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泰国
48775500000006

第6章 黄袍耀日(1)

泰国是佛教国度,因此,随处可见橘黄色袈裟。这些袈裟像云,像絮,像丹青里的黄,艳丽得令人眩目。我国清代顺治皇帝的一句“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肩难”道出了里面的玄机。世俗中的烦恼和纠结,在木鱼声中,似乎变得不那么令人伤神,一切都变得晴朗起来,这则是修行的魅力。

第一节寻找心中的莲花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烦恼、忧愁都是心中不够清净的结果,清净能将烦恼消于无形。人生如莲,安祥则步步生莲。因此,莲花所蕴涵清净的功德与清凉的智慧,永远被佛门弟子所崇仰,为世间善众所追寻。

1.万相皆佛相

清晨的第一道曙光将镶嵌在寺庙石壁上的佛像,佛像被烘托得眩目耀眼。此时,曼谷市内400余座大小庙宇都还沉睡在晨曦之中。那些穿着橘黄袈裟的僧侣已经从寺庙出发,开始了一天的化缘。他们手上托着钵,沿着河畔挨家挨户乞食,不论是搭在水上的破屋,或是隐秘在锦簇花丛中的柚木别墅,都是他们化缘的对象。屋主通常以香蕉叶或塑胶带,包些米饭或咖哩等食物给予前来化缘的和尚,并且感谢僧人给他这个表现虔诚信仰的机会。在泰国“布施”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一种习惯,是诸多善行中的一项,佛教徒认为借此能够赎罪,而托钵化缘也是僧人的一项修行。

按戒规,僧人一天只吃两顿饭,7时吃早餐,11时吃午餐,过中午12时便不准进食了。与中国僧人不同的是,泰国僧人可以吃“三净肉”。每年的7至9月是泰国的雨季,一进入雨季,僧人便结夏安居,整天在寺庙习经讲道,不出门化缘,这给在家门口布施的虔诚的人们施善行的机会,他们纷纷到寺庙里去布施,送斋饭、袈裟和其他各种用品。

民众为了表明心迹,斋饭皆是刚刚煮熟,未曾动用的干净食物。倘若第一个将食物放入僧钵,那就显得更虔诚、更光彩了。化缘之后,一个个细瘦的橘黄身影,沿着马路隐入寺庙里。此时,整个曼谷才刚刚苏醒。50年前,如果让一名泰国人把女儿嫁给一个从未出修行过的男人,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直到今天,如果有某位公职人员或职员想入寺为僧,他的上司一般都会同意,甚至还有可能提供饭钵和袈裟。

由此可见,僧侣在泰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泰国的古典艺术、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早期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有佛教的烙印。泰国大约有3万座佛教寺庙,有95%的国民是佛教徒,全国共有50多万僧人,其中寺童有10多万。这个数字可能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因为有人入寺为僧,有人还俗。

近些年以来商业经济的浪潮席卷了全世界,泰国也不可避免受其影响。不过,泰国人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从未动摇过。泰国所有的艺术成就都表现在寺庙建筑上:堆砌的中国式琉璃瓦、镶嵌着珍珠和瓷器的楼塔、涂漆彩门以及巨幅壁画等,都是建筑师精心的艺术创作,而慈眉善目的菩萨,便是雕刻家最主要的灵感来源。有人说,经过佛教800年的浸润洗礼之后,如今泰国国内佛像的数目恐怕比人口还要多。在一些佛教的庆典节日中,大小寺庙都挤满了前来上香的男女,他们供上香束以及花环,甚至还愿的金箔越积越多,使菩萨的面貌难以辨识。

然而,在西方人看来,这种盛行于东南亚的佛教,却是相当繁琐而复杂的。

佛教堪称是东方最伟大的宗教,出现于婆罗门教之后,源于印度,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始祖为释迦牟尼,牟尼为称号,为贤人之意。他的俗名叫悉达多,通常佛教徒称他为佛祖或佛陀。悉达多虽贵为王子,但成年之后,他遇到了诸多烦恼,比如人不可避免地要生老病死,要遭受种种不公等等,他便决心学道,以救世人。悉达多首先向婆罗门高僧求教,未能如愿以偿,便来到尼连禅河边的林中修苦行之道。6年后,仍一无所获。最后渡河而过,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得道成佛。

佛教首度出现在泰国是在公元前3世纪,渐渐地,它的亲和性随着人群的迁移而传遍全国。佛教的起始原是为了避开婆罗门教的世袭阶级制度和献祭仪式,同时也修改因果循环报应和再生的观念,它认为生命是循环不断的,一个人的一生不是以生为始、以死为终,而人生是轮回的,每个人都有前世、今生以及来世。因与果的循环让人警戒贪欲招致痛苦,相反地,怜悯与关爱则带来快乐和幸福。因此,只有戒除欲望才能得到心灵上的平静,经由涅盘而渐得圆满。这种带有宽容和极具个人色彩的宗教,一经传播到泰国,就受到了热烈欢迎,并在短时间内成为了泰国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

