当天晚上,许先平特意刷干净一口大缸,把这只龟放了进去,又找来新鲜青蛙肉,一点一点挑着喂给龟吃。一个月过去了,许先平把大龟装进袋里,又送回洞庭湖。一年又一年,这只懂事的龟端午节前后都要回许先平家做客一个月,1995年回家过节时,还给主人产下12个小蛋。人们在感叹这只龟通灵的同时,不禁要问:龟是怎么找到许先平家的?

海洋里也生活着一种龟,体重都比陆上的大许多倍。海龟生活在我国浙江、福建、台湾、海南岛沿海和南太平洋、印度洋中,西沙群岛是我国产海龟最多的地方。海龟是由陆生的祖先徙移入海变化而成的,虽身栖海洋,但还未完全脱离其祖先的“癖性”,在繁殖季节仍需返回陆地,在沙滩上产卵繁殖。海龟的乡土观极强,每当南海诸岛的西南风盛行时,海龟便顺西南海流从印度洋中的印度、斯里兰卡、马来西亚一带海域进入南海诸岛礁石上交配产卵;当东北风盛吹时,又南返至印度洋一带海域了。年复一年,年年如此。

跟许先平家的陆上灵龟一样,海龟也是万里航行不迷途的海上旅行家。小海龟从乒乓球大的龟壳里破壳而出后,便跑到海洋里四处旅游。可也怪了,它一旦长大成熟,不论旅游到哪里,游出多远,总能准确地按原来的路线返回自己的出生地,绝不会走错方向。在毫无定向标志的大海中,海龟究竟是依靠什么来作为“罗盘”和导航“地图”,以致在海天一色的苍茫海洋里,准确完成长途往返呢?

根据其他回游动物的资料,可以用来作为定向的线索是很多的,像太阳及某些星体的位置,偏振光、某些气味、风向、声音以及地球磁场等,都有一定的利用价值。这里最值得一提的是地球磁场,它是动物界广泛用以定向的信息源,因为它具有许多优点。譬如说,它始终连贯如一,不管白天还是黑夜都能保持恒定,也不受天气变化的影响,所以可靠性很高。现在知道,海龟也把地球磁场作为定向的标志。

学者以刚孵出的红海龟为对象,进行人工控制磁场实验,结果发现,幼海龟有朝磁北与磁东之间方向前进的本能,如果用人为方法使磁场方向倒转,那么幼海龟游动的方向也将相应倒转。这一事实生动地表明,刚孵化出的红海龟能够感知地球磁场,并且能够据此确定自己的前进方向。

学者又发现,幼海龟在离岸移栖时,有朝着波浪涌来方向前进的习性,这一点其实并不奇怪,因为海浪进入靠近岸边的浅水区后会发生偏转,变为向着海岸线挺进,因此对着波浪游去,一般地说,都能游离岸边,进入外海,幼海龟这一习性的形成,看来正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当幼龟进入深海后,该处波浪的方向已经不那么固定了,此时幼龟对磁场的感知能力,取代了对波浪的感知能力,成为最重要的定向依据。

有的海龟产卵地点十分固定,不管觅食的场所路途多么遥远,最后它们都必然要回到出生地来产卵,至今尚未发现例外。像阿森松岛的绿海龟就是典型的例子,科学家认为,它们可能是依据化学物质感知能力来找到归途的。少量溶解在海水中的该岛特有物质,作为化学信号,使得“远方游子”毫无困难地感觉到家乡的准确位置,以致从来不会发生迷途事故。

除此之外,有人也曾提出,海龟是否可能像候鸟那样,根据恒星分布来进行定向?现在看来,这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因为学家发现,海龟的眼睛高度近视,夜间根本无法看清恒星分布的图像。既然如此,这种设想当然就没有现实性了。

总之,从上述介绍中不难看出,海龟定向是一门非常有趣的学问,不但涉及面广,而且机理微妙,引人入胜。在生命过程中,海龟尽情地利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信息源,作为自己定向的巧妙线索。根据目前所知,海龟至少在利用地磁、波浪、化学物质等方面做得非常成功。至于用什么器官(或组织)进行定向,目前不得而知。

鲨鱼克星之谜

鲨鱼是海洋里的“魔王”。当它追逐鱼群时,能一下子吞掉几十条小鱼,就连鲸这类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难以逃生。特别是臭名昭著的噬人鲨,不仅捕食头足类动物、较大的鱼类、海豚和海豹,而且还有袭击渔船和吃人的记录,因而得了一个“噬人鲨”的恶名,令人不寒而栗。然而,这个海洋里的“凶神恶煞”,却不得不屈服于比目鱼。

美国著名生物学家、人称“鲨鱼女士”的尤金妮娅·克拉克,在1964年到1975年间,对红海进行了一系列考察,详细研究了这种令鲨鱼望而生畏的红海鱼。这种鱼学名叫豹鳎。身上长满像豹子一样的斑点,是比目鱼家族的一种,以色列人称之为“摩西鳎”。

克拉克女士说,当一条鲨鱼游近一条被拴住的比目鱼时,它张大长满利齿的大嘴,一口咬住战利品。谁知,鲨鱼却痉挛般地闪到了一边,双眼紧闭,下巴张得很大,像冻僵了似的,再也合不拢了。紧接着,这条鲨鱼疯狂地摇摆着头,在水中痛苦地跳跃着,转着圈,不顾一切地四处狂奔,直到合上嘴巴,才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