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亚洲——缅甸
48771000000013

第13章 点滴生活(5)

缅甸音乐有很多调式,不同的调式具有不同的功能。宫廷音乐中,尼因龙调式是皇帝出场时才能使用的;锡基调式能够将哀怨、悲伤的情绪表演得淋漓尽致;黑包欧扁调式用于敬神迎宾等。缅甸歌曲、器乐曲中的节拍重音常常是前弱后强,并落在偶数节拍上。缅甸人喜爱自然、淳朴的民族唱法,他们不重视音量的大小、音域的宽度,而刻意追求表现内心深处的真挚情感。轻声吟唱,用音乐表现意境之美,是他们常常采用的方式。

缅甸音乐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的乐器及演奏的乐曲。弯琴、围鼓和竹排琴三件乐器及其音乐是缅甸音乐的珍宝,也是缅甸对世界音乐的贡献。

弯琴,在缅甸语中叫做“桑高克”,简称“桑”,“高克”是弯曲的意思。它是缅甸最主要的民族乐器,也是缅甸所特有的弓型竖琴。唐朝时称它为风首箜篌。

弯琴的音乐特点、音色影响了缅甸整体的器乐风格。弯琴的外形很美,高高耸起的弯曲琴颈顶端的金叶是菩提树叶的象征。它的共鸣体是用一块木头雕成的,形状像一条船,上面蒙上一块红色的鹿皮,四周装饰着金色的波浪形花纹,再加上飘舞在琴颈上的红色饰带和穗子,使这件乐器显得十分雍容华贵,精致典雅。弯琴的琴弦一般是13~16根,一般演奏者将琴放在腿上抱在胸前进行表演。它最早的用途是为演唱者伴奏。现在经常用来独奏,或者与其他乐器合奏。弯琴的音色清新雅致,娓娓动听。演奏弯琴的大师过去被冠以“天上的音乐家”的称号。

围鼓不仅能独奏,而且形成了以围鼓为中心的围鼓乐队,它包括了围锣、芒锣、钹、木梆子、唢呐、笛子等。围鼓大多用于室外的各种佛事活动和喜庆节日。此外,各种戏剧舞蹈都离不开围鼓乐队的精彩表演。

竹排琴也是值得珍藏的缅甸乐器。它在一个“船形”的共鸣体上,悬挂着用长短不同的竹板穿成的琴键。竹排琴的音色柔和而抒情,常和弯琴一起合奏,是缅甸室内乐的主要乐器。演奏的时候,人们用两根头上包有毛毡的车轮形小木锤进行敲击。制作琴的时候,对于竹板的选材、加工非常严格和细致,竹板要经过处理,存放3年后才能制作乐器,这样做成的竹排琴才能音高稳定、音色柔美,不会开裂。竹排琴的共鸣体是用木制成的“船形体”。它的表面十分华美,常常精雕细刻,并用宝石或者水晶一类的饰品进行镶嵌。

缅甸传统音乐的体裁包括歌曲、舞蹈、说唱、戏曲四大类,每一类音乐都有自身独特的韵味。仔细说来,歌曲包括恋曲、水哨歌、颂歌、儿歌、丁丹、苦歌等类别。缅甸的恋曲和其他民族的情歌有一定的差异。

恋曲一般被人们用来抒发对宗教、长辈、某个景点的依恋,而不是单纯地用来表现男女之间的恋情。“丁丹”是用来歌颂人的品德和高尚情操的颂歌,而“水哨歌”则是洪水泛滥时,人们在河堤上边巡逻边唱的歌,祈祷上苍确保人民平安,并提醒人们注意防汛。缅甸的说唱音乐中最有特色的是“妲恰”,表演形式近似中国的快板书,但它是一种有说有唱,还有舞蹈的综合表演形式。表演时,演员边说唱边跳,还不时地做几个滑稽动作,而且说唱的内容大多都是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或者趣闻逸事,即便是年轻人也乐于接受这种音乐。

缅甸的舞蹈跟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在岁月的长河中,随着缅甸人民的农耕劳作、宗教活动、民间艺术交流等的发展,缅甸舞蹈有了厚重的积淀。

缅甸的舞蹈有传统民间舞蹈和宫廷戏剧舞蹈。这两种形式的舞蹈有共同特点,就是都非常强调节奏感和人体关节在表演时的对称美。

这需要演员们有很娴熟的技术,能表现出这种美。否则,举手投足之间,很难将美诠释到位。传统的民间舞蹈分为群舞、对舞和独舞三种形式。群舞就是集体舞蹈,这也是缅甸最传统的民族舞蹈;对舞就是男女两人共舞,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古时候,跳这种舞蹈的男女需要“相距一巾,相隔一扇”,如今已经不再讲究这些,表演时比较自由,男女之间不需要受“授受不亲”的限制。独舞就是一个人单独表演的形式,主要是指一人独演的“阿迎舞”。这种舞蹈起源于阿瓦王朝,姿态优雅,极具美感。缅甸的宫廷舞蹈大部分都是王公贵族享乐宴请时由专业的宫廷艺人进行的表演。其表演性非常强,比民间舞蹈更加完美和华丽。

