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探究式科普丛书-干旱缺水的荒漠:沙漠
48725500000013

第13章 大自然的传奇——沙漠知识(3)

(3)沙漠化的治理

①水利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成功实践

一是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安排生态用水。黄河、黑河、塔里木河调水成功,谱写了绿色颂歌,充分体现了水是生态的命脉和生态建设的根本;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成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因此解决水的问题是恢复生态、建设生态的主导因素。

二是以水为龙头,采取综合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保护水资源,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自然植被,种树植草,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中,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以水治沙的优势,综合治理。

三是加强预防保护,遏制沙漠化扩展。根据《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防治水害,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效益,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统筹兼顾,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在风力侵蚀地区加强预防监督和植被恢复保护工作。

②水土保持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取得明显成效

我国在治理水土资源、保护水土流失等方面的方针是坚持效益和配置相统一的原则。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重点,以实现沙区农民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工程措施、林草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科学配置为基准。

一是局部地区取得明显成效,遏制和减弱了土地沙漠化南侵东移。如陕西榆林市坚持以水为中心的综合措施防沙治沙,57.33万平方千米荒沙荒丘,有40万平方千米得到固定和半固定,生态得到改善,使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以每年1.62%的速度在缩小。

二是改善了风沙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抵御沙漠的侵袭。

如内蒙古库伦旗重点治理区,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林草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提高到治理后的60%;全旗林木覆盖率提高了7.5个百分点。

三是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促进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使耕地、林地、草地回复与扩大,从而促使农业、牧业等经济的增长,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内蒙古乌审旗过去是荒山秃岭、沙丘连绵、植被稀疏、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人均年收入300元左右,人均粮食330千克,通过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着改善,治理区人均收入增加到1900元,人均粮食达到1300千克,土壤侵蚀减少80%以上,脱贫达到90%以上。

四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依靠生态修复,加快综合防治进度。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扩展速度极快,因此必须加快治理步伐,才能遏制环境恶化的进程,才能改善沙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绿色中国。

7.保护我们的家园-我国在防止沙漠化方面要做的工作

中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较大、分布较广、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沙漠和荒漠土地面积达153.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5.9%。约5000万人口直接受沙漠化危害和影响,因此,我国在沙漠化防治工作方面可谓任重道远。必须唤起全社会防治沙漠化的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加快中国防治沙漠化的进程。

(1)明确指导思想——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念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加强人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减少人对自然的过度干扰与侵害。突出生态平衡意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做好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2)坚持以水资源承载能力为前提——给水资源减“压”

在干旱风沙区“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水资源承载能力决定了所在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因此,要优化水资源配置,合理开发、节约和保护水资源,防止水资源污染和加强水资源多效、多方面的利用,把生态用水纳入水资源规划范围,强化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生态用水的提出是认识上的飞跃和理论上的突破。要统筹兼顾生态、生活和生产用水;要以水定林草,以水定发展;在草原,要以水定草,以草定畜;让草原环境恢复和发展。

(3)坚持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

要坚持山(沙)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坚持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因地制宜、科学配置;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坚持妥善处理生态、生产和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4)既要依靠人工治理,还要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

土地沙化主要原因是植被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或紊乱,因此在治理时应以生态的自我修复为基准,配合相应的人工治理。生态恢复后对沙化的抵御和改善能力超过单纯的人工治理,因此防治沙化的进度取决于生态环境的修复能力和速度。因此,必须坚持保护优先,给林草以自我恢复的机会。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从1994年实施“进一退二还三”战略,陕西吴旗县从1998年实施“封山禁牧、舍饲养羊”的政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效果明显。2002年,从陕西省的延安、榆林,到内蒙古自治区的鄂尔多斯,再到河北省的张家口地区,大范围实施了封禁治理措施,并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黄土高原、塞外坝上、风沙线上和内蒙古草原到处披上了绿装,焕发出了生机,这是单纯依靠人工治理所不可比拟的。

(5)实施分区防治战略

针对风蚀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及风沙成因,将其划分为不宜治理区和宜治理区,要做到突出重点,区别对待。

对沙草戈壁和极度干旱区,以预防保护为重点,限制人为破坏;对沙区、沙漠绿洲综合开发利用水源,营造草地、灌林;对于沙化,退化草原地区,实施以水定草,以草定牧,恢复改善草原植被,使之自然修复;对于农牧混交区,因地制宜,防止水土流失。

第二节独步沙林——沙漠奇观

1.勃隆克沙漠旅游区

勃隆克蒙古语意为“奇特的圆石山”。历史上有格萨尔王和康熙到此访隐市的传说,也是当年康熙建造行宫的初选景点之一。

勃隆克沙漠迂回绵延,如莽莽蛟龙。白色沙海为主基调,背倚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怪石山峰,面临万顷湖泊像镶嵌在碧绿的草原上的珍珠。山上古树临风、松涛阵阵;山下牛羊成群,野马奔腾;玉湖碧波荡漾,锦鳞游泳,百鸟翔集……蓝天、绿草、白沙、碧水、苍松翠柏、奇岩异石,勾勒出一幅绝好的塞外自然风光画卷,加之古朴的牧区生活习俗,浓郁的蒙古族风情,若能身临其境,定会令您流连忘返。大有“心凝一点与万化冥合,神游八荒偕千山同归”之感。

