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将任务落实到底
48741700000001

第1章 落实力就是战斗力(1)

没有落实,一切都是空谈

任务的关键在于落实

什么是落实?

落实一词的书面解释是使计划、措施等通过周密的研究,达到具体明确,切实可行。

落实,是实践,是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变为具体的行动,是把贴在墙上的蓝图变为改造世界的实践;落实,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个环节,是联结认识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的一座桥梁;落实,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环环紧扣的链条;落实,凝聚着心血和责任,体现着作风和意志,反映着一个人的能力和水平。

落实是完成一切工作和任务的关键,对此古今中外领导人都有着深刻认识,来看看他们是怎么看待落实的重要性。

马克思说过:“一步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

毛主席认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江泽民同志指出:“做出决策和制定政策,事情只做了一半,另一半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半就是努力贯彻实施。”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既要勇于探索、敢于攻坚、善于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又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韧不拔,扎扎实实地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

可见,落实不仅是工作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目前,国内很多企业在进行战略规划的同时,忽视了企业文化的同步建设和提升,种种顾此失彼的逻辑和过程谬误,导致了战略规划要么收效甚微,要么中途夭折甚至最终的流产。因此,应当正确的认识到:落实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企业的密切关注。

有这样一个故事,东北一家国有企业破产,被日本财团收购。厂里的人都翘首盼望着日方能带来让人耳目一新的管理办法。出人意料的是,日本人来了,却什么都没有变,制度没变,人没变,机器设备没变。日方就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落实下去。结果怎么样?不到一年,企业就扭亏为盈。日本人的绝招是什么?落实,把制度全部落实到位。

任务的关键在于落实。企业能够赢得市场,站稳脚跟。落实到位是其制胜法宝之一。落实不到位,任务就不能按时完成;落实不到位,客户就会对企业失去信心;落实不到位,员工就不能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落实不到位,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存活。

创建于1995年的“红高粱”在郑州开出第一家中式快餐店获得成功以后,创始人乔赢便以“挑战麦当劳”的口号一夜成名,被冠以“中国连锁快餐领头羊”的名号。伴随着知名度的上升,红高粱开始了高速的连锁扩张,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两年中先后在深圳、上海等20多个城市发展了50多家连锁店。由于企业扩张太快,资金没有落实到位,红高粱陷入资金危机,管理上也趋于失控,各地的连锁店已经无法统一管理,产品质量无法保证,最终导致红高粱在客源流失和资金缺乏的情形下,于1998年倒闭,乔赢也因为被控非法集资而锒铛入狱。

除了“红高粱”的惨败之外,“荣华鸡”的退出也同样引人注目。“肯德基开到哪儿,我就开到哪儿!”是1994年“荣华鸡”在北京开第一家分店时的豪言壮语。它在成立之初的两年内达到了单店150万元的单月销售额纪录,但由于扩张速度太快,管理上缺乏标准化,很多工作无法落实到位,最终失去了消费者。6年后,北京的最后一家“荣华鸡”在安定门歇业。一些专业人士在对“荣华鸡”的失败找寻原因时曾指出,“荣华鸡”的失败源于在管理上缺乏标准化,工作落实不到位,当“荣华鸡”在初期进行大规模扩张时,一方面在产品标准化上,对原料质量、食品加工方法等没有严格的限定;另一方面在服务标准化上,对员工的文明规范以及店堂环境设置等没有具体的标准要求和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结果导致每家店的产品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最终失去了消费者。

好的思想靠行动,好的概念靠运作,好的制度靠实施。马云曾经说过:“比起一个一流的创意,三流的执行,我宁可喜欢一个一流的执行,三流的创意。”有些人在接受任务时,出于或急于出成绩,或急于树形象,或心情浮躁,或好大喜功等目的,往往只注重喊一些激动人心的“口号”,做一些引人注目的“宣传”,发一些空洞无物的“指示”,而对于工作落实的具体方法、关键措施、意见建设,往往很少花心思、动脑筋、费精力,在“口号”上雷声大,在落实上雨点小,必然导致结果上的不尽如人意,最终走向失败的结局。

