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地球有话说
48781800000006

第6章 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6)

太平洋

太平洋位于亚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北以白令海峡连接北冰洋,西南以马来群岛、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附近的东经146度经线与印度洋分界,东南以经南美洲南端合恩角的西经68度经线与大西洋相接。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水最低和岛屿最多的洋。南北最长约15800千米,东西最宽约19500千米,面积17698万平方千米,占整个海洋面积的1/2。太平洋平均深度超过4000米,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是世界上最低的地方。太平洋也是岛屿众多的大洋,岛屿的总面积为440万平方千米,几乎占全球岛屿总面积的45%,主要的岛屿有日本群岛、加里曼舟岛、新几内亚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等。太平洋多火山、地震,活火山占全球的60%,地震占全球的80%。太平洋中部是台风的发源处,以发源于菲律宾、日本、罗林群岛附近的台风最为强烈,对我国的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大的影响。太平洋拥有自己完整的洋流系统,北部为顺时针环流,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和加利福尼亚寒流组成;南部为反时针环流,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和秘鲁寒流组成。此外,在北太平洋还有来自北冰洋的千岛寒流。太平洋的矿产资源以石油、天然气最为重要。深海盆底处有丰富的锰结核矿层,富含锰、镍、钴、铜等矿物。

大西洋

大西洋位于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北以丹麦海峡、冰岛、法罗群岛、设得兰岛为线与北冰洋相邻;南以南美洲南端通过合恩角的西经68度经线同太平洋分界,东南以非洲南端通过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度经线同印度洋分界。南北长约15000千米。东西宽2800千米,面积9337万平方千米,为世界四大洋中的第二大洋。整个大洋的轮廓呈现“S”形,北大西洋的海湾较多,海岸线曲折,南大西洋海湾较少,海岸线平直。平均水深约3626米,洋底中部有一条南北纵贯的大西洋海岭。主要的岛屿有纽芬兰岛、大安的列斯群岛、不列颠群岛、亚速尔群岛、百慕大群岛等。大西洋的平均温度为169摄氏度,比太平洋、印度洋都低。平均盐度为349%。在赤道南北,有几股强大的洋流影响着大西洋的气候。大西洋富有海洋渔业资源,主要的渔场有北海渔场和纽芬兰渔场。矿产资源以石油、天然气为主。大西洋的航运价值很高,苏伊士运河和巴拿马运河等都是世界上重要的“黄金水道”。

印度洋

印度洋位于亚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极洲之间,是地球四大洋中第三大洋。西南以通过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东经20度经线同大西洋分界,东南以东经146度经线同太平洋分界,赤道横贯北部,大部分水域位于南半球。印度洋面积74917万平方千米,平均水深3897米,最深处是爪哇岛南面的爪哇海沟,深达7450米。洋底分布有“入”字形中央海岭,包括西印度洋海岭、中印度洋海岭、东印度洋海岭和南极—澳大利亚海丘。印度洋大部分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平均水温20~27摄氏度,平均盐度348‰,红海达42‰,是地球上盐度最高的大洋。赤道以北的印度洋流受南部季风的影响,洋流的流向随着季风的方向变换而发生改变,冬季刮东北风,洋流呈逆时针方向向西流动;夏季刮西南风,洋流呈顺时针方向向东流动。印度洋北部沿岸,海岸线比较曲折,多海湾和内海,其中较大的有红海、波斯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和澳大利亚湾等。印度洋的海运线非常重要,它是沟通亚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的交通要道。向东穿过马六甲海峡可以到达太平洋;向西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可以到达大西洋;西北通过红海、苏伊士运河和地中海相连。印度洋北部沿岸国家盛产石油,从波斯湾到西欧、美国、日本的航线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运输线之一。

北冰洋

北冰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深度最浅的洋。位于北极圈内,被欧洲、亚洲、北美洲三大洲所包围。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平均深度只有1200米。北冰洋大陆架面积宽广,占洋底的38%,其中以亚洲至北美洲一侧的大陆架最宽。岛屿很多,数量仅次于太平洋,岛屿总面积达400万平方千米,主要的岛屿有格陵兰岛、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维多利亚群岛等,其中格陵兰岛为世界最大的大陆岛。北冰洋地处高纬度,气候严寒,整个海域没有夏季,严冬达半年之久。由于气候的原因,北冰洋区域内的生物种类很少,植物以地衣、苔藓等为主,动物主要有白熊、海象、海豹、鲸等。矿产资源最丰富的是石油。

