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用等待一朵花开的时间守望幸福
48782400000056

第56章 你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

彼得·巴菲特,是大名鼎鼎的“股神”沃伦·巴菲特的小儿子。

从19岁离开大学校园起,彼得就得自立,不能再用父亲的钱。很多人想不到股神的儿子也为工作和房贷奔忙多年。2006年,股神巴菲特把自己的大部分财产约370亿美元捐给了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留给3个孩子每人10亿美元的慈善捐赠基金,只能管理,不能使用。

彼得不在台上时,总是穿着简单的灰黑色毛衣和蓝色牛仔裤。聊到高兴时,他会哈哈笑着伸出两手的食指和中指弯一弯,像兔子耳朵一般。

股神父亲给彼得的书写了序言:“彼得的人生全凭他自己打造。他衡量成功的标准不是个人财富或荣耀,而是对广阔世界所做的贡献。彼得和我持有相同的观点,即这个世界并不亏欠你,而你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来为这个世界做些事情。我为彼得感到骄傲。”

彼得小时候,父亲沃伦·巴菲特还不太出名,也不算富有,还没有股神的名号。彼得要给家里做杂务,才能挣得很少的零用钱。

彼得十分崇拜父亲的工作状态,“虽然他的‘手稿’中写的可能是市盈率和管理绩效各类等内容,但他却可以轻松地达到类似犹太祭司研究卡巴拉圣典那样的境界。他常常穿着卡其布裤子和一件破旧的毛衣从书房里走出来,身上带着一种几近圣洁的平静。”

彼得发现,即使变得越来越富有,父母依然没有什么改变。在自己的书中,彼得说:“父亲至今还生活在那栋小屋里,80岁,每天高兴地开着用了20年的车去上班。他说自己幸运,不是因为有了巨大的财富,而是可以开心地做他喜欢的事情。如果你现在某天晚上去我父亲家,可能跟我8岁时看到的场景是一样的:父亲穿着普通的睡衣,坐在同一把椅子里,吃三明治和炸土豆片,享受生活。”

彼得17岁时,巴菲特的姓氏和一封来自《华盛顿邮报》发行人的推荐信,帮助他进入了斯坦福大学。但他并不十分开心,他追问自己:“如果不是这些,我有资格和那些平均学分拿4分并拥有完美SAT考试成绩的学生在课堂上平起平坐吗?”他在书里说,“我从未真正确信自己有资格进入斯坦福大学。”

彼得花了3个学期,把大概20门基础课全部修习了一遍,而其他同学只是选修其中一部分。选主修课的时候,彼得犹豫了。“我到底要什么呢?我一直在寻找的是什么呢?”

从6岁开始,彼得就学习弹钢琴了。姐姐苏茜惊叹,这个小家伙连乐谱都不会认,竟已经比她这个上了8年钢琴课的姐姐还要弹得好。

虽然彼得喜欢弹钢琴,但他并不喜欢第一位钢琴老师的授课方式。那位严厉的老妇人,苛刻地强调技巧和指法,让彼得甚至不想学了。于是母亲给他换了一位授课老师,但喜欢流行乐的彼得还是不大喜欢。一直到大学,彼得换了4位风格不同的钢琴老师。“他们从不同的侧面激发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我有不止一种弹琴的方式。”

虽然一直与音乐相伴,但彼得并没确定音乐是自己的方向。高中时,他曾一度爱上摄影,甚至差点儿为此而退学。

“直到大学二年级的一个晚上,我朋友邀请我到他的宿舍去听一个吉他手的演奏,这改变了我之前对音乐的看法和我的人生。我从前以为,我必须技法足够优秀,才可以从事音乐,但这场演奏虽技法简单却如此美妙动人。我当时就想:音乐就该如此,我完全可以做到。”

回到公寓后,彼得就开始在一种狂热的状态下创作乐曲。他写了两首歌,打开录音机,边写边听边修改。“我不想要那些浮华的东西,也不希望有张扬的成分在里面。”

第二天早上,彼得坐朋友的车去海滩,带上了他那盘新录制的磁带在路上听,经历了一生中最奇妙、最震撼的感觉。“我打开车门,发现自己无法离开,简直无法移动。我被一种由责任和狂喜混合而成的引力,钉在了座位上。通过土褐色的二手本田扬声器,我听到了自己的未来。”