素可泰王朝的蓝甘杏大帝统治期间,就已视佛教为主要宗教,到了其孙子利泰大帝在位时,佛教的发展有了辉煌的成就。利泰大帝本身笃信佛教、钻研佛理,曾亲自将所学心得撰文出版,是泰国第一本佛家理论的经典之作。14世纪的素可泰王朝第五世国王利太王曾出家受戒,开了帝王出家之先河。以后,每届国王都必须有一段时间入寺。例如,泰王拉玛四世曾修行27年,托钵化缘,跋涉于全国各地。国王受戒,对佛教的发展及地位的奠定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泰国宪法明确规定,国王应该是佛教和佛教徒的保护者。在泰国,佛是至高无上的。与人们每天拜佛一样,国王也在王宫专设的佛堂里礼佛。国王见了和尚要双手合十参拜,而和尚不得答礼,否则,和尚违反了法律,还有要坐牢的危险。数百年来,佛教对泰国的影响极其深远,是其文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位于首都曼谷西面50多千米的佛统府,是当年的佛教中心。佛统塔全高130米,是泰国最古老、最高大的佛塔,而供奉在塔中心的黄铜金色立佛是首屈一指的大佛。

在泰国,从城市到乡村,从王室到居民区,寺庙与僧人无处不在,凸显出这个国家对佛教的尊崇。佛教是一种哲学,但又不仅仅是哲学,它还对人们的道德标准、人格素质起着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它使泰国人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性格。

泰国寺院的戒律是比较严格的。比如布施,男子可以直接把财物递于和尚手里。然而在接受女子布施物品时,须经过黄色长布帕。因为寺院戒律规定和尚不得与女人接触。

泰国现行佛教属上座部佛教,分为大宗派和法宗派。大宗派是泰国最早的佛教,法宗派是泰王拉玛四世创立的。尤以法宗派的戒律最严,一般和尚的戒律多达227条,包括戒杀生、戒偷盗、戒说谎、戒诈骗、戒饮酒、戒睡高床、戒化缘时东张西望、戒吃食时发出声响、戒快步登楼、戒猛烈入座、戒掘土(以避免杀伤土中的虫子)、戒携带金钱,等等。

假使触犯了这些清规戒律,轻则面壁思过,重则被逐出佛门。对于因家境困难而入寺为僧的小沙弥,则要宽松得多,他们只有10条戒律。

尼姑的戒律仅有8条。

在泰国,无论男女老幼,几乎无一例外地在项链上坠上佛饰,挂在脖子上。一些虔诚的男子胸前挂着七八个金光闪烁的佛饰。佛饰形状各有不同,或椭团,或方正,或菱形,两面皆铸有不同姿态的佛像。

佛饰多为铜质或陶土制成,但也有用金或银打造的。由于工艺人在打造这些物品时,内心都很虔诚,所以佛饰一般都制得比较精细。

在泰国,佛教的灵性之光无所不在,照耀着整个国家的每一片土地。夕阳中,老僧伫立在水平线上,袈裟染黄了零星的晚云,万物沾染着佛的光芒。在这里,人们深信万物皆有佛性,万物皆是佛。

2.金盒莲叶照禅心

泰国男人无一例外地都要出家修行一段时间,这既是对佛教的尊重,也是在修炼自己的生命境界。佛在修行,人更要修行。

即便是国王,在即位前,也要过上一段僧侣生活,登基时还要举行隆重的祭佛仪式。拉玛四世王继位之前,曾出家修行长达27年。在泰国,每一个男子在自己的一生中都必须出家当一次和尚,就像在韩国每一个男子都要去服兵役一样。年龄和时间都不限,出家最短的时间也要有三个月,经过3个月入寺修行的男子,才能取得成人的资格。寺庙教育是泰国孩子的启蒙,这里几乎每个人都有出家修行的经历,而长大后,他们可能成为警察、科学家、工人、农民、政治家等。

与当下中国的学历热一样,如果某位泰国人没有入寺修行的经历,就等于没拿到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不仅工作难找,恋人难找,还会遭人鄙视。如果哪一名泰国男子在年轻时未曾入寺修行,还将会给子孙带来莫大的耻辱。

入寺修行,对于泰国人而言是一件大喜事。入寺前要举行剃度仪式,落发的前一天清晨,剃度者要斋敬僧人,宴请宾朋好友。法师坐在最前一排,在他们面前置放着金盒,金盒上有莲叶。两个负责主持仪式的法师坐在正中央,气氛庄重。剃度者跪行向前到法师面前,法师象征性地剪去他们的一缕头发,在剪的同时说些祝福的话。