任何一项工作从制定目标到出成效,无非经过从制定目标到拟订措施再到落实措施,最后出成果这几个环节,在这几个环节中,“落实”,是最关键的一环,如果没有“落实”这个行动的环节,那么,再宏伟的目标和再过硬的措施都将成为泡影,成果必将大打折扣,甚至为零。

没有落实的制度只是废纸一张

海南省省长卫留成说,他就任海南省省长的第一个月,他亲自做出的57个批件,只落实了2件,其他的要么不知下落,要么“正在办理”。有关部门2002年4月提出的表扬6名援藏干部的文件,竟然经过两年半的时间,才“旅行”到他的手里。

实际上,这种现象并不罕见。随处可见的差不多和不到位;无处不在的浅尝辄止和虎头蛇尾。满足于一般号召,缺乏具体指导;遇事推诿扯皮,办事不讲效率等,都是没有把制度真正落实的具体表现。

白银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局长王庆邦说:“不可否认,推行部门或行业文化都是企业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想把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工作理念彻彻底底地落实到每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中,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行动中谈何容易,因此,工商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如何避免这项工作流于形式,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是我们从一开始就最为关注的问题。”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们现在缺少的不是制度的建设与创新,而是贯彻与落实制度的力度。

当前,多数部门、行业对落实的问题极为重视,动脑筋、想办法、下工夫,出台了不少政策,制定了不少标准,提出了不少要求,在质和量两方面都进行了细化、具体化,可谓用心良苦。但是,“橘生淮北则为枳”的现象仍然时有发生。其实政策再好、制度再全、标准再高、要求再严,如果具体执行的人不认真、不负责、不尽心,其效果可想而知。

人们不会忘记马德卖官受贿案,原绥化市市委书记马德在任时一手创立了干部推荐责任制,制定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廉政述职、群众评廉、组织考廉等一系列制度。然而,在自己创设的这些冠冕堂皇的制度面前,并没有妨碍他尽情“批发”乌纱帽,也没有阻止卖官买官之风席卷整个绥化官场。这种现象曾一度引起人们特别是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有识之士的热议、警醒和反思。

现实生活中,一边出台制度、一边破坏制度和钻制度空子的现象屡禁不止,关键就在于制度执行不力、落实不严,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条例”停留在文件上、口头上。制度不落实,比没有制度更有危害。落实是制度管理的最关键环节,制度再健全、再完善,如果不执行、不落实也只能是一纸空文。因此,如果我们制定一条制度,就落实一条制度,制定10条制度,就坚决执行10条制度,不松懈,不手软,不搞“下不为例”,那些公司里光知道数钞票却不知道做事的“蛀虫”就难行其道了。

制度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体现,是规范权力运行的有力武器,决不能容忍走形式、耍花枪。如果只是为了“作秀”,把制定制度作为应付上面、装点门面、吓唬下面的一种“标签”,那么再好的制度也会变质变味,禁令如儿戏,文件成废纸;如果领导干部不带头执行制度,搞“一手遮天”,言大于法,权大于法,制度则是有其名而无其实;如果忽视制度的权威,心存私心杂念,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变通,制度成了“变形金刚”,有制度跟没有制度又有什么两样呢?

法谚有云:没有裸体的权力。如果一项制度无人执行,无法“落座”,那么即使它在纸面上多么洋洋洒洒、法理上如何缜密性强、心理上如何受人推崇,也不能对权力构成制约。再完美的制度,科学的计划,如不执行和落实,不过是一种形式,一张废纸而已。

工作部署有千招万招,不抓落实也是没招,规章制度有千条万条,不抓落实也是白条。

有苦劳没功劳只是浪费资源

很多人在一件事情没有办成功的时候,喜欢说这么一句话:没有功劳,也有苦劳。那么看了下面这则故事,你应该扭转这种观念了。

古罗马皇帝哈德良手下有一位将军,跟随皇帝长年征战。有一次,这位将军觉得他应该得到提升,便对皇帝说:“我应该升到更重要的领导岗位,因为我的经验丰富,参加过10次重要的战役。”哈德良皇帝却并不认为这位将军有能力担任更高的职务,于是,他指着拴在周围的站驴说:“亲爱的将军,好好看看这些驴子,它们至少参加过20次战役,可它们仍然是驴子。”

