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技难题我来解
48763500000002

第2章 破译神奇的科学发现(2)

6.月亮的磁场之谜。早先探测和研究表明月球几乎没有磁场,可是对月球岩石的分析却证明它有过强大的磁场。这一现象令科学家大惑不解,保罗·加斯特博士宣称:“这里的岩石具有非常奇特的磁性……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如果月球曾经有过磁场,那么它就应该有个铁质的核心,可是可靠的证据显示,月球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核心;而且月亮也不可能从别的天体获得磁场,因为假如真是那样的话,它就必须离地球很近,这时它会被地球引力撕得粉碎。

7.月球内部神秘的“物质聚集点”之谜。1968年,围绕月球飞行的探测器首次显示,月球的表层下存在着“物质聚集结构”。当宇宙飞船飞越这些结构上空时,由于它们的巨大引力,飞船的飞行会稍稍低于规定的轨道,而当飞船离开这些结构上空时,它又会稍稍加速,这清楚地表明物质聚焦结构的存在,以及它们巨大的质量。科学家们认为,这些结构就像一只牛眼,由重元素构成,隐藏在月球表面“海”的下面。

黑洞之谜

黑洞,实际上是一团质量很大的物质,其中隐匿着巨大的引力场,这种引力大到任何东西,甚至连光,都难逃黑洞的手掌心。黑洞不让其边界以内的任何事物被外界看见,这就是这种物体被称为“黑洞”的缘故。

1783年,皇家学会特别会员约翰·米切尔第一次提出,宇宙中可能存在引力强大到光线不能逃离的“黑洞”这个见解。他计算出一个具有太阳密度的天体必须多大,才能使逃逸速度大于光速。他的计算依据是,当时最好的引力理论——牛顿引力理论和光的微粒理论。如果这样的天体存在,光就不能逃离它们,所以它们应该是黑的。太阳表面的逃逸速度只有光速的0.2%,但如果设想一系列越来越大但密度与太阳相同的天体,则逃逸速度迅速增高。米切尔指出,直径为太阳直径500倍的这样一个天体(与太阳系的大小相似),其逃逸速度应该超过光速。

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恒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发生强力爆炸。当其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球。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

黑洞变得像一个真空吸尘器,把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吸进去。

为了理解黑洞的动力学和理解它们是怎样使内部的所有事物逃不出边界,我们需要讨论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创建的引力学说,适用于行星,恒星,也适用于黑洞。爱因斯坦在1916年提出来的这一学说,说明空间和时间是怎样因大质量物体的存在而发生畸变。简言之,广义相对论说物质弯曲了空间,而空间的弯曲又反过来影响穿越空间的物体的运动。

如果从物理的角度解释黑洞,它其实也是个星球(类似星球),只不过它的密度非常非常大,靠近它的物体都被它的引力所约束,不管用多大的速度都无法脱离。对于地球来说,以第二宇宙速度(11.2Km/z)来飞行就可以逃离地球,但是对于黑洞来说,它的第二宇宙速度之大,竟然超越了光速,所以连光都跑不出来,于是射进去的光没有反射回来,我们的眼睛就看不到任何东西,只是黑色一片。

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霍金认为黑洞并不如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黑。通过科学家的观测,黑洞周围存在辐射,而且很可能来自于黑洞,也就是说,黑洞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样黑。霍金指出黑洞的放射性物质的来源是一种实粒子,这些粒子在太空中成对产生,不遵从通常的物理定律。而且这些粒子发生碰撞后,有的就会消失在茫茫太空中。一般说来,可能直到这些粒子消失时,我们都未曾有机会看到它们。

与别的天体相比,黑洞是显得太特殊了。例如,黑洞有“隐身术”,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它,连科学家都只能对它内部结构提出各种猜想。那么,黑洞是怎么把自己隐藏起来的呢?答案就是——弯曲的空间。我们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可是根据广义相对论,空间会在引力场作用下弯曲。这时候,光虽仍然沿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传播,但走的已经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形象地讲,好像光本来是要走直线的,只不过强大的引力把它拉得偏离了原来的方向。

“黑洞”的秘密实在有很多,对此的研究无疑是本世纪最具有挑战性,也最令人激动的天文学说之一。许多科学家正在为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而辛勤工作着,新的理论也不断地提出。

火星上有生命吗

许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火星上可能存在着生命。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和苏联都相继发射宇宙飞船对火星进行考察。特别是美国的“海盗”号探测器,还在火星上着陆,进行了实地考察。从探测器考察的情况来看,火星表面很像月球,上面有1万多个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据美国天文学家宣布,火星上有两个地区水分比较充足。美国的火星探测器证实,这两个地区的水蒸气比火星上其他地方要多10~15倍,地球上的许多生物能够在这种条件下生存。人们猜测,这两个地区很可能有生命的存在。遗憾的是,“海盗”号未能在这两个地区着陆。有人根据火星上的大气构成,火星表面有弯曲的河床地形等推测,火星过去可能存在高级生命。现在,专家们一致认为,火星上至少有低级的生命形式。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还有待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

