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教程
48644000000014

第14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9)

由此可以看出,衡量一个人的能力,评价一个人的潜力,不能单单观察其日常的、表面的言行,而应该从深层次的角度、通过较长时间的了解对其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这样,才能在团队有限的人力资源中挖掘、培养、使用真正的有用之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前所述,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高素质管理人员极少,对庞大的员工队伍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历、资历、业绩等,而忽视了具有较高情商(EQ)的员工,使选拔人才过程少了些客观、缺了些效果。同时,面对严峻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冲击,现代人工作的目的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他们往往不会只为工作环境和经济报酬而工作,更看重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个人的发展空间。那么,情商管理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

现在,单纯的经济奖赏并不一定能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而适当的情商激励会比奖金更为重要。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当因为工作挑战性及其带来的愉快,如工作中的成就感、个人发展的机会、得到领导和社会的认可等因素存在时,人们就会感到满足,得到激励。另一方面,如企业的政策、工资水平、领导水平、福利安全、工作环境等,这类因素不具备时,则会引起员工的不满;这类因素满足,员工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会受到多么大的激励,就如皮肤被擦伤后用药水消毒一样,虽然不能增进健康,但可以防止发炎,促进伤口复原,只是起到“保健作用”。所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具有高情商的管理者,才能激励员工队伍,塑造出一支高情商的团队,也才能够有高效率的工作和高成功率的事业。

4.情商与智商的关系

情商与智商不是对立物,两者具有互补性。首先从人的现实的智力结构来看两者不是对立的。不少人有幸情商与智商均高,是一种理想的智力结构;另一些人情商与智商均低;多数人是情商与智商不同的组合,表明它们之间既是独立的领域,又存在某种相关性。那种智商特高情商特低,或情商特高智商特低的人在生活中都是比较少见的。

对个人整体成就而言,情商与智商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无论是情商或智商存在缺陷都很难成功。一味信奉情商,或者一味崇拜智商,都是片面的和错误的。就像右脑革命最终强调发挥大脑左右两半球的互补作用一样,对传统智力概念进行革新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情商与智商的互补作用,使二者在人生事业中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只有在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才能调动个体的全部能量,从而促进实践的有效进行。鉴于左脑唯我独尊与智商决定一切的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重视智商似乎是不言而喻的。要知道智商只能直接预示课堂成绩或学术成功的可能性,当人生之路离学业领域分岔越来越远时,智商的预测效能也就越来越微弱。

实际上,人类每一个决策都要同时接受感性与理性的指引,而感性更直接。情绪、情感对理性思考的干扰或促进是人人都有的切身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催人奋发,消极的情绪、情感令人沮丧。情商促进智力成就、智力因素的增强,而文化修养的提高又有利于情商的发展调控。情商与智商或情感与理性两者只有同步发展,处于动态平衡,人们才会变得更聪明,更受人欢迎与尊敬,成为成功的社会角色。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忽略了人的情感能力,对人的创造能力也没有进行积极的培养,现在应该提高情商意识,从教育入手,大力培养情商,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活动能力,建立情商-智商作用的互补模式。

2.5.2逆境商

1.AQ

Adversity Quotient即AQ(逆境商)的理论,是由美国学者保罗·史托兹(Paul Stoltz)提出的。所谓“逆境商”,就是如何认识逆境和战胜逆境的能力,是指人们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境的心理能力,核心是意志力。保罗·史托兹认为人生的成功,智商、情商固然重要,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逆境商。把AQ值的高低作为衡量某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忍受逆境、战胜逆境的素质标准。它的水平高低,能直接关系到谁会战胜逆境,谁会超常发挥潜能,谁会在人生旅途中取得成功的可能程度。他的见解很有独到之处。