欧亚分界线的故事

欧洲与亚洲的分界线,最著名的是乌拉尔山以及与之相连的乌拉尔河。说起它来,还有一个历史变迁过程。

2500年前,古希腊的一位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提出,欧亚两洲的分界线应该在博斯普鲁斯海峡、黑海、亚速海和顿河一线。

17世纪,一般以顿河、伏尔加河、伯朝拉河和卡马河为界来划分欧洲和亚洲。

1760年,法国地理学家吉利翁在他绘制的世界地图上,则把欧洲东部的界线一直画到了鄂毕河。

第一个以乌拉尔山来划分欧洲和亚洲的是彼得大帝时期的俄国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瓦西里·塔季晓夫。他对乌拉尔山脉进行了长期的考察,发现乌拉尔山脉东西两个地区的动植物有许多显著的差别,因而乌拉尔山是划分地理区域的天然分界。后来,人们又把发源于乌拉尔山脉、流入里海的乌拉尔河与其北部的乌拉尔山一起作为欧洲和亚洲的分界线,一直沿用到今天。

在乌拉尔山东麓,距西伯利亚大铁路不远处,竖立着一块欧亚分界的界碑。界碑地处偏僻的山区,那里没有城镇,也没有村落,只有深山老林的衬托,以及皑皑积雪的映照。界碑仅3米多高,并不壮观,也不引人注目,却在世界地理上占有重要地位。

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接乌拉尔河,全长2000多千米。整个山脉说不上雄伟,平均海拔仅四五百米,最高峰也不过1894米。山脉中部地势较平,乌拉尔河上游水浅易渡,因此,自古以来这里就成为欧亚两洲的交通要道。

17世纪初,沙俄派出第一位访华使节伊万·匹特灵从这里来到中国,使者又带着明朝万历皇帝发出的中国第一封致沙皇的国书,越过乌拉尔山回到莫斯科。不想,这封国书在莫斯科竟成了无人能识的“天书”,直到56年以后,才被住在托博尔斯克的一位中国人译出。

19世纪末,西伯利亚大铁路修成,乌拉尔山脉更成为沟通欧洲与远东的交通要道。

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苏伊士运河位于埃及北部的苏伊士地峡,起自地中海的塞得港,向南流经提姆萨赫湖和苦湖,至陶菲克港入红海,是亚、非、欧三大洲水路交通的枢纽,是连接西欧和印度洋之间的一条海上捷径。从大西洋经苏伊士运河到印度洋的航程,比起绕经非洲大陆南端的好望角来,缩短了8000~10000千米。

开凿苏伊士运河的计划者和组织者是法国人勒塞普(1805~1894)。勒塞普曾出任法国驻埃领事。1859年4月25日运河破土动工。1869年8月18日地中海和红海被沟通。11月1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历时近11年。

运河西岸,是埃及著名的运河三城——塞得港、伊斯梅利亚城和苏伊士城,都是人口聚集的商业和工业中心。

甜水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水,水渠几乎同苏伊士运河平行,被称为“小运河”。渠上白帆点点,往来穿梭,渠旁农田树荫,郁郁葱葱,构成了一幅别致的图画。运河东岸,则是另一番景象,绝大部分地段是一片黄色沙海,渺无人烟。这是尚待开发的西奈半岛。

苏伊士运河现在已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欧亚两洲间的海运货物大部分要从这里经过。

苏伊士运河也在不断的现代化,不仅加宽和加深了运河河道,以便让更大更多的船只通过,而且建立了新的航道管理系统。在伊斯梅利亚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大楼的最高层,设置了电子航道管理系统的中央控制室。站在成排的电视荧光屏前,运河各段的情况和在运河上航行的船只一览无余,值班人员坐在荧光屏前不时发出有关的指示。

南行的轮船从塞得港徐徐驶进苏伊士运河,航速一般限制在每小时13~14千米,在运河的航行时间一般是12小时到13小时。加上在运河中停泊、等待的时间,通过运河共需24~26小时,到陶菲克港,就走完了173千米的运河全程,进入红海的苏伊士湾了。

苏伊士运河扼欧、亚、非三洲交通要冲,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成为从大西洋经地中海到红海、印度洋和太平洋航线的咽喉要道。凭借它得天独厚的战略地理位置,苏伊士运河已成为世界海运枢纽,是一条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的国际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