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究式科普丛书-变成石头的动植物:化石
48742100000008

第8章 古代奇葩——植物化石(3)

石松类为小型叶且无叶隙,具有真正的根和叶,叶具单脉,螺旋状或直行排列,遍布茎枝。枝多为两歧分杈,有的杈枝等长,也有的不等长。叶和孢子叶较小,然而出现在石炭二叠纪鳞木类的叶却长达1米之多。

孢子叶较为密集,通常形成孢子叶球。而且在每个孢子叶腹面基部生长着一个孢子囊,孢子有时为同形,也有时为异形。

孢子叶通常不聚集成孢子叶球,石炭二叠纪的鳞木目植物具有异形孢子(大、小两种孢子)和孢子叶球(由孢子叶聚集而成)。其中的鳞籽具有类似种子的器官,是一个典型代表。鳞籽的大孢子叶的叶片部分将孢子囊包裹,仿佛种子披了珠被。其上部具有一个狭窄的开口,而且找不到胚胎,鳞籽常常与孢子叶同时脱落。

石松纲是蕨类植物门中的一纲,是由石松类构成的,然而也有作为亚门或门的。作为石松纲通常可分为以下六个目:

1.镰蕨目:这是一种小型草木,没有叶舌,也没有叶座和叶痕,孢子同形,发现于泥盆纪。

2.原始鳞木目:绝大部分是草本,没有叶舌,叶座有时不清晰,通常没有叶痕。孢子同形。于泥盆纪至早石炭世出现。

3.鳞木目:为乔木状,具叶舌、叶座和叶痕。孢子异形,于石炭纪至二叠纪出现。

4.水韭目:属草本,具叶舌。

孢子异形,出现于三叠纪到现代。

5.石松目:草本,没有叶舌。

孢子同形,于晚泥盆世到现代。

6.卷柏目:草本。具叶柄,孢子异形。出现于中石炭世到现代。

维管植物的孢子体可以由有性生殖的合子,或无性生殖的植物体的一部分或单个细胞形成。合子经过不断地细胞分裂,形成胚,从中分化出根端分生组织与茎端分生组织(见顶端分生组织)并建立起体轴系统。由胚发育成幼苗,并分化出各种组织系统。孢子体世代产生或多或少的孢子囊,每个孢子囊中可产生几个或多个孢子。

产生孢子时,都经过细胞的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由孢子中发育出配子体,从中形成颈卵器与精子器,或者形成更简化的样式。配子体中产生卵(雌配子)与精子(雄配子)。卵与精子结合成为合子,从而又开始新的孢子体世代。

(2)前裸子植物

到了中泥盆纪时,许多原始的陆生植物变得越来越高大,但它们茎轴的初生构造却对自身的生长有所限制。不过,植物在对环境的不断适应中通过发育和次生生长,克服了这种局限性,尤其是次生木质部的发育。

初生木质部是由植物茎和根的顶端产生的,称为顶端分生组织。

它不断地分裂,产生新的组织。在这个生长点稍后的部位,新的细胞群会分化出植物中的主要组织,如初生木质部和初生韧皮部。次生生长的过程是由侧生分生组织,或维管形成层的活动来完成的。

次生生长形成的次生木质部和稍少的次生韧皮部,就会使得植物的茎大大增粗。最终,一些植物发展为地球上曾经存在的高大乔木。

其实,人们在中、晚泥盆纪的地层中早就发现过木材化石。但由于对母体植物的种类不能确定,因此一直没有对外公布。人们推测,在这一时期可能就已存在松柏类植物。但是,在对相应化石的研究中,专家们并没有发现松柏类植物的叶子和生殖结构。直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古植物学家查理·贝克发现,一些泥盆纪的乔木也生有与真蕨植物有亲缘关系的叶子和孢子囊。直到这时,当时发现的木材化石的母体才得以确定,也由此产生了前裸子植物的概念。

