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海底奇异世界
48783500000014

第14章 海洋文明的遗迹(3)

在关于雷姆里亚大陆是否存在以及具体的存在形态方面,就是这样一种情形。关于雷姆里亚大陆的大胆假设由来已久,而且近乎神奇。早在19世纪后半叶,地质学家们就开始探讨非洲南部与印度半岛之间是否存在过“陆桥”——雷姆里亚大陆的问题。特殊哺乳类动物生息的马达加斯加岛、阿尔达布拉群岛、塞舌尔群岛、马尔代夫群岛、拉克代夫群岛等等,从非洲南部一直延续到印度半岛南端之间。据此,地质学家们推测,这些岛屿莫非是古大陆的残余?

奥地利史前地理学家梅尔希奥尔·纽马伊亚,在其1887年出版的著作《古代大陆》中,描绘了侏罗纪(爬虫类时代中叶)的世界地图,在这张地图上,“巴西·埃塞俄比亚大陆”的角落延伸到“印度·马达加斯加半岛”。这表明印度与马达加斯加曾是一个相互联接的整体。

奥地利地质学家爱德华·杜斯认为,古生代(鱼和无脊椎动物的时代)南半球存在过一个广袤的“贡达瓦纳大陆”,而北半球则存在过“北亚特兰蒂斯大陆”和“安格拉大陆”,他的论点发表在1880年出版的《地球表面》一书中。

德国生物学家恩勒斯特·海因里希·赫凯尔发现,一种栗鼠与猿杂交的动物“雷姆尔”原来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但在远隔大洋的非洲、印度、马来半岛也能见到。

据此,他断定,马达加斯加与印度之间的“陆桥”直到新生代(哺乳类动物的时代)依然存在,而且,他还认为沉没的大陆很可能就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英国动物学家菲利普·斯科雷特在赫凯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议将这个消逝的“陆桥”命名为“雷姆里亚”。

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魏格勒(1880~1930)于1912年提出了著名的“大陆漂移学说”。他认为大陆和海洋分别由质地不同的花岗岩和玄武岩构成,因此在很长一段地质年代里,大陆一直在海洋上漂移,不断发生分离、结合,从而形成今天地球表面陆地与海洋的分布状况。

魏格勒认为,在古生代,大陆是一个整体,名叫“潘加阿大陆”;中生代(恐龙时代)发生漂移;新生代第四纪冰川来临时,发生分裂。假如魏格勒的论点成立的话,那么分离的陆地之间分布着不同的生物也就不难理解了,“陆桥”——雷姆里亚大陆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了。

然而,文献资料和神话故事对消逝大陆的描绘却令人深信不疑。

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历史学家提奥多罗斯,记载了一个名叫伊安比罗斯的商人漂泊到南方大洋中一块陆地上的奇特而又曲折的经历。

这个商人途经阿拉伯,前往“香料之国”。不料,途中被海盗抓去,带到埃塞俄比亚。他与另外一个囚徒偷偷地准备了6个月的干粮,驾着轻舟逃离虎口,向南行进,在海上漂流4个月后,被海风吹到一座岛上。

这座岛周长约900千米,气候四季如秋。居民的体形奇特,但并不丑陋,他们性格敦厚,知识丰富,精通占星术,使用独特的拼音字母,在圆柱上写有文字,人均寿命达150岁,无贫富差别,男女平等。岛上生长着一种苇草,果实可以吃,还有温泉、冷泉,赋予人类健康和长寿。岛的周围海中有7座小岛,亦有居民居住。

这个商人在岛上生活了7年,最后辗转印度、波斯(今伊朗)返回希腊。

这则故事自然会使人联想到柏拉图笔下的“乐园”——亚特兰蒂斯,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在《鲁宾逊漂流记》中描写的鲁宾逊的奇特经历,可以食用的苇草可能指的就是稻米。

提奥多罗斯还记载了东方理想国——播海伊亚。这是一个与阿拉伯进行香料和药品交易的国度,有7座城市,最大的是帕拉那。城中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大神庙,景致优美,树木、草地、花园、水流融为一体,相映成趣,可爱的小鸟嘤嘤鸣叫,大象、狮子、豹等动物一应俱全。居民尚武,普遍使用两轮马拉的战车。

居民分为三个阶层,即祭司与手工业者、农夫、士兵与牧民,祭司权势炙人,生活奢华。每年岛民选出三人共同治理国家,实行“三头政治”。居民个人拥有的财产通常是房屋和庭院。一般居民普遍穿羊毛衣服,男女均佩戴黄金饰品,贵重金属矿产丰富,但不准携带出境。

