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神奇植物大揭秘
4876600000012

第12章 不毛之地的绿植(1)

沙漠中的盎然生机

也许你会认为,在严重干旱,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沙漠中,不会有太多的植物。其实不然,在浩瀚无际的大沙漠里,生长着1000种左右的野生植物,其中包括不少经济价值较高的商用木材、药用植物、纤维植物等,让人感到无比惊奇。

由于沙漠缺水,所以沙漠里的植物大多数根系都非常发达,以增加对沙土中水分的吸取。主根深、水平根(侧根)广,水平根可向四面八方扩展很远,不具有分层性,而是均匀地扩散生长,避免集中在一处消耗过多的沙层水分。如灌木黄柳树的株高一般2米左右,而它的主根可以钻到沙土里3.5米深,水平根可伸展到20,30米以外,即使受风蚀露出一层水平根,也不至于造成全株枯死。如此庞大的根系除了用来吸收水分外,还有固沙的作用。

沙漠中水分稀少,蒸发量却大得惊人,许多植物为了减少水分的丧失,演化出特殊的形态,如仙人掌的叶片进化成针状的小剌;而为了储存更多的水分,茎部则变得肥厚而多汁。白剌、沙拐枣的枝条呈现灰白色,可以抵挡强烈的阳光;沙冬青的叶表面有一层蜡质或灰白色毛;梭梭、柽柳的叶成鱼鱗状;霸王的叶退化等。还有许多植物是含有高浓度盐分的多汁植物,可从盐度高的土壤中吸收水分以维持生命,如碱蓬、盐爪等。

在沙漠中,由于雨季短暂,有些植物在1—2个月里就可以迅速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在相当短暂的时间里完成它的生命周期。沙漠植物都必须抢在有水的时候繁衍下一代,也为了吸引动物替它们传种接代,往往会开出十分艳丽的花朵,为荒芜的大地带来缤纷亮丽的花季。

沙生植物在代谢途径上也有独到之处。如景天、落地生根、仙人掌等植物,白天气孔关闭’夜间开放。夜间二氧化碳由气孔进人体内形成苹果酸,贝亡存于细胞液内;白天苹果酸再脱羧放出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这条代Vt途径对于它们的生存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类植物生长在干热缺水的环境里,面临的重大问题是水分,而水不仅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也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因此这类植物在体内贮存水分,减少蒸发是战胜干旱、获得生存的必要措施。白天气孔关闭,既可减少水分的过度蒸发,又可利用前天晚上吸收的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而在夜间空气湿度较高,光照很弱,这时气孔打开吸收二氧化碳,既能提供白天光合作用的原料,又能减少水分损失。这也是此类植物适应环境的典型生理表现。但这类植物二氧化碳进人植株体内受到限制,其光合作用是很弱的,因而其生长速度非常缓慢。

最为奇特的沙漠植物

在以色列的沙漠地区,有一种绿色植物能在长期干旱的环境中长出硕大的叶片,并能开花结籽。它们为何有如此超强的抗旱本领呢?奥秘在于它们进化出一套自我收集微弱水汽并进行灌溉的生物系统。

这种能够进行自我灌溉的植物叫沙漠地黄,主要生长在以色列的内盖夫沙漠。沙漠地黄是世界上已知的唯一能够自我收集水汽进行灌溉的植物。植物大多是“靠天吃饭”,雨水充沛它们就生长良好,在干旱的时候它们就死亡、暂时“休眠”或者极其缓慢地生长,而这种能够自我灌溉的沙漠地黄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茁壮成长。

沙漠地黄之所以能够收集水汽,主要是依靠它叶子上的独特结构。沙漠地黄有几片硕大的叶子,叶片紧贴根部四散生长,叶子表面疙疙瘩瘩,而且叶子上还有有许多“沟壑”。这使得沙漠地黄的叶子有些像山脉,突出的疙瘩就像是山峰,可以收集空气中微量的水汽,这些水汽在疙瘩上聚集成小水滴。

