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北美洲——古巴
48768900000009

第9章 精彩纷呈——古巴人的生活(1)

在古巴,无论是饮食还是音乐、舞蹈等艺术,都有无数的故事可以讲、可以听。那里有趣的风俗习惯、美妙的音乐、丰富的饮食、奔放的舞蹈、着名的雪茄烟,都是世界各地的人们谈论的话题。

第一节 富足欢快的生活

美食、雪茄、朗姆酒,以及各种优美的音乐和舞蹈,共同点缀了淳朴的古巴人的生活。

1.有趣的习俗

古巴人的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名,父姓,母姓,这和其他讲西班牙语国家极其相似,但是有一些人的名字为复姓。在讲西班牙语的世界中,古巴女子结婚后,仍然保持着母姓,而其他国家则是去掉母姓改随夫姓。古巴的华侨通常都有一个西班牙文名字,置于姓氏前,比如安东尼奥·孙。古巴人习惯在打招呼的时候称对方的名和姓,至于亲友间则互称名字或名字的昵称。他们愿意将国务委员会主席菲德尔·卡斯特罗·鲁斯称做菲德尔,表示一种亲切和尊重。与拉美地区的其他国家不同,古巴人喜欢互称同志,不管是在工厂、政府还是在学校、社区,即使是陌生人之间也以同志相称。特殊的是,在非正式场合,会称对方为“先生”、“夫人”等,但是有时对这些称谓表示十分不满,比如卡斯特罗在谴责美国对古巴内政进行干涉时,通常用“先生”来称呼美国总统,表示对对方的蔑视。

古巴人对朋友的概念界定与中国人有很大不同,他们与萍水相逢的人打过一次交道后,便在第二次见面时以“朋友”相称,而且对这个词的应用并无男女之别,只表明双方认识。古巴的女性在与男性交往时互称为“亲爱的”,但不要以为这表示相爱之意,只是说明二人间的友谊,或一种对对方顽固思想的无可奈何。

古巴身负官职的人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时候,人们不会将他的名字和职务连在一起向别人介绍,比如不会说卡斯特罗主席,而只会直呼其名。对于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间,长辈对晚辈或平辈分的人之间都会直呼其名,而晚辈对长辈只能恭敬地相应称呼,比如称呼奶奶、爷爷、外祖母等。如今古巴的旅游业繁荣,走在街上的外国人熙熙攘攘,如果遇到古巴的儿童,他们会称呼你为“爷爷”、“叔叔”、“阿姨”等让你熟悉的称谓。中国人到了古巴后往往能够感受到一种别样的亲切,那里的人们习惯称中国人“契诺”,意思就是中国人。

倘若你想和古巴人聊天,那么不妨从旅游业的发展和商业的兴起说起,谨记不要谈到敏感的政治话题。如果你是受邀到古巴游玩,那么要在一周前写信告诉对方自己的行程,即使到达后也要打电话提前向对方预约,以使对方感到尊重,并从形式上安排好日程。

古巴人待人热情,对彼此间的理解要求很高,但不十分苛刻。他们很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日常问候,即使是一家人之间每天也要问候数次。古巴人的见面礼仪与西方国家类似,即打招呼、握手、拥抱和亲吻。同事之间,如果关系不是特别亲密,可以问好,而不必握手。在正式场合,无论双方是不是经过第三个人介绍认识的,都要问候并握手。

男女之间握手时,应该女子先伸手与男子相握,倘若女士无握手的意思,男士不应该主动伸手。

到古巴人家中作客,一定要带份小礼物,价钱不一定多么贵重,但包装必须精美。无论是公事访问还是私人作客,都要提前预约。届时,应着装得体,彬彬有礼,不得随意触碰主人家的用品。作客的时间应该适宜,不能太长,也不能过短,一般交流一段时间后再离开,如果留下用餐,也应该在饭后聊天后再离开。

古巴人信奉天主教的居多,他们对数字“13”和“星期五”心存禁忌,认为这是会带给人不幸的数字和日期。此外,古巴人不喜欢戴帽子,因为在古巴只有亲人离世才可以戴帽子表示哀悼。在朋友之间,送礼物绝不可以馈赠刀具,因为那暗指友谊破裂。古巴人成熟都比较早,年轻人一般过了15岁就允许寻找自己的心上人,长辈很少干涉。古巴人的婚姻观念比较开放,恋爱的时候可以与多位异性往来,十七八岁结婚的情况非常普遍。古巴人的婚姻既有普通的到民政部门登记结婚的情况,也有宗教形式的婚姻,其中后一种婚姻非常普遍。前一种婚姻的婚礼形式是举办酒席、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祝福新人;宗教婚姻则要在教堂由牧师主持举行,两种婚礼规模要按双方家庭的经济条件而定。

