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欧洲——荷兰
48769500000008

第8章 文化积淀硕果累累(1)

荷兰文化源远流长,传统艺术造诣深厚,有着本民族特有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象征。哲学思想深邃,文学讲究文笔优美流畅;绘画艺术更是独树一帜,享誉世界,为世界画坛贡献了多位大师;音乐作品活力四射,有着无穷魅力。如今,政治和经济的优越条件使荷兰文化健康快速地发展,也为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强劲动力。

第一节 多元的文化

虽然在世界上荷兰文的读者没有英文和法文那么普遍,但是荷兰拥有的丰富文化遗产不能被忽视。荷兰历史上出现了多位着名的文学家,据说它每年发表的诗歌总量在世界名列第三。这对于国土面积不大的荷兰来说简直是个奇迹,因此还有人称荷兰的文化为“神奇的代表”。

另外,荷兰在语言与文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几年来,为了促进文化的发展,积极与其他国家进行交流。例如与比利时发表了联合政策。两国政府在1982年成立了荷兰语联盟。据说,这是目前唯一的一家旨在保护荷兰语言的机构。

荷兰文化最突出的特点是“多元化”。不仅表现在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方面,还表现为外国文化对它的突出影响。荷兰人是英勇不屈的,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他们不但建立了强大的国家,而且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在荷兰的百年历史中,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是荷兰黄金时代,也就是公元17世纪左右。

荷兰的巅峰时期是它的贸易、科学以及文化艺术发展的最为全盛时期,在世界上得到了极高的赞誉。荷兰文化的兴盛与其民间文化活动有一定的联系,其中以城镇民兵与修辞院影响最大。城镇民兵是为了维护城镇的安全与治安而成立的,也是当时富人们的际会场合。正是由于这样,那些富人担心不能够守住自己的巨大财富,就会找人为其画像,把自己的肖像留给后代子孙。当然,他们会支付给画像者一笔可观的费用,于是这就间接促进了荷兰文化艺术的发展。修辞院是城市中举行各种活动的一些社团,它和城镇民兵一样,也对荷兰当时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虽然荷兰的文化在历史上有过灿烂的时期,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16-17世纪之间,在欧洲掀起了一场关于艺术改革的巴洛克式运动。主张运用夸张、奢侈、紧张和异常的形式与动作来发展艺术。但是,这种艺术风格并没有在荷兰形成太大的影响,因为它与荷兰当时的宗教文化不相符。

第二节 从人文主义到自然神论

荷兰哲学思想从其产生开始就表现出了一种外来影响的色彩,同时在这当中也展示了某些自身的民族迹象。从传承下来的哲学体系的构架上看,其中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哲学折中主义倾向、怀疑论倾向、实证论倾向、批判主义倾向和宗教倾向,这一点至今仍影响着荷兰哲学的理性思考。荷兰众多哲人中,伊拉斯谟和斯宾诺莎无疑是最出色的代表。

1.伊拉斯谟“颂”僧侣

伊拉斯谟(约1466-1536)是荷兰哲学家,也是16世纪初欧洲人文主义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对整个欧洲乃至世界的人文主义运动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伊拉斯谟于1466年10月生于鹿特丹一个神父家庭。青年时代入修道院。1492年成为神父,1495年去巴黎深造,开始接触一些人文主义者。

1499年去英国,结识了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后攻读希腊语和研究宗教改革问题。他于1506年赴意大利,因对教会不满于1509年返回英国,发表了后来成为其代表作的《愚人颂》,强烈指责教会和贵族的腐败,嘲笑经验哲学家和僧侣们愚昧无知的空谈。1511-1514年间,他曾在剑桥大学任教。1514年,修道院要求伊拉斯谟回院,经教皇同意,伊拉斯谟保持了对修道院的独立性。1516年发表《希腊语圣经新约批注》,对当时的宗教理论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同年返回荷兰。回国后,任查理五世顾问,编写教育亲王的教材,还着书指责战争。1521年前往巴塞尔,继续发表着作。