阿拉伯地理学家们认为岛的周长将近5000千米。据4000年前的埃及王国时期纸草文献记载,漂泊到岛上的船员们,在世外桃源般的岛上开始生活后,这座岛屿的统治者——大蛇便出来劝告道:“这座岛屿不久即将沉没。”

希腊人从远古时代起,一直称呼传说中消逝的大陆居民为“普利塞利里特人”,据说这个大陆气候宜人,土地肥沃,人丁兴旺,后来因为触犯神灵而沉入大洋底部。

斯特拉波、普利里乌斯等古希腊罗马学家均写过东方大洋中的大岛“塔普罗巴赖”的事情。

古代泰米尔族历史学家们对自己祖先的发祥地进行考察后坚信,在遥远的古代,祖先们生活在位于赤道附近一座名叫“纳瓦拉姆”大岛的南部,大陆的首都“南马德拉”后来沉入印度洋海底。

泰米尔族使用的语言是泰米尔语,迄今在印度次大陆南端马德拉斯邦、斯里兰卡等地仍在使用。这种语言是南亚德拉维亚语系中远古时期最为发达的一种书面语。这一系列的文献记载和神话传说都说明印度洋中曾经存在过一个鲜为人知的“雷姆里亚大陆”。需要指出的是,雷姆里亚大陆对神秘主义者来说更有特殊的魅力。

19世纪末,俄罗斯出生的埃雷娜·布拉巴斯基女士在神秘主义的进化论中将雷姆里亚人也列入其中。她认为地球17个始祖之中,第三个出现的是雷姆里亚人,他们雌雄同体,卵生,像猿人一样,有的有四只手,有的脑后长着一只眼睛。

英国神学家斯科特·埃里奥特认为,广阔的南方大陆雷姆里亚是中生代繁荣的大陆,恐龙等爬虫类动物悠闲地生存。陆上是巨大的恐龙漫游,空中是翼龙飞舞,水里是鱼龙出没。雷姆里亚人智力低下,富有原始性,身高4.5米左右,肌肤褐色,口鼻突出,小眼,眼眶距离较大,不仅能看到前方,还能看到侧面。他们没有前额,头的后部长着一只眼睛,四肢长而弯曲,手足巨大。穿着爬虫类的皮衣,手持木枪,牵着驯服的恐龙……对于雷姆里亚大陆进行最系统探讨的是刘易斯·斯潘斯。他在《雷姆里亚问题》的专著中提出了两个雷姆里亚大陆的假说。

其一是从印度洋横向延伸到太平洋;另一个是同样的起点从印度洋倾斜延伸到太平洋。

他发现大洋洲民族在人类学上和地理上的分布是一致的。密克罗尼西亚分布着印度尼西亚人种,夏威夷、波利尼西亚和新西兰分布着波利尼西亚人种;所罗门、斐济分布着美拉尼西亚人种。他认为,这种分布意味着雷姆里亚大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而是由两块夹着狭窄海沟的陆地构成,一块陆地包含新喀里多尼亚、苏门答腊岛等;另一块陆地包含夏威夷群岛、新西兰岛、萨摩亚群岛、社会群岛等。

斯潘斯的雷姆里亚大陆说,与麦克米兰·布朗提出的太平洋姆大陆说既相重复,又相矛盾,尤其是在居民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布朗认为,现在的大洋洲居民大部分定居了10万年以上;而斯潘斯则认为,太平洋地区,至少太平洋东部曾经生活过金发白皮肤的先民,并不都是棕色人种。布朗和斯潘斯均认为,古大陆的毁灭是由于地球内部剧烈变化引起的,但是布朗认为,古大陆的毁灭是急剧的、转瞬即逝的;斯潘斯认为,古大陆是随着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一系列自然灾害而缓慢沉没的。

斯潘斯认为,雷姆里亚大陆的原始居民是白种人,拥有高度发达的石器文明。众多岛屿上遗留下来的石建筑便是最好的说明。

至于这个大陆居民的去向,斯潘斯认为,雷姆里亚大陆沉没后,这个民族经过亚洲,移居到欧洲,残留下来的人们在恶劣的条件下逐渐退化。此后,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的居民的祖先相继来到这里,与雷姆里亚大陆的居民融合……最近,苏联语言学博士、地理学会员亚历山大·孔德拉特夫(1937~)在其著作《三个大陆的秘密》中,从语言学角度探讨了南亚德拉维达语系与雷姆里亚大陆的关系。通过将印度文明中代表性的遗址摩亨佐·达罗、哈拉帕出土的印章和护符中的象形文字输入电脑,与其他地区的语言进行比较后发现,它们吸收了苏美尔人的语言,与德拉维达语最为接近。因此他认为印度文明与苏美尔文明起源于同一个文明,而这个更为古老的文明已伴随着雷姆里亚大陆的消失而烟消云散。