古巴的饮食以水稻为主,但是与中国人的食用方法不同,他们常食用的是黑豆或红豆米饭,即先用油将米饭炒熟,然后加入水和盐煮。

他们认为菜的颜色很重要,所谓的营养并不重要。待客最隆重的宴会上一定要有烤乳猪,外酥里嫩,鲜美可口。古巴人喜欢甜点,饭后一定要吃上一些甜品,比如香子兰布丁以牛奶布丁,及各种口味的冰激凌。

一日三餐中,古巴人最重视早餐,清晨醒来喝上一杯牛奶咖啡,开始精力充沛的一天。

在古巴,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喝啤酒,而且是冰镇啤酒。古巴特有的一种饮料称为“朗姆酒”,是用甘蔗酿造的,驰名世界。其中,最知名的朗姆酒是创立于1878年的“哈瓦那俱乐部”牌。

古巴全国性的假日有四个,国庆节-1月1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全国起义日——7月26日;古巴文化日——10月10日。

古巴人对服饰的要求不是特别严格,但对男人的服饰要求比对女人要严格,比如男人不可穿短裤,不能光脚,不允许穿凉鞋。比较正式的场合,例如举办重大礼仪,男人要穿国服——瓜亚维拉或西装。

倘若参加商务事宜,西装的款式必须保持传统式样。

想要到古巴旅行的游客,最好提前准备些古巴钱币,而且需要到官方指定的地点兑换。如果了解了上述古巴人的风俗与禁忌,就一定能够度过一个快乐的旅行。

2.美妙的音乐

早在黑白电影时代,银屏上就出现了让人沉醉的舞蹈,比如摇摆腰肢的曼波和古典气息浓重的伦巴。你可能会将这些美好的旋律笼统称为拉丁乐,但是你绝不会想到它们全部起源于古巴。

世界地图上的古巴版图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却是全世界一些最知名音乐的发祥地。早在革命胜利以前,古巴的音乐就已经闻名遐迩了,不论是“颂”还是“萨尔萨”,亦或是“恰恰恰”或者“伦巴”,都像蔗糖和雪茄一样,传遍了世界上的每一寸土地。革命胜利后,虽然美国的经济封锁政策致使古巴的音乐创作人无法再与跨国唱片公司合作,但是那里的天籁并没有因此远离人们的耳畔。

终于有一天,移居到世界各地的拉美人再也按捺不住心中涌动的古巴音乐,在世界音乐理论的掩护下,将它们尽情地倾泻到了世界的舞台上。20世纪90年代,古巴音乐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以其独特、深厚的功底获得了格莱美奖的青睐。随之有关古巴音乐发展史的纪录片上映,大获成功。21世纪伊始,已经成为世界乐坛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巴音乐,正以雄心勃勃的力量赢取本属于自己的音乐王国的地位。

音乐是古巴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宁可在物质上苛刻要求自己,也不愿生活中享受不到美好的音乐。古巴的音乐受殖民时期黑奴文化的影响很大,他们的本土乐曲几乎没有残存下来,因为最初的古巴居民——印第安人被西班牙殖民者杀戮得所剩无几,文化也被严重破坏了,唯一留下来的原始乐器名为“沙铃”,这也是当今拉丁音乐中广泛应用的元素。

可以说,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最初都与神、巫的祭祀等仪式有关,古巴音乐也是如此。18世纪五六十年代,西班牙殖民者为了解决劳动力问题,从非洲贩卖了大量的奴隶。他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非洲文化,并与信仰天主教的西班牙文化融合,开出了一朵奇异的花,这就是圣特里亚——一种新兴的宗教。信奉圣特里亚的教民以迥异的音乐和舞蹈表示对神的膜拜,此后这种膜拜形式发展成了古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所熟悉的拉丁音乐以伦巴为代表,其实它本身并不像意识中那样活泼而华丽,只是由单纯的人声和节奏组成。

但人们发现这种发音形式太耗费歌唱者的体力,于是改换成了一种先领唱再呼应答唱的形式。

至于“颂”乐,这种影响了整个拉美舞曲的音乐元素,是古巴的主流舞曲,源于古巴东部。19世纪海地战争期间,成千上万的难民涌入古巴东部地区,与已有的居民和文化发生冲撞和交流,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文化。

开始时,“颂”只是淳朴的乡村音乐,歌唱者带着特制的吉他和沙铃等乐器独自弹唱,后来这种音乐形式传到了哈瓦那,为了迎合上流社会的口味而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复杂乐器。20世纪早期,颂乐传到了纽约,与当时盛行的爵士乐结合而成“萨尔萨”。1912年,古巴开始出现广播电台,音乐人的声音通过媒体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同时,美国的唱片公司来到古巴录制颂乐,将之与商业利益联合到一起。因此,古巴的颂乐就成了一种永恒的声音。

