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大自然给人类的礼物:能源
48745700000003

第3章 人类至宝——能源(3)

煤对于现代化工业来说,无论是重工业还是轻工业,无论是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机械工业,还是轻纺工业、食品工业、交通运输业,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种工业部门都在一定程度上要消耗一定量的煤炭,因此有人形象地称煤是工业的“真正的粮食”。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不仅储量大,分布广,而且种类齐全,煤质优良,为我国工业现代化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国的煤炭广泛用来作为多种工业原料。大型煤炭工业基地的建设,对我国综合工业基地和经济区域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2.沧海桑田——煤的形成

在很久以前,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生长着郁郁葱葱的远古植物。它们一代又一代地繁衍、更替,在地面上堆积起厚厚的一层黑色腐植质,后来由于地壳运动,它们被深深埋在地层底下,在漫长的岁月里,隔绝空气,承受巨大的压力和极高的温度,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成为碳化化石矿物。

3.点石成金——煤的成分和分类

煤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它的主要成分是碳、氢、氧和少量的氮、硫或其他元素。氮和硫是煤最主要的杂质,这些杂质燃烧后会产生大气污染物。

煤中还含有许多放射性和稀有元素,如铀、锗、镓等,这些放射性和稀有元素是科技工业所需的重要原料。

煤的种类很多,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根据碳化程度由低到高,可以依次分为泥炭、褐煤(棕褐煤、黑褐煤)、烟煤(生煤)、无烟煤。其中,无烟煤的碳化程度最高,泥炭的碳化程度最低。

(2)根据其岩石结构不同分类,可以分为烛煤、丝炭、暗煤、亮煤和镜煤。烛煤是由许多小孢子形成的微粒体组成的煤;含丝质体的为丝炭;含粗粒体的为暗煤;含有镜质体和亮质体的为亮煤;煤表面光亮,结构坚实,含有95%以上镜质体的为镜煤。

(3)根据煤中含有的挥发性成分多少来分类,可以分为贫煤(无烟煤,含挥发性成分很低)、瘦煤(含挥发性成分比贫煤高点)、焦煤(含挥发性成分比瘦煤高)、肥煤(含挥发性成分比焦煤高)、气煤(含挥发性成分又比肥煤高)和长焰煤(含挥发性成分最高)。其中焦煤和肥煤最适合用于炼焦碳。要炼焦,煤的挥发性成分不能过低,低了它不黏结;也不能过高,过高了它会膨胀得太厉害,都无法用于炼焦。一般情况炼焦都是将多种煤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炼的。

4.物宝天华——煤的用途

煤的生活用途就是用来作燃料,它的主要用途是工业用途。

在工业上,煤用于炼焦,可以产生煤焦油及氨水。焦炭是用于炼铁的重要原料。煤焦油可提取多种工业用的重要化合物。很多人以为煤气是从煤中提炼出来的,但事实是煤气是从原油中提炼出来的石脑油再加以提炼而成的。但煤直接汽化,可以生成水煤气(一氧化碳和氢的混合物),直接用作清洁燃料。

煤,尤其是烟煤(任何挥发性成分较高的煤)直接作为燃料会冒出黑烟,浪费其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造成大气污染。

焦炭作为炼铁的重要原料,对生铁的质量有关键作用,如果含硫高,会严重降低生铁质量,灰分高会降低热值。因此,用于炼焦的煤必须经过洗选,以降低其灰分和硫含量。炼出的焦炭必须选大块坚实的,不能在高炉中被压碎,以便可以通风。选出的碎焦只能做燃料,碎焦做燃料发热量大,不冒烟,是很好的燃料。

第七节石油

1.工业血液——石油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可以见到石油或其副产品,像汽油、柴油、煤油、润滑油、沥青、塑料、纤维等,这些都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我们千家万户使用的天然气,是通过输气管道和气站再从专门的气站中输送而来的。

石油,是贮存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一种易燃油状液体,又称为原油。广义的石油,通常指天然存在于地下的以烃类化合物为主,并含少量杂质的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可以是气态(天然气)、液态(原油)和固态(沥青和地蜡)。杂质中有数量不等的液态和固态非烃类化合物,并含多种微量元素。“石油”一词最早是出现在我国宋代科学家沈括写的《梦溪笔谈》一书里。

