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最具魅力的名城古镇
4875100000004

第4章 魅力名城古镇——亚洲篇(3)

在清代,皇家女不嫁外人,只有孔家例外。清乾隆帝曾将女儿许配给孔子第七十二代孙孔宪培,孔府造慕恩堂以资纪念。

坐上载客的三轮车,从孔府出发前往孔林,在这样凉爽的清晨,绕着周边的街道,但觉晨风扑面。即使是作为家族墓地的孔林,也不显得阴森,而别有些微曛的气氛。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家族墓地。孔子葬于城北泗上,他的后代从冢而葬,时日积累,形成了今天的孔林。从子贡为孔子庐墓植树起,孔林内古树已有万余株。自汉代以后,历朝历代都对孔林重修、增修,以致形成现在总面积达两平方千米的规模。这是一个很好的自然博物馆,也是孔氏家族的一部编年史。

昆明——春城飞花

昆明位于云贵高原中部,气候温和,地处滇池盆地内。城市三面依山,南滨滇池,景色秀丽,加上风景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成为风景游览城市的良好条件。

昆明市城区海拔1900米左右。在昆明市域中部的群山环抱中,有着一片岩溶高原地貌形态的湖盆,属断陷湖积盆地,面积约千余平方千米,地势北高南低,逐步下降,盆地的西南部,就是著名的滇池所在。滇池犹如一颗晶莹的明珠,镶嵌在群峰碧翠之中。滇池古称滇南泽,又名昆明湖、昆明池,是祖国西南第一大湖,面积310平方千米。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丞相诸葛亮出师南中(今云南、贵州西部及四川西南部),到达云南滇池地区。诸葛亮采取以降服和扶植地方民族大姓势力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为战略的方针,在白崖地区以七擒七纵的战略,降服了地方势力代表孟获,以民族团结政策平定了南中。这样,既巩固了蜀国后方,又从南中获得了大量人力、物力的补给,同时也促进了滇池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南中平定后,改益州郡为建宁郡,郡治移至味县(今曲靖)。

地方“大姓冶爨氏统治400年。晋代初,南中地区置宁州,统辖建宁等四郡,滇池地区属建宁郡。公元340年前后,“大姓冶爨琛建立地方政权,受封为宁州刺史,并且其世袭也得以永认,从此开始了爨氏对云南的统治。公元479年,南朝在滇池地区置晋宁郡,辖七县,仍属宁州。公元581年,隋代在今昆明置昆州,爨氏后裔爨玩为昆州刺史。唐代时,云南西部有六诏,蒙舍诏地处最南称南诏,唐皇朝支持蒙舍诏统一其他五诏,建立地方政权“南诏国冶,封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南诏于公元745年进兵灭爨氏,据滇池地区。爨氏统治宁州、昆州400余年,今曲靖和滇中地区是历史上爨氏的统治中心。

南诏建东都拓东,大理立东京鄯阐。公元741年,南诏王阁罗凤(皮罗阁之子)派长子凤伽异入朝,唐授鸿胪卿,并以王室女妻之,册封凤伽异世袭云南王,据滇池地区。公元765年,阁罗凤命长子凤伽异在今昆明城区筑拓东城,以开拓东部,并定为东都,为南诏第二个政治中心,后又改称鄯阐城。公元902年,南诏政权崩溃。公元937年,段思平建大理国,分八府四郡三十七部。

鄯阐府为八府之一,也是大理国东京。在南诏、大理地方政权前后统治的516年间,与唐、宋王朝保持着臣属关系,在此期间,鄯阐城经济文化有很大发展,成为滇中最繁盛的一座城池。城址在今昆明城区南部。

1254年,元灭大理政权后,开始以“昆明冶命名鄯阐。1274年置云南行中书省,赛典赤·赡思丁为首任平章政事(相当于今省长),省治由大理迁到昆明。从此,昆明成为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平遥——四方城内的辉煌