革命胜利后,新政权非常支持古巴音乐的传承,将音乐人们分为业余和专业两类,并为专业音乐人提供丰厚待遇。但是硬件设施的缺陷,使那些想留下自己声音的音乐人感到了遗憾,也使传承古巴音乐的愿望成了奢望。情况出现转机是在20世纪末,英国的一家唱片公司进驻古巴,将重量级的音乐人声音刻录下来,流传世界。这对当时的世界乐坛来说不愧为一场听觉的盛宴。至此,古巴音乐复苏了。

古巴的音乐是多种文化混合的结果,它穿着西班牙吉他与旋律织造的外衣,踏着非洲音乐的节奏,手持原始土着人留下的沙铃,一路走进了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并会走向更远。

3.丰富的饮食

古巴人有一句俗语:拉丁人为饮食而活。由此,古巴的饮食文化可见一斑。西班牙殖民者占据古巴后,既带来了西班牙风味的美食,也间接引入了非洲饮食文化。在古巴菜肴中,除了芝麻、茴香、花生、秋葵、马铃薯、番瓜等食物来自西班牙外,其他食物基本上都是非洲农奴带来的。他们在农场做工,离开了祖国却难以摆脱对故乡饮食的怀念,随着农奴的数量越来越多和时光的流逝,他们竟然改变了古巴人原有的饮食结构,成了其饮食文化的中心。

古巴是世界上最为驳杂的地方,说它驳杂既指它的人口又指它的文化。古巴的饮食像它的人口一样融合了世界各个角落的美味。这些色彩斑斓、味道特异的食物,足以让任何一个品尝过的人流连忘返。

古巴菜虽然杂糅了世界各地的美食特色,却仍然有类可分。一般,人们将古巴菜分为两类,一类是采用烹调等方法做出来的传统菜,另一类是口味清淡、烹调方法新潮的现代菜。之所以按照制作方法区分二者,主要在于传统上古巴制作食物的方式大多是煎、煮法,绝少有高温油炸的情况,而且也不会搭配浓稠的酱汁。古巴人传统饮食中,必备的香料是洋葱、蒜、意大利香草、月桂叶和茴香等,他们奉行着“无煎不炊”的饮食理念。

古巴人的饮食习惯非常讲究,一般早餐会准备一个名叫“托斯塔卡”的经典面包,涂上黄油并烤成金黄色,极富口感,如果再配上小烟火腿卷(一种煎食,火腿加上忌廉,并裹面包屑用温火煎制而成),简直是人间美味。午餐时,古巴人喜欢吃恩帕纳达斯——一种用肉、洋葱做成的馅饼,它制作方便而且味道鲜美。到了下午茶时间,一天的享受非此刻莫属,炸马铃薯、帕斯特雷托(一种烤成金黄色的小馅饼,食材包括肉、芝士、番石榴等)、恩帕纳达斯等,应有尽有。晚餐时,鱼肉是古巴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肉食,主食一般会选择稻米或黑豆,再加上番茄洋葱牛油果沙拉。古巴的甜点也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古巴是“世界糖罐”,甜品种类繁多,从鲜果馅饼到各式各样的水果拼盘,既消解了正餐的油腻,又带来了清爽的口感。

美餐后,古巴人有时会喝一杯朗姆酒或用朗姆酒调制出来的饮料,有时也会吸一支雪茄烟,驱逐紧张工作带来的疲乏,也将一天的美食享受推向了极致。

4.奔放的舞蹈

古巴人也许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他们用婀娜多姿的舞蹈向我们展示着内心的美好。他们热衷肢体动作,那些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激情,通过身体全部宣泄出来。有人曾说古巴人是不擅言辞的,但是他们却用舞蹈呈现了生存环境的热闹和故土的喧嚣。

古巴人的整体风貌是奔放而热烈的,相应地,这也成为他们歌舞的特质。在哈瓦那,无论在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手舞足蹈的人们,他们既可能是稚气未脱的孩童,也可能是耄耋年龄的老者。他们的舞技不一,舞姿也毫无章法可循,似乎每个人都编排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舞蹈。

他们并不都是为了观众而舞蹈,更不是为了吸引眼球,只是为了自己,为了舒展一种郁结的心绪。

古巴最有特色的一种舞蹈叫萨尔萨,是一种极具观赏性的舞蹈,因而也就成了导演们搬上银幕的首选。曾经有很多部电影中应用过萨尔萨舞的元素,比如《独领风骚》中西班牙影星安东尼奥·班德拉就跳了一大段狂热的萨尔萨;而在中国影星巩俐主演的《迈阿密风云》中,那位来自古巴的女子与柯林·法瑞尔共舞的那段颇具风情的舞蹈也属于萨尔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