3.缅甸“影像志”

缅甸电影事业起步较晚,虽然政府很重视这项事业,但由于本国缺乏制片厂,还硬性规定拍摄新片前必须先送交电影处审核后才能够开拍,同时又存在资金上的困难,所以,电影事业一直停滞不前。无奈之下,不少电影工作者通过寻求国际合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1920年,缅甸才出现了最早的电影。在此之前,缅甸人民能够看到的主要是从英国和印度进口的影片,这种情况,知道一个人的出现才有了改变,他就是缅甸电影的第一位制片人,被称为“缅甸电影之父”的吴翁貌。吴翁貌早年学过照相技术,为了拍摄电影,他买了一架没有摄影镜片的废旧摄影机,又买了镜片零件试装后,可以拍摄100英尺的胶片。这架摄影机也是缅甸历史上的第一架摄影机。正是通过这架摄影机,《赴英谈判的缅甸代表吴吞幸的葬礼》这部新闻纪录片才拍摄成功。这是缅甸的第一部电影。1921年,吴翁貌集资创办了缅甸第一家电影公司——缅甸电影公司,自导自摄完成了第一部无声故事片《爱情与美德》,一举成功,缅甸的电影制片业从此开始发展起来。

在这之后,缅甸涌现出一大批电影公司。1922年,缅甸政府成立了电影审查委员会,对各个公司的影片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经过淘汰,最后胜出的只有3家电影公司,它们是缅友公司、英缅公司和伦敦艺术公司。这一时期的缅甸电影还处在起步阶段,艺术感染力不强,内容和质量上都不尽如人意,总是以打斗、魔术、琐碎事情为主题。

缅甸电影的发展时期是在1930年以后,那时私营电影公司林立,缅甸每年的电影产量也节节攀升,平均每年都要摄制电影30多部。不过,这一时期的电影只有图像,没有声音。1934年,英缅公司拍摄了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有声电影《人间天堂》,从此缅甸电影进入了有声影片时期。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在仰光、曼德勒、毛淡棉、腊戍等城市不断涌现出新的电影公司,但存活下来的很少,然而,无声片的摄制一直持续到1957年才终止。这个时期,影片的内容大多是惊险的格斗,以爱情片和家庭伦理片为主,此外也有历史故事片、神话故事片和佛教故事片,还有反映缅甸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历史故事片。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37年拍摄的《胜利的花枝》,讲的是缅甸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贡榜王朝的缅王锡袍被英军劫持的故事。由于此片涉及民族情结,被当时的英国殖民当局禁演。20世纪30年代,缅甸动画片也“新鲜出炉”,吴巴强和吴亨松创作摄制的有故事情节的动画片《鸡翅膀》,是缅甸第一部动画片。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缅甸电影业处于停顿状态。自1946年下半年开始,各电影公司才又开始拍片。缅甸的电影工作者为争取民族独立,推动民族独立运动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各公司拍摄了一些唤醒民众、教育人民、鼓舞斗志的反殖民主义、争取独立的影片。1948年,缅甸宣告独立以后,电影事业随之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又涌现出一批新的电影公司。同时,部分电影公司开始掌握了彩色片的技术,仰光公司克服种种困难,成功地拍摄了当时缅甸的第一部16毫米彩色影片《亲弟弟》。彩色影片的拍摄成功为缅甸电影事业的发展画上了浓重的一笔。缅甸政府为了提高电影艺术水平,激发电影工作者的创作热情,从而拍出更多的优秀影片,于1952年成立了电影评选委员会,每年评选最佳影片和最佳演员,并且设立了电影金像奖。当年第一次获得此奖项的影片是《心上人》。

由于缅甸没有完整的电影生产基地,即便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故事影片的生产还是有很大的困难。政府规定各公司在拍摄新片之前,先将剧本送交有关政府部门审查,获准后才能开拍。1958年,由曼德勒公司投资的《在人世间》,投摄成功,它标志着缅甸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影片诞生。自此,缅甸电影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72年,缅甸政府宣传部将政府的几个电影机构合并为缅甸电影公司,主管所有影片的审查、发行、放映和新闻纪录片的摄制。1976年,缅甸电影理事会改组为缅甸电影理事会组织委员会。这是一个群众性组织,由着名电影导演、演员、剧作家、作曲家和电影公司老板们组成。该组织负责向政府有关部门转达电影界的意见,汇报电影界的工作,加强各公司之间的联系和合作。70年代以来由于电影界的一再呼吁,政府也比较重视电影业的发展了,尽可能地提供电影界所急需的胶片、化学药品及各种器材。缅甸在80年代平均每年摄制70~80部故事影片。

