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很久很久以前的古生物
48756600000010

第10章 不可不知的古生物宝库(1)

第一节 中国古动物馆

中国古动物馆位于北京天文馆西侧、白石桥与动物园之间的丁字路口南端,是一座掩映在高大的杨树林之中的青色古堡式的建筑物。

中国古动物馆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创建的国内唯一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系统普及古生物学、古生态学、古人类学以及进化论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也是亚洲目前最大的古生物博物馆,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是中国古生物学会授名的科普教育基地,以及中央国家机关思想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1995年12月,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中国古动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在这里,有许多被称为世界一流、亚洲之最的古生物化石,仅恐龙类就多达20种:有身长22米的庞然大物——马门溪龙,也有长达1米多、如火鸡般大小的小型恐龙;有温文尔雅、行动缓慢的食草性动物,也有凶残暴力、长着尖齿利爪的肉食性动物。除此之外,还有多种多样的史前怪兽。

另外,馆里还有古鱼类、古鸟类化石以及许多栩栩如生的仿真恐龙模型等。想知道史前的千古之谜,去中国古动物馆参观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二节 自贡恐龙博物馆

自贡恐龙博物馆修建于世界着名的恐龙化石产地——大山铺,占地面积101.33亩,是中国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具特色的专门遗址性博物馆。

有名的盐都——四川自贡,是我国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在侏罗纪(2.1亿~1.35亿年前)时期,这里的陆地层相当繁荣,恐龙化石就掩埋在侏罗纪早、中期陆地层中,然而这一时期的恐龙化石正是世界恐龙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所以自贡的恐龙化石对于人类研究恐龙的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闻名中外的自贡市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距自贡市中心11千米。1972年该遗址被发现后,现已陆续挖掘出大量珍贵的恐龙化石,是一个极为少见的化石宝库。

经过科研人员的勘察,在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处发现的恐龙化石富集区达1.7万平方米,分为3、4个小层。在仅两个800多平方米范围内就发掘出恐龙个体化石近100个,有30多具完整和较完整的恐龙骨架,其恐龙动物群共有3个纲、11个目,15个科,近20种。

另外,还出土了一批珍贵的伴生动物化石,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属新种,有亚洲第二长龙——长达20米的蜥脚恐龙——植食性长颈椎动物、凶猛的食肉性恐龙、身体矮小的鸟脚类恐龙以及一些罕见的原始剑龙等。这类化石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同一地质时期的地层中都极为少见,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游览观光价值,为研究恐龙及古爬行动物的分类、生态、生理、生活、演化规律以及古地理、古气候和中生代地学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依据,成为世界中侏罗纪化石研究的重要场所。自贡恐龙博物馆因此被誉为“恐龙群窟,世界奇观”、“中国的国宝”。

第三节 禄丰恐龙博物馆

禄丰恐龙博物馆位于素有“恐龙之乡”之称的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县城,占地面积为3000平方米,内有8个展厅,陈列着世界上最古老的恐龙化石、古猿化石以及明代瓷器、清代的铜佛像等。其中包括了1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和800多万年前的古猿化石,因此禄丰也被称为恐龙和腊玛古猿之乡。

我国地质学家卞美年教授于1938年冬天来到禄丰进行地质考察,想从8米深的红色土层中寻找盐和石膏矿。在禄丰他听说在红层中埋有龙骨,于是他进行了小规模的挖掘,竟然发现了很多。后来,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教授经过10余年的潜心研究,发表了《禄丰蜥脚类恐龙的初步研究报告》等论文,引起了国内外古生物学界的重视。于是,禄丰的名字便被很多国家写进了古生物和生物教科书之中。

1984年12月,禄丰县文化馆在宋家坡发掘出一条大约6米长、2米高的完整恐龙化石。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是已发掘的6条恐龙化石中最完整的一条。

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和分析认为,禄丰恐龙生活在1亿8千万年前的晚三叠纪时期,约在8千万年前突然消失了,这对于地球上中生代早期恐龙起源和演化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禄丰恐龙分为两个属:蜥龙目和乌龙目,包括禄丰龙、云南龙、兀龙、芦沟龙、中国龙和大地龙等6个属的至少8个种,体型大小不一。有植食性的,也有肉食者性的。较早的禄丰恐龙时代,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于阐明恐龙的起源、演化和发展的过程来说,是个重要的证据。

