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
4867800000227

第227章 八声甘州

苏轼

寄参寥子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1]。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2],几度斜晖[3]?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4]。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5]。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6],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释】[1]“有情”两句:隐喻本词的时间地点与来由。潮指钱塘潮。杭州东南钱塘江边有一巽(xùn)亭,苏轼与僧友参寥曾在巽亭观潮唱和。[2]西兴:在钱塘江南,今杭州市对岸,属萧山县,是古时从萧山到杭州的重要渡口。[3]斜晖:落日的光辉。[4]“不用”两句:应作一句读,即用不着去思量古今兴废,也用不着去俯仰昔人的是与非。[5]忘机:即泯灭机心,无意功名利禄。机指机心,即机诈权变的心机。[6]春山:春天的山色风光。

【鉴赏】本首词是诗人作于元祐六年(1091)在杭州知州召为翰林学士承旨,将离开杭赴汴的寄赠之作,为其豪迈超旷风格的代表作之一。受赠者参寥(子为尊称),是一僧侣,号道潜,於潜(旧县名,今并入浙江临安县)人,善诗词,与东坡极友善,且交往密切。

本词上下阕都以景语发端,议论继后,但融情入景,并非单纯写景;议论中又伴随着激越深厚的感情一并流出,大气包举,格调高远。写景、说理,其核心全在首句一个“情”字,有情与无情,都是抒写作者历经坎坷后了感悟人生的深沉感慨。

上阕首两句写钱塘江潮一涨一落,但对“涨”说“有情”,对“落”说“无情”。而此处“无情”并非指自然之风本乃无情之物,而是指已被人格化了的“有情”之风。这有情之风从万里之外将江潮席卷而来,却又无情地送江潮迅速归去。起句即突兀而起,且“有情风”三字开笔不凡。接以“有情卷潮来”、“无情送潮去”,并列之中却能体会是以后者为主。突出了本词是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而非一般的咏潮之作。潮涨潮落,实含有聚散离合之意。

下三句实为一个领字句,以“问”字领起。在钱塘江上、在西兴渡口,诗人与友人多少次在残阳的余晖中观赏那钱江大潮的起落呵!“斜晖”二字,一则承上“潮归”,因落潮一般都在傍晚时分;二则此景在古诗词中往往是与离情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意象。在这夕阳的余光下增添了多少离人的愁苦!

“不用”以下四句为议论,而议论是紧承写景而出。万里长风卷潮来送潮去,像有情实无情,古今兴废莫不如此。这里,诗人对于古今变迁、人事代谢,一概置之度外,处之泰然。

“谁似”两句,是进一步申诉此意。时年作者已五十六岁,按“古稀之龄”看来,已垂垂老矣,故云“自首”;人到老年早已泯灭机心,无意功名利禄,达到超尘绝世、淡泊宁静的心境,故云“忘机”。这四句可以看出,诗人是以此自豪和自夸的。

下阕前三句又写钱塘附近西湖山水的美好。南江北湖,都是记叙作者与友僧参寥在杭州的游赏活动。本词作于三月,正值春季,特别叮嘱“记取”这段西湖之春的山色水景,以留作别后的追思。“空翠烟霏”正是对“春山”风光的具体描述。这样,词意从山水美景直接过渡到“归隐”的主旨了。

“算诗人”两句,先写与参寥的相知之深。参寥诗名甚著,作者曾赞他“诗句清绝”,因他与作者肝胆相照。苏轼屡次被贬斥,他都不远千里跟踪从游,唱和安慰。

这就难怪作者算来算去,像自己和参寥这样亲密无间、荣辱不渝的至友,在世上是不多见的了。如此志趣相投,正是归隐的佳侣。这两句使词意自然移接下文。

结尾几句用了西晋谢安、羊昙的典故。谢安有退隐东山之志,但其志尚未遂就,却遇疾病而亡。其外甥羊昙曾追随于他,“哀其零落归山丘”,在其逝处恸哭而去。

这里苏轼以谢安自喻,以羊昙喻参寥。意思是说,我们约定好,他年我从东边海道返回归隐的志向一定要实现,以防老朋友像羊昙那样在西州路卜不堪回首地为我痛哭和抱憾。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确实是作者重要的人生理想,也是这首词着重加以发挥的“归隐”主题。

本词语言明快,音调铿锵。更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却见万里风潮卷地而来,突兀而去,像作者胸中藏有数万甲兵,在钱塘江上布阵。本词词意骨重神寒,却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像神仙般闲逸旷远,不食人间烟火。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真实地交织着诗人人生矛盾的苦恼和蹈厉的豪情,使本词有蕴含不尽的情趣和思索不尽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