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老子管理学(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集粹)
48648400000027

第27章 “无”的法则———创造篇(5)

孟德斯鸠说过这样的话:“我以观察为生,白天所见所闻,所注意的一切,在晚上把它一一记录下来,什么都引起我的兴趣,什么都使我惊讶!”

“知常曰明”与“观之目强,看之目弱”

有箴言说:“观之目强,看之目弱。”这是说,人的眼睛可分为两种:“观之目”和“看之目”。

“观之目”能全面深入地观察事物。通过对事物的深入分析,发现事物内部的联系,找出矛盾所在,窥测事物内部的秘密;“看之目”,浮光掠影、过眼浮云地看待事物,只看事物表象,不看事物本质,浅尝辄止,知其一,不知其二。显然,“观之目”强于“看之目”。

老子看待车、看待器、看待室,就能用“观之目”去看,能从“三十辐共一毂”、“埏埴以为器”、“凿户牖以为室”中去认识“当其无”的“有车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而不是用“看之目”去看,只看到车、器、室的外表形象,发现不了车、器、室的内中奥秘。

“观之目强”,观察事物一要深入进去看,从不同侧面去看,表层的、深层的、正面的、侧面的;二要从发展的观点去看,不能从静止状态去看。“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要善于从青萍毫末之变去辨别风向季候。

老子在十六章、五十一章中都讲了“知常曰明”的话。“常”者,规律也,能掌握事物变化发展规律,在事物变化未萌发前便能科学地预见其发生与发展,这是最高的观察力了。我们应力争做到“观之目强”,甚而“知常曰明”。

达尔文说:“把事实化为一般规律是科学研究最重要、最后阶段的阶段。”创造学所追求的就是认识客观规律。

观察事实,对比、分析事实

对事实做研究,要观察事实,还要对比事实,分析事实。从观察、对比、分析中找矛盾,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类事物对比、分析,相关事物对比、分析。

同类事物对比、分析,就管理言,你企业的管理与我企业的管理有何异同,管理中你有哪些长处,我有哪些长处,取长补短,改正我管理;再如你我同类产品分析,改正我产品等。

相关事物对比、分析,例如,借助某些动物特征搞创造发明,如有人见到鸟在飞,由此联想对比,从鸟的翅膀得到启发,发明了飞机;又如,人们见到蛇在游动,于是有人受到启发,发明了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蛇皮管产品。

再举一例。1818年,法国有一地区的葡萄园发生了大面积的葡萄霜病,只有一片靠马路的葡萄没有发病。米德勒教授发现了这个现象,对此进行研究分析,终于弄清楚,那片长势好的葡萄,是因为洒了石灰水和硫酸铜溶液。米氏从中得到了启发,他把生石灰和硫酸铜按不同比例合成溶剂,发明了防治病虫害的农药。

关于观察、对比、分析的重要性,爱因斯坦说:“科学家必须在庞杂的经验事实中间抓住某些可用精密公式表达的普遍特性,由此探求自然界的普遍真理。”

观察、对比、分析,是搞发明、创造所必须的,人们要培养这种能力。最近看到一则消息,报道某小学老师培养学生这方面本领的能力,甚好。事情是这样的,某小学老师让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做题,请同学就人们常见的蜘蛛结网这件事,作对比分析,联想蜘蛛结网与商店之间的关系作答,限五分钟时间答完。结果学生只花了三分钟时间,一群十一二岁孩子如此作答:蜘蛛网吸引虫子,商店吸引顾客;蜘蛛网是密密麻麻的,商店也是密密麻麻的;商店建在地球上,犹如蜘蛛网结在一根树杈上;连锁店分布在各地就像一张蜘蛛网;老板投资建商店,犹如蜘蛛结网;办商店为赚钱,蜘蛛结网为捕虫子;网上的蜘蛛是黑的,有些商店的老板心也是黑的;商店不干净犹如蜘蛛网被风尘玷污;建一个蜘蛛网牌的商品专卖店……

