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人民共和国党报论坛2008年卷
48708600000022

第22章 党报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路径选择(2)

江苏和韩国资源条件、土地面积相当,但江苏的经济总量只有韩国的35%,个人经济收入水平只相当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韩国。以色列是一个资源有限的小国,其人口数量仅与江苏省会南京相当。但在科技创新上,韩国与以色列都走在了世界前列。《新华日报》自2008年6月4日起推出的“科技创新域外行”系列报道,相继刊发了记者采写的15篇关于韩国与以色列在科技创新经验方面的深度报道,从政府制度体系、企业创新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文化价值体系等多个方面,对韩、以两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与做法作了具体、生动的报道与解读。这组报道得到了江苏省委的高度重视,省委书记梁保华专门作了批示。中宣部新闻阅评小组认为,报道立足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大背景,结合江苏实际,以新闻记者的视角,用新闻报道的形式,抓住了两国的创新特色和最新动态,深入细致地完成了这份调查报告,为江苏乃至全国深化改革、科学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一句话堪称宝贵:对于世间万物,“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也就是说,我们只有获得“内向”与“外向”的双重观照视角,才能拥有最为全面、客观的认知水平。在获取了国际视野这一参照系后,《新华日报》又目光内转,致力于在江苏省内挖掘宣传一批自主创新的典型。从2008年7月28日起,《新华日报》在头版开辟专栏,推出一组8篇包括《梦兰:从“绣花针”到“中国芯”》、《沙钢,为自主创新装上“发动机”》、《江苏奔出一“神马”》等省内的自主创新典型系列报道。

开篇报道的是“好孩子”。“好孩子”是昆山一家生产童车的企业,去年以35亿元销售额成为“童车大王”,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好孩子”发展壮大的核心经验就是通过战略合作,整合全球资源,建立持续创新的能力,而不是靠与国内同行进行价格竞争,结果产品顺利进入国际主流通道和主流市场。2008年7月5日,温家宝总理到昆山视察。听说在出口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好孩子”不但上调了产品价格,一季度出口还增长了56%,温总理高兴地说:“企业发展根本靠创新。看了你们厂,我觉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幽默地说:“今天中午我可以多吃一碗饭了。”《新华日报》及时采写了题为《看了你们厂,我觉得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的通讯,很好地起到了典型引路的作用。

在这次典型报道的实践对比中,一组主“外”,一组主“内”,视角迥然,视野开阔,涵盖连缀成读者最关心的点面境况。王国维认为“入乎其内,故能写之”。但新时期优秀的党报报道应不仅仅是会“写”,要像这组报道一样,在整体上能够形成一种多层次多角度的舆论引领之势,则需在“出乎其外,故能观之”上多加领悟。

三、关注民生,以民生报道的亲和力和吸引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新闻队伍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出的另一个要求。新形势下,党报能否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更好地激励人民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是体现其能否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又一关键因素。

2008年关乎民生的话题不断,物价上涨、CPI居高不下、城乡居民生活成本和压力增加……在今年经济发展遇到新的困难的形势下,如何让人们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是城乡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围绕民生问题,《新华日报》展开了一系列的报道,并努力增强报道的亲和力与吸引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党报在受众中的舆论引导力。

物价牵动千家万户,可谓民生问题的一个焦点。2008年4月初以来,粮油制品一直在涨价。我们认为,在物价上扬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兼顾农民和城市居民两方面利益,重点是兼顾种粮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的利益。为此,2008年4月10日,《新华日报》刊发述评《如何看待粮油涨价》。报道提出,政府应掌握必要的基础数据,了解城市低收入群体的真实情况,研究食品涨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采取切实的救助保障措施,让千家万户安心生活。文章发表后引起高度重视。江苏省政府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扶助政策,切实对种粮农民和城市低收入市民作出相关补助,并在医疗、教育收费、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政策等许多方面,相继推出了备受欢迎的惠民举措。

提出并回答民生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新华日报》增强民生报道吸引力的重要一环。《新华日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早在三年前,位居南京百强村前列的高淳县古柏镇江张村,就已完成南京首个康居示范村规划。然而,这个让城市规划设计师动足脑筋、让镇村两级无限向往的乡村规划,却由于“起点太高”、“拆建成本太大”,一直束之高阁,被江张村村民讥为“纸上谈兵”。后来,江张村村委会不得不废止该规划,重做了符合本地实际和村民意愿的一份乡村规划。《新华日报》编委会敏锐地发现这个问题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很快在重点栏目“新华观察”中刊发了《村民为何扔掉“城里人”的乡村规划》。报道一经刊出,《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即刊登了题为《建设新农村先听农民意愿》的评论文章,认为《新华日报》这篇报道触及新农村建设的民生热点,彰显了党报舆论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聚焦热点,以突发事件报道的主动性和准确性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人民日报社工作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要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总书记的这一讲话精神,是党报关注社会热点,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指南。

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党报绝不能“失语”,而应积极主动出击、及时准确报道,充分发挥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功能。

2008年1月下旬,江苏遭遇和南方许多地区同样的雨雪冰冻灾害。《新华日报》编委会果断决策,紧急组织记者投入抗击雪灾的报道。报道很好地体现了“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的原则,始终以新闻视角,凸显报道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和第一当事人”,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了江苏干部群众和驻苏部队抗雪抢险、保证交通和供应的情况。这期间,精心策划推出《抗击雪灾》特刊,连续四天,每天四个版,设置了“抗击雪灾·保畅通”、“抗击雪灾·保供应”、“抗击雪灾·保安全”、“抗击雪灾·保稳定”四个整版。这种特刊报道方式在《新华日报》抗击自然灾害报道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新华日报》这次抗击雨雪冰冻灾害的报道,由于第一时间传递了权威资讯、以“高分贝”发出了主流媒体声音,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新华日报》还注重新闻的精心策划,以达到宣传报道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最大化。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新华日报》立即组织策划,第二天就推出了四个整版的抗震救灾报道,在报道内容上进行了分阶段部署:一开始将报道重点放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正确指挥,放在军队、武警、消防官兵、社会各界和江苏干群对地震受害群众的救援上,着力反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风尚和人间真情,而不是渲染惨烈的受灾场面和受灾群众的痛苦。5月底以来,《新华日报》贯彻中央精神,将报道重点转到“两手抓”,在一版开辟“一手抓支援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专栏,在二版开辟“破解新难题,培育增长点”专栏。有评论认为,报道为夺取抗震救灾和经济发展“双胜利”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表现了较好的新闻策划应变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

〔周跃敏: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