平遥,史称古陶、平陶,相传为帝尧的封地,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了。平遥古城整体空间布局井然有序,以南大街为中轴线,市楼跨街而过,对称式布局,至今还保持着传统的布局与风貌。商店铺面一般都是沿街的二层阁楼,结实高大,檐下绘有彩画,房梁上刻有彩雕,后接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形成前街后宅的功能格局。整个平遥呈现出一派古色古香的小城风貌。

平遥古城是仿灵龟形式设计的。明代把土墙扩建修筑为砖墙就体现了古人对美好吉祥的渴望。龟城意在长寿不老,坚如磐石。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人们设计了以瓮城为结构的六道城门,南门为首伸出,并在门外凿水井两眼,恰似龟眼;第六门向东弯曲,好像龟尾东甩;东西四门分别有三门向南弯曲,像龟在向前爬行,只有东门拉直,开向东方,据说这是为了将灵龟拴在城东北10千米外的慈相寺的麓台塔上,不让它跑掉。

平遥古城墙历史悠久,相传旧有夯土城垣为西周大将尹吉甫所筑,明洪武初年,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在旧城垣的基础上加固为砖城。城池周长6163米,墙高10—12米,上有垛口、敌楼、角楼、魁星楼和瓮城等建筑。落日黄昏之时,走到城墙边,在城墙长长的阴影中找一个小小的角落,静静地坐着,聆听岁月的叹息,就可以奇迹般地找到内心久违的平和。

平遥古城中,最令人瞩目的是耸立于全城中心的市楼。全楼共分三层,逐层收缩,楼身显得挺秀高耸。井上楼,是指市楼东南脚下有一水井,世传井内水色如金,故市楼又名“金井楼冶。

如果对平遥彩塑感兴趣,就一定要去城西南的双林寺。这座建于北齐武平二年(公元571年)的古寺保存有元代至明代的2000余尊彩塑造像,被世人称为“彩塑艺术的宝库冶。双林寺殿堂内有佛、菩萨、罗汉和天王等彩塑近2000尊,大的有几米高,小的只有几十厘米。这里的罗汉因不同的法力、职务和出身经历都有不同的形象、动作及表情。如,有一尊菩萨单腿盘坐在红色莲花瓣上,左腿翘起,整个身躯突出壁外,侧身扭腰,手抱左膝,神态安详。其左侧的韦驮最为特别,刚柔相济,武中蕴文,神采奕奕,被艺术家称为“极品冶“神品冶。

平遥是一个令人感慨良多的地方。这里是“晋商冶的发源地,曾经是全国的金融中心,独力撑起了中国商业的半壁江山,多少人怀着对过去那些辉煌岁月的向往,如一个虔诚的朝圣者般来到它的面前,探寻它曾经的神秘光芒。

明清两代,晋帮商人逐渐崛起,发展成为中国举足轻重的商业集团。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平遥西大街的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冶应运而生。“日升昌冶票号成立三年后,分支机构已发展到山东、河南、辽宁和江苏等地。后来票号又从平遥发展到包括祁县、大谷在内的11家。到清末,山西票号已有33家,在中国境内85个城市和日本东京、大阪、神户乃至俄国莫斯科等地,分号有404处。山西的票号几乎垄断了中国的金融业务。

在平遥城西大街上,保存完好的“日升昌冶票号的建筑体现了山西晋中建筑的传统特色,是晋中商业店铺的风格和经营票号的空间使用的完美统一。它占地1400平方米,拥有建筑21座,建筑总面积1240平方米。建筑空间形式采用三进式穿堂楼院,临街铺面、过厅和客厅都位于南北中轴线上,庭园和厢房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临街铺面建筑长15郾45米,高7郾8米,面广5间,分上下两层,门厅居中。前院前半部的厢房为对外营业的柜房,其室内地下挖筑成为金库。后半部的厢房为内部管理用的信房和账房。前院的3间正房,明间为过厅,次间为经理办公、起居的地方。后院是客房、厨房和厕所,主要是为各地分号来人而设。另外,东侧还有一条贯通西大街到后街的马车夹道,前夹道有书房,后夹道则有厕所、马厩。整个建筑群的四周除临街的铺面外,东西南三面均筑砌了高大的砖墙。