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爆发后,伊拉斯谟感觉关于“文学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的美梦随之破灭了,于1524年写了《论自由意志》并同路德通信,针对宗教改革的弊端批评路德,认为路德的作品把人们重新置于腐朽的“神性”,主张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1529年宗教改革浪潮席卷巴塞尔时,去弗莱堡。1536年回到巴塞尔,同年7月12日逝世。伊拉斯谟享年70岁。他个子瘦小,身体羸弱,长久处于痛苦之中,40岁就自称老态龙钟,并随时准备了却余生。对他来说,能活到70岁简直难能可贵,能够成为宗教界和学术界的明灯更是奇迹。他知识渊博,忠于教育事业,一生始终追求个人自由和人格尊严,但忽视自然科学,在政治上对反动势力只会讽刺,而没有像路德那样发动人民反抗。

少年时代伊拉斯谟就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诗人,写一手漂亮的拉丁文诗歌。他的诗风清丽,行文流畅,传达出平易而深刻的思想。“我的诗作里没有风暴,没有山洪冲决河岸,没有任何夸张的豪言壮语;语言极为俭省。我的诗作紧守疆界,而不是超越疆界,我宁可拥抱海滩,而不去劈波斩浪。”这是他诗句风格的最好写照。

伊拉斯谟29岁独闯巴黎就名震欧洲,显露出天才的锋芒。35岁时开始学习希腊语,在3年之内就掌握了希腊语,并能够熟练地翻译和校正希腊古典文献和《新约圣经》。他几乎无师自通。但是天才离不开勤奋,伊拉斯谟几十年如一日,夙兴夜寐,废寝忘食,即使在舟车劳顿的旅途,在震耳欲聋的工厂,在身体虚弱的晚年,都能够气定神闲地创作。

伊拉斯谟的文字清晰,流畅,他的活泼、风趣、想象、兴味和幽默使他的文字富有魅力;他的一切作品对同时代人都具有难以抗拒的诱惑力;直到今天,一开卷读他的着作,我们就会感到清晰流畅、洒脱自然,一股智慧之风扑面而来。

伊拉斯谟的思想中又难以遏制对和平的向往,但他认为这些都是难以实现的非现实的理想。他感到理想幻灭,在短暂的政治乐观主义之后,拒绝再次说起黄金时代,而是用沉痛的话描述这个破败不堪的时代,称其为最让人难以忍受的堕落时代。

伊拉斯谟人格高尚且聪慧过人,达到了其他人文主义者难以企及的文化高度,被称为欧洲北方的“圣人”、“巨星”和“明灯”。他是彻头彻尾的国际主义者,颠沛流离,四海为家,以结识各国一流的学者为荣。他是旗帜鲜明的和平主义者,其作品中《和平之控诉》、《论教会的和谐》、《未经战乱者的无知》清晰地表明他反对战乱,倡导和平,《尤利乌斯被拒于天堂之外》讽刺了好战的教皇,可谓入木三分。

伊拉斯谟的传世之作《愚人颂》和《基督徒士兵须知》都是几天之内一气呵成的,他的《阿尔卑斯颂歌》是在翻越阿尔卑斯的马背上凭借灵感而发的,无不显示出他卓越的诗才。他清理和净化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为其传播和弘扬奠定基础。他大智若愚的思想和教育主张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博学机智和幽默辛辣都成为后世宝贵的遗产,至今世界各国的学者都在研究伊拉斯谟。

2.斯宾诺莎话自然

斯宾诺莎(1632-1677)是荷兰着名哲学家,是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欧陆理性主义者,与法国的笛卡儿和德国的莱布尼茨齐名,史称“大陆唯理论三杰”。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儿等人的着作。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被他婉拒。斯宾诺莎一生洁净高雅,超凡脱俗。

