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华人十大科学家:吴健雄
48645600000020

第20章

在后来的岁月里,吴健雄为祖国的科技事业还做了很多事,现今回忆起来,仍十分令人感动。198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女士前往美国访问,吴健雄对谢表示出了极大的热情,吴健雄当时已是70多岁的高龄了,可她不顾年事已高,亲自带领谢希德到她在哥大负责的低温实验室参观,详细地讲述着低温对核物理研究的重要性,也陈述了她当年为何要到美国国家标准局去做实验的原因。那情景,谢希德一直记忆犹新。

谢希德早年曾在美国留学,差一点儿与吴健雄成了师生。

1942年的秋天,在纷纷落叶声中,吴健雄结束了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学习生活,尽管她学习成绩优异,因美国世俗对女性的偏见,终未能留校。热衷于物理实验的吴健雄,在万般无奈中,只身来到史密斯学院任教,由于经费等原因,在史密斯学院,吴健雄依然无法从事物理实验,于是,第二年,也就是1943年,在科学家劳伦斯的推荐下,赴普林斯顿大学工作。

1947年,谢希德来到了史密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在学习过程中,史密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格拉地斯·安司罗博士,向她介绍了曾在该校任教的一名中国女教师的事。这位被她们称为“GeeGee”的中国女教师,给大家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谢希德认为“GeeGee”这个名字怪怪的,脑海里无法为这位中国的女性勾勒出清晰的印象。直到多年以后,谢希德才知道,“GeeGee”就是吴健雄。随着吴健雄越来越突出的成就,谢希德对她逐渐加深了认识,并对未能与吴健雄在史密斯学院相识而感到遗憾。

中美关系松动后,吴、谢二人才有了多次见面的机会。本来都是女性,又是祖国同胞,所以,谢希德访美,自然受到吴健雄热情的关照。

自1973年访问大陆后,吴健雄对祖国的责任感更加强烈了。她时时关心着祖国的发展,后来,从来访的中国朋友那里得知,中国正在发生着一些政治变化,于是又动念头,要回祖国看看。

1977年,吴健雄、袁家骝夫妇又一次回国探望,此次回国,他们带上了儿子和儿媳,想让他们领略中国的山川之美和中国的风貌。刚刚结束一场浩劫的中国,百废待兴,处处呈现出的是一番朝气蓬勃的景象。吴健雄全家游览了东南西北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及古迹胜地,也领略了中国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第一次来到父母生长的祖国,儿子袁纬承懂得了父母何以如此热恋中国和家乡,他甚至产生了学习中国语言的想法。

吴健雄和袁家骝不顾近70岁的高龄,在儿子、儿媳的陪同下,饶有兴趣地爬上了长城。来到长城,俯瞰四周,更觉得祖国文化的深厚和地域的辽阔。儿子、儿媳也对这雄伟的建筑赞叹不已。远处一望无际的山脉,怎不令人心旷神怡!他们太感动了,也深深地陶醉了。全家人在长城上专门照了一张相,把长城的雄伟和壮丽都摄进去,留作永久的纪念。

当然,吴健雄和袁家骝的回国,自然不是为了游玩。作为科学家的他们,没有充裕的时间去观光旅游。只是多年未回祖国,才像孩子似的那样激动,充满了好奇心。祖国的一切对他们都充满了亲情,让他们百看不厌,目之所及,便像影像,永远地留在了心中。

他们此次来访的主要目的是讲学,介绍世界科学发展动态,促进中国科学的发展,为祖国的振兴尽自己的一点力量,也是借此表达多年未忘记祖国的赤子之心。

以后,他们又多次回国访问和讲学。20世纪80年代的一次回国,吴健雄还与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一起和邓小平会面。邓小平早年曾留学法国,非常重视知识和科学,所以接见几位海外一流的华裔科学家,也是想听听他们对祖国发展科技的意见,希望他们献计献策。

