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探究式科普丛书-生活的底片:电影和电视
48698100000011

第11章 时代的意蕴——影视流派(3)

6.香港电影金像奖

“香港电影金像奖”于1982年开始举行,由《电影双周刊》创办。《电影双周刊》以其对电影事业的关注和责任感,组织了一群电影人进行年度优秀电影和优秀电影人的评选,并从1982年开始,与香港电台合作举办正式的颁奖典礼。《天云山传奇》、《归心似箭》成为1982年十大华语影片得奖片,而“香港电影金像奖”也成为香港电影人心中的“奥斯卡”。

7.东京国际电影节

它是亚洲最大的电影节。首届电影节于1985年9月25至10月4日举办,目前已成为世界瞩目的重要国际电影节。该电影节每两年举办一次,其目的在于开展世界性电影交流,充分发掘有才华的年轻一代电影人才,展现世界电影影像文化的未来。电影节主要设有的奖项有最佳导演奖,最佳男演员奖,最佳女演员奖,最佳艺术贡献奖和最佳剧本奖。中国影片和中国演员多次在该电影节上获奖。

8.柏林国际电影节

柏林国际电影节是欧洲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国际电影节之一。创始人是阿尔弗莱德·鲍尔。这个电影节自1951年在柏林创办以来,每年一次,为期两周。目的是通过放映来自各地的优秀影片,促进全世界电影工作者的交往,并为发行影片提供机会。每次映出的各类影片有二三百部,有时高达五百部。

我国自1975年以来,几乎每年都选送影片参加这个电影节。

1982年,美术片《三个和尚》获最佳编剧银熊奖。这是我国故事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第一次获奖。

第四节流金人物

1.希区柯克

这个对电影执着一生、对妻子挚爱一生的胖老头,已经成为“悬念”和“惊悚”的代名词。

希区柯克的电影是生与死、罪与罚、理性与疯狂、纯真与诱惑、压制与抗争的矛盾统一体,是一首首直指阴暗人心的诗。他被称为“电影界的弗洛伊德”。在国际影视界,“希区柯克”这个名字再也不仅是一个名字,而是代表了一种电影手法的精神。

很多人把他的作品分为“英国时期”和“美国时期”。他在英国时期的作品,技巧和常见主题都已成熟。20世纪20年代中期,希区柯克的知名度日盛,他的影片逐渐成为衡量精品的尺度。《房客》(1926年)是其中的典型之作。

1939年应米高梅电影公司的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之邀,希区柯克来到好莱坞执导他在美国的处女作《蝴蝶梦》。该片一鸣惊人,捧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奖。

希区柯克常常说:最坏的小说常常可以拍出最好的电影。他最好的电影《惊魂记》就是取材于一个二三流小说,而他改编自康拉德的名着《间谍》拍成的影片却成绩平平。特吕弗继承了希区柯克的这个观点,并且在他的“作者电影论”里大加发挥。

根据希区柯克的理论,所谓的悬疑必须是假设以观众群为主线,透过提供观众剧中角色陷入危机的情节来发展,但是观众却无法得知这些角色与危险是谁造成或是会再造成什么样的危险的这种紧张气氛,往往给人类一种神秘效果和无法捉摸的氛围。但是为了能达到令人印象深刻,又必须让身处其中的无辜者不会受到伤害,于是男女角色之间的互动都呈现在观众面前,唯剧中的男女主角彼此都毫不知情,我们可以借由故事的叙述发展来了解男女主角之间情感的错综复杂,但是我们却无法推测下一步希区柯克会让他们发生什么事情!