但是他的哲学思想未能被当时世人承认,坎坷的人生和深刻的思想矛盾使他在45岁时就去世了。

哲学上,斯宾诺莎是一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也称为自然神论。

“神即自然”是他的核心命题。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物质世界,还包括精神世界。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

如果我们能够将事情看做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更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

因此,斯宾诺莎提出我们应该“在永恒的相下”看事情。

斯宾诺莎提出以实体、属性与样式为中心的自因论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观点,并披上泛神论的外衣,同时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强调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必然的,主张“必然性的认识”就是自由。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只有通过理性的直觉与推理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是唯物主义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伦理学上,斯宾诺莎是一位集大成者,他的伦理学甚至成为整个西方哲学史上的一座永恒的丰碑。黑格尔也曾赞誉他:“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是极难的,达到他的人格是不可能的。”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斯宾诺莎还主张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对于死亡的问题,斯宾诺莎的名言是:“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他的一生也彻底地实践了这句格言,对死亡一直十分平静面对。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对之后17世纪的科学运动的意义在于其决定论的解释,为此后的科学一体化提供了蓝图。他对后来的哲学家,例如谢林、费希特、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等人都有过重要影响。

斯宾诺莎哲学的目的是证实思想的真理性并获得自由,条件是放弃世俗的东西获得思想的自由,方法是对真理标准的重新确定。他首先对知识进行了分类,把知识分为传闻的知识、经验的知识,理性的知识和直观的知识4种,并认为直观的知识是最可靠的,就是不证自明的“真观念”。

斯宾诺莎还界定了上帝的概念,认为上帝是“我理解为绝对无限的存在,亦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他还界定了实体的定义,“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须借助他物的概念”。

实体具有自因性、无限性、自由性、永恒性。通过对实体概念及其特征的分析,他得出上帝是唯一的实体。他还对自然作出了区分,认为主动的自然作为属性,被动的自然作为样式,即作为原因的自然合作为结果的自然,自然既是自己的原因又是自己的结果,可见自然是实体。

同时,上帝又是自然的内因。他克服了笛卡儿的二元论,认为思维和广延是上帝实体的两个属性并各有各的样式。

斯宾诺莎的着作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几何伦理学》(此书简称《伦理学》),该着作一直到斯宾诺莎死后才得以发表。该书是以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方式来书写的,一开始就给出一组公理以及各种公式,从中产生命题、证明、推论以及解释。他的其他重要的作品包括《神学政治论》、《政治论》、《哲学原理》、《理智改进论》和《神、人及其幸福简论》等。

第三节 文学掠影

荷兰于12世纪末始有文字。形成荷兰文的语言——荷兰语则是由弗兰克方言、弗里斯兰方言和一些萨克森方言融合演变而成。13世纪产生了荷兰民间文学。当时以佛兰德为中心的南方,由于受法兰西文化的影响以及市民阶级的觉醒,陆续出现了骑士传奇、《列那狐》等动物故事和宗教诗等文学作品。荷兰的第一个诗人马尔兰特(约1235-约1300)于1257年开始写骑士诗歌,后又写了训诫性长诗《韵文圣经》(1271)、《自然之花》和《历史之镜》(1284)等。他在抒情长诗《哎呀!马丁》(1291)中,表达了反对封建,主张社会平等的思想。在这一时期,荷兰文的使用已逐渐代替拉丁文。到14世纪,产生了许多用荷兰文写的以《圣经》为题材的宗教作品,如福音故事、使徒传、关于世界末日的故事等。佛兰德的神秘主义者吕斯布鲁克(1293-1381)写的训诫散文对后人有很大影响,他被誉为“荷兰散文之父”。其主要作品是《精神结婚之美》(1530)。在他的影响下,肯皮斯(1381-1471)用拉丁文写了名着《仿效耶稣基督》(1441)。进入15世纪以后,荷兰各地一般市民也研习写诗、写剧本等,喜剧、宗教剧、神秘剧、道德剧和取材于骑士小说的戏剧创作也繁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