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九节狼——小熊猫
在我国,还生活着一种和大熊猫体态相似的小熊猫,也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不过,大熊猫和小熊猫有着本质的区别,两者不是同一家。目前,小熊猫已成为世界上最罕有的动物之一,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小熊猫在国外主要分布在印度、尼泊尔等地;在我国四川、西藏、云南等地也有少数分布。
小熊猫其实叫“浣熊”,也叫“九节狼”,它最为显着的特征就是尾巴非常蓬松而且很粗,尾巴的长度超过身体的一半左右,尾巴上有9条棕色和白色相间的环纹,因此也叫“九节狼”。
小熊猫体形有些肥胖,体长在40~60厘米之间,体重大约为6千克。
全身大部分都是红褐色,四肢是棕黑色,全身毛长而蓬松,脸呈圆形,并且有白色斑纹;嘴唇、耳朵和脸颊都为白色,眼睛炯炯有神。
小熊猫的动作非常灵巧,就像家养的猫一样,性情也很温和,常常爬到又高又细的树枝上去休息。它们喜欢生活在海拔2000~3000米的高山密林中,居住在枯树洞或岩洞里,早上或者是晚上出来寻找食物。它们主要以野果、野菜、嫩叶、昆虫、小鸟和鸟蛋等为食物。
小熊猫非常爱清洁,吃东西前先要把食物放在水里洗一下。
每年的3~4月间是小熊猫发情交配时期,这一期间它们常常发出求偶叫声。生性温和的小熊猫在发情期间,群体之间非常和谐,如果有另一群落的雄性闯了进来,那么它们就会一起进行抵触,有时候还会发生争斗,同时会发出非常尖锐的叫声。雌性小熊猫的孕期是3~5个月,每胎可以产2~3仔。
6.虎兄豹弟——金猫
金猫别名原猫、狸猫,也叫亚洲金猫,在国外主要分布在尼泊尔、孟加拉、印度、缅甸、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在我国,主要在秦岭、甘肃以南、河南伏牛山以及部丘陵、大别山以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浙江、广东、广西、贵州、云南以及西藏南部等地区有分布。
金猫属于一种中等体型的猫科动物,体长大约是90厘米,尾长大约是50厘米,体重在12~16千克之间。金猫的体毛多数是棕红色或金褐色,也有一些变种成为灰色甚至黑色。通常金猫身体上的斑点只在下腹部和腿部出现,某些变种在身体其他部分会有浅浅的斑点。金猫颜色变异较大,正常情况下颜色是橙黄色,带有美丽的暗色花纹。变异色型有红棕色、褐色和黑色。不管金猫怎样变化,但是它们的脸谱都是一样的,一般在它们眼的内上角有一道镶黑边的白纹。
金猫喜欢在地面上捕食,但也能攀爬到高处。能捕食黄麂、毛冠鹿、麝等动物,但主要以各种体型较大的啮齿动物为食,也捕食地面较大的雉科鸟类、野兔等。捕食方式类似于典型的猫科动物,另外金猫还会成对地捕捉比较大的动物。
金猫喜欢独居在山岩之间的森林中,偶尔也栖息于亚洲的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和落叶林以及一些林缘较开阔的灌木林等,有时也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白天栖息在树上洞穴内,夜间下地活动。善于爬树,但多在地面活动,只是在逃避敌害或捕食前后才会在树上活动。
虽然金猫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但是多在冬季进行交配,春季产仔,孕期约91天,每胎能产2或3仔,一般在树洞内生产。也有的会选择岩洞或土洞,岩洞一般选择靠近河边的小石洞,而土洞则选择在较高处的其他动物(如穿山甲、猪獾、豪猪等)遗弃的废洞。
洞的开口处有较多的灌木或草丛来进行隐蔽,如果母金猫一旦感觉到有人或其他食肉动物发现了它的窝巢,那么就会马上搬家。
7.神出鬼没的骑兵——马鹿
马鹿,别名赤鹿、八叉鹿、白臀鹿,属于大型鹿类,体长180厘米左右。它在世界上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在欧洲南部和中部、北美洲、非洲北部、俄罗斯东部、蒙古、朝鲜半岛和喜马拉雅山地区。
在我国,马鹿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贺兰山、北京、山西忻州、甘肃临潭、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等地。野外种群已经在21世纪初灭绝。
马鹿的体重比较大,有时候超过了400千克,仅次于驼鹿,也长有一对相当大的角(只有雄鹿长角,雌鹿没有),最多可分8个叉。
