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技难题我来解
48763500000020

第20章 揭秘神奇的科学发现(3)

自1961年以来,前苏联和美国先后向金星发射的探测器有30多个(虽然有几个发射失败),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1970年8月17日,前苏联的“金星”7号无人探测器成功地实现了在金星表面上着陆探测。它曾测得金星温度高达480℃,表面为100个大气压。此后还有多个前苏联的探测器都在金星表面实现了成功的软着陆。美国于1989年5月发射了。麦哲伦号。探测器对金星进行空间探测,为期5年,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人类根据对金星的探测结果得知,它那厚厚的大气层几乎全部由二氧化碳组成,因此,它具有巨大的温室效应。其高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达97%,而低层处可达到99%。从许多宇宙飞船发回的照片来看,金星的天空带有橙色,大气中有激烈的湍流存在,还有强烈的雷电现象,有人推算金星上的风速约达100米℃秒。更让人惊讶不已的是,厚厚的浓云笼罩在金星表面上30千米~70千米左右的高空,云中具有强腐蚀作用,浓度很大的硫酸雾滴。总体上看,金星大气层好似一个巨大的温室或蒸笼。尽管金星大气将约3℃4的入射太阳光反射掉了,但其余那部分阳光到达金星表面并进行加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水气和臭氧好似温室玻璃,阻止了红外辐射,结果金星蓄积了大量所接受到的太阳能,因而使那里的温度高达465℃~485℃。

与水星不同的是,金星上面环形山很少,表面比较平坦,但也有高山,悬崖,陨石坑和火山口。金星上的凹地与月面上的“海”(平原)相似,“海”上有火山。金星有十分活跃的地质活动,其表面有众多的火山,巨大的环形山,许多地层断裂的痕迹以及涌流的熔岩。

金星表面最高的麦克斯韦山位于北半球,高达12千米,远远高于地球上的珠穆朗玛峰;在南半球赤道附近并与赤道平行的地方,是阿芙洛德高原。金星上有一处横跨赤道的大高原有近10000千米长,3200多千米宽。

有些探测器成功地完成了在金星上的自动钻探,取样和分析任务,人们因此知道了金星表面最多的是玄武岩。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类有关金星的探索和研究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金星也将不再神秘。

水星之谜

平常,人们很难看到水星,这主要跟水星与太阳之间的角度有关。水星距太阳最远时达6900万千米,最近时约4500万千米。从地球上看去,它距太阳的角距离最大不超过28度,水星仿佛总在太阳两边摆动。因此,水星几乎经常在黄昏或黎明的太阳光辉里被“淹没”。只有在28度附近时才能见到它。

水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辰星”。Mersury是水星的英文名字。水星绕太阳运行的速度的确很快,每秒约48千米,它只需要88天就能绕太阳公转一周。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天文学家一直认为它的自转周期也是88天,跟公转周期一样长。

尽管也有人怀疑过水星的自转周期,但由于仪器,技术等方面的原因,人们对水星精确的自转周期仍不知晓。随着天文学观测水平和仪器精密程度的提高,水星自转周期终于被测出来了。1965年,美国天文学家用阿雷西博天文台射电望远镜,向水星发射了雷达波进行探测。这是一架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305米),它测出了水星的精确的自转周期为58.646天。原来,水星绕太阳公转2圈的同时,绕其轴自转3周,因此。水星的自转周期刚好是公转周期的2/3。

此后,科学家对水星进行了更深入的探测和研究,但即使是当时地球上最好的望远镜也很难让人们看清水星表面的情况。于是,科学家们采用了行星探测器这种高精端的工具。美国于1973年11月3日发射了“水手”。

