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48708600000077

第77章 从汶川地震报道看中国传媒环境变化

梁铭之

在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中,中国媒体主动出击,先声夺人,占据了制高点,充分掌握了话语权,引导了海内外舆论。从整体上看,报道迅速及时、公开透明、丰富全面。汶川地震新闻报道之所以取得重大成就,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如我国媒体的性质、新闻从业人员高度的责任感等,但中国传媒环境这一外因的变化无疑起了重要作用。2008年的中国传媒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了较大改善,并获得海内外舆论的好评。

一、政府主导信息公开

汶川地震发生于2008年5月12日,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施行第12天,条例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主动向政府申请获取所需要的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这是信息公开的法律基础。

汶川地震中,中国政府放开了境外媒体对地震的采访报道,100多家境外媒体的300多名记者涌进灾区。其中有美联社、NHK、路透社、CNN、英国《金融时报》等境外媒体。

同时,政府不再强调信息控制,而是带头公布有关信息。强震发生后不到20分钟,中国国家地震台网站上立即发布了地震的震中和震级。震后两个小时,重庆市率先发布了此次灾难的首批伤亡数字。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国务院新闻办、四川省政府每天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分别邀请有关政府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发布灾情震情及救灾动态信息,并回答中外记者的现场提问,而且对每场新闻发布会都进行现场直播,不遮掩、不回避,不再“无可奉告”。对地震预报的质疑、学校房屋质量的责难、救助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都有所反映。既保证了媒体和受众的知情权,又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在突发灾难事件中,如此高规格、高频率地举行新闻发布会是前所未有的,赢得了国内外受众,也获得了许多境外媒体的高度评价和肯定。

二、新媒体掌握话语权,传统新闻控制手段失效

当今的新媒体主要指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2008年新媒体开始发生革命意义的质变,在年初报道南方雪灾、全国“两会”、拉萨3·14事件、5·12汶川地震等重大新闻事件中,新媒体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大受众的认可。在反对CNN对拉萨3·14事件的不实报道中,网络媒体还迫使CNN不得不为自己的虚假报道低头认错,掌握了话语权,充分显示了新媒体强大的影响力。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8年发布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2008年我国手机用户超过6亿,每年发送短信8000多亿条,手机上网用户7305万。手机上网成为网络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加快了互联网的大众化进程。在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中,我国网络新闻使用率达81.5%,高于美国(71%)和韩国(67.1%),规模达到2.06亿人。网络新闻阅读率比上年增加了8.8个百分点,在网络应用中排名跃升至第二位,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新闻传播领域中影响巨大的、最具发展潜力的主流媒体。

大量网民和手机用户遍布全国各地,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信息传播队伍,即使他们每人每年只发一条新闻,那也是蔚为壮观的景象。利用手机、网络等工具人们可以独立采集和传播新闻,手机用户、网民发挥了“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和“自由媒体”的独立作用,普通公众第一次真切获得了新闻话语权,打破了新闻源的单一性和专业化,大众不再被动地接收主流媒体传播的新闻。任何机构发布的新闻如果不实将很容易被公众发现,而且公众有能力源源不断地发现事实的真相,如华南虎照、CNN歪曲拉萨3·14事件等就是力证。

新媒体作用的增强,使得像过去那样通过行政命令、地域分割等传统控制新闻信息的手段失效。国家要想占据舆论制高点,掌握舆论主动权,必须与时俱进地调整新闻报道的自由度和媒体管理体制机制。选择主动公开政府掌握的信息,让公众享有知情权成为政府应尽的职能。

三、中国新闻世界化,中外媒体竞争升级

早在2001年,国际奥委会就已决定,由北京举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一个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面积居世界第三、人口占世界1/5、经济保持长期高速增长、意识形态又与西方不同的国家首次举办奥运会,举世关注。2008年年初,奥运圣火在全球如火如荼地传递之时,境外媒体纷纷在中国设立办事处或联络处,收集和传播中国新闻,中国新闻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发生的新闻已经成为世界媒体关注的重点。