在吴汝康教授的指导下,相关人员于1980年春在石灰坝首次发现了较完整的腊玛古猿头骨化石,另外还有多达200枚牙齿、40余种动物骨化石,在国内外古生物学界备受关注。过去,虽然腊玛古猿化石在南亚、东非、我国云南开远等地都曾有发现,但都很破碎和零散,像禄丰这样丰富和完好的古猿化石在国内外还是第一次。

经过研究,考古学家们发现,禄丰不仅是国内外发现腊玛古猿的地区中最为集中的,而且是世界上唯一发现腊玛古猿头骨的地方。

从禄丰腊玛古猿的头骨来看,枕骨大孔的位置与其他猿类比起来,已经靠前了很多,面额较为缩小,脑颅扩张,脑容量增加,整个头的重心已经移到支点枕骨裸的地方,这足以说明禄丰腊玛古猿已经能够直立行走,而直立行走是从猿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古猿的上颌骨颊齿齿冠短而宽,犬齿不外突,说明吻部取食,攻击的作用已明显退化,而由逐渐发达的双手所代替,整个头骨的结构及形态接近于早期的直立人类。上颌骨齿弓呈抛物线形,与其他猿类的U字形齿弓有着很大的区别,下颌骨齿弓则呈规则的拱形,与早期的直立人类较接近。所有的这一切表明,禄丰腊玛古猿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它对于阐明人类起源的理论以及探寻人类起源的地点、时间等,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科学意义。

“立足禄丰、服务社会”,是禄丰恐龙博物馆的宗旨。不仅如此,它还充分发挥了社会教育的功能。

自开馆以来,该馆已接待国内外观众多达40万人,并与国内外众多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建立了经常性的学术文化交流机制。与此同时,还举办了一系列学生科普夏令营活动,禄丰恐龙化石曾到日本、美国、中国台湾省等地进行过学术交流展出。

第四节 中国地质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以其悠久的历史、较大的典藏量、极高的珍品率、精美的陈列、丰硕的科研成果,于亚洲地学博物馆称雄,具备典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三大传统功能,富有时代特色,集科普、学术交流、教学、观赏、休闲于一体,在社会中享有很大的声誉。该馆创建于1916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目前亚洲规模最大的国家级地质学博物馆。

现在,此馆的大楼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15号,于1958年竣工,是这一地区的标志性建筑。馆内典藏的各类地质标本多达20万件,其中有世界上最高大、保存最完整的恐龙化石——“巨型山东龙”,以藏量大、珍品多闻名于世的“中华龙鸟”等原始鸟类化石,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云南元谋人牙齿化石,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掘的石器、石珠、骨针、骨饰,以及“水晶王”、巨型萤石等,堪称是国宝级的珍品。

《巨型山东龙》、《宝石通论》、《中国金伯利岩》等专着和《中国矿物》、《中国名泉》等图册为该馆的出版物。除此之外,相关科研人员还在《地质学报》、《Nature》、《Science》等刊物发表200多篇学术论文,还有一些受到国内外生物界关注的项目成果——《辽西侏罗-白垩系过渡层生物群及地层年代研究》、《辽宁西部原始鸟类及伴生化石研究》。

第五节 北京自然博物馆

北京自然博物馆是新中国凭借自己的力量筹建起来的第一座大型自然历史博物馆,主要有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学等领域的标本收藏,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工作。该馆曾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政府称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组委会命名为“科学与和平教育基地”。从1995年起,又被连续评为“北京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199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集体”和“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先进单位”;1996年和1998年,被评为“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先进单位”。

该馆位于首都南城中轴线上的天桥地区,背靠世界文化遗产天坛公园,面向现代化的天桥剧场,文化环境特殊,它的前身是成立于1951年4月的中央自然博物馆筹备处,1962年才正式命名为北京自然博物馆。

该馆占地面积为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8000平方米。这其中的“田家炳楼”,是由香港实业家田家炳先生和北京市政府共同投资500万元兴建的标本楼,总面积达3600平方米,是国内同类馆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好、功能最全、使用价值最高的标本馆,于1992年建成并启用。

自然博物馆共有四个基本陈列和一个恐龙世界博览。共有馆藏文物、化石、标本达10余万件,馆内的大型整体古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在世界排名第二,其中的黄河古象化石、恐龙化石驰名中外。“动物陈列”按照系统发育顺序,展示了现生主要动物类群,反映了动物界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水生到陆生、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