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究式科普丛书-变成石头的动植物:化石
48742100000002

第2章 探根寻底——化石的基本概念(2)

其二,生物在死后必须避免被毁灭。这是因为如果一个生物的身体部分被压碎、腐烂或严重风化,就极有可能降低此种生物成为化石的可能性。

其三,生物必须被某种能阻碍分解的物质很快地掩埋起来。通常情况下,这种掩埋物质的类型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海生动物的遗体比较容易成为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海生动物死亡后沉在海底,会被软泥所掩埋。在后来的地质时代,软泥也就变成了页岩或石灰岩。这些较细粒的沉积物不易损坏生物的遗体。例如,德国某地的侏罗纪细粒沉积岩中,有诸如鸟、昆虫、水母这样一些脆弱的生物化石被保存得很完好。

4.众说纷纭——古人说法

在几千年前人类历史的早期,就有一些希腊学者曾对沙漠中以及山区出现的鱼及海生贝壳感到迷惑不解。直到公元前450年,古罗马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对埃及沙漠进行了考察,并且正确地指出那一地区曾被地中海淹没。

公元前400年,亚里士多德进一步证明了化石是由有机物形成的,但是他提出化石之所以被保存在岩石中这是由于地球内部存在着神秘的塑性力。大约在公元前350年,他的一个学生狄奥佛拉斯塔也提出了化石代表着某些生命形式,这些生命是由埋植在岩石中的种子和卵发展形成的。大约在公元前63年到公元20年,斯特拉波发现在高海拔的陆地上有海生化石的存在,于是他便做出正确的推断,认为含有此类化石的岩石曾经受到较大幅度抬升。

对于化石,处在中世纪黑暗时代的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人将其视为自然界的奇特现象,也有人认为是魔鬼的作品。这种迷信的说法,再加上宗教权威的反对,使得化石研究进程速度大减。

大约在15世纪初,人们才普遍接受了化石的真正起源。不仅如此,人们逐渐接受化石是史前生物的残体,然而仍将其视为基督教《圣经》上所记载的“大洪水的遗迹”。这样一来,科学家与神学家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持续时间大约为三百年。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几个早期自然科学家,其中包括着名的达芬奇。达芬奇论及化石问题时,坚决主张洪水并不是所有化石形成的条件,但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化石出现在高山上。这些自然科学家非常肯定地认为,化石是古代生物的证据,而且正确地指出海洋曾经淹没意大利。达芬奇认为,古代动物的遗体被深埋在海底,在随后的某个时间,海底突然隆起高出海平面,形成了意大利半岛。

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化石已经形成一门学科。自此以后,化石对地质学家的研究工作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化石多发现在海相沉积岩中,当海水中沉积物,例如石灰质软泥、沙、贝壳层等被压实并胶结成岩时,就形成了海相沉积岩。其中仅有很小一部分罕见的化石出现在火山岩和变质岩中。火山岩形成时,温度高达数千摄氏度,没有化石可以在这么高的温度中保存下来。而变质岩的形成也经历了剧烈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同样也很难有化石保存下来。即使在沉积岩中,能够保存下来的记录也只是史前动植物极小的一部分。如果了解形成化石的过程需要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也自然就明白了沉积岩中所保留下来的仅仅是史前动植物的很小一部分的原因了。

第二节走马观花——化石纵览

1.物以类聚——化石的分类

化石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

目前人们发现的化石,从其保存特点看,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几乎全部或部分保存下来的化石,被称为实体化石。原来的生物在特别适宜的条件下,也就降低了空气的氧化作用和细菌的腐蚀作用。这样一来,其硬体和软体可以较完好地保存下来,不会出现显着的变化。例如,猛犸象生活在25000年以前,第四纪冰期西伯利亚冻土层中,于1901年发现,不仅骨骼完整,连皮、毛、血肉,甚至胃里面的食物都保存完整。

——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或复铸物称为模铸化石,一般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印痕,也就是生物遗体陷落在底层所留下的印迹。遗体往往很难保存完好,但这种印迹却可以反映此生物体的主要特征。然而那些不具硬壳的生物,如果条件具备的话,仍然可保存其软体印痕,最普遍的就是植物叶子的印痕。

