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在媒体格局变化中的历史方位、现状及趋势研究》课题组
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媒介传播形态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我国以党报为主体的传播活动中,互联网信息传播对纸质媒介的冲击也是不言而喻的。在媒体形式日渐复杂多样的情况下,党报的生存是否还具有传统的优势?人们对党报的认识和评价出现了哪些值得注意的变化?这些问题是新闻传播学者应该重视和关注的。受中宣部新闻局委托,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承担的“党报在媒体格局变化中的历史方位、现状及趋势研究”研究课题正是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
一、党报受众调查问卷调查的实施
为了全面、科学、准确地反映受众对党报的接触、认识、态度及期望,同时结合调查的可操作性,本研究采用随机多阶段分层抽样与判断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中宣部工作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北京、重庆、陕西、广东四省/市进行受众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213份,调查时间为2007年7月8日到7月19日。回收、整理、编码及数据清理后,获得有效问卷1157份,有效回收率95.4%。抽样精度±3%,置信度为95%。
以下为受众媒介接触情况:
1.受众的样本构成[1]
所调查的受众中,男性占60.18%,女性为39.82%。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样本总数的2.9%,高中/中专/中技为13.56%,大专17.43%,本科为48.15%,研究生以上学历为17.98%,样本受众的文化程度以本科为主。
调查样本以21-30岁(33.1%)和31-40岁(30.3%)的人群为主,他们占样本总数的60%以上。41-50岁年龄段的人群占总体的18.4%。其他人群,如51-60岁、20岁以下和61岁以上人群分别占不到一成的比例。
受众样本中,中共党员占样本总数的63.6%,共青团员为16.5%,民主党派占不到1%的比例,普通群众为18%。
调查样本的职业构成:以机关干部为主,这一人群占样本总数的40%;其次是一般职员(28.6%),他们分布于各企业单位;再次是大/中学生,占样本总数的9%。另外,样本中还包括农民(3%)、自由职业者(1.5%)、个体户/私营企业主(0.9%)等社会不同人群。可以说,这一样本的职业构成基本反映了党报读者的一般面貌,基本符合中宣部对此课题的要求。
调查样本的月收入在1000-3000元之间的样本受众为本次调查的主体(接近一半),低于1000元和4000-5000元之间收入的样本较少。
所调查样本居住在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占63%,居住在地级市的样本占13.8%,县及县级市的样本为11.1%,住在农村和集镇的样本分别为6.9%和5.2%。
2.接触党报的方式和目的
调查显示,在所有调查样本中,阅读过党报的受众940人,占样本总数的81.2%。其中,北京地区阅读党报的人数占其有效样本数(332)的比例最低,为70.5%;其次是陕西省,比例为85%(有效样本数为276);再次是重庆市,阅读党报的人数占其有效样本数(282)的85.8%;广东省最高,比例为86.1%(有效样本数268)。
从订阅党报的方式看,公费订阅是最主要的方式,比例接近九成,自费订阅和在报摊购买两项都不足十分之一,通过公共报栏阅读的比例为13.5%。相应地,受众中80%以上的人是在单位阅读党报,在家里阅读的只占两成。
党报订阅方式和阅读地点阅读党报的目的对阅读党报的目的的调查显示,“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了解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背景”列于第一梯度,这与党报以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定位相吻合;列于第二梯度的是:“了解党和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出于信息需求的目的占据第三梯度:“了解各地推动中心工作所创造的新鲜经验”、“获取经济信息”、“丰富文化生活”;“出于生活习惯”、“打发时间”和“看广告”的比例相对较低。
对调查样本没有阅读党报的原因的调查显示,家庭订阅党报与否是最大的影响因素(比例为26.9%)。另外,相当一部分的样本认为党报与他们的生活(22.8%)、工作(15.2%)、学习(10.2%)没有太大关系,影响了他们对党报阅读的需求。
3.媒介格局变化中党报的接触情况
为了了解党报在与其他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并存情况下的生存状态,调查问卷专门设置了以下问题:“在您目前的日常生活中,您是否经常接触以下媒介?”调查显示,每周接触党报的人数为47.8%(包括每周接触1-2次,3-4次及5次以上),“偶尔看”的人数占所有样本的三分之一,“从来不看”党报的人数占15%。
为了更好地说明媒体新格局下各类媒体的竞争关系,将受众接触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的情况进行比较显示:电视、其他网络资源和都市类/生活类报纸是受众接触最多的媒介,处在第一梯度。相较之下,杂志、党报、其他类型报纸(包括行业报、特定读者对象报等)、广播以及政府新闻网站处在第二梯度;党报主办的网站则处在第三梯度。这意味着党报和党报所办的网站面临着来自电视、互联网及都市类报纸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说明互联网的出现带来的冲击,课题组对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党报的接触频度和时间分别进行了调查,可以看出,网络出现后人们阅读党报的频次和时间明显降低。通过检验可知,在网络出现前、后,受众接触党报的频度和阅读时间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卡方检验p值均小于0.001,不同媒介接触频度(卷入程度)对比互联网出现之前与目前党报接触比较。
二、对党报现状的评价
1.党报优势的具体体现
党报在媒体新格局中具有的优势是什么?调查样本对此的认识是:与其他类型的报纸相比,党报的优势最应该体现在“权威新闻”(82.0%)、“政策解读”(77.1%)、“指导性”(65.5%)、“新闻评论(52.2%)”、“深度调查”(42.5%)、“理论宣传”(41.8%)、“舆论监督”(35.6%)、“公信力”(35.5%)方面。那么,目前党报在这些优势方面做得如何呢?
2.对党报报道的具体评价
对目前党报的具体评价是:“时事政治”(分值为7.95,10分为最高分值,1分为最低分值)、“权威发布”(7.9)和“政策解读”(7.7)、“理论宣传”(7.7)是评价最高的项目,这与上述认识基本是一致的,说明党报确实发挥了优势作用。评价较低的分别是“经济财经”(6.8)、“社会/民生”(6.8)、“深度报道”(6.8)、“体育文艺”(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