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技难题我来解
48763500000007

第7章 破译神奇的科学发现(7)

从此以后,神秘而离奇的探险活动便开始了。首先是西班牙人在领略了无数毒蛇猛兽之后,扫兴而归;紧接着,葡萄牙,英国,荷兰,德国的探险队也相继出发,他们不是被悬崖和瀑布挡住了去路,就是被野兽困扰,疾病缠身,严重的给养困难,也使他们死伤惨重。

数百年后,许多探险队依然争先恐后地深入到原始森林,他们有更为先进的设备,可是一样没有成功,不是死在路途上,就是去向不明,连生还的人都很少。

1936年,一个叫贡扎罗·凯萨达的西班牙人组织了一支由760名探险家组成的队伍,浩浩荡荡向神秘的“黄金之都”进发。据说,一年之后,由于疾病的传染和食物的匮乏,550名成员丢失了性命,不过,他们终于宣称,他们在康迪那玛尔平原上找到了“黄金之都”和“翡翠湖”,得到了价值300万美元的黄金,翡翠,宝石!

不过,没有谁会相信他们的宣称。人们认为,他们的宣称只不过是掩人耳目的自我解嘲而已。因此,直到今日,仍然有许多人继续探宝,做着灿烂的黄金美梦呢!

可是,。黄金之都。与。翡翠湖。,如同神秘的印加文化一样,始终是一团迷雾。

古格王国遗迹之谜

古格王国遗址位于阿里扎达县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是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古格王宫遗迹巍峨壮观,山体上密布着残窟断壁,有房子300余间,洞穴300余孔,碉堡佛塔林立,工事地道遍布。半山腰有一座红墙金顶的寺庙,金碧辉煌的王宫雄踞于山冈之上。从这些遗迹中中可以看出1000多年前在这里兴起的古格王朝,曾有多么繁荣的景象和灿烂的文化。

公元10世纪前后,古格王宫是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从古格遗址发掘出的造像,雕刻及壁画等古物中,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代表其最高成就。古格遗存最为完整,数量最多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风格独特,气垫宏大,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各层面。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动感的女体人物尤其具有代表性。由于古格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影响,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痕迹。

古格王国遗址为研究西藏历史和古代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围绕古格都城札不让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皮央等,都有大量文物遗存。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而他们并不是古格后裔。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什么样的天灾或者瘟疫使得繁荣富强的古格文明突然间消逝得无影无踪?少量的历史典刊,残缺并且相互矛盾的记载,不仅没能揭开古格王国神秘的面纱,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将西藏西部众多的秘密深锁其中。

曾经有过700年灿烂的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它的消逝至今仍是一个谜。

据说公元1630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临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古格王国就此灭亡。但令考古学家们震惊的是,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但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逐渐沦为一座庞大的废墟。史书的记载难免有误差,尽管战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综观札达县的地理环境,现在的象泉河绝不是当年的象泉河,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十万之众的这块绿洲,如今已所剩无几了,只剩下了一点点土林和戈壁,这种地貌形态的变化,或许正是古格消失的真正原因。

这些只是人们根据遗迹做出的猜想,已被沙漠淹没的古格王国还有更多的秘密值得我们去探寻。

良渚古国之谜

1936年首次于浙江余杭良渚镇发现一古国遗址,因此而得名“良渚古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良渚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

良渚古国距今约4150~5250年,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

考古学家认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这是因为5000年前,在这片富庶的土地上,传承着一种美丽神奇的文明。那时的人们不仅珍爱美玉,就连死后也用美玉覆盖全身。1986年5月,浙江考古研究所组成的挖掘小组进入余杭县安溪镇的反山工地,他们在将近2000平方米的地方,开掘了6个10米见方的探坑。就在发掘进行到第22天的时候,人们在一个南北走向的墓坑中有了发现。在泥土中考古人员看到一个带有温润光泽的绿色器物的一角。从泥土中清理出的这个器物,是一件精美的玉器。这是在史籍中有过记载的玉琮。

以往的良渚文化遗存中也有玉琮出土,但像这么大,这么精美的玉琮却从没有见过,现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紧接着,一件更大的玉琮出土了,这个玉琮重达6.5公斤,被称为玉琮王。各种形状的玉器不断被发现,在这个编号12号的墓坑中,一共出土了700多件玉器,这些玉器从头到脚围绕着墓主人,摆放十分讲究,似乎在表达着某种信仰和理念。这件被称为“天下第一琮”的玉琮以及这个雕刻在玉石上的神人兽面复合像,做工如此精细,构思如此巧妙,甚至连现代的人类也只能望其项背,叹为观止。

良渚墓葬出土的玉器共有有60多个种类,其中玉琮是最典型的代表。

良渚玉器中数量最多的是这种叫璧的玉器。不论是玉璧,玉琮,还是玉钺,面上都雕有一个神秘的图案。起初人们对这个图案并没有在意,但它反复出现在不同地点出土的不同玉器表面,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关注。有一点确信无疑,这是一个神徽,而这些刻有神徽的精美玉器,与那个神秘的祭坛共同承载着良渚人神圣的祭祀活动。

从矿物学上说,玉分真玉和假玉。假玉是指似玉的彩石。在对良渚玉器进行矿物学鉴定时发现,反山大墓中出土的玉器全部是真玉,另外一些规模稍次的墓葬中,真玉居多杂有假玉,而规模一般的墓葬中,则真假玉参半。这说明当时的人们不仅能准确地区分玉的真假,而且基本形成了用玉的等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