第二类是印模化石,共有外模和内模两种。外模是遗体坚硬的部分。例如,贝壳的外表印在围岩上的痕迹,能够很好地反映出生物外表本来的形态及构造。内模也就是壳体的内面轮廓构造印在围岩上的痕迹,能够反映生物硬体的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例如被砂岩掩埋的贝壳,由于其内部空腔也被泥沙充填,当泥沙固结成岩,再经过地下水的溶解之后,就会在围岩与壳外表的接触面上留下贝壳的外模,在围岩与壳的内表面的接触面上留下内模。

第三类称为核化石。上述所提到的贝壳内的泥沙充填物也就是所谓的内核,其表面为内模。内核的形状大小和壳内空间的形状大小一样,是反映壳内面构造的实体。如果其壳内没有那些填充物,当贝壳溶解后就会留下一个与壳形状大小都一样的空间,如果这个空间被再次充填的话,就会形成与原壳形状大小一致而成分均等的实体,称其为外核。外核表面的形状和原壳表面都是由外模反印出来的,因此也是一样的。其内部为实心,但反映不出壳的内部特点。

第四类为铸型。当贝壳被沉积物所掩埋,在其形成外模及内核之后,壳质就会全部被溶解,而又填入了另一种矿物质,与工艺铸成品极为相似。填入物可以更好地保存贝壳的形状及大小,这样一来就形成了铸型,其表面看上去与原来贝壳的外饰相同。

它们内部还有一个内核,然而壳本来的细微构造并没有保存下来。

总而言之,外模和内模表现出来的纹饰凹凸情况与原物恰恰相反。不过,外核与铸型的外部形状和原物完全吻合,如果原物的内部构造被破坏消失,其物质成分与原物也会有所差异。然而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外核没有内核,而铸型内部却还有内核。

——遗迹化石

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命活动的痕迹和遗物被称为遗迹化石,其中最重要的是足迹,不过还有节肢动物的爬痕、掘穴。钻孔以及生活在滨海地带的舌形贝所构成的潜穴,也可以形成遗迹化石。通常情况下,遗物化石往往指动物的排泄物或卵(蛋化石);各种动物的粪团、粪粒都能够形成粪化石。我国白垩纪地层中的恐龙蛋闻名于世,曾经在山东莱阳地区以及在广东南雄发现成窝垒状叠起来的恐龙蛋化石。

——化学化石

在远古时代,生物遗体有的虽被破坏,没有保存下来,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分经过分解而形成的各种各样的有机物,仍然可以留在岩层中。例如氨基酸、脂肪酸等,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它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可以显示生物留下的痕迹,这种就是化学化石。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代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逐步提高,古代生物的有机分子(如氨基酸等)便可以从岩层中分离出来进行鉴定研究,这就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古生物化学。

——特殊的化石

在远古时代,植物常常会分泌出大量树脂。这些树脂浓度大,黏性较强,昆虫或其他生物飞落在上面就会被沾粘,由于树脂继续外流,昆虫身体就可能被树脂完全包裹起来。这样一来,外界空气无法进入,整个生物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便被很好地保存下来。琥珀就是这样形成的。

还有一种化石叫做龙骨。龙骨一直被人们用作中药,事实上它主要是新生代后期还未完全石化的多种脊椎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大多数都是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哺乳动物,例如犀类、三趾马、鹿类、牛类和象类等的骨骼和牙齿,甚至偶尔还含有少量人类的骨骼。五花龙骨或五花龙齿,颜色不像一般的化石那样呈单调的白、灰白或黄白,而是在黄白之间尚夹杂有红棕或蓝灰的花纹,比较好看。象类的门齿化石,一般被人们视为上品。

通常情况下,也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标准化石。

这类化石特征明显、数量较多,分布较广但延续时间较短,易于人们发现。一般情况下,人们用它们来作为划分对比地层的重要依据,是标志性化石之一。

第二类,指相化石。

那些对生活环境、生存的自然地理条件要求相对严格的生物形成的化石。通常情况下,人们用这些生物所形成的化石来推断出当时各地的环境条件,而且数据准确率极高,也是标志性化石之一。

第三类,带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