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世界我知道-南美洲——阿根廷
48768200000019

第19章 阿根廷城市风采(1)

阿根廷全国被划分为24个行政单位,由22个省、1个地区(火地岛行政区)和联邦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组成。各省名称如下:布宜诺斯艾利斯、圣菲、门多萨、图库曼、科尔多瓦、恩特雷里奥斯、查科、圣胡安、胡胡伊、里奥内格罗、科连特斯、萨尔塔、圣地亚哥德埃斯特罗、米西奥内斯、福莫萨、丘布特、圣路易斯、内乌肯、拉潘帕、卡塔马卡、拉里奥哈和圣克鲁斯。由于阿根廷城市不少,那就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始说起吧!

第一节 畅游布宜诺斯艾利斯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旅游宣传手册这样描述阿根廷的首都:当你漫步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的时候,你绝对不会认为是在南美,而是认为自己身处欧洲。阿根廷的首都确实是南美洲最像欧洲城市的城市。它有巴黎的妩媚,但没有那种不可靠近的霸气。不过,身处其中,它还是散发出了美洲城市的气息。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是阿根廷共和国的首都,位于阿根廷东部,紧临拉普拉塔河入海口。城市面积200平方千米,人口304万,占全国人口的9%。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与周围隶属于布省的19个区连成一片,构成了所谓的“大布宜诺斯艾利斯”(以下简称“大布”)。“大布”方圆3800平方千米,居民1380万。

“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是“好空气”的意思,始建于16世纪。1880年9月20日阿根廷正式定都于此,直属联邦政府管辖,市长由总统任命。根据1994年新宪法,市长改由市民直选产生。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最初只是个港口,19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阿根廷对外交往的频繁,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举成为了最重要的港口。“二战”之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已经成为现代化的大工业城市。“大布”现集中了全国35%的人口,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2/3。

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素称“南美巴黎”,城市风格和居民生活方式深受欧洲文化的强烈影响。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现有2200多条街道,26个公园,362个大小广场,46座大型纪念碑。在这里,有许多迷人的风景。

如果你来旅游,这些景点一定不可错过。

1.五月广场和玫瑰宫

布宜诺斯艾利斯像一把打开的巨大折扇,依傍着宽阔的拉普拉塔河口西岸向北、南、东放射开去。扇轴的位置就是被称为共和国神经中枢的五月广场。

棕榈树环绕的广场中心,矗立着一座金字塔形纪念碑,叫做五月金字塔,是为纪念阿根廷人民争取独立的五月革命而修建的。塔高13米,洁白的塔身四面是阿根廷国徽的浮雕,朝东的一面刻有一行金色大字:1810年5月25日。塔顶站立着罗马神话中女神蓓罗娜的雕像,象征着自由解放。

有一座白色的两层建筑位于广场的正西面,正中是钟楼,拱形门廊分列两翼,具有典型的西班牙殖民时代风格。这座楼建于1711年,曾是殖民时期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政厅。1810年5月25日,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市民在这里宣布脱离西班牙统治,开始了建立独立国家的进程。

现在,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成了博物馆,二楼的议事大厅保留着当年起义者开会时的布置,命名为五月与独立大厅。

广场的东面,与市政厅正对着的一座意大利风格的大厦就是总统府。大厦不高但跨度很大,占据了广场整个东侧底线。这座大厦建成于18世纪末,曾经作为邮政总局,后来扩建成了总统府。整幢建筑的墙体呈玫瑰色,因此也叫做玫瑰宫。相传19世纪后期,萨米恩托总统结束了内战。总统府需装修外墙面,因为当时缺少大理石和石料,就决定用灰浆涂抹。萨米恩托下令使用红白两色混合而成的玫瑰色,因为红色和白色分别代表内战双方的联邦派和一统派,玫瑰色就成了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象征。自此以后,阿根廷总统府便以“攻瑰宫”传名于世。总统府的正门开在大厦的北面,门前是代表共和国4个支柱的组雕:农业、商业、科学和劳动。只有迎接贵宾时才使用正门,平时馆员和市民都走对着广场的旁门。

有一座青铜雕像竖立在玫瑰宫和五月金字塔之间,它表现的是一位身着19世纪军装的勇士跃马横空,单手高擎一面大旗,这就是独立战争英雄贝尔格拉诺将军的雕像。贝尔格拉诺当年在战场上亲自设计了阿根廷第一面国旗。铜像身后,一直沿用至今的蓝白两色国旗高高飘扬。