喜剧之父卓别林

卓别林(1889~1977),美国电影演员、编剧、导演兼制片。他生于伦敦,父亲是出色的喜剧演员,母亲是歌唱演员。他10岁时就经常在剧院扮演些小角色并随剧团巡回演出。1912年被聘为启斯东公司的演员,演了第一部影片《谋生》(1914)。在参加演出第12部影片后,他的角色装束开始定型。卓别林1914年在塞纳特公司拍了35部影片,使他大受欢迎。1915年同爱塞纳尔公司签约1年内即拍摄了《他的新职业》、《卡门》等16部影片。1916~1917年为缪区公司拍的12部喜剧已表现了他日益成熟的技巧和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深刻关系,如:1917年的《安乐街》、《移民》、《查利越狱》等影片。

1918年3月,卓别林成立电影制片厂,拍出《狗的生涯》(1918年拍摄)、(1919上映)、《寻子遇仙记》(1921)等9部影片。以后他拍出了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巴黎一妇人》(1923)、《淘金记》(1925)、《摩登时代》(1936)、《大独裁者》(1940)、《凡尔杜先生》(1947)。

1957年为英国阿梯加影片公司摄制了《一个国王在纽约》。卓别林善于通过丑角的人道主义眼光观察人生,以争取和平、民主、进步的理想和为普通人争取幸福生活权利的愿望,创造了在混乱社会中谋求安全的富于人性的流浪汉形象,这一形象是电影史上第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人物。卓别林和他扮演的流浪汉查利已深入人心,成为代表某种概念、观念和思想的完整符号。他把自己光辉的喜剧艺术献给为摆脱贫困、压迫和恐怖而斗争的人们,从而赢得了非凡的声誉。

2.黑泽明

黑泽明,日本电影导演,生于东京。他从小家教很严,受哥哥很多影响,他不仅对书法而且对绘画也非常感兴趣,但是当时以画家为职业非常困难。他经历了日本历史上最富戏剧性的世纪,它从一个半封建王朝转变成了一个工业大国。在黑泽明26岁的时候,一次偶然的选择他进入影坛,开始了自己的电影人生。

1943年,黑泽明执导了他的第一部电影《姿三四郎》,该片取材于一部讲述年轻柔道师的小说。虽然是初任导演,但黑泽明在日本一下走红。电影《罗生门》在日本的首映失败,但却意外地在西方尤其是在法国大获成功。1951年这部影片入选威尼斯电影节,这是西方电影节第一次把头奖给了一位亚洲导演。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因为从此西方社会不仅认识了日本导演黑泽明,还通过他的影片真正认识了亚洲电影。

很长时间,黑泽明热衷于拍人道主义的片子,影片大多是描写人们在艰苦和逆境中是如何善良生活的。自我牺牲和承担道义是许多黑泽明影片的中心主题,这与他的武士家庭背景密切相关。黑泽明坚持剧本要基于真实的事件,所以他和摄制组对日本历史进行了深入的探查,以便获得更多有关武士的资料。

1960年后半年到1970年初期,是黑泽明创作的低潮期,他和三船敏郎的关系突然决裂。从此,两人不再跟对方说话,也没有再合作。

1970年,他根据山本周五郎的小说《没有季节的城市》改编的电影在票房上失利,黑泽明甚至因而企图自杀。1975年他导演的日俄合资电影《德苏乌扎啦》先后得到莫斯科影展金牌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80年的《影子武士》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1990年,这位“黑泽天皇”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个获得终身成就奖的亚洲电影人。一生经历坎坷曲折,但为以后的辉煌奠定了基础。

黑泽明的影片结构紧凑凝炼、节奏流畅、叙事富有激情等明显的个人特色,在日本电影界素有“黑泽天皇”的美誉。为表彰他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电影创作之中和其对电影所作的巨大贡献,美国导演公会在黑泽明81岁高龄之际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3.安东尼奥尼

他是意大利导演,生于费拉拉。20岁之前很倾心于美术,后来着迷戏剧。曾经拍过精神病院的纪录片,这一经验使他后来作品提倡内在的写实主义,同时也预示着他以后的作品对人的精神状态的病态和异化的关注。

安东尼奥尼最早的电影从业经历是为杂志做撰稿人,1939~1940年,他当上了罗马权威电影杂志《电影》的编辑,该杂志虽然是属于法西斯体系内的杂志,但后来却可以称为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的保姆,从中产生了许多新写实电影的着名导演。他只在杂志上开始发表了几篇文章,就因为政治运动解职。在罗马实验电影中心短时间学习之后,安东尼奥尼开始撰写剧本。1956年他拍的《女朋友》荣获威尼斯银狮奖,但并未一举成名,真正使他享誉世界影坛的是1960年《情事》。至此,即完全打破传统一线式的故事叙述手法,改以追随主要人物的心理及情绪发展,来铺陈故事及探讨问题。《迷情》和1961年的《夜》及1962年的《欲海含羞花》被称为疏离爱情三部曲,刻画现代人因缺乏有效沟通而苦闷、孤独,转而寻求爱情以寄托心灵,但往往不得慰藉,反而再度因无形的隔阂之墙而爱情挫败,陷入绝望与更深沉的孤独中,充满了浓厚的安东尼奥尼式悲观情结。