勃隆克沙漠旅游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朝格温都苏木,距赤峰市120千米,是距京、津、冀、辽等省最近的集沙漠、草原、奇山、怪石、湖泊、原始次生林于一体的旅游景区。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的接壤处。

“赤峰”是因城区的东北角有一座赭红色的山峰而得名。

历史上的赤峰,曾经是山青林茂、水清草美的塞北绿色明珠,被文人墨客赞为“不逊江南十六州”的秀美之地。300年前勃隆克山上也都是树林,粗的几个人才能合抱,密的只有2尺宽,横着背一捆柴都走出不来。曾几何时,植被遭到破坏,现在再看过去:远处的大黑山光秃秃的。几十年无节制的砍伐,树林已经完全消失了。

正因为各种因素造就了勃隆克现在这样神奇的地方,集合了湖泊、沙漠、草地、沼泽、山林等各种景观。十足的美丽,又充溢着狂野与苍凉。但如果不防治沙漠化的进展,也许不久的将来,这片人间天堂的美景便是茫茫黄沙了。

2.鸣沙山

鸣沙山是沙漠中的特别现象和景致。前面说过,鸣沙的原因是沙石中含有大量石英、云母等岩石,在长时间高温烧烤后,在受到摩擦时便会发出声音,像飞机群升起的声音一样。木垒鸣沙山位于新疆昌吉州木垒县哈依纳尔北5千米处。其山雄踞沙海,共有5座赭红色沙丘,呈西南至东北走向,被称为“有声的沙漠”。

更有趣的是,那流动的细沙不是向下流,而是由下向上流淌,就像湖水因风绉面,荡起一圈圈柔和优美的涟漪。

有清代诗人的诗句为证:“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可见鸣沙山的迷人之处。鸣沙山下附近有形同满月的泉水,由沙底而出,清澈透明,清凉甘洌,为鸣沙山更添几处神奇。

天地奇响,自然妙音──鸣沙山,位于甘肃敦煌市南郊7千米的鸣沙山北麓,面积约200平方千米。鸣沙山沙峰起伏,山如“虬龙蜿蜒”,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

鸣沙山曾被称为“沙角山”。

处于腾格里沙漠边缘,与宁夏中卫县的沙坡头、内蒙古达拉特旗的响沙湾和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内的巴里坤镇同为我国四大鸣沙山之一,是“敦煌八景”之一,景名“沙岭晴鸣”。相传,这里原本水草丰茂,汉代有位铁将军西征,夜遭敌军偷袭,厮杀混战之际,大风骤起,黄沙飞扬,将两军全部覆埋。从此就有了鸣沙山,沙鸣则是两军将士的厮杀之音。

所谓“鸣沙”,并非自鸣,而是因人或物沿沙面滑落而产生鸣响,是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有人誉其为“天地间的奇响,自然中美妙的乐章”。

据《沙州图经》载:鸣沙山“流动无定,俄然深谷为陵,高岩为谷,峰危似削,孤烟如画,夕疑无地”。这段文字描述鸣沙山形状多变,其原因是流沙造成的。游人攀上沙丘,由山顶往下滑,砂砾随人体而落下,流沙若一幅锦缎张挂沙波,若金龙群腾,鸣声随之而响,初有丝竹管弦,继而钟磬合鸣,时而兽吼雷鸣,时而神声仙乐。自古人们将这一景观传为一奇。山体高达数十米,东西绵亘40多千米,南北纵横20千米,海拔1650米,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鸣沙山麓的月牙泉。

1994年1月10日,甘肃省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名胜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

3.内蒙古达拉特奇“响沙湾”

响沙湾的沙鸣是一个奇迹,也是千百年来的谜团,被赋予许多美丽的传说,或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喇嘛庙被沙石覆盖,或两军厮杀时被金沙掩埋……但更令人欣赏的仍是这里云天一线的壮丽景色。

响沙湾在蒙语中被称为“布热芒哈”,意思是“带喇叭的沙丘”。

它坐落在内蒙古达拉特旗境内,库布齐沙漠东端,北距草原钢城50千米,高大的沙丘呈月牙形状约有80多米高,横亘数千米,像金黄色的卧龙盘旋。

银肯响沙(即响沙湾)居中国各响沙之首,被称为“响沙之王”。

它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南部,库布齐沙漠的东端,北距草原钢城-包头市50千米,响沙湾沙高110米,宽400米。银肯是蒙语,汉语意思是“永久”,银肯响沙陡立于罕台河谷西岸,有清泉从坡底涌出。

响沙湾的沙漠面积约有1.6万平方千米,沙坡斜度约50°,其上没有任何的植被覆盖,从沙丘的顶部向下滑会响起“嗡嗡”之声。依着滚滚沙丘,面临大川,地形呈月牙形分布,背风向阳坡成45°倾斜,形成一个巨大的沙丘回音壁。

关于鸣沙的原因,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了“地形说”“共鸣箱原理”“静电学说”来揭示它的成因;还有人认为,响沙湾沙丘之中的含金量较大,因此发出响声;也有人认为沙漠表面的沙子细且干燥是沙鸣的原因。然而,没有哪种解释能将响沙湾的谜团彻底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