2.AQ形成的理论机制

(1)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由班度拉(A.Bdundura)于1977年提出的,并进行了经典的恐怖蛇症患者实验,旨在解释由不同治疗方法所导致的行为改变。知觉到的自我效能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完成对付未来情况需要的行为构成的自我判断有关。概括起来,自我效能有个体化、情境化、结果化和多维度4个特点。其中操作完成是最有力的影响因素,这是因为它基于主体的经验。成功的操作完成提高自我效能,重复的失败降低自我效能,特别是失败出现在事件出现的初期。通过重复成功形成自我效能之后,偶尔的失败带来的负影响就会减轻。坚强的努力最终战胜了偶尔的失败,个体可以从中体会到,只要努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反而会增强自我激励的坚持性。因此,失败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失败发生的时间和总的经验方式。

强效能感通过许多途径提高人的成就和加强个人幸福。对自身能力有较高信心的人,把困难的任务当作有待征服的挑战,而非需要回避的威胁。这种有效的观点能促进在活动中内在的兴趣和深层次的投入。这些人为自己设立挑战性的目标,并保持对目标的承诺。他们在失败面前会继续并更加努力。他们在遇到失败或挫折后能很快恢复效能感。

他们在困境中坚信自己可以控制局面。这种有效的观点产生个人成就,消除紧张,降低抑郁的损害。

相反,怀疑自身能力的人逃避他们认为对其个人有威胁的困难任务。他们对自己选择的目标缺乏热情,难以承担。面临困难的任务时,他们念念不忘自己的缺陷、即将遇到的障碍和种种不利的结果,却不会去仔细考虑如何成功地行动。在困难面前他们减少并很快放弃努力。在受挫后他们的效能感恢复缓慢。

自我效能感与人们对自身功能和影响其生活的事件的控制能力的信念有关。通常的现实充满了阻碍、逆境、挫折、失败和不公。一个接一个的生活阶段会提出新的各种能力要求,为了成功就需要个人效能的进一步发展。自我效能感的性质和范围在整个一生中经历着不断的变化。

(2)习惯性归因

有一个与习得的无助理论密切相关、并来源于该理论的观点,认为一个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由他或她对一个事件的解释或反应方法决定。西里格曼和其他人发现有两种对待逆境的方式。一种人认为逆境是不变的、固有的,是生活中绝对的现象,这些人的生活将痛苦不堪;另一种人则视逆境为客观的、暂时的、相对的现象,这些人通常会感到身心愉快。

卡罗·德维克,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的在情感发展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学者,她发现,将逆境原因看成是一成不变的因素(“我很笨”)的孩子比那些将其看成暂时因素“我没有努力”的孩子学的东西要少。控制型的孩子将失败归因为不够努力或缺少可以获得的知识及技能,他们将重点放在补救措施上。无助型的孩子将注意力集中在失败的原因上,因为他们将不佳的表现归结于资质的缺陷——一种固定的品质,所以用不了几次失败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信心。他们很容易成为紧张与抑郁的受害者。

德维克发现,对于来自老师和同龄人的批评,女孩与男孩的反应大相径庭。女孩受到的批评往往是永久性的和普通的,例如“你不是学数学的料儿”;男孩受到的批评则是暂时性的,如“你没有集中注意力”。所以,女孩慢慢学会将失败归因于永远的品质,而男孩则将其归因于更暂时性的因素,例如缺乏动机。这对忧心忡忡的父母、尽职尽责的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教训。马汀·西里格曼将这些差异描述为悲观主义与乐观主义。将逆境解释为永久性的(它将永不会变)、普遍性的(它将毁坏一切)和个人化的(这是我的错)的人持的是悲观的解释方式。将其解释为短暂的、外在的和有限的因素的人则持的是乐观的解释方式。

3.理论结构

AQ的4个维度:CORE。

(1)C=控制

C代表控制,它是由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发展出来的。它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面对一个逆境时,你觉察到自己有多少控制:注意我们这里使用的“觉察”(Perceive)。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实际控制的多少几乎是不可测量的。因此,“觉察”到的控制更具意义。如果你“觉察”不到控制,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发展。这也符合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基本概念。