沙漠地黄的叶子表面虽然疙疙瘩瘩,但是叶面有一层蜡状物质,可以让水在叶片表面顺利流动。当小水滴在沙漠地黄的叶子表面聚集到足够大的时候,就会在重力的作用下掉到叶片上的“沟壑”中,并顺着“沟壑”流到根部,起到自我灌溉的作用。

以色列海法大学的植物学家吉蒂·尼尔曼等人多年来一直在研究这种奇特的沙漠植物。他们发现,每株沙漠地黄的平均年集水量为4.2升,足够提供自身的正常需水量。他们甚至还发现,一株最大的沙漠地黄一年居然可以集43.8。

内盖夫沙漠地区降雨稀少,年平均降雨量只有75毫米。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沙漠地黄也能顺利生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由于沙漠地黄是把水直接运输到根部,所以它们收集到的水会渗透至地表以下10厘米处,可以有效地浇灌植物。这要比落在沙漠土壤表面的水渗透幅度深10倍。

沙漠地黄是沙漠中少有的一种大叶片植物,而且它们开出的花朵也十分鲜艳,为枯燥的沙漠增添了少有的亮色。

沙漠地黄是一种需要保护的珍稀植物,由于水汽资源少,它们也不能像其他植物那样成片生长,而是稀稀拉拉地分布在沙漠之中,总量不过几千株。

研究人员希望能够破解沙漠地黄中主宰叶片“疙瘩和沟壑”结构的基因,以便把这种基因移植到其他植物中,开发出更多适合在沙漠或干旱地区生长的绿色植物,以便让更多的植物能够在沙漠中生长。

当然,园艺学家也可以培育出更多的抗旱盆花,让那些种种原因而不能照顾盆栽的人也能享受到养花的乐趣。工程学家贝希望学习沙漠地黄的叶片结构,开发出为干旱地区的人们提供饮用水的集水系统。

仙人掌多肉多剌的秘密

仙人掌类植物属仙人掌科,有2000多种,它的叶片退化成剌状、毛状,莲部变成多浆、多肉的植物体。形态变化无穷,千姿百态,有圆的、有扁的,或高、或矮,有的长条条,有的软乎乎,也有柱形直立似棒和短柱垒叠成山,真是形形色色,古怪奇特。

仙人掌类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多肉多剌的古怪形状呢?这是因为仙人掌类植物的老家是南美和墨西哥,长期生长在干旱沙漠环境里,多肉多剌的形状主要作用就是为了适应这种生存环境,减少水分蒸发和贮藏水分。

大家知道,植物生长需要大量水分,但吸收的水分又大部分消耗于蒸发作用,叶子是主要蒸发部位,大部分水分从这里跑掉。据统计,植物每吸收100克水,大约有99克从植物体里跑掉,只有1克保持在体内。

在干旱环境里,水分来之不易,为对付酷旱,仙人掌干脆堵住水分的去路,叶子退化了,有的甚至变成针状或剌状(一般把它看作变态叶),从根本上减少蒸发面,紧缩水分开支。有人做过实验,把同样高的苹果树和仙人掌种在一起,在夏天里观察它们一天的失水量,结果是苹果树10—20千克,而仙人掌却只有20克,相差上千倍。另外,仙人掌的多种多样的剌,有的剌变成白色茸毛,可以反射强烈的阳光,借以降低体表温度,也可以收到减少分蒸发的。

仙人掌类植物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蒸发,一方面却大量贮水。沙漠地带水少,如果不贮备水分,就随时有干死的可能。仙人掌的茎干变得肉质多浆,根部也深人沙漠里,这是它长期练出的另一抗旱本事。

这种肉质茎能够贮存大量水分,因为肉质茎含有许多胶状物,它的吸水力很强,但水分要想挥发却很困难。仙人掌类植物正是以它体态的这些变化来适应干旱气候,才得以繁殖生存。

总之,仙人掌类植物的多肉多刺形状的作用就是为了减少水分蒸发和贮藏水分,是它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至于仙人掌类植物的多肉多刺是否还有其他作用?它的多肉多刺是如何演变的?怎样从沙漠环境下适应人工栽植环境的?在人工栽植环境下它的古怪形状有没有退化的可能?红色花和黄色花只有靠嫁接才能生活吗?所有这些都有待于人们去研究。