从内容上看,爱情及家庭伦理片占绝大多数,其次是武打片、神话故事片等,不过艺术感染力不强。

近年来,缅甸电影事业发展比较缓慢,一方面是由于国内政治、经济、宗教等的影响;另一方面,电视的普及也给电影事业以冲击。人们大多选择收看电视,而不需要花费更多去电影院看电影。另外,外国影片的不断引进在很大程度上也对本土的电影造成了冲击,欧美影片和印度影片在缅甸非常流行,很受喜爱。

4.绘画,起源于石器时代

早在石器时期,缅甸的绘画艺术就已经存在了。如果你想了解缅甸的绘画历史,那么,去看看距今大约有一万年历史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产,是一个不错的途径。

在掸邦东枝县濑艮镇区的西面有一个怕达林一号洞穴,在洞穴里人们发现了12幅岩画。这些岩画是在洞穴的墙壁上勾勒出来的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图像,比如牛、鸡、鱼、太阳、羊、月亮和人的手掌等。

这些岩画都是很简单的勾绘,虽然造型比较简单,但是能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情况。这些岩画被仿制成复制品,如今展示在缅甸仰光的国家博物馆里。其中最吸引人们观赏兴趣的就是那些手掌图像。这些手掌图像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实心的,一种是空心的。据说,这种实心的手掌图案是用颜料直接涂抹在手掌上后直接拍在墙壁上形成的,而空心的手掌图案则是将手掌贴在岩石上,然后勾绘出轮廓而形成的。

从佛教传入缅甸后,缅甸的绘画就深受佛教的影响,而风格最早是受到印度贝叶画派的熏陶。这种绘画流派传入缅甸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新的书写工具。人们开始使用铁笔在贝叶上面刻字和画画。贝叶画从印度途经斯里兰卡传来。这些画作大多反映的是佛教故事和佛像的描绘,多是由僧侣所画。此后,随着佛教在缅甸的兴盛,极大地带动了缅甸壁画的发展,壁画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人们在佛塔、寺院的墙壁、天花板、柱子、拱门上雕刻绘制壁画,佛陀的生平事迹就是这些壁画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很多人们喜爱的装饰性花纹、神仙和魔鬼、神话传说中的各种动物,还有许多日常生活中人们喜爱的事物在这些壁画中也有所反映。有一种叫做“格努班”的图案非常流行,它是将莲花图案进行艺术性变化而形成的图案,是缅甸当时壁画的代表性装饰图案,也是现代缅甸的传统图案。这些图案的风格和颜料的调配、色泽的搭配等方面都有着印度文化的影子。11~12世纪,缅甸的绘画从贝叶画转向装饰性壁画。此时采用的大多都是单线条的勾勒,在12~13世纪的寺院中,缅甸的壁画风格充满了民族性的艺术特征,色调的选择也不再是模仿印度风格,而是采用复杂的着色方法。之后,在14世纪的阿瓦王朝,缅甸的壁画又进入了一个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缅甸壁画取材已非常广泛,不再局限于佛教内容,例如有描绘当时生活场景的画面,制作方面也更加成熟和完美。

东吁王朝时期,出现了“波拉登”折页画。这是缅甸绘画史上的第三个发展时期。这种绘画以宗教宫廷生活为主要内容。此时,还有另外一种漆画盛行,漆画的内容都是当时缅甸人民的日常生活。到贡榜王朝时期,除了许多民间工艺和宫廷艺术相融合以外,西方的绘画技法传来。缅甸绘画除了传统的绘画之外,也开始注重绘画的明暗、景物的远近处理层面的技术。一直到殖民统治时期,缅甸第一次派遣画家去海外学习绘画技术。第一位担此重任的是被称为“开创缅甸西方绘画先师”的吴巴年。就是在这个时期,西方绘画技术开始深受青睐。缅甸第一个美术学校就是在这个时候成立的。此后,西方的商业画、水彩画、油画等逐渐在缅甸兴起,而以前传统的反映佛教文化的题材也更加多样化,还出现了很多的雕塑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漫画开始在缅甸出现。这个时期的很多漫画反映了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斗争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缅甸获得独立后,多所美术学院开始建立起来。这些美术学院经常举办各种画展,并派遣大量的美术家去国外学习、深造,缅甸的美术事业有较大的发展。

在如今的缅甸国家博物馆及美术馆里,可以清晰地看到缅甸绘画事业发展的历程,真切地感受到缅甸绘画事业发展的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