上面故事是一则益智游戏,这本身也具创造性,让我们都来搞这种创造。

十、“有生于无”与破习惯思维

继续讨论《老子》十一章给我们的第三个启迪,打破习惯思维看问题。

破习惯思维重要

打破习惯思维看问题,不走旧道,不据陈规,独辟蹊径地思考问题,要有“不依古法但横行,自有风雷绕膝生”的创新气概。

创造活动与习惯思维对立。创造的本质是破腐朽陈理,破固定僵死的思维桎梏。习惯思维阻碍人们对陈规旧习提出质疑,抑制创造思维。习惯、沉重的思维定势是创新的大敌。

必须打破习惯思维。列宁说,千万人的习惯势力是最可怕的。毛泽东说,现状和习惯往往把人们的思想束缚得紧紧的。

打破习惯思维关键在破旧,旧的东西是很顽固的。《庄子·外篇·天地》说:子贡巡游,在旅途中见到一位老人在菜园里浇水。老人先挖了一个地道通到井边,然后抱着瓮罐俯身取水,再把罐抱到菜畦里去浇水。子贡劝老人说,这里有一种提水装置,它后重前轻,机械动作,使用方便,提水效率很高,一天能浇一百畦地,这种既省工又省力又快又好的机械你为什么不用呢?老人不高兴却强作欢颜说:听我老师说,用机械会使人心术不正,我不是不知道机械的作用,但我不能违背原来心态去做。这位老人顽固地按“老师说”去做,抱残守缺,不接受新鲜事物,是可悲的。

要多方位地想问题

如何打破习惯思维,要害是要多方位地想问题:反想,正想;竖想,倒想;前想,后想;方方面面想,角角落落想。

多元地想,换个思考元素考虑问题,例如搞实验,换个温度元素想,换个时间元素想等。

换位地想,这个层次思考问题不得,换另一个层次思考。如此等等。

重视逆向思维

上述种种思考中,逆反思维尤为重要。创造总是与追求新奇、想象丰富联系在一起的。为此,激发创造就一定要破除安于现状那种思想牢笼,反向地,换个新环境,变个新视角去想问题。

在现实社会中,社会生活信息是大量的,对人的影响是经常性的。出于个人的自发心理防御与适应性,对于大量的外部刺激将会逐渐被淡化、机械化、迟钝化,形成惯性反应,严重地挫伤了求新意识和好奇欲望,这对创造是很不利的。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务必要勤思考、勤发问、勤质疑。如老子那样作“有生于无”的思考。务必唤回原本存在的对感觉世界的灵敏好奇心和敏锐的观察力,淡化以往的经验之见,如老子所说的那样“归真”。

计数,相加是一种方式,相减也是一种方式。一般情况下顺数计时,但特殊情况,如发射火箭却要倒数计时。激励职工一般做加法文章,奖赏是加法;但据情况有时也要做减法文章,惩罚便是减法,因为惩罚说到底也是为了凝聚众力。这逆数、逆罚,在某种情况下,其工作效果就比正常的做法好。

举个有趣故事说明问题:一母生二女,大女嫁给伞店老板,小女嫁给染坊主管,老太太为此天天发愁,晴天为大女儿家着急,怕没了伞生意,雨天又为小女儿发愁,怕晒不干顾客洗染的衣服。一位聪明人一番开导解开了老太太紧锁的眉头,他恭维老太太福气好,说雨天大女儿生意兴隆,晴天小女儿家顾客盈门,说得老太太满心欢喜。这个聪明人是在用逆向思维做工作。

事物总是多侧面的,从一个方面想问题视野窄,作多侧面想,路子就宽广多了。请看《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故事的例,周瑜限令诸葛亮三天之内造箭十万支,但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办法一天就解决了问题。

再例,参观动物时,动物关在笼子里,参观者自由地走在参观路线上。假如换到自然动物园中去考察狮虎等动物状况,此刻,被关的不是动物,被关在笼子(汽车)里的是人,狮虎们则自由出没在山林里。

当然,作如是说,不是说正向思考没有意义。正向思维作为思考问题的一种方式永远是需要的。我们是说,“有无相资”,“奇正相生”,有无互用,奇正互用才能相得益彰。

逆向思维与管理

美国学者R.帕斯卡尔与A.洛索斯写了一本名为《日本企业管理艺术》的书,赞赏“老子”十一章上那种打破思维惯势看问题的思维模式。是就企业管理艺术来发表议论的,很值得人们深思,主要有三个观点。

从空间角度去认识“无”。帕斯卡尔和洛索斯,认同老子观点,认同从空间角度去认识“无”十分重要。认同老子说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等三个认识的观点,认同“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得出结论说:“如果置身事外,会更了解事物的真相”,“如果我们能迈入‘无我’的境界,则可置身事外,而洞察客观情况的全貌”。

从时间概念认识“无”。帕斯卡尔和洛索斯,在老子“有生于无”思想的启发下,提出了时间概念上“无中见有”的问题。他们引用了日本的一句名诗“春(间)已来临”后说,括号中间的那个“间”不发音,是虚音,表示音阶上的停顿,语音中的休止,是音节上的“无”。但这个“间”,“无”,说是无声却有声,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它提供人们作“间”的思索,“无”的联想,“春”(间)已来临,利用这个间隙供你作春的桃红柳绿的联想,作鸟语花香的联想,作各种各样对春的感受的联想,以此形成创造思维。

