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
4867800000116

第116章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2]

【注释】[1]潜:秘密的、悄悄的、偷偷的。润:浸润、滋润。[2]锦官城:指成都市。

【鉴赏】本诗是作者描述春夜雨景,表现出喜悦心情的而作。

首联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足以唤起人们对做好事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人格化,说它知道时令节气,懂得满足万物的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发、蓬勃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水,雨就应时而下了,你看它多么“好”!

颔联承首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春雨一般都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的狂风暴雨甚至夹杂风雪的“倒春寒”,这种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是“好雨”。所以,仅是“当春发生”的、“知时节”的雨,还不足以表明其“好”。只有伴随着和风的细雨,才使这个“好”字得到了落实,才会令人欣喜。全联用拟人化的手法,表明今夜的春雨是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白天下来,并且下得声势很大,甚至雷鸣电闪,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阻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首联和颔联写在室内听的情况,第三联写在庭外看的情况。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好事”就没有做到底。由于好雨是细无声地润物,作者听不真切,生怕它停了,所以出门去去看看。若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认得清。如今放眼四望,小路因为黑云沉重而看不清了,江面也烟雾茫茫,只有那船上的灯火忽明忽暗还看得见一点光明。作者放心了: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作者驰骋想象,如果“好雨”下上一夜,万物都得到足够的水分滋长繁荣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不信,你等到天亮的时候出去看看吧!整个成都市到处是花的海洋,一片“红湿”,那一朵朵、一枝枝,红艳艳、沉甸甸的,多美多壮观呀!而田里的禾苗,山上的树木,一切的一切,都可想而知。

人们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本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人们喜爱的春雨,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作者的、也是一切“好雨”的高尚人格。喜“好雨”就是喜“好人”。题目中的“喜”字在诗里虽没有再现,但“喜”意贯穿全诗。其表现手法实属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