前裸子植物是指一类由蕨类过渡到裸子植物的已绝灭的植物类群。它们有较为复杂的三维空间枝系,最末断的枝杈也扁化成了叶状枝;较为高级的前裸子植物的末级枝条不仅已扁化成叶,而且已经开始有了叶脉。另外,前裸子植物的茎也已进化成有双向形成层的茎,并产生了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其木质部管胞的径向壁上还有裸子植物特有的具缘纹孔。前裸子植物的生殖器官为孢子囊,其中有的是同孢。而在有的孢子囊中,孢子的形态也会有大小的分化。

现在,人们已经从发现的植物化石中,认识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前裸子植物。其中,最早的类型可追溯到中泥盆纪时的吉维特期,如产自苏格兰北部的小原始蕨属。它的主干中也有次生木质部,所以它应该是一种很结实的植物。它没有明显的叶子,但具有极不规则的分枝和三维轴束。小原始蕨属的肾形孢子囊成束地生长在轴的末端,而这些轴本身又着生在较低级序的枝上。

不久之后,人们又在斯匹次卑尔根岛和费尔岛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种植物残骸,这种植物被列入斯瓦巴德蕨属。从该植物的化石来看,虽然它具有深裂的、片化组织极少的叶子,但最早显示了叶片化的迹象。这些最初的叶片,有点类似于某些二枝蕨植物的营养枝。其孢子囊也与小原始蕨属的相似,有长形的、纵向的开裂缝,并且沿着异化的生殖枝或孢子叶的侧部生成两排。

在欧洲和北美的上泥盆统地层,专家们发现,这儿广泛地存在着一种稍微高级的前裸子植物的叶化石,这些叶化石被称为古羊齿属。它的孢子与那些斯瓦巴德蕨属的孢子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异孢性植物会产生两种大小不同的孢子,这一特性被称为异孢性。

而产生的这些大小不同的孢子中,较大的孢子会萌发产生雌配子体;较小的孢子萌发形成雄配子体。这就是种子习性出现的前身。另外,古羊齿属和斯瓦巴德蕨属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前者具有片化的叶子,且叶片间具有完整的叶脉。

(3)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出现得最晚、且生命力最强的植物类群。据统计,全世界约有被子植物400多科。目前被子植物占据了地球上大部分的陆地空间,是世界植被的主要组成成分。

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中的一种。其叶脉一般都是平行脉,其种子通常只有一枚子叶。

单子叶植物绝大部分为草本植物,只有极少数为木本植物。

单子叶植物的维管束较为分散,筛管的质体内含有楔形蛋白质。单子叶植物中除百合目的一部分植物外,其维管束通常没有形成层。另外,它们的茎和根一般不会有次生肥大生长。即使有些植物有这种生长,其形成层也不同于双子叶植物,即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都形成于形成层的内侧。

人们普遍认为,单子叶植物是由已灭绝的原始双子叶植物,如毛茛类或睡莲类的祖先演化而来。休伯尔认为,单子叶植物和毛茛类双子叶植物是由同一个自然单位的极端形成。也就是说,单子叶植物起源与毛茛类的祖先有关。而克朗奎斯特则认为,能作为单子叶植物的起源的双子叶植物,应是草本的、形成层活动力较弱、有正常花被(即花被并没特化)和单孔花粉的类群。在现存的双子叶植物中,只有睡莲目具备此类特性。虽然睡莲并不是单子叶植物的直接祖先,但在前单子叶植物的双子叶植物中,有与睡莲目极为相似的化石,被发现于晚白垩纪阿尔比期。

禾本科是单子叶植物鸭跖草亚纲中的一科。禾本科植物大多为一年生、多年生或越年生草本植物。禾本科植物的根系为须根系,由茎的基部发出较多的纤维状不定根,或从匍匐根状的茎节上生出纤维状根。这种植物的叶由叶鞘、叶片和叶舌构成,有的还有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