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老子管理学(中国古代管理思想集粹)
48648400000025

第25章 “无”的法则———创造篇(3)

创造要素

笔者认为,创造主要是由思维要素及其他要素而组成的一种活动。其他要素有勤奋、毅力、环境等。思维属于意识问题,创造就是创造者在创造过程中进行思维活动,经过“无”、“無”、“有”,“潜意识”、“前意识”、“觉意识”几个阶段,最终实现创造。

在思维活动中,“智”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无智的人,胸无点墨,木头人一个,引发不出创造的思考,没有学问的人做不出有学问的文章来。是智孕育着、催化着创造思想的诞生。

这里所说的智是知与能的统一。光有知识没有能力,会成为书呆子,对社会没有用;有能力没有知识作支撑,能力是零,社会也不欢迎。

所谓能,主要是指驾驭知识的能力,比如记忆力、思辨力、想象力、研究力等等。其中思辨力、想象力尤为重要。不会思辨、不会想象、见“无”不知道其中含“有”,见“有”不知道其中含“无”。认定黑就是黑,不知黑中泛着白,认定白就是白,不知白可转成黑,创造的灵感是永远不会到来的。

创造变革在于实践

创造的关键在于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创造。创造所得若是虚的,经不起实践,没有实用价值,则成为乌有。创造是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的统一。

笔者还认为,始造之创,在不把“知”视为唯心的前提、先验的前提下,“知”“行”应合一。实践的“知”是先于实践的“行”的,有实践的“知”才有实践的“行”。有思维的创造才有行为的创造。自然,假如把“创造”停滞在思维上不实践,这个“创造”也是不完善的,没有最终意义的。况且,“知”的培育、发展、完善,也有待“行”给予充实、补充与修正,使之进行新一轮的创造。

假如,这样的认识被认为是合理的话,《老子》中隐含着极为丰富的创造智慧的源泉,可供我们汲取。《老子》中的创造智慧

除前已讨论过的《老子》的“道”、“无”思想可供创造所用外,现在再补充七点,说明《老子》蕴涵着极丰富的创造智慧。

“为无为”思想。创造有一个“为”的问题,让“为”去创造本属于 “无”的东西,通过“为”,变“无为”为“有为”。

创造还有一个“无为”问题,“无为”,宽松的环境,宽松的思想,敞开地思维,畅想地追求,让“无为”宽松自然地思考问题,去实现“为”。

“有无相资”思想。有两种“有无相资”:观念上的“有无相资”和物质上的“有无相资”。

观念上的 “有无相资”重视 “无”,研究 “无”,突破“无”,使“无”转化为“有”,然后把“有”视为“无”进行新的创造。

物质上的“有无相资”,在“有”的实体中窥测“无”,在“无”的空域中审察“有”,实现有无转化。

“恍惚”思想。《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二十一章)。要重视创造活动中恍兮惚兮境界,在恍惚中让创造思维驰骋于无限的天地之中,作广泛的想象,让创造的智慧火花闪耀,让发明的灵感迸发。

逆向思想。老子思想强调逆向,说“反者道之动”(四十章)。要打破习惯思维定势,要在“有”中去认识“无”,在“无”中去发现“有”。

要正面观察事物,还要从反面及其他方面观察事物。对事物作正面认识,因为符合思维常理,相对比较容易,作逆向思维及作其他方面思维相对就不太容易了,但作逆向思维却常常是发明、创造的前提,因此尤为重要。

“道生一”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无”生化“有”,“一”出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事万物,事物的创造就这样展开。

“其中有精”思想。恍惚是一种思维活动,没有固定的形态,固定的领域。但是,却有恍惚的精气,恍惚的灵通,所谓“其中有象”,所谓“其中有精”(均见二十一章)。让我们在恍惚中去捕捉那飘渺的创造精气,去攫取那稍纵即逝的智慧灵感,实现潜意识、前意识到顿悟的转变。

怀疑思想。“老子”是一本怀疑的哲学,很多思想具有不确定性,什么“恍惚”,什么“窈冥”,正是这些不确定的表述,能促使人们作创造的思考。

六、始造,过程之思

创造是一个从“无”转化为“有”的过程,有好多因素在起作用,有主体因素、非主体因素;有思维因素、非思维因素等。其中主体因素是主要的,思维因素是主要的。关于思维问题,前面已有讨论,不赘述。