彼得决定去做音乐,“就像厨师一样,所有的材料都已就位,那么做菜的时间到了!”接着,他从斯坦福大学退学了。

股神父亲早就有言在先,只要彼得离开大学,就不再给彼得生活费。离开大学就得自食其力,这是传统。19岁的彼得以后得自己解决面临的问题了。

幸运的是,这时候彼得继承了来自祖父艾伯特的家庭财产,父亲把它转换成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份,当时价值9万美元,并非巨额。

“我知道这是我当时唯一可以得到的财富。”彼得把它们投进了自己的音乐梦里——搬到旧金山租下小公寓,添置各种录音设备,建成一个小小的录音室。“当时,公寓里的录音室可不常见,很前卫,但实际上它只有很简单的设施。”

彼得在报纸上刊登分类广告,为人们提供录音服务,每小时35美元,每次会录几个小时,赚得一两百美元。

两年时间过去了,为音乐梦想而退学的彼得没有卖出一首曲子,只能免费赠送,不过,他却很开心。“一开始的想法非常重要,我没有奢望要多成功、多出名,没想过成为流行明星,我一开始只是想以做录音室谋生而已,能赚钱养活自己就挺好了。所以我不会失望,每天有点儿进步,就觉得很开心了。”

一天,彼得在旧金山某条路边洗自己的破旧汽车时,一位不太熟识的邻居刚好路过,两人闲聊了几句,邻居知道了彼得是作曲家,就介绍彼得去找自己的女婿,一位总需要音乐的动画制作人。

于是,彼得有了第一个工作机会——为一个刚刚成立的有线电视频道设计10秒钟的超短“插播广告”,报酬上千美元,一下子就超过了录音室赚的钱。彼得拿这笔钱又添置了些录音设备。

“我在心里欢呼,耶!我终于做到了!但也有点儿失望。10 秒钟?除了一串叮当声,10 秒还能做什么?”

很快,这个频道大火,被称为MTV,成了当时最热门的事物,甚至是20世纪80年代文化现象的代名词之一。

所以彼得这10秒钟大获成功。其他公司纷纷找上门来,邀请彼得为他们作同样类型的音乐,这次是30秒,1万美元。“这感觉太棒了!我意识到,我可以依靠作曲为生了。”

2006年,股神巴菲特宣布把大部分财产约370亿美元捐给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在此前3个月,彼得已经知道了父亲的想法,他的第一反应是打电话过去,告诉父亲:我真为你骄傲。

30岁那年,彼得想要换房子,于是第一次开口向父亲借钱,却被拒绝了。

“金钱会破坏我们纯洁的父子关系。你应该和其他美国人一样去贷款买房,然后凭自己的能力将贷款还上。”

“这是父亲爱我们的方式,他相信和尊重我们,我们可以靠自己成功。”

得到父亲给的10亿美元基金后,彼得和妻子詹妮弗将它命名为“NoVo”,这个拉丁单词意为“变化、改变或创造”。

2009年,彼得和曾获“格莱美奖”提名的歌手阿肯一起为非洲孩子写了歌曲《血入金》,讽刺贩卖非洲儿童的人用孩子的血为自己赚取金子,呼吁禁止人口贩运。“年岁渐长,就与这个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多,无法只关注于自己的小世界。我们需要学会理解我们自己之外的世界和人群,就像非洲的人口贩卖并非只关乎非洲的孩子,这也是我写书的原因之一。”

彼得开一辆跟纽约出租车一个款型的普通车。“有很多人把有牌子和型号的车作为有身份的标志,我觉得能在车里加上汽油,能去我想要去的地方,就挺好了。”他还不无得意地说,“我还有一辆车,1958年在高中时买的,一直能开。我一直留着那辆车,因为它带给我很多美好的记忆,这很重要。而且,现在美国正好流行复古车嘛!”

他的一对双胞胎女儿,一个是艺术工作者,和室友一起租住在公寓里,朴素而快乐;另一个刚刚结婚,快当妈妈了。“她一定会是个好妈妈!”彼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