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远古的霸主——恐龙
4874200000018

第18章 摇剑龙类恐龙(2)

化石奥氏大地龙是根据一件左侧颌骨具有牙齿的残片而命名的,是一种极为有趣的型鸟脚类恐龙。根据Simmons在1965年指出,最初的描述特征与甲龙科极为相近。经过详细研究大地龙的标本,得出大地龙的牙齿与剑龙类的华阳龙相仿。大地龙被认为是剑龙类的祖先原型,而推测剑龙族群或许最早起源自亚洲的大地。

1965年,美国人西蒙,根据一±央带有牙齿的左下颌骨,鉴定了一个小的鸟脚类恐龙,叫做奥氏大地龙。因化石是奥拉尔神父带到芝加哥菲氏博物馆,种名赠给了奥拉尔,属名使用化石产地禄丰沙湾大地村。

1986年,在德克萨斯技术大学,通过桑卞·卡特吉博士,借得了这块标本。经对比,它是一个原始的小型的剑龙,归于华阳龙科。大地龙是记录中最早的龙。

大地龙大小和一只大山羊差不多,它的头骨低长,嘴前部有小尖形齿,颊齿呈叶片状。大地龙身上有小型的甲板,用四足行走,在丛林中觅食植物嫩枝叶。

奥氏大地龙有宽阔、坚固的头骨和棒槌状的尾巴。头骨上有骨质的眼睑,可以抵御肉食类恐龙利爪的袭击。它的背部、脖子和尾巴上都有骨质的甲板,不同形状的不太锋利的钉状物和板状物,围绕着脖子、肩膀直到尾巴。头部的甲胄则更多更重,能保护头的顶部及其两侧。它的眼睛上也长着三角形的骨甲。这种恐龙的肋骨与臀部骨赂愈合在一起,以固定巨大的后肢和棒槌状的尾巴。

乌尔禾龙

乌尔禾龙是种存活于早白垩纪中国的剑龙下目恐龙。乌尔禾龙身长约6米。与其他剑龙科相比,乌尔禾龙的背部骨板较圆。

人们只发现过很少这种剑龙的骨头,因此对它的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猜测的结果。像所有的剑龙一样,它似乎沿着背部长着一系列三角形的甲片,在尾部还长着锋利的尖刺。乌埃哈龙是草食性动物,四肢着地到处走动。它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亚洲。

模式种是乌尔禾龙,由董枝明在1973年于中国新疆的吐谷鲁组发现。化石由破碎的身体骨头构成,以及另一个个体的部分尾部骨头。另一个较小的种额多乌尔禾龙,在1993年于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伊金霍洛组发现,并由董枝明正式命名。

乌尔禾龙目前有两种:平坦乌尔禾龙和额多乌尔禾龙。乌尔禾龙的身体较其他剑龙科低;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乌尔禾龙以低层植被为食的适应结果。不像剑龙属,乌尔禾龙有较短、较圆的骨板,功能目前还在争论中。乌尔禾龙如同其他剑龙类,拥有4根尾部尖刺,这些尖刺最可能用来自我防卫。

勒苏维斯龙

勒苏维斯龙是以法国古代的部落Lexovi为名!生存于侏罗纪中至晚期(约1亿6500万年前)最早被发现的欧洲的恐龙之一。它是属于剑龙科。它的化石是一片装甲及肢骨,于法国及英格兰北部发现。

法国标本显示勒苏维斯龙可能很像剑龙,但却与大部分剑龙科有所分别。在它的肩上有一对长刺,长约1.2米,是剑龙类中最长的尖刺;背部及尾巴都有扁平装甲及圆尖刺,臀部亦有一对长刺。勒苏维斯龙可能有5米长。模式种L.du—robrivensi是由Hoffstetter于1957年描述及命名的。模式标本原先被分类在Omo—sauru之中。

嘉陵龙

嘉陵龙是一属像钉状龙的剑龙科恐龙,从中国四川省晚侏罗纪的上沙溪庙组中被发现。它是最早的剑龙科之一,生活于约1.6亿年前。由于它是草食性的,科学家认为嘉陵龙可能以当时最丰富的蕨类及苏铁科为食物。它的名字是取自中国南部的嘉陵江。嘉陵龙可以长成达4米长及150千克重!较其他剑龙科为。

嘉陵龙的化石是于1957年由地质学家关氏在衢县所采集,虽然发现的化石只是非常不完整的头颅骨,杨钟健在两年后仍将之命名。1969年,RodneySteel指嘉陵龙可能是其他剑龙科的早期祖先,但这却很难证实。模式种是关氏嘉陵龙,都只是从一个部分骨骼而命名。1978年,重庆市博物馆的赵喜进补充了原有的。