必须破除习惯思维。帕斯卡尔和洛索斯,是对比美日管理思维的不同来讨论问题的,说明了老子思想具有无比的管理魅力,说明习惯思维必须破除。

两位说,西方人看事物是从“有”去形容“无”,从已知去形容未知,比如拿椅子和桌子为例,有椅子、桌子实物的“有”,才对应出椅子、桌子空间的“无”;而日本人却不然,从老子思想出发,认为“无”有自己的存在价值,因为有椅子、桌子的“无”,才显示出其实体形状及可用性来。

两位还举禅园景色为例说:园中有一个由一片鹅卵石砌成的池塘,池塘边耸立着几块大石头,以此构成了一派美丽景色。去游玩的西方人看到的只是池塘、石头,而日本人却注意到了构成池塘、石头美景和美感的周围空间。

帕斯卡尔和洛索斯借老子思想议论企业管理的艺术问题的话,启示我们从事企业管理,从事发明创造不要只用惯性思维。

企业管理需要创造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经济竞争激烈,市场变化激荡,管理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很多,用原有那套思考问题的方式已不灵了,需要创造思维。

现实生活中有人安于现状,用常规思想行事,如企业经营机制有问题却不思改革;组织结构不合理也不思改组;技术工艺落后不思改造;管理方法不正确不思改革;经营管理思想不合时尚也不思转变。这些都必须转换观念才行。

“当其无,有室之用”,企业管理需要创造思维。

举企业中经常能碰到的例子作说明。企业一般如此计酬:定下一个月工资,少干一天活扣发一天工资。但也可这样计酬:在原有工资基础上除以月工作日得出一个日工资额,然后据工人出勤情况,干一天得一天工资。前者做的是减法题;后者做的是加法题,实质一样,但从心理学角度说效果就不一样。

再举创造发明的例子。日本东京山地笔厂生产的圆珠笔漏墨严重,该厂老板为解决这个问题绞尽脑汁而不得,于是发动全厂员工来想办法,工人渡边在冥思苦想中忽得一计,既然正面地解决漏墨问题不行,何不当它即将漏墨而尚未漏墨时主动让它断墨呢?他向老板提出了适度注墨的建议而获得成功。渡边总结他的成功经验认为:“我只是在思考穷途末路时,换个角度想问题而已。”

再举经营管理观念转变的例子。一般人认为,企业应该以处处考虑赚钱为出发点,但美国大企业家贝尔却不,他提出了“以服务为目标”的口号;一般人认为,搞好管理是企业自身的事,但贝尔却不,他实行了请社会各界进行“公众管制”的制度;一般人认为,企业要以搞好生产活动为秩序,但贝尔却不,他提出了办研究所的主张,如此等等。他的反常思维居然把这个企业办得很成功。贝尔这种种怪主张,乍看似乎不可思议。实则走的是以反求正之路,服务搞好了,公众管制出信誉,强化产品研究满足公众需要,此刻企业何愁不营利。

十一、“绝仁弃义”与怀疑创造

《老子》是一本怀疑论著作

当代德国哲学家哈伯特·曼纽什认为,《老子》是一部怀疑论的哲学著作。曼纽什要求现代人“必须成为一个怀疑论者”,但曼纽什又指出:“并不要大家全身心地泡在怀疑态度的迷雾中。”

是的,曼纽什说得对,《老子》中确有怀疑论的思想,例如,老子的“绝仁弃义”(十九章)观,“绝圣弃智”(十九章)观。怀疑“仁”,怀疑“义”,怀疑“圣”,怀疑“智”等。还有老子的“恍惚”不确定观。

怀疑,创造发明的发端

怀疑是创造发明的一个发端,有怀疑才有追索,有追索才有创造。古人说得好:“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是毫无疑义的问号。”

好怀疑,不迷信某些固有结论,不迷信某些权威见解地提问题,就有可能有发明创造。哥白尼对亚里士多德某些观点发生怀疑,于是形成了一个新的天文学的观点;达尔文不迷信牛顿某些见解,否定了牛顿的某些形而上学的东西,形成了自己的进化论思想。

好怀疑者应该是这样的人,他不墨守成规于一得之见,不让习惯思维迷住眼睛,不迈四方步走四平八稳的路,他们有好奇心,有想象力,有独立思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