首都大教堂坐落在五月广场的西北角。教堂大门左侧墙壁上,一盏长明灯的火焰引人注目,这是因为阿根廷国父圣马丁将军就长眠在这座教堂里。退出政坛后,圣马丁就隐居在法国的一座小城。1850年去世后,葬在该地。后来阿根廷人民将他的遗骨迎来祖国,安放在首都大教堂。1950年,即圣马丁逝世100周年时,教堂外墙上点燃了长明灯,称作“阿根廷的火焰”。长明灯下铜质铭牌上刻写着:“这里安放着圣马丁将军和独立战争中其他无名英雄的遗骨。向他们致敬!”走进威尼斯马赛克漫地的大教堂,在巴罗克风格的主圣坛的右面侧厅里,人们可以瞻仰圣马丁的灵柩。圣马丁将军的铜棺安放在黑色大理石基座上,三座大理石雕像分别代表商、工和自由,装饰在基座周围。灵柩的后面,立着原先立在他法国墓前的木制十字架。在同一个厅内,还有圣马丁的两位战友的墓葬和一个无名战士墓。生前率领着千军万马,死后他的手下仍然陪伴其左右。

五月广场浓缩着阿根廷的历史。广场所在地就是400多年前西班牙人第二次建立据点的地方。西班牙人按照本土的习惯和规矩,规划了他们的据点,现在的大教堂就在当时用土坯茅草搭就的教堂原位,总统府的位置是当时的要塞即统帅居住地,老市政厅也是处在当时类似机构的地点。不过那时据点就建在拉普拉塔河岸边,几百年过去,河道也发生了变化。

对于阿根廷人民来说,五月广场具有特殊的意义。节日庆典在这里举行,抗议示威也在这里进行,平时人们在这里休闲散步,总统府每天接待一批批中小学生的参观。圣马丁墓前和总统府门口有身着19世纪军装的圣马丁骑兵团的士兵站岗,中午时分,换岗的哨兵踏着正步绕广场一周,顿时让广场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庄重感。游人站在玫瑰宫前向西眺望,透过栩栩如生的贝尔格拉诺将军铜像,高耸的旗杆上飘扬的国旗,还有庄严的五月金字塔,一直可以看到老市政厅和大教堂外墙上的长明灯火,如同翻阅了阿根廷这个国家的历史,让人不禁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中。

2.雄伟庄严的国会大厦

出了五月广场向西,面对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街。街两边绿荫掩映下,是一幢幢法国和意大利风格的楼房建筑。19世纪末,布宜诺斯艾利斯开始大规模地建设。当时一位市长建议:用一条大街把总统府和国会连接起来。为了打通这条街,将一条街的建筑全拆了。

工程于1894年7月9日独立日完成,大街命名为五月大街。

五月大街的尽头就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最大的广场-国会广场。

广场西端就是宏伟的阿根廷国会大厦。1887年,大厦开始动工兴建,1906年才正式落成,占地9000平方米,穹顶高80米,是一座意大利学院派建筑。4层高的大厦主体以白色大理石装饰墙面,带雕饰的希腊式立柱环绕整个建筑。大厦正中高高耸起一座穹顶塔楼,塔身半腰处,一辆青铜四架马车凌空欲飞,最高处是直径20米的青铜穹顶。建筑的气势与精美,不逊于华盛顿的国会大厦。

纪念1813年制宪大会和1816年议会的两会纪念碑,屹立在国会大厦的前面。纪念碑底座是一个宽阔的花岗岩平台,四个角上雄踞着展翅欲飞的铜塑雄鹰,纪念碑顶上站立着一尊代表共和国的妇女铜像,她右手持象征胜利的月桂枝,左手扶犁代表劳动,脚下踏着一条毒蛇,表示惩戒邪恶。纪念碑的中部两侧,各有一个妇女雕像,一个高举挣断了的铁链,象征1813年大会;另一个手拿国旗、国徽,象征1816年议会。紧靠纪念碑底座前边有一座音乐喷泉。花岗岩的水池周围,有一组生动的铜雕。一个男青年腰围飘逸的布裙,象征着奔流的拉普拉塔河水,他身边两位捧罐倒水的妇女则代表拉普拉塔河的两条支流,在他们前面有四匹骏马好似从水中腾跃而起,马口也是喷泉的出水口,此外还有造型逼真的蜥蜴、水蛇等拉普拉塔河流域的动物。音乐声起,水柱腾空,随着节拍摇弋起舞。夜晚有了灯光的配合,景色更加迷人。