10号行星探测器,它是至今为止地球人的唯一“访问”过水星的宇宙飞船。这次发射的主要任务是探测水星,顺便考察一下金星。它的总重量约528千克,从磁强计杆顶端到抛物面天线外缘的宽度达9.8米。宇宙飞船经过3个多月的飞行,于1974年2月5日飞越金星,离金星最近时有5000千米。飞船在对金星考察的同时,借助金星的引力“支援”,使其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发生改变,进入了一条飞向水星的轨道,终于在3月29日到达水星上空。航天科学家精心设计了这艘飞船的轨道。当它到达水星上空并进行观测之后,就成为一颗绕太阳运行的人造行星了。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设计为水星公转周期的两倍,也就是176天。这样,当水星刚好绕过两周时,飞船就遇到水星一次。“水手”10号飞船先后3次遇见水星,并获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照片,其摄影镜头能把水星表面一两百米大的地面结构细节分辨清楚。科学家们通过分析飞船的反馈资料发现,水星表面上布满了无数大小不一的环形山和凹凸不平的盆地和坑穴等。一些坑穴显示出陨星曾多次撞击过同一地点,这与月球表面很像。水星表面与月面的不同之处是,直径在20千米~50千米的环形山不多,而月面上的直径超过了100千米的环形山很多。水星表面上到处都有一些被称为“舌状悬崖”的不深的扇形峭壁,其高度为1千米~2千米,长约数百千米“科学家们认为,它们实际上是早期水星的巨大内核变冷和收缩时,在其外壳中形成的巨大的褶皱。

水星上有一条大峡谷,长达100多千米,宽约7千米,科学家将其命名为“阿雷西博峡谷”,以纪念美国阿雷西博射电天文台测出水星自转周期一事。科学家们还发现水星阳面和背面的温差很大。水星由于没有大气而直接受到太阳辐射的侵袭,在太阳的烘烤下,其向阳面温度高达427℃,而背阳面温度却冷到–170℃。水星表面一丁点儿水都没有。水星质量小于地球,它的地心引力只及地球的3/8,所以其表面上的物体,只要速度达到4.2千米/秒就可以逃逸。“水手”10号飞船探测到水星不仅有磁场,而且是一个强度约为地磁场1/100的全球性的磁场。水星磁场的发现说明,在其内部很可能有一个高温液态的金属核。科学家根据水星的质量和密度数值,推算其应有一个直径约为水星直径2/3的既重又大的铁镍内核。随着世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水星的探测力度将会继续加大。终有一天,水星的真实面目会呈现在地球人的面前。

“哥德巴赫猜想”之谜

哥德巴赫是德国著名的数学家,特别喜欢研究数字的规律。由于研究得多了,他发现把偶数拆成两个奇数的和时,其中至少有一组是两个奇素数;而把一个奇数拆成三个奇数的和时,其中至少有一组是三个都是奇素数。为了明白这几句话的意思,请看如下:

(1)6=3+3

10=3+7=5+5

12=3+9=5+7

16=3+13=5+11=7+9

(2)31=3+11+17=5+11+15=7+9+15

45=5+17+23=13+15+17=7+13+25

=9+15+21=15+15+15

哥德巴赫对最前面的自然数逐一进行验算,发现都具有这种规律。但是,当数目越大,分析成的组数越来越多,验算越来越困难。当时,他不知道这是例外还是普遍规律,无法进行证明,于是1742年就写信给另一位数学家欧拉。在信中,他请教欧拉:是不是每个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

每个奇数都是三个素数之和?欧拉接到哥德巴赫的信,并进行了验算。欧拉在回信中说:“我验到100多,发现是对的,但不能给出一般的证明。”这就是哥德巴赫猜想的由来。

纳米之谜

有一种技术能让计算机变得很小很小,小到可以植入腕关节。制造桥梁和飞机的材料也可以用这种技术来加固和变轻。有了它,就连癌症都有救了——这就是大家都在谈论的纳米科技。可是一些环保人士最近却开始对这一飞速发展的新科技感到恐惧”纳米科技“无孔不入”,能够在分子大小的范围内对物质进行操作,但是同时,一种极其细小的污染物可能会因此产生,因为它体积太小,足以给整个地球的环境带来极度的危险。

1.纳米成分难保无毒

不过科学家说,这种判断里有很多推测的成分。据科学家介绍,纳米科技说来神秘,其材料却多是尽人皆知的碳,锌和金,都是些说不准有毒或者无毒的元素。高新科技的工具使研究人员能够在原子的度量标准下改变材料属性,而在原子的度量标准下,物质粒子是以纳米,也就是1米的10亿分之一为单位计算的。

这很可能带来难以预知的后果,不排除有毒性物质的产生。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高级顾问米哈伊尔·罗可说,但是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只发生在物质粒子较大的情况下,而纳米科技的危险比其带来的收益要小得多。

2.假如纳米污染进入血液

如果这些污染进入血液循环或者地下水,哪怕产生它们的纳米粒子本身无害,它们也会和其他有害物质发生反应。环保组织ETC的凯茜·薇特这样说。这个组织不仅担忧纳米科技可能的危害,也反对转基因技术的农作物的推广计划。

3.假如纳米粒子在肺里堆积

总部设在加拿大的环保组织ETC也曾经组织过相关的讨论。在刚刚举行的联合国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上,薇特认为,方兴未艾的纳米粒子制造业并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来认定可能带来的环境和健康危害”她随便提了个问题就很吓人:“如果这些细小的人造粒子在肝脏或者肺脏里堆积,怎么办?”