跟随皇帝驰骋沙场,将军固然有很多苦劳,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做出成绩给皇帝看,并没有“功劳”作为皇帝提拔他的筹码。无论是战场还是职场,都必须懂得“没有苦劳,只有功劳”才是生存法则。

曾有过这样一个比喻:老黄牛,终日吃草,埋头苦干,任劳任怨。但久而久之,它习惯了低头拉车,很少抬头看路。有一类员工,每天提早上班,推迟下班,连星期六、星期天都不休息,弄得身心憔悴、愁眉苦脸。但是,由于这些人常常陷入传统定式思维之中,自设陷阱、自设障碍,不懂得变通地、创造性地工作,就像老黄牛一样“一根筋”地坚持到底,迷迷糊糊地转不过弯来。这种老黄牛式的员工总是费力不讨好,做工作只追求苦劳,不追求功劳,以为落实任务就是一味地蛮干,最终的结果是荒废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白白浪费了资源。

在20世纪90年代初,电脑刚刚在我们国家兴起的时候,年轻人很快接受了这一新兴事物,并且运用到工作中。在财务计算方面,电脑有着独特的优势。有一个老会计,因循守旧,算盘打得非常好,习惯于用算盘计算,结果他没日没夜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算好账目,结果却出了错,而年轻人使用电脑只花了一天的时间,就把账目算清了。

这个老会计的苦劳自不待言。但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解决问题、勤奋工作的员工,而不是那些曾经作出过一定贡献,现在却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的老员工。在一个凭实力说话的年代,讲究能者上庸者下,没有哪个老板愿意拿钱去养一些无用的闲人。企业中员工不管多么辛苦多么忙碌,如果缺乏效率、没有结果,那么一切辛苦皆是白费,一切付出均没有价值。

正如江苏双良集团总裁缪双大在集团的年终总结大会上就改革问题所提出的那样:要改变传统的对功劳与苦劳的认识。苦劳只能说明辛苦,而不说明其成绩,功劳是建立在苦劳的基础上的,有功劳才有成绩,才有贡献,功劳包含着辛劳、智慧、机遇。我们要倡导讲贡献,比贡献,以成败论英雄。

著名的三正半山酒店的酒店管理行动纲领里面写着这样几条:

1.我们追求出正果。出正果就是我们的工作要富有成效,做任何事都要追求一个好的结果。我们反对只说不做,同时我们也反对做而无效。只有持之以恒地付出,不折不扣地努力,才能得到理想的回报。

2.企业对员工价值认可的程度,取决于员工为企业创造业绩的多寡。

3.我们坚持以绩效的获取和提升作为管理的出发点,以绩效水平作为评核管理工作有效性的依据。

4.工作价值和市场价值决定着员工的分配基准,绩效水平决定着员工的实际获得。

不管你在什么样的企业,你的收获和所得都由工作的结果决定。落实的本质就在于抓住结果,实现预期目标,没有结果一切过程都不存在。反过来讲,如果任务没有落实,那么所有的苦劳都没有价值,因为过程追求的目的是获得有效的结果。在没有功劳的时候,强调苦劳毫无意义。苦劳只是过程,功劳却是结果。衡量一个人的能力主要是看结果,以结果论成败,以成败论英雄。从事同样的一份工作,结果是考核优劣的重要标准。对于每个人来讲,工作不仅去做,更要做成、做好,因为没有功劳的所谓苦劳实际上是在浪费资源。

布置不等于完成,简单不等于容易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老鼠大王组织召开了一个老鼠会议,紧急商讨怎样对付猫吃老鼠的问题。

老鼠们踊跃发言,出主意,提建议,会议开了半天,也没有一个可行的办法。这时,一个号称最聪明的老鼠站起来说:“据事实证明,猫的武功太高强,死打硬拼我们不是它的对手。对付它的唯一办法就是——防。”“怎么防呀?”大家提出反问。“给猫的脖子上系个铃铛。这样,猫一走铃铛就会响,听到铃声我们就躲进洞里,它就没有办法捉到我们了!”“好办法,好办法,真是个聪明的主意!”老鼠们欢呼雀跃起来。老鼠大王听了这个办法以后,高兴得什么都忘了,当即宣布散会举行大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