马鹿从外表上看很像马,因此得名“马鹿”。成年雄性马鹿体重约200千克,雌性约150千克。马鹿的头与面部较长,耳朵很大,呈现圆锥形。鼻端裸露,其两侧和唇部为纯褐色。额部和头顶是深褐色,颊部是浅褐色。脖子较长,四肢也长,并且蹄子很大。不过,马鹿的尾巴较短。
马鹿喜群居,一般由年长的雌鹿为首领。由于马鹿身强力壮,所以奔跑速度极快。雄马鹿好斗,繁殖期几乎整天整夜都在猛烈格斗中,但它们比较有团结精神,一般不会发生伤亡事故。马鹿在白天活动,特别是黎明前后的活动更为频繁,以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主要食物,种类多达数百种,也常饮矿泉水,在多盐的低湿地上舔食,甚至还吃其中的烂泥,夏天有时也到沼泽边和浅水中进行水浴。
马鹿在自然界里的天敌有熊、豹、豺、狼、猞猁等猛兽,但由于性情机警,在加上奔跑很快,又有巨角作为武器,即使无路可逃的时候也会与敌人进行一番激烈搏斗。
马鹿的寿命在16~18年之间,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8.“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水鹿
水鹿又叫黑鹿、青鹿,身体强壮,体重在100~200千克,我国的水鹿体重可达200千克。水鹿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型最大的鹿类。雄水鹿的角很粗大,一般可以长到70~80厘米,最长可达到125厘米,叉宽可达130厘米。
水鹿体毛粗糙而稀疏,雄兽一般背部呈黑褐或深棕色,腹面呈黄白色;雌兽体色较浅且略带红色,也有棕褐色、灰褐色的个体,颈部沿背中线有直达尾部的深棕色纵纹,这是水鹿最显着的特征之一;面部稍长,鼻吻部裸露,耳朵大而直立,眼睛较大,眼眶下线特别发达,尤其发怒或惊恐时,可以膨胀到与眼睛一样大。
水鹿主要喜欢生活在海拔300~3500米之间的阔叶林、季雨林、稀树草原和高草地等环境。一般在日落后活动,它们没有固定的巢穴,并且很少到远离水的地方去生活。水鹿非常喜欢水,全年都在泥水中跋涉,甚至在冬天地面上出现寒霜时,也常见到水鹿卧在浅水中。
在雨后水鹿显得特别活跃,如果是在夏天常到偏僻的水洼地打滚洗浴,弄得满身泥污,但这对于生活在野外的它们是一种保护,因为可以借此防止蚊蝇。即使到了冬季,也常流连于水塘,因此博得“水鹿”之称。
水鹿主要食物是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嫩叶、嫩芽、鲜果等。
平时大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只有繁殖期才集群,每群的数量从几只到10多只不等。
水鹿的繁殖期不是很固定,大多在夏末秋初进行。雌鹿的孕期约为6~8个月,一般在次年春季生产,每胎产1~2仔,幼仔身上有白斑。2~3岁时即发育成熟,寿命为14~16年。
水鹿分布在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中南半岛以及东南亚等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在青海、西藏、四川、贵州、云南、江西、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台湾等省区,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9.世界之最——驼鹿
驼鹿是世界上最大的鹿,驼鹿的身高可达到210厘米,体重超过810千克,有的竟达1吨重。这种巨鹿的一个主要特征是有一对巨大无比的角,角的长度可达180厘米,宽度达40厘米,而且形状也十分奇特,像一把大铲子或手掌,其重量达30~40千克。驼鹿体型巨大,但却能以58千米的时速奔跑,还能长距离游泳达20千米,又能潜入5~6米深的水中觅食。
驼鹿的形状略像牛,但是比牛高大,因背部明显高于臀部,又与驼峰很像,因此被称为“驼鹿”。驼鹿头大脖子粗,鼻孔较大,鼻形如驼,背部平直,臀部倾斜,四肢高大,尾较短。只有雄鹿头上长着大角,雌鹿的头上不长角,驼鹿身体颜色是棕﹑黄﹑灰三色混合,四肢是白色。冬天全身的毛是黑棕色,夏天是灰棕色,颈背具有深棕色的鬃毛。
驼鹿分布在北半球的高寒地带,诸如欧亚大陆和北美洲。中国仅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属于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驼鹿一般没有固定住所,但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路线。夜晚或黄昏是它们觅食最为频繁的时段。另外,驼鹿的听觉和嗅觉非常灵敏,活动能力也很强。虽然身躯巨大,但可以在池塘、湖泊中跋涉、游泳、潜水、觅食,行动轻快敏捷。在冬季积雪比较厚的情况下,驼鹿也能自由走动。