在众多的晋商大院中,乔家大院随着《大红灯笼高高挂》而成为晋商大院的代表。虽然乔家大院并不是晋商大院里规模最大的,但其占地面积达8724平方米,建筑面积3870平方米。晋商大院的规模由此可见一斑。

整个乔家大院规模庞大,布局却严谨而有特色,是院中有院、院内套院的建筑形式。踏入乔家大院的大门,便是一条看似寻常无奇的石铺甬道,然而曲径通幽,20多个大小院落藏于其中,甬道之外更是别有洞天,深邃富丽。院内的砖雕、石雕和木雕也堪称艺术精品,造型各异,做工考究,给人无穷的惊喜。

只不过今天推开一扇扇门,在雕栏石砌旁闪现的身影,早已从晋商转换成了现代的游客。

漫步古城中,幽深巷道里青石斑斑,这沉睡的古城似仍未从昔日的白银世界中醒来。沿着平遥的明清古街漫步,若隐若现的车辙印痕走过了岁月的磨砺,每到此时,这街上又浮现出百年前车水马龙的热闹,驮载着金钱和荣誉的车队急急走过,耳边似乎又可以听见喧闹的方言在大声吆喝着马队……晚上,平遥古城的街灯亮了,红红的灯笼让游人一下子模糊了时光的概念,这里每一家街店都彰显着历史,曾经有多少南来北往的商人巨贾成为这古老客栈的过客。

今天,晋商的荣耀和财富早已随风飘散,但是晋商留下的大院却重新焕发出活力。在这些大院里转进转出,晋商500年的兴衰画卷就这样在你的眼前展开,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晋商历史尽在其中。

明清街市的繁华恍如梦境。高低错落的青砖灰瓦,参差有序的大小招牌,无不释放着平遥的魅力。平遥正因为它的古老与完整,引来了许多目光和脚步。

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冶专家称“平遥是世界古建筑中心冶。平遥古城的特色,就是保存了大量的民居古建筑。的确,平遥是一座平民的城,它没有象征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恢宏建筑,但在这一座座民居之中上演的是一个个平凡人生的生死轮回,也正因为如此,平遥和你我没有距离。

丽江——富冠诸土群

地处西南边陲的丽江,多样的地貌和立体的气候,使得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充满了绚烂多姿的文明历史。

丽江城外的玉龙桥是古城区与新城区的分界点,桥两岸是不同时代的建筑。

与桥相连的是著名的东大街,它一直通往古城的中心——四方街。古城中集市和街市构成了动人的市井风俗画卷,而四方街便是古城集市的典型代表。相传四方街是当年木氏土司用五花石铺造的,这个面积为400多平方米的方形露天市集广场是按照其印章仿造的,以昭显权重四方。这里摊位云集,古玩百货琳琅满目,有着壮观的市集场面。四方街是明清时滇西北的商贸枢纽,茶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以它为中心的六条五彩花石街道依山傍势地辐射开来,四通八达,置身其中,有种身处八卦阵的奇异感觉。与四方街相连的新华街、光义街、新义街、黄山下段、七一街、五一街,构成了四四方方的井字街道和繁华的街市。街市上有古香古色的木柱、木门、木花窗,四周店铺客栈林立,古道上闲散的步履,身着传统纳西族服饰的老妈妈质朴的目光,这一切都宛如古铜镜中的一抹斜阳,灿烂无比。凹凸不平的石板路承载着古城的故事延伸向四周,五花石铺设成的狭长古道,以及青石的茶马古道不知让多少马蹄践踏过。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就是从这条五彩道路进入令人迷醉的古城的。