具有高AQ和低AQ的人在这个维度上的反应有很大的不同。那些具有较高AQ的人在生活中能觉察到更多的控制。于是他们就采取行动,这些行动反过来又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控制。高AQ的人倾向于前进,而低AQ的人倾向于停止或退出。这也印证了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是正确的。

那些高AQ的人具有弹性和坚毅性。高AQ的人对无助感具有相对的免疫性。似乎有一种坚强的力量使他们不致陷于绝望的深渊。哪怕只觉察到非常小的控制,也会对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个维度的得分越高,将会在大部分的逆境中觉察到更多的控制。高控制感对人的效率、健康、工作表现都有深远的、积极的影响,在C维度得分越高,就越能克服困难,并且易于坚定自己的信念,在解决问题时会表现出更大的灵活性。

(2)Or-Ow=认知力和顺应力

Or-Ow代表认知力和顺应力。它是由习惯性归因理论和乐观理论共同发展而来的。它提出了两个问题:谁或什么是逆境的起源?我在多大程度上拥有逆境的结果?表面上,它们是同一个问题,但经深入探讨会发现它们有很大区别。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起源,我们必须重视另一个同起源关系十分密切的问题——责备。低AQ的人倾向于过分自责。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把自己看作逆境的唯一起源。

责备有两个重要功能,首先它帮助人们学习。通过自责人能重新考虑和调整自己的行为,这样可以使人有所提高。第二,责备导致懊悔。懊悔使人探索自己的灵魂,并使人认识到自己是如何伤害他人的。懊悔像一个强有力的发动机,使用得当可以治愈人们在现实中的、觉察到的及可能受到的伤害。为保持不断的进步,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反复机制,这时适当程度的自责是必需的。

作为一个不断进步的人,需要具备一项基本的能力:评价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以及自己如何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过分自责可以摧毁自己的反馈机制,破坏人们从错误中得到学习的能力。适当的批评、责备和懊悔都能给人带来好处。但任何一项过多时都会降低士气。一旦责备具有了破坏性,它便降低人们的能力、希望、自我价值和免疫系统。适当的责备促使人采取行动,过度则使人变得迟钝与懒散。

Or代表逆境认知力,在此维度得分越高,越倾向于把逆境归因于外界因素和他人身上。

Ow代表逆境后果顺应力,在此维度得分越高,人们越能拥有结果。高AQ的人比低AQ的人更能从错误中学到新的东西,他们更倾向于拥有逆境的结果。这种责任感促使他们采取行动,使他们比低AQ的人更加强有力地对逆境做出反应。

(3)R=影响力

它是由习惯性归因理论和乐观理论共同发展而来的。R维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逆境会对人生活的其他方面造成多大的影响。一个低AQ的人会让一个逆境影响到他生活的其他领域。例如一场不愉快的会议破坏了一天的好心情;一次争吵破坏了两个人的关系;一次不好的成绩评定导致了失业,进而导致了财政困难、失眠、自我、孤立。

实际上,在R维度得分越低,越容易使坏的事情恶化。允许它向周围扩散,并带走正常的幸福与宁静。这种扩散就像野火一样,如果不加控制会对人造成严重的伤害。另一方面,在R维度得分越高,越能限制坏事件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越认为逆境只是一种特殊的情况。人们对逆境控制得越好,越能感觉到自己是强有力的,不易被环境所压倒。保持逆境不向四周扩散使人能更好地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和障碍,勇于接受新的挑战。

限制逆境对其他方面的影响是很必要的。逆境对人生活的其他方面影响越大,人越会感到无助与沮丧。一个小的烦恼如果在人的潜意识中得以助长会变成一场灾难。限制逆境的影响可以使人思路清晰,行动敏捷。即使是少量的影响也会在前进的路上设置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