碳质管状纳米分子被普遍认为可以替代微型晶体管里的硅,薇特介绍说,这些分子与穗状的石棉纤维十分相似。科学家在小白鼠身上进行的实验表明这些碳纤维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伤害,可是薇特却指出,它可能会破坏人的肺叶。

4.纳米毒素会侵袭大脑

ETC还描述了纳米可能会带来的更可怕的潜在危害:经测试,在血管中用以携带抗癌药物的纳米材料也很容易携带毒素。薇特说,因为纳米材料可以很轻易地闯过脑中的血管免疫系统,一些微小的纳米毒素就会占据脑部。但科学家认为她这是在信口开河。纳米科技是美国政府最尖端的项目之一,2002年占用了联邦政府基金中的6亿400万美元。据ETC的估算,全世界对此项技术的研究资金总额达40亿美元,这里面包括了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政府的所有科研计划基金。有些公司已经开始制造一些纳米材料,主要用于油漆,遮光剂和电子工业使用的碳质纳米纤维管。日本的三菱公司已经宣布批量生产碳质纳米纤维管,它制造的产品从晶体管到化妆品无所不包。史麦利的公司则已经每天生产1磅这种材料,主要用作研究。而公司希望在以后把生产规模扩大到每天1000磅(400公斤)。史麦利说,虽然大剂量接触这种物质的小白鼠一命呜呼,但根据未披露的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报告,纳米纤维对人类并没有什么危险。而且大部分纳米微粒被运用的时候,像用在手机盒,车门或计算机芯片中时,都处在密封状态。我们会在产品中运用纳米微粒,又不是说到处都用。

ETC呼吁致力于研究纳米科技的各国政府,在环境和健康的隐忧被彻底调查和消除之前停止发展这项科技。很多科研人员认为这种做法未免太过突兀。“这项研究的商业应用很快就会开始。”薇特说道,“对于这么新的物质材料,理应三思而后行才是。”

在美国,联邦环保委员会希望在今年孵化出一系列针对纳米材料隐患的研究计划,但是这一计划的正式立项还需要得到政府的批准。美国国家环保研究中心的彼得·普鲁斯主任这样介绍。2002年11月,美国农业食品药物管理局还要对农业和食品领域的相关项目进行检测。“我们正在做这方面的准备,但暂时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工作”。普鲁斯这样说。纳米微粒极其细小,以至于它们能穿过绝大多数的过滤器,肉眼也看不见。人们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像碳质的管状纳米分子这样的物质。如果要等到纳米颗粒惹了麻烦再把它从自然环境中去除,肯定是为时已晚。

因为目前没有任何工具能够检测到实验室之外的纳米颗粒。一些纳米材料,如砷化镓,其毒性众所周知,可是一般砷化镓只是计算机芯片的制造原料。生态环境与纳米技术科学家凯文·奥斯曼说:“纳米材料是否会带来健康问题?当然!但如果我们事先知道这些不良结果,我们肯定能够尽量避免。”

生命会衰老之谜

生命衰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深入发展,科学家终于发现,细胞的染色体顶端有一种物质——端粒,它如同一顶小帽子戴在染色体的头顶上,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缩短一点。人的正常体细胞一般分裂次数平均是50次,当端粒最后短到无法再缩短时,细胞的寿命也就到头了。但是癌细胞却没有寿限,可以不停地分裂下去,原因在于它们的端粒不会缩短。端粒不缩短的原因在于有一种酶,称为端粒酶,它可以使端粒长期存在。由此设想,如果让人的普通细胞也具有这种酶以抑制端粒的减少,那么细胞的寿命就会延长,衰老也就被延缓了。相反,如果使用抑制或抵消端粒酶的物质,也就可能医治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