沙漠中的“蔬菜”

沙葱又名野葱、山葱。是生长在内蒙古、甘肃、新疆无污染的沙漠边缘或山石缝隙中的一种野生蔬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风味独特,无论凉拌、炒食、做馅、调味、腌渍均为不可多得的美味。属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

沙葱在降雨时生长迅速,沙葱植株呈直立簇状,株高15—20厘米。根为白色(新根)或黄白色(老根);茎为缩短鱗茎,根茎部略膨大;叶片呈细长圆柱状,叶色浓绿,叶表覆1层灰白色薄膜;叶鞘白色,圆桶状。叶片含纤维素极少,花薹长15—25厘米,白色伞房花序,种子呈半椭圆形。

经专家测定:沙葱含丰富的植物蛋白、膳食纤维和人体所需矿物质、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据《蒙药典》记载:“沙葱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开胃消食、健肾壮阳、治便秘之特殊功效。食之能治赤白痢、肠炎、腹泻、胸K诸疾。”被誉为“菜中灵芝”。

沙葱耐旱抗寒能力极强,半年不降雨,遇雨后仍可快速生长。叶片可忍受—4.甚至—5.的低温,在—8.——10°C时叶片受冻枯萎。地下根茎在—45.也不致受冻。生长适宜温度12,26,不同生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发芽期最低3—5,抽薹开花期对温度要求偏高,达26,30。长时间高温(35.以上)干旱条件下,叶片纤维素多,食用性变差。根系生长温度高于地上部分生长温度。沙葱属长日照,强光照植物。弱光条件下,沙葱生长细弱,呈淡绿色。沙葱生长要求较低的空气湿度(30%—50%)和通透性较强的湿润土壤。耐瘠薄能力极强。

有生命的石头

在自然界中,生物的拟态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说起拟态,人们都说昆虫是拟态的高手,其实在植物王国里,具有拟态避敌本领的也大有“人”在。

在非洲南部及西南部干旱而多砾石的荒漠上,生长着一类极为奇特的拟态植物一生石花。它们在没有开花时,简直就像一块块、一堆堆半埋在土里的碎石块或者是卵形石。这些“小石块”有的灰绿色,有的灰棕色,有的棕黄色,顶部或平坦、或圆滑,有些上面还镶嵌着一些深色的花纹,如同美丽的雨花石;有的周身布满了深色斑点,好像花岗岩碎块。生石花的伪装简直惟妙惟肖,甚至使一些不明底细的旅行者真假不分,直到想拾上几块“卵石”留作纪念时,才知道上当。这些“小石块”就是生石花肉质多浆的叶子。

每年6—12月,是南半球的冬春季节,也是生石花类植物生命交响乐中最动人的乐章。每天中午都有鲜艳夺目的花朵从“石缝”中开放,黄色’白色,还有玫瑰红色,花冠大如酒盅。

在这个季节,一片片生石花艳丽的花朵覆盖了荒漠,远远望去犹如给大地盖上了一床巨大的花毯。但当干旱的夏季来临后,荒漠上又是“碎石”的世界了。

据植物学家调查,世界上这类貌似小石块的植物有100多种,都属于番杏科,而且是生长在非洲大陆的南部,颇为珍贵。它们虽然十分弱小,而且充满了汁液,吃上去味道不错,却成功地模拟了无生命的石块,骗过了强大的天敌——食草动物,保护了自己的生命。

生石花的茎很短,常常看不见。变态叶肉质肥厚,两片对生联结而成为倒圆锥体。品种较多,各具特色。3—4年生的生石花秋季从对生叶的中间缝隙中开出黄、白、红、粉、紫等色花朵,多在下午开放,傍晚闭合,次日午后又开,单朵花可开—10天。开花时花朵几乎将整个植株都盖住,非常娇美。花i射后结出果实,可收获非常细小的种子。生石花形如彩石’色彩丰富,娇小玲珑,享有“有生命的石头”的美称。陈设案头,显得十分别致新颖,令人叹为观止。