驼鹿最喜欢吃植物的嫩枝条,主要是柳树、桦树、杨树等的嫩枝叶,也吃睡莲、眼子菜、慈菇、香蒲、浮萍、蓬草等,春夏喜欢在盐碱地舔食泥浆。休息时将所吃下的食物倒入口腔,进行细嚼后咽入重瓣胃中。
每年的8月下旬驼鹿开始发情,发情旺季在9月中旬,一般10月结束。雌鹿比雄鹿晚一周左右发情,发情的雄鹿异常兴奋,毛被蓬松,角膜充血,在早晨和黄昏发出吼叫,经常在树干上磨角,将树皮擦掉,使树干上留下许多坑痕。这一时期的雄鹿嗅觉也格外灵敏,能够在3000米外根据气味得知雌鹿的存在,并且立即心急火燎地赶来,挥舞头角,发出一阵阵向雌鹿求爱的“噢噢”叫声,或者像牛一样“哞哞”的鼻声,雌鹿的叫声则比较低沉。如果当时有其他的雄兽同时向雌兽靠拢,就会互相用巨大的角去拦阻,并大声咆哮,如果彼此互不相让就会引发一场残酷的搏斗。然后雌鹿选择获胜的雄鹿进行交配,雌鹿的孕期为242~250天,一般在次年5月末至7月初产仔。幼鹿1岁以后就能独立生活,3~4岁时达到性成熟。
驼鹿的寿命一般20年左右,在我国因数量稀少,并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所以被国家列为二级保护动物。
10.堪比宝马——黄羊
黄羊又叫黄羚、蒙古原羚、蒙古瞪羚、蒙古羚等,虽然它的名字叫黄羊,但实际上它并不是真正的羊类。在国外,黄羊主要分布在蒙古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吉林西北部、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宁夏贺兰山、甘肃北部以及新疆北部等地。黄羊喜欢栖息在半沙漠地区的草原地带,很少生活在高山或纯沙漠地区,偶尔才到高山或者峡谷地带,但从不进入沙漠之中。
黄羊体形纤瘦,体长在100~150厘米之间,肩高大约是76厘米,体重一般在20~35千克之间,最大的可达到60~90千克。黄羊的脖子粗壮,尾巴很短,四肢细长,前腿也较短,有窄而尖的角质蹄,适合在沙漠地区行走。夏天的毛很短,并呈现出红棕色,腹面和四肢的内侧是白色,尾巴的毛是棕色。冬天的毛密厚而脆,颜色较浅,略带浅红棕色,并且有白色的长毛伸出,腰部毛色主要是灰白色为主,有稍微的粉色夹杂其中。
黄羊善于跳跃,喜欢群居,主要是以枯草、积雪来充饥和解渴。
黄羊能忍耐长时间的饥渴,有时可以几天不喝水,差不多都可以与骆驼相媲美了。黄羊在冬季休息的时候,通常先用蹄子把积雪刨开,形成浅坑,然后群体成员聚拢在一起,卧在其中。如果是在十分寒冷的白天或者风雪交加的夜晚,那么,它们彼此会依靠得更加紧密,通常是缩成一团来互相取暖。
黄羊奔跑的本领也是一流,在牧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黄羊蹿一蹿,马跑一身汗。”这个谚语就是用来比喻黄羊的奔跑速度的。
由于黄羊的奔跑速度快,再加上它们天生的灵敏,所以在遇到天敌后并不是很害怕,可以用快速的奔跑来甩掉追逐的天敌。而且有意思的是,它们在奔跑一会儿后,会停下来回头观察一下“敌人”的动静,然后再继续奔跑。
狼是黄羊的主要天敌,能沿着黄羊的足迹不停地追赶,虽然它们的奔跑速度比不上黄羊,但可以袭击因老弱病残等原因而落伍的个体。
黄羊在正常情况下的寿命可以达到7~8年左右,是我国重要的动物资源。
11.山地“主人”——盘羊
盘羊又叫大头羊、大角羊,是世界有名的巨型野羊。另外,盘羊也是典型的山地动物,喜欢在海拔3500~5500米左右的半开阔的高山裸岩带及起伏的山间丘陵生活。夏季的时候,喜欢活动在雪线以下的地方,冬季当栖息环境积雪深厚时,它们就会从高处迁至低山谷地生活。
盘羊体长在150~180厘米之间,体重在110千克左右。盘羊头大脖子粗,尾巴很小,四肢粗短。体色一般是褐灰色或污灰色,脸面、肩胛、前背呈浅灰棕色,前肢前面毛色相对于其他部位要暗很多。通常雌羊的毛色比雄羊的深暗,个别盘羊全身毛色为一致的灰白色。
盘羊都是有角的,不论是雌雄,只是角的形状和大小有些不同。
雄性盘羊的角特别大,呈螺旋状扭曲,角根部一般呈浑圆状,角尖部分则又呈刀片状,全角长达1.45米左右;雌羊的角形相对来说简单很多,较雄羊的要细小,长度一般不超过50厘米,呈镰刀状。但比起其他一些羊类,雌盘羊角还算比较大。
盘羊的视觉、听觉和嗅觉敏锐,性情非常机警,稍有动静,便迅速逃跑。冬季雌雄盘羊喜欢在一起活动,交配时期每只雄盘羊与几只雌盘羊一起生活;在交配期间,雄性盘羊争夺交配对象很激烈,也会为了雌盘羊进行搏斗。一般情况下,搏斗也以角相撞,响声巨大,人们在山坡上可以听到山的另一侧雄盘羊争偶时巨角撞击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