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天文地理奥秘
4876800000009

第9章 文明遗址(1)

诺瑟斯城遗址

在4000年前,地中海的克里特岛是一个发达的文化中心,岛上居住着迈阿斯人。这里的居民专门从事贸易和航海业务,他们文化物质财富的发展比起古希腊还要早上数百年。但令人遗憾的是,迈阿斯文明却在3000年前突然灭绝了。迈阿斯文明灭绝的原因据说是因为一次火山爆发,火山喷发导致猛烈的海啸浪涛冲击克里特岛,使距克里特岛110千米处的整个西拉岛都毁灭了。后来,那些火山熔岩又积聚成了今天的圣多里尼岛。

虽然迈阿斯文明已经消失了目么多年,但有关克里特岛国王米诺斯和半人半牛藏身于黑暗地下迷宫的怪物米诺陶洛斯的传说却流传甚广。按照古希腊的传说,米诺斯王的王后帕西厄和海神送给克里特王宫的白公牛有染,结果生下了牛人的 陶斯。

米诺斯王把这个怪物关在代达罗斯设计的迷宫里,后来米诺斯打败了雅典人,要求雅典人每年送上七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上喂这只怪物。送进迷宫的童男童女孤苦无助,到处瞎闯,直到目只怪物找到他们一个个吃掉。年复一年,无辜牺牲的雅典童不计其数……这个传说听起来更像一个童话,但是在米诺斯被考古学家发现的王宫迷墟中,确实有一些迷宫般的布局。

20世纪初叶,英国考古学家艾文斯爵士发掘到了米诺斯的首都诺瑟斯的遗址。诺瑟斯城是一个很大的城市,但艾文斯最轰动的发现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物,许多考古学家都一致认为这是一座王宫,但也有人认为它是一座宏伟的坟墓。

这个遗址是多层建筑结构,还有几层建在地下,它的藏品之丰,建造之奇,实在让人赞叹。在这座王宫里有许多色彩鲜明的壁画,它们多以海洋生物、舞蹈女郎、雄壮公牛和杂技演员为题材。在王宫还有不少石地窖,窖中有一些乐器、铜斧、箭头的残片、象牙包金、加镶水晶和小片釉陶造成的棋盘等物。

这座建筑物中铺路的石板、椅子、门道附近,还有典型迈阿斯建筑风格的上粗下细的柱子,上面都有细加琢磨、闪闪发光的雪花石膏。

被发现的这个建筑群到底是一座堂皇的王宫还是一座王室陵园呢?许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此意见不一。一些人认为是王宫,而德国学者沃德利克却提出异议,他在1972年出版的一本书里说:诺瑟斯这座宏伟建筑,绝非国王生时居所,而是王陵或贵族的坟墓。根据沃德利克的说法,被其他考古学家认为似乎是用作储藏谷物、油和酒的大陶瓷,其实是盛尸体的葬具,把尸体放在里面,如果注满蜜糖浸泡即能防腐,而石地窖则是永久安放尸体的地方;壁画象征灵魂转人来生,上面还画出死者在幽冥世界所需的物品。那些复杂精密的管道,沃德利克也坚信不是为活人而设,却是一种特殊的具有防腐功能的结构。

为了证明他的说法,沃德利克还找出了几个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说法。首先,是诺瑟斯这座建筑物的位置问题,它不是建筑王宫的好地方,因为此处十分开阔,四面受敌,若有人从陆上来攻击则会腹背受敌,无从防卫。其次,当地缺少泉水,要是仅用这些被认为是取水工具的水管来引水,水量一定不能满足这里的居民饮用。再次,在“王宫”及附近范围内也没有一望就知道是厨房和马厩之类的房舍,难道这里的居民不需要食物和交通工具吗?最后,那些被其他人认为是御用寝室的房间,都是些潮湿、无窗的地下房舍,在风光明媚、气候温暖的地中海地区,安排住所也绝对不可能选择这样的地方。

沃德利克之论确也有道理,但是,在这座巨大建筑物中,从来没有发现干尸或墓葬之类的痕迹(除了石器时代的童骸骨,但其年代比青铜时代迈阿斯文明的兴起早好几千年)。

于是,关于诺瑟斯城到底是王宫还是陵园的问题仍是一个无人解释得合理的谜。

地中海古城

2000年6月,埃及和法国的一个联合水下科学考察队在地中海海底发现三处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迹。这三处古迹包括米努茨和希拉克留姆两大古城遗址,以及当年尼罗河流人地中海的7个人海口中最大的一个老河口。

据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秘书长加巴拉介绍,这三处古迹分布的方位在亚历山大城附近的地中海阿布吉尔湾以东的近海约6米深的海底。其中米努茨古城遗址位于距岸边约2千米的海底;再往东4千米,即距岸边约6千米处是希拉克留姆古城遗址;尼罗河老河口一卡努布河口的位置被埋在阿布吉尔湾的近海海底的地层里。