每次回国访问或讲学,吴健雄都会抽空去看望老友,交流情感,也交流科学的信息。当然,最让她动情的,还是家乡。

3.走访家乡

吴健雄的脑海里,有难以忘怀的故乡情。

她自幼生长在那里的浏河镇,山也清,水也秀。欢乐的童年里,有母亲的呵护、恩爱和体贴,有父亲开明思想的影响、教导和鼓励。

童年的故乡,让吴健雄无法忘却的还有江南特有的气息和语言。出国多年,有时不经意中家乡话就会从她的口中蹦出。故乡的面庞在岁月中逐渐模糊,而情感愈加浓烈。几次梦里回故乡,见亲人,故乡有她难以理清的情结。

1973年首次回国,她便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乡。家乡的山还是那个山,水还是那个水,而亲人,却早已仙逝,留给她的是无限的怅惘。那一次,她是怀着孤寂的心情离开家乡的,离别后,不敢再回看家乡一眼。

后来,她利用回国访问和讲学之机,又几次回乡省亲,故地重游,追忆小时候发生的故事。徜徉在浏河口外的长江江堤上,面对滚滚而下的江水,更勾起她对往事的回忆。小时候的她,曾提着篮子在河边拾过贝壳,烂漫而天真,有时望着江水出了神,在想父亲讲的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西洋是什么样呢?我一个女儿身能像郑和那样,也有那一天吗?没想到,吴健雄后来果然梦想成真,涉洋去了美国,只是未能如愿回来报效祖国。

回到家乡,吴健雄忘不了到父亲一手创办的现更名为明德学校的校园去看一看。现在的明德学校已扩大了许多,教育对象不再局限于小学生,而直至高中生。看到当年父亲创办的学校得到扩大,吴健雄非常高兴,她曾在父亲的学校学习,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对青少年寄予了厚望。

回到美国后,情之所系仍是故乡,她总觉得自己该为家乡做点什么。

1988年,秋风送爽,天高云淡,吴健雄又一次回到故乡。此次是为了主持父亲100周年诞辰纪念会而特意从美国飞回来的。

在父亲吴仲裔的纪念馆内,悬挂着一幅幅记载父亲生前事迹的照片。缅怀着先人,吴健雄无限感慨。

为了传播父亲的重视教育的思想,吴健雄还拿出了一笔积蓄,据说近百万元人民币,成立纪念吴仲裔先生的基金会,奖励工作优秀的教师和成绩不凡的学生。为了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与条件,吴健雄和袁家骝又从积蓄中拿出资金,为学校配置电脑等学习与教学用具,表达了长久埋在吴健雄心里想为家乡做点事的愿望。

吴健雄爱国重教的义举,深得家乡人们的爱戴。明德学校的师生还特意邀请吴健雄来学校与师生们座谈,共话科技兴国。看到祖国活泼、健康的下一代,吴健雄仿佛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对他们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她嘱咐孩子们努力学习,学好科学知识,增长才干,建设祖国的现代化,殷殷话语,饱含着一位老科学家对下一代教育和对科学兴国所寄予的厚望。

回到美国后,吴健雄还写信给她在中国的母校,请他们给予明德学校的孩子们更多一点爱心和关心,帮助他们成长,使他们将来能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我身在国外,心怀中华!”这赤子的呼声,在中华大地的上空久久地回荡着,回荡着……

4.魂归故里

自1944年春季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以来,吴健雄做出了几项具有重大影响的实验,为哥大增添了荣耀。

先是在“曼哈顿计划”中的卓越表现,为美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制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二次大战结束后,吴健雄埋头于β衰变谱线的研究,从而奠定了她在β衰变领域中的权威地位。接着又以宇称不守恒的成功实验,令世界为之瞩目,推动了物理科学革命性地向前迈出一大步。

20世纪60年代,她又与其合作者一起,共同完成了向量流守恒理论的实验。

然而,瑞典的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先生们,却无视她的重大成就,始终未能舍得把诺贝尔奖给她。虽然吴健雄保持沉默,没说什么,但是,许多负有盛名的大物理学家对此却表示了他们不理解的态度,他们均认为:以吴健雄的成就和地位,她应与杨振宁、李政道一起,接受诺贝尔物理学奖。由于吴健雄成功的实验,二人的理论才得以验证,而得到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杨振宁、李政道也认为吴健雄应该得奖。

是什么原因使吴健雄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据知道内幕的人说,很可能是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或者在于重视理论超过具体实验的观念。