安东尼奥尼的影片意蕴深刻,巧用人物的行为来分析哲学观念。

在手法上擅长利用复杂的、很长的、缓慢移动的摄影取代特写镜头或其他“电影”技巧,通常是缓慢的速度使观念和事件有可能在很长的银幕时间内逐渐展现出来。对白简短,近乎电报式,并常常被长时间的沉默所打断,是高度抑制的表演。安东尼奥尼倾向于限制他的演员,使他们保持沉默,迫使他们用最少的外部效果来表现内部冲突和态度。

安东尼奥尼不大注重电影的传统的辅助元素(如音乐或光学效果)。安东尼奥尼倾向于依赖场面本身,他的许多出色的场面都是运用优美的长镜头来表现的,只用自然音响来加强对白。

4.奥黛丽·赫本

奥黛丽·赫本于1929年5月4日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于1993年1月20日逝世。她迷人、优雅、脆弱、善良,她的完美形象照亮了整个电影界。她是美国好莱坞以演技卓越、艺术生命长久而着称的女演员。

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奥黛丽·赫本就被好莱坞包装成影响深远的一代巨星。她演的影片中既有《罗马假日》、《龙配凤》这样的公主片,又有《甜姐》、《窈窕淑女》这样的歌舞片,还有《秘中秘》、《等到天黑》这样的希区柯克式惊悚片。无论别人怎样评价,电影界对奥黛丽·赫本的影坛地位是相当肯定的,对她拍摄的电影的价值也是非常肯定的。有别于那时候的黑色电影、史诗巨片和都市情节片,奥黛丽·赫本的成功影片多是在优美的音乐、经典的服装陪衬下,以模特特有的猫步走完一个个银幕形象,揭示出当时在歌舞升平掩盖下的种种社会现象-诸如贫富差距、精神颓废、生活迷茫等。

奥黛丽·赫本晚年仍然老骥伏枥,为公益事业发着光和热。

1988年,她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大使,到世界各地贫困和战乱地区访问,并且送去医疗和慰问品,得到了人们普遍的尊敬。1990年在影片《直到永远》中扮演角色,次年还出演影片《哄堂大笑》,她的演艺生涯跨越了整整50年。1993年1月20日,奥黛丽·赫本因为患结肠癌,在医院去世,有着一生的好名声和冰清玉洁形象的玉女,终于安睡并且和我们永别了。

乱世佳人费雯·丽

费雯·丽(1913~1967),英国电影和戏剧演员。她生于喜玛拉雅山脚下的印度大吉岭镇,1920年回到英国,进教会学校学习。但她从小立志做演员,遂于1932年进皇家戏剧艺术学校深造。1934年在《乡下绅士》中第一次演女主角,后又在《君子协定》中演失业的女打字员,显示了表演天赋。1937年7月,费雯·丽和奥立弗结合,1938年赴好莱坞,在影片《乱世佳人》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世界观众熟悉和喜爱的女主人公郝思嘉,并以此片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1939年在《魂断蓝桥》中再次塑造了一个完美动人的角色。1940年在《汉密尔顿夫人》中成功塑造了悲剧女性爱玛。50年代,她又因成功地演出话剧《欲望号街车》,再度赴美与马龙·白兰度合作拍摄同名影片,再次荣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1967年7月8日费雯·丽死于伦敦寓所。当晚,为悼念这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伦敦所有舞台的脚灯熄灭一分钟,“老维克”、“老维奇”、“凤凰”等剧院熄灯1小时。费雯·丽一生共演过30多个着名舞台角色,出演了9部影片。她的艺术成就在英国戏剧史和好莱坞电影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