在米努茨500米宽、800米长的城郭范围内发现了几万根花岗岩打磨的石柱、石块,斯芬克斯雕像以及属于王室家族的头盖骨和一些神像。在希拉克留姆古城遗址,有巨大的石头建筑遗迹,例如几百根花岗岩石柱,高达4米的具有法老风格的国王雕像和大小不一的狮身人面像等。这两座古城遗址中发掘的早期文物分属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二十六王朝和第三十王朝。同时,还发现了公元后的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时期和伊斯兰时期的金币、器皿等物。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使用的石刻天象图。在卡努布老河口两侧的码头区,通过海底磁力探测仪发现了砖石结构的建筑,由此可以推断,当时该地区的经济富庶,民居和庙殿建筑已相当普及。此外,在亚历山大城于公元前3世纪建成之前,卡努布河汊曾是可通航的重要水道,卡努布河口是当年埃及进入地中海的主要出海口。

据指挥法国一埃及水下联合科学考察的法国专家法兰克?克德维介绍,在埃及地中海沿岸地区,自古就有显赫的文明奇迹。特别是在2000多年前,埃及临近地中海的三角洲地区曾流淌着尼罗河的7个分支,如今只剩下两汊,形同蛇信。在这次联合考察过程中,法国人使用水下磁力探测仪,对阿布吉尔海湾水下地层结构进行剖面分析,并对近海海底地貌进行了拼接和递进式的扫描。

当年,在卡努布河汊入海口周围,凝聚了古埃及新王国的繁荣景象,与米努茨和希拉克留姆连成一片,是地中海地区有名的三镇之城。从宗教意义上说,由于当时人们敬神,在卡努布有希拉比斯神庙,在米努茨有伊吉斯神庙,在希拉克留姆则以赫尔格尔神庙著称。由此更使此地商贾云集,朝拜游历者纷至沓来。在公元前450年,希腊学者希鲁杜特曾来埃及游历,他笔下记述的行程从卡努布开始,在那里他朝拜了希拉比斯神庙,又经希拉克留姆城到卡努布河口区的卡努布岛(现更名为“纳尔逊岛”)。公元前25年,希腊史学家斯特拉本对访埃之行有更详细的描述:从亚历山大出发东行,先到卡努布城,然后是米努茨和希拉克留姆,再过去则是卡努布河口和希拉克留姆河口……

既然大量史料有如此真切的记载,那么这些显赫一时的城市和古迹怎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是两千多个春秋间的海平面上升造成的?还是地震导致大面积地面沉陷造成的?抑或各种原因兼而有之?这一系列的问号,让一代又一代的探险家和史学家者想去解开这个谜团。

到了二战时期的1943年,埃及末代王朝的道颂亲王首次雇佣外来潜水员,在亚历山大近海海底寻找当年的历史遗迹,找到了米努茨古城的遗址,并绘制了海底城市遗址的地图。可惜的是,由于当时埃及国事动荡,埃及王室面临着政变危机,未能继续这项科学考察和大规模发掘。但值得赞许的是,1943年,在对米努茨的初步探索中,找到了曾统治埃及并创建亚历山大城的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头盖骨。这个头盖骨现陈列在亚历山大希腊博物馆里。如果今后进一步的发掘能最终证实亚历山大大帝的陵墓就在米努茨城的遗址中,那就使世界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一大难题有了定论。

到了1996年,正值世界水下科学探险走俏的年代,欧洲水下古迹研究所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签约,决定对埃及地中海近海的历史遗迹进行系统考察和。

2000年,有意思的是,埃及前王室成员道颂亲王的孙子侯赛因先生出席了6月4日埃及有关方面举行的专题新闻发布会。看到先人开创的业绩后继有人,抚今追昔,侯赛因百感交集。他说,他在儿时和家人常在盛夏暑热期间住在地中海海滨的宫殿里,并时常在海边捡到彩绘镶嵌石画的碎块,还听大人说海底有沉没的城市和宝藏。更令侯赛因难忘的是,当时有一个曾在地中海近海时常进行低空飞行训练的英国飞行员,非常肯定地告诉道颂亲王,说他在近海的海底看到了“海市蜃楼”,并建议进行水下科学探险。谁能料到这56年的依稀往事,竟然成了这次震惊世界的海底考古成就的开端。

令人惊异的是,地中海古城的消失一直没有文字记载,后人也没有提及。随着海底发掘的进一步深人,相信离揭开谜底的日子不会太远。

无法解读的津巴布韦遗址

提到非洲,人们可能马上就会想到坐落在北部非洲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而假如你所关注的是人类的古代文明的话,么请不要忘记坐落在南部非洲的津巴布韦,那里的古代遗址同样也在悠远的古代闪耀着文明的辉煌。