将军龙

将军龙是剑龙科恐龙的一属,生存于侏罗纪晚期牛津阶的中国新疆。化石出土于准噶尔盆地的石树沟组,包含下颌、一些颅骨、7节关节仍连接的脊椎以及2块角板。模式种为准噶尔将军龙,是由贾程凯、徐星等人在2007年所命名的。

巨剌龙

巨刺龙意为“有巨大棘刺的蜴”,是种生存于晚侏罗纪的剑龙类恐龙。化石被发现于中国四川省自贡市的上沙庙组,是一个部分完整的骨骸,缺少头颅骨(但有下颌)、后肢以及尾巴。模式种是四川巨刺龙,是在1992年被叙述、命名,但普遍被认为是个无资格名称,直到2006年。尽管当时巨刺龙处于无资格名称状态,人们还是绘制出了许多种巨刺龙的想象图,而且自从1996年以来,骨髂模型已在自贡市展出中。巨刺龙的明显特征是相当小的骨板与大型肩刺,大约是肩胛骨的2倍长。最近的研究显示巨刺龙是剑龙下目中最基础的物种。巨刺龙的身长约有4米长。

大众对于巨刺龙的了解,始于2006年Tracy Ford认为它们是个有效分类,并公布一篇简短的文章来重建巨刺龙。Fod认为早期的巨刺龙重建将巨刺龙的肩刺上下颠倒,他的新重建则是将肩刺稍微朝上,尾端高于巨刺龙的背部。在2006年,Susannah Maidment与魏光飙在晚侏罗纪中国剑龙类研究中,也将四川巨刺龙视为有效分类,但并未重新叙述它们,因为该骨骸正在被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研究。

沱江龙

生活在中国的沱江龙与同时代生活在北美洲的剑龙有着极其密切的亲缘关系。沱江龙从脖子、背脊到尾部,生长着15对三角形的背板,比剑龙的背板还要尖利,其功能是用于防御来犯之敌。在短而强健的尾巴末端,还有2对向上扬起的利刺,沱江龙可以用尾巴猛击所有敢于靠近的肉食性敌人。你能够想象得出恐龙日光浴吗?沱江龙的背板也是用于采集阳光的。它们就像太阳能板那样,吸取热量。当这些背板中血液的温度升上来时,热量就通过血管流遍全身,就像水在暧气管道中流动一样。沱江龙的牙齿是纤弱的,不能充分地咀嚼那些粗糙的食物,因此它们可能是在吃植物时一起吞咽下一些石块,这些石块可在胃中帮助将食物捣碎。1974年,重庆博物馆主持一项计划——进行四川境内自贡附近五家填的系统挖掘工作,经过3个月的挖掘,从上部沙溪庙组的侏罗纪晚期岩层中,清理出106柳条箱,重达10吨的骨骼化石。这些标本经过董枝明研究,复原了2具峨眉龙的骨架,1具四川龙的骨架,以及1具沱江龙的骨架。其中沱江龙是亚洲有史以来所发掘到的第一只完整的剑龙类骨骼。

米拉加亚龙

米拉加亚龙是种剑龙下目恐龙,化石发现于葡萄牙,年代属于侏罗纪晚期。米拉加亚龙以它们的长颈部而闻名,颈部具有至少17节颈椎。

米拉加亚龙的正模标本发现于葡萄牙北部奥波多市的劳尔哈组,年代为侏罗纪晚期(启莫里阶晚期到提通阶晚期),约1亿5千万年前。这个标本是由一个部分烦骨,以及部分的身体前半段所构成;包含以下部位:大部分口鼻部、15节颈椎(缺少最前2节颈椎)、肩带、大部分前肢、13个背部骨板。米拉加亚龙的颅骨,同时也是欧洲所发现的第一个剑龙类颅骨。

在正模标本的发现处附近,另外发现一个幼年个体标本(编号433—A),

包含一个部分骨盆和部分的脊柱,也被归类于米拉加亚龙。

米拉加亚龙是由奥克塔维奥·马特乌斯等人叙述、命名。模式种是长颈米拉加亚龙;属名是以化石发现处的奥波多市的Miragaia堂区为名,种名则意为“长颈”。马特乌斯等人同时也提出一个系统发生学研究,认为米拉加亚龙与锐龙属于一个名为锐龙亚科的演化支.而锐龙亚科与剑龙属都属于剑龙科,两者互为姐妹分类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