生石花喜欢阳光,生长适温为20—24,春秋季节宜放在向南阳台上或窗台上培养,此时正是其生长旺盛期,宜每隔3—5天浇1次水,促使生长和开花。生石花的生长规律是3—4月间开始生长,高温季节暂停生长,进人夏季休眠期,秋凉后又继续生长并开花,花谢之后进人越冬期。当春季开始生长时,原来的老植株逐渐萎缩并被新长出的植株所胀裂。此时要减少浇水,保持盆土略干燥些,并忌直接向植株上喷水,以防伤口感染引起腐烂。人夏后移至室内半光处,避免强光直射,同时要及时开窗通风降温,并要控制饶水,才能使其安全度夏。人秋后要逐渐增加浇水量,并施少量复合肥料,以利孕蕾开花。花i射后又要逐渐减少浇水,冬季更要严格控制浇水,以保持盆土干燥些为好。越冬期间要放在阳光充足处,室温保持在10.以上即能安全越冬,但最好将其放在室温15.以上的房间。生石花根系发达,故宜选用深盆栽培。盆土可用腐叶土4份、石灰质材料(贝壳粉、蛋壳粉、陈灰墙屑等)3份、河沙3份混匀配制。栽植不能过深,否则易引起植株腐烂。繁殖生石花,采用播种和分株均可。家庭繁殖生石花,因需要的数量不多,可直接分栽从老株缝隙中抽生出的幼小植株。此法既简便易行,又可缩短繁殖时间。

沙漠中怒放的“玫瑰”

天宝花是近年新兴起来的室内栽培植物。天宝花又名沙漠玫瑰、小夹竹桃,原产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是多年生肉质植物,株高可达2米。根肥大成肉质根。茎粗壮,分枝多,叶色翠绿。在南方可于春秋开花2次。如果养护得当,在春夏秋三季均可见花。盛花时,叶片大部分脱落,花满枝头,其姿态优美,树形古朴苍劲,优雅别致。根、茎、叶、花均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是目前流行的高档室内栽培佳品。

沙漠玫瑰喜干燥、阳光充足的环境,耐干旱但不耐水湿,耐炎热但不耐寒冷。生长适温为20,30。家庭栽培时,宜放置阳光或散射光充足的地方,宜用肥沃、疏松及排水良好富含钙质的砂壤土。5,12月时是它的花期,花有红、玫红、粉红、白等颜色。南方温室栽培较易结实。

生长期宜干不宜湿。夏季高温期,可根据土壤状况表土干后即可浇水。一般3天浇水1次,盆中不能积水,否则根部易腐烂。在每年春季生长旺盛季节施用2,3次氮肥,开花前可施用2次含钙、磷的复合肥。冬季干旱季节,植株进人休眠期。如果温度低于10.则落叶,这时应控制浇水,保持土壤干燥。

沙漠玫瑰主要用播种及扦插的方法繁殖。播种以春季为佳,用点播法,以便于出苗后管理。播种前,一定要对基质进行消毒。出苗后,注意播盘中基质不能过湿,否则可能导致根部腐烂而造成大批幼苗死亡。扦插以生长旺盛季节为好。把枝段剪成10厘米左右,下端浸放水中,把切口处的黏液稀释,以防胶结而影响发根。可插人沙床或直接插人已消毒的栽培基质中,15,30天可生根。在繁殖时,建议用播种方法繁殖,这样植株根茎能自然膨大形成良好的株形。扦插苗不仅不能繁殖,还会大大降低观赏价值。

另外,在栽培中,沙漠玫瑰枝条易过长,影响株形美观,可用嫁接的方法改变其株形。可在植株一定高度按一定形状将枝条全部剪下,再取剪下的枝条的上端,用劈接法进行嫁接。经嫁接处理的植株,株形美观,开花后则花枝紧凑,观赏性强。

沙漠玫瑰的叶斑病较重,严重时可造成大批叶片脱落,可用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0%的托布津10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