在津巴布韦,这里的大部分居民是班图语系的马绍纳人和马塔贝莱人。在班图语中,津巴布韦之所以叫做津巴布韦,因源于遍布于当地的200座大大小小的石头城,马绍纳人把其中的任何一座都叫做津巴布韦。津巴布韦这个名字之所以给人以无限的遐思,原因在于它在当地的班图语中的意思是“可敬的石屋”“石屋”,另外有些人认为津巴布韦是塞肖纳语“马津布韦”的谐音,它的意思应该是“酋长住宅”。也有的人认为它是恩戈尼语“津比万比韦”的变音,因而它的意思是“富饶的矿山”。如此等等,给津巴布韦这个非洲南部的内陆国家和其中的古代遗迹笼罩了迷人的色彩。

1868年的一天,欧洲的一位探险家正在非洲这块神奇的古代大陆上旅行,他正在津巴布韦的维多利亚堡东南约30千米的密林丛莽中追逐一只野兽,偶然间发现了一座石头的残垣断壁,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大津巴布韦”。尽管当时这儿只不过是一大片石头城的废墟,却依然显得神秘而尊贵,因年代不明而显得高深莫测。在此之后的1871年,德国地理学家卡尔?莫赫曾说:“目是一大片聚在一起的石头建筑,没有屋顶,用灰色花岗岩石块以精巧的技术建成,有些还曾雕刻。山上那些高大的石墙分明是欧洲人的建筑。”这位高傲的欧洲学者之所以说是“欧洲人的建筑”,是因为他根本不相信在被白人蔑称为“黑暗大陆”的非洲腹地,古代文明之花居然开放得如此绚烂,更不相信它是自身固有而绝非外人嫁接的。

“大津巴布韦”虽然饱经世纪的桑田变化,大部分已沦为废墟,但仍然有一部分显示着宏伟的气象,并且一直遗存到了当今。

作为主体建筑,大津巴布韦最辉煌的一处位于山下的平地上。因为它外围的城墙呈椭圆形,周长256米、内径长89米、宽67米,被称为椭圆形大围墙。该处围墙高近10米、厚约5米,所围的总面积约为4600平方米。在东、西、北三面城墙上开有3个门,门顶都有巨大的花岗岩石砌成的圆拱形。围墙的顶上,矗立着几根细长的质地坚硬的图案花纹,有的墙面顶端还雕刻着一只形状奇特的石鸟。在围墙的东南部,还有一道问围墙平了的、相隔1米左右的石墙,与围墙本体形成一条长达百米的狭窄通道,通道尽头是一个类似院子的半封闭区域。围城里面建有圆锥形石头高塔、石碑、地窖、水井和一些石崖的废基,像是古代宫廷的遗迹。围城附近还有许多小的房屋,这些低矮的颓垣残壁有可能是一般官员或卜人的住宅区。在椭圆形大围墙的外面,有一连串形成堡垒的城墙。城墙内有错综复杂的通道、石级和走廊等。沿着一条陡峭缝隙开凿出来的石梯拾级而上,就可以来到另一处主体建筑:卫城。

卫城建在椭圆形大围墙旁边约90米高的悬崖上,居高临下,俯瞰着整个山谷。卫城的城墙随着岩石而起伏,自然地与大弧丘浑融一体。围城全部由花岗岩石砌成,构筑坚固,气势雄伟,可能是一座要塞,供防御之用。卫城的内部,又有许多残破的房屋和复杂交错的通道。在这处遗址上,有冶炼黄金的痕迹。另有一处形似祭坛的建筑,也许是古人们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

在整个大津巴布韦的建筑群中,最神秘莫测也最令人费解的是椭圆形大围墙内的圆锥塔。这是一座下粗上细的实心花岗岩建筑,高20余米,没有任何文字标记。它主要是用雕凿成砖块的平整花岗石堆砌而成,按一定的图案线条规则地砌起。石砖之间没有使用灰浆或其他种类黏合剂接合的任何痕迹,然而石砖之间的连接极为严密,其缝隙竟连薄刃也难以插进去。圆锥塔的外观神秘新奇、精致美观,而且坚固异常,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风雨的磨砺。

自从1868年以来,一批批的欧洲探险家和科学家兴趣盎然地来到非洲南部,在津巴布韦这块突然间变得神奇的土地上寻踪觅迹,反复考察,为的是想要弄清“大津巴布韦”的内在奥秘。神秘的圆锥塔是他们考察的首选。英格兰考古学家本特曾花费极大的财力和人力在圆锥塔的周围大规模挖掘了一条地道穿过圆锥塔,企图寻找一个人口。为此他搬开了许多石块;但发现塔是实心的,这个人口至今也没有找到一也许它根本就没有人口。这样一来,考古学家们不禁疑窦丛生,这座直刺蓝天的巨塔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

人们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该塔的外表形状与当地的粮仓相似,也许是个巨大的粮仓。但由于证明整个塔是个实心的整体,根本就没有用来贮藏粮食的空间。也有人认为它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物,是古代某种宗教仪式所用的,它代表某种蓬勃的部落精神或部落酋长至高无上的权力。但这些说法最终因缺乏有力的证据,加上又没有史料记载而缺乏说服力。圆锥塔却依然故我,孤自站在目里缄默不言,笑看来客,保守着自己被岁月深藏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