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300首鉴赏
4867800000107

第107章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1]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2]1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4]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5]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6]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7]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8]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9]

【注释】[1]少陵野老:汉宣帝陵墓在杜陵县,许皇后葬在杜陵南园,称少陵,在长安县南四十里。杜甫祖籍杜陵,曾在此居住过,故常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曲江曲:曲江偏僻曲折之处。[2]江头:曲江头,有唐玄宗原来的行宫。宫殿锁千门:指行宫千门万锁,冷冷清清。安史之乱后,帝妃、权贵们都逃离长安了。[3]霓旌:霓虹色的彩旗,指帝妃巡幸时的仪仗旗。南苑:芙蓉苑,曲江南部。[4]昭阳殿: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所居宫殿,此指杨贵妃生前住处。辇(niǎn):皇帝乘的车驾。[5]才人:宫中女官。带弓箭:指会武善射的女才人。啮(niè):咬。勒:带嚼口的马笼头。因用黄金为饰,故称“黄金勒”。[6]明眸皓齿:眼亮齿白,形容美人,指杨贵妃。血污游魂:指杨贵妃被缢死马嵬驿之事。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禄山陷长安,玄寮带杨贵妃出逃,准备入蜀。行至马嵬驿(今陕西省兴平县,距长安百余里),六军不前,请诛杨国忠及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好下令缢死杨贵妃于马嵬驿佛堂梨树前。[7]清渭:马嵬驿南滨之渭水。有泾水浊渭水清之说,故称“清渭”。剑阁:今四川省剑阁县北,玄宗入蜀经由之地。去住:去指远去的玄宗,住指葬马嵬驿的杨贵妃。即生者与死者。[8]臆:胸臆。泪沾臆:杜甫说自己有感世事的沧桑巨变而泪落胸前。岂终极:哪里有终极之日。指江水长流,花开花谢,不以人情而转移。[9]胡骑:安禄山的军队。望城北:唐时长安城南为居民住宅区,杜甫住此。城北为宫阙所在地。两句是说杜甫本想往城南回家,不料却向城北走,足见内心悲愤,精神恍惚。一说肃宗在灵武即位,地在长安之北。望城北,望王师北来恢复京师。

【鉴赏】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作者离州去投即位于灵武的唐肃宗,未料到被安禄山叛军抓获,带到已沦陷的长安。第二年(757)春天,作者偷偷地来到曲江边唐玄宗原来的行宫之地,睹物思人,触景伤怀,悲愤地作下了这首诗。

本首诗分三段。

从“少陵野老”到“为谁绿”为第一段,讲述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这里原是繁华的游览胜地,如今却宫门紧锁,冷清寥落。细柳新蒲为谁而绿呢?只有少陵野老悄悄地来到这里,睹物伤情,吞声而哭!开篇四句就把长安沦陷后的险恶的政治氛围以及“春日”的时间、“曲江曲”的地点、作者“吞声哭”的情态展露无遗,突出了诗题“哀江头”之“哀”。

从“忆昔霓旌”到“双飞翼”为第二段,回想安史之乱以前曲江春日繁华的景象。那时唐玄宗和宫妃们幸游芙蓉苑,彩旗飘动,万物生辉。杨贵妃随车伴驾,女官们戎装跨马,仰射高空,正中比翼双飞的鸟。这精湛的技艺博得了杨贵妃粲然“一笑”!这段写唐玄宗与杨贵妃游苑的放纵、豪奢,暗寓他们后来悲剧的缘由。从“明眸皓齿”到“望城北”为第三段,写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及作者的感慨。“明眸皓齿”照应前面的“一笑”,“今何在”照应开头“细柳新蒲为谁绿”的“为谁“二字,物是人非,何其沉痛!“血污游魂”写出了杨贵妃横遭缢死;“归不得”,长安失陷,游魂不能归,只好埋葬在马嵬驿!“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杨贵妃长留渭水之滨,唐玄宗却远去剑阁,去留东西,生死两离,永无消息。这与前面“同辇随君”情融相对照,是何等的凄切!自然,这是他们逸乐无度的结果!接着,面对人事沧桑,诗人顿生感慨:人是有情的,触景伤怀,泪湿胸臆;大自然是无情的,江花照开,江水照流,永无止境。以“无情”衬“有情”,更见悲痛之情深!因此,在“黄昏胡骑尘满城”的恐怖气氛中,诗人心神恍乱,本想回城南家中,却向城北的皇家宫阙走去。这里暗含两层意思,一是写诗人内心哀痛,念念不忘朝廷;一是写作者北望王师,收复京师。两层意思都表现了诗人忠君爱国之怀。

这首诗采用对比手法,将昔日的繁华对比今日的荒凉,昔日的欢愉对比今日的死别进行对照,在正面写唐玄宗为代表的统治集团乐极哀来的现实中,暗寓国破家亡的绵绵遗恨和深刻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