创造的主体因素

所谓主体因素指创造者,是创造者主体通过思维活动去实现创造。这个主体因素有如下内容:智力、勤奋、兴趣等。其中智力尤为重要,是创造因素中的核心因素。

非主体因素是指离异主体的因素,如环境因素、他人因素等,对创造的影响也很大。

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起作用,相互匹配,相得益彰,才能更好地发挥创造效果。

智力因素十分重要,非智力因素也十分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从1921年开始,对1528名表现超常的儿童做研究,结论是智力与成就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不完全成正比关系,有高智商高成就的,也有稍低智商高成就的。在800名男性儿童中,就20%成就最大者与20%成就最小者做对比研究,发现成就大的,其非智力因素如进取心、谨慎、自信心等明显大于成就低的。

让我们剖析这些非智力因素、非思维因素。讨论三个非智力因素对创造的影响:勤奋与毅力、兴趣与爱好、他人与自我,分别构成三个律,即勤奋创造律、聚焦创造律、协调创造律。

勤奋与毅力,勤奋创造律

勤奋得智慧。人们颂扬禀赋,其实,禀赋虽好,却不是绝对的。关键还在人们努力,不劳动,没成就再好的禀赋只是一个零。

爱因斯坦是聪明者,也是勤奋者,而且首先是勤奋者。他说过这样的话:“有人说我是天才,可是我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向你们发誓,我并不这样认为,我如果相信你们的话是真的,那我就是一个疯子,正因为我不是疯子,所以才不相信。”他工作十分努力,每天从凌晨五点开始工作,直到深夜,有时到第二天凌晨。他说对事业必须有浓厚持久的兴趣,坚忍不拔的意志,不知疲倦的干劲,才能做出一点成绩来,按部就班的人将一辈子无所作为。他特别强调人应该有冲刺力,认为必须把这种精神贯穿在实现目标全过程中,认为这是获得事业成功必备的基本素质。他说:A=x+y+z。这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劳动,y代表正确的工作方法,z代表不说废话。

华罗庚读小学时,只得到一份修业证书,读初一数学经补考才及格,读初二,他才省悟“既然我的资质差些,就应该多用一点时间来学习,别人学习一个小时,我就学习两个小时”,经努力,他终于成了数学家。

化学家李比希、物理学家瓦特、生物学家达尔文、数学家高斯、地质学家来伊尔、文学家巴尔扎克等,这些人在学校读书时成绩都不突出,是后来依靠勤奋成才的。

勤奋得成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原是贪玩的孩子,是勤奋使李白聪明起来的,是勤奋使李白写出大量的诗作来。

牛顿工作勤奋,他很少在半夜两三点前睡觉,有时工作到凌晨五六点,特别是在春天或初夏季节,有时一连几天不分白天黑夜地在实验室里干,终于取得巨大成就。

居里夫人暑守酷热,冬守严寒,工作在一间木板房里,数年如一日,终于从数吨的铀矿渣中提炼出不足一克的微量的纯镭。

发明轮船的科学家富尔顿,第一艘轮船造出来了,在下海时被狂风掀翻,打捞上来后,继续研究。病倒之后,继续干了四年,终于成功。

勤奋得成功。达尔文写《物种起源》用时15年;哥白尼写《论天体运动》用时30年;摩尔根写《古代社会》用时40年;马克思写《资本论》用时40年;司马迁写《史记》用时16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用时19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用时27年。

努力得天才。天才,不是天生之才,而是努力得来的。禀赋稍差,知道努力,用汗水照样可以培育出智慧之花来。对此,老子说:“夫惟病病,是以不病”(七十一章)。只要承认自己不足,就可以改变不足。契诃夫说:“对自己不满是任何真正有才能的人的根本特征之一。”此外还有“勤能补拙”、“笨鸟先飞”的话,说的都是勤奋与毅力的重要。

兴趣与爱好,聚焦创造律

获创造成功的人对被创造的事必然有浓厚的兴趣。没有热爱,就无法实现事物的从“无”到“有”的转化。鲁迅原来学医,孙中山原来也学医,但他们对医都没有很大兴趣,前者改搞文成文学家,后者改搞政治成革命家。

兴趣是成功阶梯的第一台阶。牛顿小时喜爱工艺,爱制作风筝、风车等玩物,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爱迪生小时候爱做各种实验。