1877年,天文学家斯基帕雷利宣布,他观测到了火星的“运河”。后来还有人画出了火星“运河”河床的详图,并且别出心裁地设想这些运河是“火星人”为了利用两极的冰雪而开凿的。此事曾震惊了世界。1971年11月,“水手”号宇宙飞船对火星全部表面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照相,终于发现了火星上有宽阔的弯弯曲曲的河床,但是这些河床与震惊于世的“运河”完全不是一码事。据科学家分析,只有像水这样易流动的液体才能形成这种河床。这只是天然河床,绝非“火星人”创造的运河。但是,火星上的河水流到哪里去了呢?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谜。火星巨石人像之谜。前不久,有一个叫“火星计划”的科学家组织在华盛顿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会上有4名科学家说,在1976年“海盗”号宇宙飞船拍摄的火星照片发现在火星的一条山脉上,有一长约2千米的人脸状巨石。火星上的这个人脸状巨石,是个正面像,呈凝神的状态。科学家对这块巨石周围的特征做了研究后认为:这个石像不像是天然的,而是出于“智力设计”,它和人们发现的由自然光影构成的图案完全不同。还有的科学家认为石像是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这可能是火星上已经消亡的文明的产物。目前,美国宇航局已经决定,在今后的5年内发射一个用于“火星观察”的无人探测器,企图揭开石像的秘密。

沙漠的成因

地球上的大部分沙漠分布在大陆中部和大陆西部,如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南非的卡拉哈利沙漠,亚洲的阿拉伯沙漠,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塞楚拉沙漠,纳米布沙漠,北美洲的莫哈维沙漠,澳大利亚中西部的澳大利亚沙漠,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中亚的克孜勒库姆沙漠,印度巴基斯坦的塔尔沙漠等。之所以沙漠有这样的分布,跟海陆分布和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有密切的关系。

副热带高压区,位于南北20~35度纬线间,在这一地区,来自赤道的高空气流因纬圈缩小而促使空气下沉堆积,压缩导致增温。同时,本区大气下层由副热带高压向赤道低压常年吹刮信风。这种信风,在北半球是由东北吹向西南;在南半球是由东南吹向西北。这样,大陆东岸的水汽要吹到大陆中部或西部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在大陆中部和西部就造成了干而热的下沉气流。那里许多地方年降水量仅为几十毫米,有些地方竟然多年不下雨。相反,因为干热而使得蒸发十分旺盛。北非的撒哈拉大沙漠,尽管西临大西洋,但在东北信风的控制下,吹来的是经过14000千米亚非大陆的干燥的热风,大西洋的水汽不但到不了撒哈拉沙漠,撒哈拉的沙漠反而铺天盖地的刮进大西洋。

此外,造成非洲,澳大利亚,南美洲西岸多沙漠的原因,是由于南半球中纬度强大的西风漂流在流经非洲南部,澳大利亚南部和南美洲南部时,都被大陆阻挡而逆时针左转,分别形成非洲西岸的本格拉寒流和澳大利亚西岸的西澳寒流及南美洲西岸的秘鲁寒流。寒流所经海面,使低层大气变冷而趋于稳定,不容易产生降水。

中亚地区,我国新疆地区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成因与副热带沙漠有所不同。这部分沙漠位于大陆中心,山脉阻挡了湿润的气流,使得这里降水稀少,形成了沙漠。也可以说这里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土地表面失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渭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河流冲积物;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

随着对沙漠的进一步探索与研究,我们一点点揭开了沙漠的面纱,让沙漠不再神秘。

地震之谜

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它就像刮风,下雨,闪电,山崩,火山爆发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但它的产生又蕴含着许多秘密。

1755年,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发生地震,许多人逃到一个用大理石新建的码头上避难,原以为它是个安全的地方,因为房屋倒塌时崩落的瓦砾不容易达到这里。谁知道这个码头是个更要命的地方。突然,整个码头连同上面的人,都沉到海里去了,再也没有浮上来。同时沉没的还有停泊在海湾里的许多船只,海底像一个魔鬼张开大口,把这些东西全都吞噬了。是的,真是有这样的巨口,原来大地在这里裂开了,当码头沉陷以后,它又闭合起来,所以沉陷的东西再也不能浮起来。

另有一个例子。在1923年东京地震以后,对附近的海底进行测量的结果表明,海底的地形有了很大的变化,那里发生了断裂并且错动了位置,裂缝两边的海底,一边上升,一边下陷,高低相差达270米。1933年叠溪地震后,在北面的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原来连续不断的岩层,像一刀两断似的错开了,裂缝长达600米,上下错动约80米。

对各地发生的地震进行研究,绝大多数地震都是地壳中的岩层发生断裂错动造成的,这种地层断裂并移动了位置的现象,被称为断层,这类地震也就被称为断层地震。有的断层地震是原有的断层重新活动而造成的,有的则是由于新产生了断层而造成的。1891年日本地震的断层,就是新出现的;1906年美国西部的地震,除了原有的断层重新活动外,也有新的断层产生,在旧金山的地下就正好有一条新断层通过,所以震动特别强烈。

阿尔金山大断层是引起中外专家和学者极大兴趣的地方。它的断裂带长达近千千米,宽数百千米,属走滑型活断层带。这样的断层区域理应频发较多的大地震,然而载于历史的地震记录却寥寥无几。是什么原因使这条因大地震而造成的断裂带,在以后的变迁中,却很少有地震在这里发生,相反地震却活跃于它以北的其他广阔地区以至阿尔泰山区呢?这是一个人们正在探索的谜。当一场具有相当振幅的地震发生时,科学家们可以精确地解释地震源从哪里发生,或是解释出地震是由什么样的断层运动产生的,甚至还能预测余震持续的时间。但是奇怪的是,所有地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都不能准确地说出当发生地震时,地球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时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以下3点:

1.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

2.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熔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

3.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地震物理学的理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室模拟,对断层进行钻探地质研究和理论探索,在对地震原理的理解方面越来越深入了。

神秘的海底世界

海洋深处是人类在地球上的最后一块未知领域,那里深藏着很多为人不知的秘密,吸引着无数科学家想去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