街市两旁是明清时代的民居建筑,大多是土木结构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冶式的瓦屋楼房。三坊一照壁是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形式,是正房一坊、左右厢房二坊,加上正房对面的一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古朴灵巧的结构、玲珑精致的雕绘,简直是民间的博物馆。这种江南气息的建筑风格中渗透着纳西族人民崇尚自然的文化精髓,古城中的建筑因为地理原因,大多沿水而筑,家家户户都依水势建造一条与河流并行的宽大外廊,当地人称之为厦子。密布的水道东家进、西家出,穿墙过屋,形成“家家泉水,户户垂柳冶的古城水乡景色。连绵的民居依势而起伏变化,房屋错落,层层叠叠,苍松翠柏中遮掩着粉墙灰瓦,最典型的要数从四方街往南走的光义街了。临街两排低矮的平房就是俗称的“地楼冶,登楼远眺,一片繁华的百年聚落景象。

人们在古桥流水边悠闲徜徉,阳光照耀着生命的年轮。束河古镇位于云南丽江城北,是纳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点,也是木氏上司的发祥地。这里古迹荟萃。当你进入一条碎石路段,再继续前行,你便可以见到一个古老的村落,这就是束河,又名龙泉村。

沿束河街北走100米,便可找到溪流的源头——九鼎龙潭。潭水透明清澈,日夜涌泉,束河人奉为神泉,于是建有北泉寺。寺内陈设与古城其他寺院没有什么区别,倒是源边临水一角,有一个“三圣宫冶楼阁,为传统四合院,里面供奉着皮匠祖师。因为皮匠是束河人的骄傲,这里有很多制皮的能工巧匠,同时也是重要的皮毛集散之地。

依山沿水是古城的一大特色,水自然是古城的灵魂。城中流水的源头就是城外玉龙桥北的黑龙潭。泉水从石缝中汹涌喷出,汇成4万平方米的清潭,再分流三支,形成了东河、中河、西河三条水系,穿行于整个古城。城中水上的石桥跨越了空间与时间,站立其上,有种置身江南的感觉。流水潺潺,水色清纯,夜晚水月相映,波光粼粼,还有机会看到放荷灯、送纸船等精彩民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与古城朝夕相伴的河水成为人民生活的支柱,洗刷浣衣成了一道风景。古城因为水而美丽,也因为水而变得充满灵气,而座座横跨水上的小桥又给古城增添了不少亮点。

乌镇——最浪漫的江南古镇

位于浙江桐乡的乌镇被称为“最后的枕水人家冶,是典型的江南小镇。它古朴、清雅,气凝而土沃,地厚而人稠,为浙北殷庶之区,历史悠久,早在6000多年前就已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了。

京杭大运河绕乌镇而过,镇内四方来水,河网密布,纵横交织。千百年来,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静卧千余米的古帮岸、水阁和廊稝透出悠悠水乡的独特魅力,“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冶,形成“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冶“柳桥通水市,河港入湖田冶的独特景观。

据《乌镇镇志》记载:乌镇位于京杭大运河西部,有着1300多年的建造史,俗称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乌程、归安、崇德、桐乡、秀水、吴江、震泽)交界之地。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清代文人施曾锡曾有:“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旷,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冶的形象写照。

走进乌镇,漫步于古镇绵延一里多长的石板小街上,古色古香的乌镇民居遗存融于秀丽的山水之中,古民居布局简洁、造型古朴、雕饰精致,在水光山33色之中自成一体,如同一幅晚清时期的“工笔画冶。

在这里,桐乡拳船、花鼓戏、皮影戏、香市等民俗民情体现了浓郁的水乡情怀。自梁昭明太子筑馆读书于此开始,留下了众多人文胜迹。由于建筑文化的钟灵毓秀,乌镇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筑至今保存完好。梁、柱、门、窗的木雕、石雕等工艺,甚至保持着百年来的老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