吴健雄没有陷在获奖的旋涡里,她仍旧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着。后来她又成功地研究了Ca48的双β衰变;还进行了血红蛋白结构和它携带的氧气机制的研究。

60岁的吴健雄依然活跃在实验室,令许多科学家都感到惊讶,正是她的生命活力,使她获得了除诺贝尔奖以外所有的重要大奖。

1980年,吴健雄在哥大工作已经整整36个春秋了。回首过去的人生足迹,吴健雄还是欣慰的。她的一生是充实和完满的。

这一年,吴健雄退休了。

退了休的吴健雄,心仍未退休,她还不习惯一下子从实验室里退出来,对记载着她的奋斗历程的实验室,吴健雄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退休以后,吴健雄还时常去物理系看看,去实验室门口站一站。她还是哥大物理系的名誉教授,系里仍保留着她的办公室。按照工作的惯性,退了休的吴健雄常来到办公室坐一坐,心里也有稍许的安慰。

退休后,吴健雄的最大感慨是人生的短暂,深切地感到,作为人还是应在自己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多做点事,以使晚年不后悔。80多岁后,她感到了力不从心,也体验了生命衰老的个中滋味,更加认识到教育培养下一代的迫切性。

吴健雄有了充裕的时间,可以更多地来关心祖国科学教育问题。

吴健雄和袁家骝的一生,生活得既普通又俭朴。对于吃和穿,他们从不过多地讲究,在自己的青年与中年时期,吴健雄与其他女性一样,也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但她最多是使自己衣着得体,稍加修饰而已,从不舍得花时间和精力用于打扮上,或去追求某种奢靡。她和丈夫,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科研中,稍有点时间,她还要尽一尽母亲和妻子的责任与义务。

以吴健雄和袁家骝的收入,他们是可以过上一种比较阔气的生活的,但是,他们却没有那样做。衣服能不买新的,就尽量不买,家里的用具坏了,只要袁家骝能修,就尽量由他修好。家里的生活安排与杂事,也都是由他们老两口亲自去干。他们的榜样力量,也无形地教育了儿子。儿子从小时候起,自理能力就很强,长大后,也从事起父母所从事的物理科学事业。

1988年,吴健雄拿出一大笔积蓄建立了吴仲裔教育基金会;1992年,于她80寿辰之际,又拿出一笔积蓄建立了吴健雄基金会,用于鼓励和奖励家乡优秀的师生们。

对己的吝啬,对他人的宽容,对家乡和祖国的慷慨,如此高风亮节的品行,令人赞叹,让人仰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吴健雄的身体大不如以前,很少出去走动,一般总是待在哥伦比亚的家中。

1995年,她中风一次,还好不甚严重。那一年,她还向家乡的明德学校捐赠电脑30台。

1997年2月16日,吴健雄再一次中风,这一次的中风比较严重,经医生的全力抢救后无效,17日不幸去世,走完了她近85年的人生历程。

吴健雄逝世的消息传到国内,许多人都难过得流下眼泪。在她的家乡浏河镇,人们更是痛惜不已。

1997年的4月6日,袁家骝捧着妻子的骨灰盒,从遥远的美国回到中国,以实现吴健雄叶落归根,回归祖国,回归故乡的遗愿。

回来的那天晚上,明德学校的师生们怀着悲切的心情久候校园,学生们还列队挂起了很长的标语:“吴教授到家了,请走好。”

在哀乐声中,吴健雄的骨灰安葬在当年伴其读书的紫薇树下。故乡的土地,安葬有她挚爱的父亲和母亲,今天,在海外60年的游子,终于叶落归根,与亲人永远地团聚了。

吴健雄生前一直有个心愿,要为家乡的学校建一座科技大楼。袁家骝此次回来,亲自将200多万元人民币捐给了学校。在外奔波了一生的老科学家,在生命弥留之际,仍在牵挂着祖国和家乡的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此举也必将化作一种动力,让祖国在这一代人的手中腾飞起来。

人固有一死,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吴健雄一生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和她的爱国热忱,将给活着的人以鼓舞,以振奋。

吴健雄的精神永远不会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