尽管雷姆里亚这一名称在19世纪即已出现,但是对印度洋的正式调查则始于20世纪60年代。

1968年,美国斯库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对印度洋中央海岭进行了科学调查,发现大西洋底有四条南北走向的大海岭,其中两条大海岭今天仍在不断增大。活跃的海岭与不活跃的海岭为何能同在一个大洋底部呢?人们至今仍无法解开其中的奥秘。

马达加斯加岛、塞舌尔群岛,以及澳大利亚西部的布罗肯海岭作为古大陆的一部分,是怎样从周围的大陆中分离开来的呢?这还是一个至今未破的悬案。

科学调查结果表明,对印度洋底部地形最为复杂的西北部马斯卡林海域进行钻孔地质调查,发现这一带海底下沉了一千几百米,这是在数千万年的地质年代里发生的。

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喜马拉雅山与印度洋是由于共同的成因形成的,由于印度板块向正北方向移动约5000千米,与亚洲板块相撞,形成巨大的喜马拉雅山。那么,在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中,雷姆里亚大陆沉浮如何呢?据考察,这个变动发生的年代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万年前。

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印度洋海底地壳活动频繁,有些部分持续下沉,有些部分在不断增长。这些缓慢然而不断的变化是否可以作为雷姆里亚大陆曾经存在的一个有力证据呢?

人类文明起源于南极

人类文明究竟起源于哪里呢?对于科学家们而言,这是一个格外令人难解的问题。

1959年底到1960年初,美国的哈普古德教授利用圣诞节假期,在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参考室查阅有关南极洲的资料。一连好几个星期,他废寝忘食,埋首在成堆的古代地图中,展开搜寻的工作。在日记中,他这样写道——我找到很多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找到的东西,十分有趣。我还找到一些描绘南方大陆的地图。有一天我打开一本地图集,翻到某一页,眼睛蓦地一亮,整个人顿时呆住了——那是奥伦据乌斯·费纳乌斯在1531年绘制的世界地图。我瞅着这幅地图下方的南半球,心里想:我终于找到了真正可靠的南极洲地图。

地图上的南极洲,整体形状和轮廓与现代地图所呈现的这块大陆像极了。南极的位置靠近大陆中央,和现代地图显示的相去不远。环绕海岸的山脉,使人联想到最近几年在南极洲发现的诸多山脉。

显然,这幅地图并不是某个人一时异想天开,凭空捏造出来的。地图上的山脉形状不一,各有各的独特轮廓,有些靠近海岸,有些位于内陆。河流发源自这些山脉,蜿蜒流向大海,每一条河流都依循看起来非常自然、非常可信的排水模式。这显示,南极洲最早的地图绘成时,这块大陆的海岸犹未被冰雪覆盖。然而,地图上所呈现的南极洲内陆,却完全不见河川和山脉的踪影,这意味内陆地区完全被冰雪覆盖。

哈普古德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李察·史崔臣博士在检视这幅地图后,做出了以下结论:

(1)费纳乌斯的地图是依据更早的几幅原始地图绘制成的,而后者是根据几种不同的投影法绘成。

(2)它确实显示了南极洲海岸地区被冰雪覆盖前的景况,尤其是穆德后地、恩德比地、维克斯地和位于罗斯海东岸的维多利亚地以及马利伯德地。

(3)如同皮瑞·雷斯地图所显示的,费纳乌斯地图所呈现的南极洲,在一般形貌和地理特征上,都跟现代科学家对“冰层下”的南极地面进行地震调查后所绘制的地图颇为吻合。

哈普古德教授认为,费纳乌斯地图显然证实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看法:被冰雪完全覆盖之前,南极洲曾被人类探访,甚至定居过。果真如此,这件事一定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费纳乌斯地图显示,最初绘制南极洲地图的人,是生活在极为古远的时代,那时正是北半球最后一个冰川期结束的时候。”

费纳乌斯地图所描绘的南极洲罗斯海,是支持上述观点的进一步证据。南极洲大冰河,诸如毕尔德摩尔和史考特,今天的出海口都覆盖着冰层,但这幅绘于1531年的地图却显示,这个地区散布着港湾和河川,这些地形上的特征足以证明,费纳乌斯使用的原始地图当初制作时,罗斯海和它的海岸还没有被冰层覆盖。“为了提供这些河川必要的水源,海岸后方必定有一个不被冰封的辽阔腹地。今天,这些海岸和腹地全都埋藏在1.6千米厚的冰层下,而罗斯海本身,则终年漂浮着数百米厚的冰块。”

罗斯海的变迁充分显示,漫长的无冰时期在公元前4000年结束之前,南极大陆曾被一个神秘的文明勘探过,并且绘制成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