然后剃度者赤脚走向大雄宝殿。每个人手捧金盒莲叶,金盒里放着剃刀、剪刀、刀片。大雄宝殿旁排了一排长长的白色靠背椅,周围跪坐着许多居士。

仪式在庄严的佛乐声中开始。《沙门的一生》旋律随即响起。优美感人,歌词质朴且真切,一声声拨动人们的心弦,撞击人们的心灵。

《沙门的一生》

离家如弃枝的鸟,无挂碍依恋亦了,

缔造庄严神圣的生命,寻觅通往涅盘的路径。

仅有袈裟三件,梦或醒法喜润心田,

八件僧具唯一的财物,养身以信众供养的食物。

忍饥耐苦勤修藏经,浪迹天涯潜心修行,

热爱佛法甚于自己的生命,超脱轮回降伏魔兵。

离家如弃枝的鸟,无挂碍依恋亦了,

缔造庄严神圣的生命,寻觅通往涅盘的路径。

济世造福圣踪遍四海,灭烦恼救众生离苦海,

似法日逐大千世界的黑暗,众生因法身而幸福平安。

这就是出家人的一生,以整个的身心与虔诚,

供养佛陀至生命尽头,完成伐魔的使命入涅盘。

此刻,居士们轮流各自在剃度者的头上剪去一缕头发,然后把头发放在莲叶上。居士剪完后,由法师最后把头发全部剃除干净。落发后的男孩被称为纳迦,他们身穿白衣,坐于中央,父母亲友围坐四周,香烛、供品、僧衣、饭钵等物品置于纳迦的身旁,聆听着师父诵讲父母的养育恩情。

随后,男孩们还要向前来的父母举行拜别仪式,念拜别词:“由于剃度出家的缘故,我们诚心地向父亲、母亲,各位兄长,亲戚朋友,以及每位佛教信徒,跪拜告别。在无尽的轮回当中,仍要生死流转的时间里,若我们曾经,行为不妥,冒犯过各位,无论当面或者背后,无论故意与否,无论记得或不记得,为了我们的清净,为了我们的圆满,为了出家的宁静心安,为了今世能进入涅盘,恳求各位,宽恕、原谅正要剃度出家的我们。”拜别父母后,剃度仪式才算正式完成。

翌日,要举行隆重的纳迦游行。母亲捧着袈裟,父亲捧着僧钵,亲朋好友打着法伞,拿着鲜花,抬着各种物品,浩浩荡荡地前往寺院。

人们一路歌舞,足蹈,欢天喜地把纳迦送入寺院,纳迦受戒之后就正式成为比丘了。

入寺后的比丘要严守佛门的227条戒律,一心想着修行,忘却世间的繁华,冥想天国和佛道的美好。年满20岁的男子在3个月的修行结束后,一心向往西天净土则可以再待3个月,经过半年的考验锻炼,意志坚定、断绝欲念、远离红尘者,就可以成为专业的和尚了。

成为了这样的僧侣,不仅可以免除兵役,而且还可以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重要的节日活动和庆典都要请僧侣念佛颂经。即便是国王,也要双手合十,平民百姓就更要行礼。僧侣成群结队地外出化缘时,人们要把佳肴奉献给他们,然后匍匐叩拜,以示敬意。泰国人举行婚礼,必须要请德高望重的僧侣主持仪式,新郎与新娘要接受僧侣的祝福,一对新人在僧侣的唱经声中,期望能给一生带来好运,心想事成。

对于大多数泰国男人来说,入寺修行都是很短暂的,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适应期、训练期、修行期、还俗期。

出家时主要学习佛教的规矩。比如就餐时,比丘接受居士供养的食物时,居士要跪着。比丘不能直接接受优婆夷(女居士)的供养,必须拿出一块黄布,然后把食物等供养品放在黄布上。比丘接受供养后,必须说“沙土”(善哉)。用餐前要念省思文,用餐后要诵祝福词,均用巴利语唱诵,因为巴利语是佛陀时代的语言,这样做有传承原始佛教之意。

用餐时,一般四五个人分成一组,围坐一起。僧团中年纪较小的叫“阿吾索”,年纪较大的叫“潘爹”。阿吾索要为潘爹盛饭。吃饭时,应该由潘爹先用餐,然后其他众僧才能开始吃饭。如果当天的饭菜吃不完,则由居士们带回家吃,他们认为这样做会有福报。僧团中不留隔宿食。

这一切充分体现了在佛门中,居士对比丘,晚辈对长辈的尊敬。

打坐是比丘们的一门必修课,他们也要参加劳动,如洗衣服、清洁厕所等等。这些不单单代表家务劳动,这里面的学问大有考究,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有专门的法师教导新入寺的比丘怎样打扫卫生:擦地板、擦窗户、洗衣服、清洁厕所,所有程序都非常详细,并且法师一一示范。特别是清洁马桶时,法师会亲自把手伸进马桶的沟槽内仔细擦拭,因为当清洁马桶时,要想到,人心比马桶更脏,这样,当马桶洗干净时,人心也就清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