有兴趣就会对他爱好的事物发生专注,专注越深,创造思维越活跃。有统计资料说,若对某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该人才能的80%—90%,若不是,该人所施展的才能仅20%—30%,兴趣与爱好对创造关系至大。

兴趣务求专。人有广泛的兴趣,这没有错,但务求广中有专。广泛是博,深研为专。专得深,研得深,得也必深,这叫聚焦创造律。

世上有不少人兴趣广泛但又专于一端成为某个方面的专家,列举几位:画家达·芬奇,科学家牛顿、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中国科学家张衡、祖冲之、沈括。其中张衡对天文、地理、文学、绘画、机械学等都很有兴趣,但专于天文,发明了浑天仪。

兴趣务求正。谬误的兴趣不可取,如贪婪的物欲兴趣、色情网吧兴趣等。

有高尚的兴趣是搞好创造所必须的。搞创造,追求兴趣,假如能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那么离成功必不会遥远。

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75岁时,国家遭罗马军队入侵,当军队侵入他的房间时,他正在聚精会神做研究,刺刀已架在他脖子上,当他意识到危险降临时,却说:“等一下杀我,再给我一点功夫,让我把这几条定理证完,总不能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

他人与自我,协调创造律

有两种创造:个人行为创造与集体行为创造。在我们国家既倡导集体创造,也鼓励个人创造。

个人从事创造,集体从事创造,都要搞好协调,协调成为创造获得成功的关键。

就个人创造言,自我与他人间有两方面关系。一方面,自我创造要吸收他人的成果为己所用,就是说,是在他人成果基础上搞发明创造的。如瓦特发明蒸汽机,就是他在吸收了斯密顿等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成果基础上而成功的。马克思首倡唯物辩证法,是他批判地吸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观点的合理部分及黑格尔的辩证法观点的合理部分而成的。牛顿说:“如果我比笛卡尔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爱因斯坦说:“牛顿啊,请原谅我,你所发明的道路……今天仍然指导着我们的物理学思想。”再一方面,创造总是在一定的人际关系下进行,为此,创造者务必与他人搞好关系。

就集体创造言,如我国制造电子对撞机,发射“两弹一星”等,项目间更需要搞好彼此的关系协调。

七、“日日新”

“日日新”重要

从“无”到“有”,想到了 《礼记·大学》中的一句话:“日日新。”《大学》引《汤铭》的话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人应该倡新,天天倡新,不间断地倡新。创新,创个人之新,企业之新,社会之新,国家之新,世界之新。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

新孕育生机,新孕育力量,新就是进步。创新是多方面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个人有了新就有了成功,企业有了新就有了胜利,民族有了新就有了进步,国家有了新就有了发展、有了辉煌,在世界上有了地位。

创新依靠思考

创新有一个思维问题,且是首要的。关于这点,前面已议论了。人的头脑是干什么的?起加工厂的作用,起思考的作用,把外界的接触物输入头脑后,加工,形成新的思想、观点、意见,然后输出。这个转变靠主观努力,其中知识起着重要作用,思考起着重要作用。

创新必须依靠思考,思考是人类创新之源。有思考才有创新,才有人类智慧,才有生命之花,才有事业的发展。人若没有思考,不去创新,生命就失去意义,甚至会成为一具不能自主而立的傀儡。若人人失去思考,这个社会必将停顿不前。在这里,思考是融合剂、化合剂、催化剂,融合、化合、催化新生事物的产生。

关于思考,必须讲讲大脑的利用问题。科学揭示,正常人大脑约有1000万亿个信息单位,而一般人在一生中能够利用的不过10%左右。对正常人来说,不存在脑子够不够用问题,却有去用不去用、用多用少的问题。对正常人来说,对大脑的使用,越用越好用,越用越不足用,越用越感到脑的智慧度不够。

电脑代替不了人的思考

有人说,现在是电脑时代,人脑作用会退化,智力作用将减弱。

此话差矣,电脑确实有很大功能,它帮助人们搜集、整理、记忆、储存、传输、检索、处理、加工信息,计算速度神速,存储量大,记忆准确,不厌重复,不知疲倦,帮了人们大忙。一台大型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达上亿次,比人脑快几千万倍。但是,计算机只是工具,是人脑创造出来的工具,是人脑的一种延伸,是人脑创造电脑,而不是电脑创造人脑。人脑的作用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