据中国网2008年4月29日报道,当时已有超过120多个国家的两万多名记者注册报名采访北京奥运,此外还有一万多名的非注册记者。同时,中国媒体本身规模也已非常庞大,数据显示:国内有1900多种报纸、9000多种刊物、3000多家广播电视台、190多万个网站;此外,2.53亿网民、5000万自媒体博客用户、6亿多手机用户,也都是潜在的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

5·12汶川地震成为中外各类媒体新闻报道的“竞技场”。在这场竞技中,网络媒体占据先天优势,第一时间传播资讯,专题制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更新迅速、互动性强,跻身主流媒体之列;广电媒体借助声画优势,全天候直播新闻;网络和电视成为受众接收地震信息的首选媒体。报刊媒体则求深求精,发挥语言文字特长,其纵深报道体现了传统媒体的厚重与社会责任,主流作用不容低估。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报等各类媒体都想发挥自己最优传播功能和最大影响,以便找到自己在新格局中的合适定位。外国媒体报道则力求客观,以免重蹈CNN拉萨3·14事件报道覆辙。

中外各类媒体争抢新闻、争夺受众的激烈竞争,导致了中国新闻世界化,公众对信息的需求也获得了充分保障和满足。主流媒体不报道,不等于非主流媒体不报道;传统媒体沉默,不等于新媒体也跟着沉默;境内媒体不报道,境外媒体就会先声夺人,国内舆论引导就会陷于被动。面对巨大灾难,主流媒体如果一再保持沉默,不能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必然会引起受众不满,进而重新调整、选择媒体,毕竟可供选择的媒体是很多的。

四、未来中国传媒环境展望

汶川抗震救灾报道,中国政府对境外媒体、民间媒体表现出了欢迎的态度,这是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政治文明的产物,也是中国政府开明、开放形象的体现。但也有人担心,汶川地震报道是一时一事的新闻报道,其特殊的传媒环境能否固化为常态的传媒环境?答案是肯定的。这既有国家领导人的高度战略认识,也有制度保障。同时,媒体多元化发展、信息技术进步也保障了信息传播的“自由度”,控制显然已经不现实,如何放开和如何引导成为政府掌控舆论的命题。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8年6月20日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发表了重要讲话:“要坚持用时代要求审视新闻宣传工作,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创新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方法、创新手段,努力使新闻宣传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影响力。要认真研究新闻传播的现状和趋势,深入研究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加强舆情分析,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1]

2008年10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第537号国务院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可以通过外事服务单位聘用中国公民从事辅助工作,外国记者来华采访不再必须由中国国内单位接待陪同,外国记者赴开放地区采访,无需向地方外事部门申请。

2008年11月1日,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布了《台湾记者在祖国大陆采访办法》。根据新的采访办法,台湾记者访问祖国大陆不仅不再需要提前10天进行申请,还可依据相关规定聘用大陆居民进行辅助工作。台湾记者访问大陆的时间、地域、器材以及人员上的限制在逐渐放宽,报批、审查程序也在不断简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台湾记者访问大陆,已经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行”。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6·20讲话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常驻新闻机构和外国记者采访条例》、《台湾记者在祖国大陆采访办法》体现了在汶川地震报道中获得的传媒报道自由度得到党和国家认可,中国新闻报道将更加自由,国外记者在中国的采访活动也更为便利。

汶川地震后获得的新闻报道的宽松环境和自由度非常值得维护和珍惜。任何新闻自由都是相对的,是与一定的国情和传统相匹配的。无论哪个国家都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新闻自由的多少要与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媒体要主动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顺应时代的潮流,在新的形势下稳步推进新闻报道和新闻体制改革,使中国传媒环境更好地适应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

〔梁铭之:中国传媒大学报刊理论与实践方向2007级硕士生〕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