国会广场四周还散布着许多雕塑作品,其中最着名的是罗丹的《思想者》,是用作者的原模浇铸的,因此可以视为原作或“真迹”。数以千计的鸽子时而在广场上空盘旋,时而停下来啄食谷粒,营造出了一种闲适的氛围。

3.七九大街和共和国广场

如果你想领略现代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风采,最好乘车沿着七九大街走一趟。这条贯穿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南北的大街,宽达140米,比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还要宽10米,号称世界上最宽的大街。中间主道双向各5条车道,两边还有单行两车道的副街。双向主道中间是宽阔的隔离带,或是草坪,或是停车场。街道两旁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露天咖啡座也有不少。在那些高楼大厦的底层,多为商店和餐馆,世界各地的名牌在玻璃窗里陈列着,很吸引人。

在七九大街与科连特斯大街交叉处,一座白色的方尖碑拔地而起。

它是为纪念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建城400周年而建的。方尖碑高675米,几千米以外就能看见。像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一样,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方尖碑在建成之初,人们认为它像一个怪物,建议拆除它。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终于接纳了它。现在,它已经成为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标志性建筑。方尖碑周围是一个巨大的圆形广场,名为“共和国广场”,政治家搞竞选集会和摇滚乐队举行的露天演出都喜欢选择这个地方。广场地下是一个大型的停车场,去市中心办事可以将车停在此处,然后步行去市中心,免得在市中心找不到停车位。

4.华贵典雅-科隆大剧院

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紧邻七九大街,与城市纪念碑遥遥相对的地方是科隆大剧院,这是一座专门上演歌剧、芭蕾舞剧和交响乐的高水平的剧院,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着名的剧院之一。阿根廷人声称,在世界现有歌剧院中,科隆大剧院拉美第一,世界第三,仅次于意大利米兰剧院和法国巴黎剧院。

科隆大剧院始建于1890年,1908年竣工,工期长达18年。其间先后更换了3位设计师。1908年5月25日,科隆大剧院正式启用,首演剧目为着名歌剧《阿伊达》。

剧院建筑沉稳但不失雍容典雅,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从容大度与德国厚重以及法国优雅的建筑风格融于一体。内部装修广泛使用从意大利和西班牙进口的大理石,更显得富丽堂皇。剧院内壁的浮雕、窗户玻璃彩绘等美轮美奂,大厅内陈设的雕塑、胸像神态惟妙惟肖,木器、瓷瓶等艺术珍品古色古香,金厅四壁的24K镀金浮雕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主剧场拥有2500个坐席和1000个立席。观众席分为七层:一层池座,设632个宽敞舒适的座位;二层至五层均为包厢;六层和七层分别被称为“楼厅”和“天堂”,全部是立席。“天堂”距地面的高度为28米。剧场天顶悬挂着由600只灯泡组成的巨大吊灯。吊灯周围是阿根廷着名艺术家劳尔·索尔迪创作的巨幅环型壁画。舞台的面积大于池座,可以旋转,便于迅速更换场景。音响设施设计得非常巧妙,即便舞台上不安排扩音装备,演员的声音也能清晰均匀地传播到全场各个角落。

在世界所有剧院当中,科隆大剧院是为数很少的自制戏装道具的一个剧院之一。在面积甚大的地下室设有服装、戏鞋、假发、布景艺术等车间。

剧院有5个常设的演出团体,分别是歌剧院乐团、科隆大芭蕾舞团、布宜诺斯艾利斯爱乐乐团、歌剧院合唱团和专门培养年轻独唱演员的高级艺术学院。科隆剧院拥有自己的芭蕾舞团和交响乐队、合唱队,还附设有舞蹈学校、音乐学校。剧院正式演出季是每年的4月到11月,12月至次年3月常举行露天演出。由于剧场池座都被固定观众长期包下,一般只出售包厢票,当然不包括总统和市长专用包厢。

科隆大剧院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无数着名的艺术家。大音乐家托斯卡尼尼、鲁宾斯坦、梅纽茵、肯普夫,着名歌唱家帕瓦罗蒂、多明戈、萨瑟林以及许多优秀的乐团、芭蕾舞团等都在科隆大剧院演出过。与此同时,剧院也培养了像里利亚娜·贝尔费奥雷、胡利奥·博卡等驰名世界的舞蹈家,从而使科隆大剧院盛名远播。

许多年前,科隆剧院对观众着装要求很严格,男士一律穿燕尾服,女士一律穿晚礼服,外国人可以穿民族服饰。不过,近些年来,规定有所改变,但多数人去科隆大剧院时还是会穿正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