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可回收使用的废物
48713100000001

第1章 为了人类文明的延续——请节约地球资源(1)

第一节走近地球

1.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在广漠无垠的太空里,有一颗蔚蓝色的球形天体,它表面海陆隐现,上空浓云密布,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家园——地球。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发育和人类活动的行星,也是当今所知宇宙中唯一有生物演化和高度文明发展的天体。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稍扁,是一个椭圆形天体。它的平均直径是6317千米,自转周期是23小时56.07分,绕太阳公转的速度是29.8千米/秒,周期为365.3天。

从古至今,人类对天空充满了神秘而美好的幻想。直到近代空间探测技术形成后,人类才开始增多对太阳系的了解,才充分认识到地球的真实特点和特殊价值——地球是人类的唯一家园。

宇宙中或许有其他生物,它们能在与地球迥异的环境中生存,但是人类不能,我们只适应地球的生存环境。在太阳系中,除了地球以外,没有别的星球可供人类栖息安居。即使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月球,也由于没有液态水和适合人类生存所必需的大气条件而不适合人类居住。

在地球上,全人类共同享用蓝天、空气、海洋等生命所必需的生存环境。因此,关爱与保护地球就是珍爱生命、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

2.地壳之谜——地球的结构

科学发展到今天,人们能上“九天揽月”,却仍然“入地无门”。

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深度只有12千米,连地壳都没有穿透。科学家只能通过研究地震波、地磁要素和火山爆发,间接地揭示地球内部的奥秘。

地球由一个物质分布不均匀的同心球层构成,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17千米。上层为花岗岩层,下层为玄武岩层。地球内部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的加深而增加。经检测,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亿年,而地球生成到现在大约已有46亿年。这说明构成地壳的岩石不是地球的原始壳层,是地壳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形成的。

地幔厚度约2900千米,上地幔主要是橄榄石,下地幔是具有一定塑性的固体物质。

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千米,有一个可流动的液态外核,和一个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的固态内核。地核的中心密度为13克/立方厘米,温度最高可达5000℃。

3.地球的圈层

地球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这四个圈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在太阳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

(1)大气圈

大气圈又叫大气层,它包裹着地球。大气圈在岩石圈和水圈的上方,由各种不同的气体组成,其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和氧。大气层的空气密度随高度变化,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层的厚度大约在1000千米以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最上面是星际空间。

大气圈中的生物主要分布在底层,就是大气圈与岩石圈、水圈的交界处。人们常说“天高任鸟飞”,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鸟只能在1000米以下的空中飞行,只有极少数鸟能飞到5000米以上的高空。

大气圈中除了有鸟类和昆虫等能够飞翔的生物以外,还有细菌等微生物。此外,一些植物的花粉和孢子也漂浮在大气圈中,随风传播。

(2)水圈

水圈是地球外圈中作用最为活跃的一个圈层,它与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直接关系到影响人类活动的表层系统的演化。水圈也是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介质,是塑造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角色。

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5×1018吨,约为地球总质量的1/3600,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水(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的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均匀覆盖。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在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是,大多数海洋生物还是聚集在距海平面150米以内的水层。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据估计,生活在海洋里的动物至少有15万种。其中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就生活在海洋里。海洋中还生活着大量的植物,仅藻类就多达4万种。

(3)岩石圈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厚度不均,大洋部分在洋中脊的最新部分只有6~8千米,最老部分则有100千米;大陆岩石圈厚一些,大都在100~400千米之间。岩石圈厚度和地球的半径比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由于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所以地质学家们把它们统称为岩石圈,它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在岩石圈里生存着很多生物,有郁郁葱葱的森林、一望无际的草原、绚丽多彩的奇花异草,还有五颜六色的昆虫和种类繁多的飞禽走兽。岩石圈的土壤表层下面生活着蝼蛄、蚯蚓等动物,此外,还分布着大量的微生物和植物的根系。总之,地球上的大多数生物都生活在岩石圈里。

(4)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出现并受生命活动影响的圈层,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也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层的底部、水圈大部和岩石表面。

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全球性的开放系统,是一个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自我调节系统。它的形成是生物界与水圈、大气圈及岩石圈(土圈)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人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消费者的一员,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整个生物圈的繁荣,因此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第二节共同财富——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地球资源指的是地球能提供给人类衣、食、住、行、医所需要的物质原料,也称为“自然资源”。

陆地上重要的自然资源有六种,它们分别是:淡水、森林、土地、生物种类、矿山和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气)。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与“不可再生”两大类。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指的是在太阳光的作用下,自己可以不断再生的物质。最典型的可再生资源有植物、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包括地质资源和半地质资源。地质资源如矿产资源中的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等,它们形成矿藏的周期往往需要数百万年;半地质资源如土壤资源,它们的形成周期虽较矿产资源短,但与消费速度相比,也是十分缓慢的过程。对这类自然资源,人们应尽可能地综合利用,注意节约,避免浪费和破坏。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意味着地球永久性地失去了一个物种独特而珍贵的基因库。因此,如果人的活动造成物种灭绝,损失将无法估量。

1.万物之本——地球上的水资源

水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生物的结构组成和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从全球范围看,水是连接所有生态系统的纽带,自然生态系统既能控制水的流动又能不断促使水的净化和循环。

因此,水在自然环境中对生物和人类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化合物之一,全球约有3/4的面积覆盖着水。地球上水的总储量约为13.38亿立方千米,其中海水占97.3%,淡水只占2.7%。陆地上的淡水资源近70%是固体冰川,即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地区的高山冰川,但是其很难加以利用。目前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以及浅层地下水,储量约占全球淡水总储量的0.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淡水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在不久的将来,淡水资源紧缺将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普遍面临的严峻问题。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亿人口面对淡水严重不足的问题,其中26个国家和地区的3亿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下。

预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30亿人口缺水。因此,保护水资源是迫在眉睫的首要问题。

2.生产资料——地球上的土地资源

土地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的根本生产资料,是矿物质的储存所,是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场所以及野生动物和家畜等的栖息所。总之,土地是陆地上一切可更新资源赖以存在和繁衍的场所。

在农业自然资源中,土地资源是核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离开了土地资源,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有了土地资源,若不能合理利用或保护不当,农业生产也不能很好地进行。例如,一片土地,由于没有给予合理的利用和必要的保护,在人类生产活动作用下,加速和扩大自然因素作用引起的土壤侵蚀,从而破坏土壤肥力,危害农业生产。如今,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污染已成为世界土地的三大重要问题。另外,地力衰退、土壤盐碱化和水资源枯竭也是当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土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3.生存条件——地球上的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又称地理环境资源,是围绕人类的空气、陆地、水、能量和生命系统等资源的总和。与自然资源相比较,环境资源的特点相同,但范围较宽,可分为十大类:矿产、土地、草原、森林、生物、野生动植物、水、海洋、气候、风景等。

人类生活在环境中,人类活动是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的一个强大的影响因素。人类通过科学进步促进社会发展、造福人类,但也同时给自己带来某种危及自身生存的潜在危害。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和损耗、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危机、森林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海洋资源破坏和污染、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已经为人类面临的严峻环境危机敲响了警钟。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和应对生存危机,人类必须节制自身的活动,防止人类活动诱发和加剧对区域和全球环境的破坏,保护好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第三节爱护地球废物利用

1.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开始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