石油矿床的形成要经历三个阶段:积聚生成、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石油的化学成分会随着产地和油层的化学成分不同而变化,没有固定的参数。

石油在透光照射下,从淡黄到深褐、棕色、黑色,通常呈黑褐色。比重一般比水小。在常温下,它的黏度有的像水一样,有的是呈半固态的稠油。石油能溶解于像苯、氯仿、二硫化碳、醚等中性有机溶液里,因为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烃。

石油的凝固点和液化点与含蜡量多少有关。石油的电阻很高,不容易导电。石油的物理性质随着它的化学成分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来说,石油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碳和氢占了95%以上,其次为硫、氮和氧元素。它是一种由2000多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烃类化合物占了200多种,烃类物质是组成石油的主要化合物。除了烃类化合物,石油还含有少量硫、氮化合物和一些有机酸。

组成石油的不同化合物,它们的沸点不一样。当我们对石油加热蒸馏,在不同的温度下,可以分离出不同沸点范围的若干部分。

2.浑身是宝——石油的用途

石油和它的衍生用品应用十分广泛。它是工业的动力、农业的杀虫剂、交通运输的燃料、在日常生活中是烧饭煮菜的燃料。石油已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动力燃料,具有燃烧完全、发热量高、方便运输等优点。

在古代,固态石油沥青用于建筑、修路、油漆、堵船缝、防水和医药;在近代,石油的第一个重要用途是制成灯油,用来照明;汽车问世之后,石油又被广泛地应用于内燃机的燃料。

汽车、飞机等对石油的需要,使石油炼制业得到飞速发展。除汽油外,石油还是石油气、煤油、柴油、润滑油、渣油、沥青和石蜡的来源。由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出来的乙烯、丙烯、苯、甲苯、二甲苯和乙炔等,是现代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乙烯是制造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合成塑料的基本化工原料。苯、甲苯、二甲苯也是上述三大合成材料和医药、农药、炸药的重要原料,而且是现代尖端技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农业化肥的生产,主要也是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

第八节气海云天——天然气

1.熊熊之火——天然气

在神奇无比的大自然里,存在着一种可以点燃的神秘气体,它就是天然气。

从广义上来说,天然气就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气体。从狭义上来说,天然气特指蕴藏在地下含有烃类物质的混合气体。我们可以在油田气、气田气、煤层气、泥火山气、生物生成气中找到它的身影。

天然气有伴生气和非伴生气两种,和原油一起共生被开采出来的叫做伴生气;而非伴生气是指纯气田气和凝析气田气里的以气态存在的天然气。凝析气田天然气被开采出来后,会分离为气相的凝析气田天然气和液相的凝析油气。

天然气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很少,而且燃烧后无废渣废水产生,所以天然气具有安全、热值高、清洁的独有特点。

天然气是一种混合物,主要成分是烷烃。气相天然气大部分是甲烷,另外还伴有乙烷、丙烷、丁烷等气体;液相凝析油气主要由戊烷以上的烷烃构成。除了烷烃,还有其他一些硫化氢、二氧化碳、氮、水蒸气和稀有元素等杂质。

天然气是远古生物沉积在地下,经过漫长的岁月,裂解成气态的烃类混合气体,蕴藏在地下多孔隙岩层中。

天然气比空气轻,具有无色、无味、无毒的特性,是一种天然的优良能源。但需要注意的是,假如空气中混入5%~15%的天然气,再遇到哪怕是一点点的火花,就会发生爆炸。可见,天然气也是一种可怕的危险品。

2.燃烧自我——天然气的用途

天然气的横空出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它的用途非常广泛:

(1)天然气可以用来发电,这比燃烧煤来发电更为合算。

(2)天然气可以用来制造农业用的氮肥。

(3)天然气可以用来做城市居民生活燃料。

(4)天然气经过压缩后,可以代替汽油作为汽车燃料。

第九节化石气体——可燃冰

1.冰火之间——可燃冰

在变幻莫测的海洋深处蛰伏着一种可以燃烧的白色结晶物质,它就是“可燃冰”。在能源危机日益加重的今天,能源困局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发展探索新能源的任务迫在眉睫,无意间可燃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为人类未来的新能源之路带来了一线曙光。

20世纪60~90年代,科学家在南极冻土带和海底发现一种可以燃烧的“冰”,这种环保能源一度被看做是替代石油的最佳能源,但由于开采困难,一直难以启用。然而随着近年来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科学家预测:在未来5年到10年,人们对可燃冰将会有全面地了解,并会取得重大突破。

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可燃冰分布在海洋里,据估算,海洋里可燃冰的资源量是陆地上的100倍以上。据最保守的统计,全世界海底可燃冰中储存的甲烷总量约为1.8亿亿立方米,约合1.1万亿吨,如此数量巨大的能源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是21世纪具有良好前景的后续能源。

可燃冰被西方学者称为“21世纪能源”或“未来新能源”。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其中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够人类使用1000年。科学研究表明,仅在海底区域,可燃冰的分布面积就达40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海洋总面积的1/4。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可燃冰分布区多达116处,其矿层之厚、规模之大,是常规天然气田无法相比的。

可燃冰,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一定条件下,由气体或挥发性液体与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可燃冰实际上并不是冰,而是水包含甲烷的结晶体,因为凝固点略高于水,所以呈现为特殊的结构。

由于天然气水合物中通常含有大量甲烷或其他碳氢气体,极易燃烧,外观像冰,所以被人们通俗、形象地称为“可燃烧的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又称“笼形包合物”;它燃烧产生的能量比同等条件下煤、石油、天然气产生的能量多得多,而且在燃烧以后几乎不产生任何残渣或废弃物,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等要小得多。

可燃冰被能源科学家看做是最环保的化石气体。经过燃烧后,它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并且能量巨大,是普通天然气的2~5倍。

2.喜中有忧——可燃冰的缺点

可燃冰在给人类带来新的能源前景的同时,对人类生存环境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0倍,温室效应造成的异常气候和海面上升正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全球海底可燃冰中的甲烷总量约为地球大气中甲烷总量的3000倍,稍有不慎,让海底可燃冰中的甲烷气逃逸到大气中,将造成无法想象的后果。而且固结在海底沉积物中的水合物,一旦条件变化使甲烷气从水合物中释出,还会改变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极大地降低海底沉积物的工程力学特性,使海底软化,出现大规模的海底滑坡,毁坏海底工程设施,还会危害海底输电或通信电缆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等设施的安全。

天然可燃冰一般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为了获取这种清洁能源,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天然可燃冰的开采方法。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更是世界性难题。科学家指出,开发可燃冰非常危险。如果可燃冰开采不当,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比二氧化碳要高20倍;而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体的大量泄漏,从而引起强烈的温室效应。另外,陆缘海边的可燃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一旦出了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啸、海底滑坡、海水毒化等灾害。

所以,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

3.演化更迭——可燃冰的形成

形成可燃冰的主要气体为甲烷,对甲烷分子含量超过99%的天然气水合物通常称为甲烷水合物。

可燃冰是自然形成的,它们最初来源于海底下的细菌。海底有很多动植物的残骸,这些残骸腐烂时产生细菌,细菌排出甲烷;当正好具备高压和低温的条件时,细菌产生的甲烷气体就被锁进水合物中。

可燃冰大多分布在深海底和沿海的冻土区域,这样才能保持稳定的状态。然而可燃冰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一是温度不能太高;二是压力要足够大,但不需太大,0℃时,30个大气压以上就可生成;三是地底要有气源。

可燃冰受它的特殊性质和形成时所需条件的限制,只分布于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单元内。一般来说,除在高纬度地区出现的与永久冻土带相关的可燃冰之外,在海底发现的可燃冰通常存在于水深300~500米以下,主要附存于陆坡、岛屿和盆地的表层沉积物或沉积岩中,也可以散布于洋底以颗粒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