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之研究
48641100000051

第51章 参考文献

[1]Alan Carr.积极心理学——关于人类幸福和力量的科学.郑雪译.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2008

[2]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着作选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3]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4]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评价新探.心理学探新,1999(1):4~15

[5]车文博.西方心理学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6]车文博.客观实验范式与主观经验范式的整合——当代西方心理学理论范式发展的走向.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19(5):1~6

[7]陈仲庚,张雨新.人格心理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8]陈嘉明.科学解释和人文理解.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9]邓津,林肯.质性研究:方法论基础.风笑天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

[10]丁道群.解释学与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

[11]杜·舒尔茨.现代心理学史.杨立能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12]高清海.高清海哲学文存(第2卷).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7

[13]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中西心理学传统跨文化解析.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14]郭永玉.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博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0

[15]郭本禹.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16]郭本禹.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述评.心理学报,1998(1)

[17]高丙中.民族志的科学范式的奠定及其反思.思想战线,2005,1(1)

[18]高觉敷.西方心理学史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19]管健.我、你、他——马丁·布伯对话哲学对心理学的影响研究.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20]高凌飚.教师的教学观:类型与跨文化比较.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21]高凌飚.现象描述分析学与学习观、教学观的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97~104

[22]高凌飚,王晶.教师的教学观——个重要而崭新的研究领域,课程与教学论坛,2003,4(7)

[23]洪汉鼎.理解与解释.上海:东方出版社,2001

[24]洪谦.西方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论着选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5]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87

[26]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27]胡塞尔.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观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8]胡塞尔.笛卡儿式的沉思.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

[29]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0]赫根汉.人格心理学导论.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1986

[31]贺麟.哲学与哲学史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2]何卫平.通向解释学辩证法之路.上海:三联书店,2001

[33]亨利·哈里斯.科学与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4]利昂·庞帕.维柯着作选.陆晓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5]李小方.从狄尔泰到韦伯——评反实证主义社会学.社会学研究,1988,(1):78~89

[36]刘华杰.以科学的名义.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37]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8]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78~512

[39]林方.心灵的困惑与自救——心理学的价值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40]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1]李白鹤.波兰尼的“默会认识”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7:501~505

[42]李超杰.理解生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

[43]T.H.黎黑.心理学史.李维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44]马斯洛.科学心理学.林方译.昆明市: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45]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6]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47]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8]马斯洛.人的潜能与价值.林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9]迈克尔·波兰尼.自由的逻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50]迈克尔·波兰尼.科学、信仰与社会.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中文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2]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3]欧阳谦.20世纪西方人学思想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4]彭运石.人的消解与重构.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55]彭运石.走向生命的巅峰——马斯洛的人本心理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56]彭运石.心理学的整合视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1)

[57]彭运石,林崇德,徐冬英.主客同一的心理学研究范式.心理科学,2006(1)

[58]彭运石,谢立平.主客二分的心理学研究范式.心理科学,2006(3)

[59]彭运石.心理学的危机及其超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

[60]秦金亮.质化研究的人文精神——一种心理学方法学的解析维度.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0

[61]秦晓利,夏光.生态心理学的元理论解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3):43~46

[62]任俊,叶浩生.西方积极心理学运动是一场心理学的革命吗.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

[63]斯皮格伯格.现象学运动.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64]石中英.波兰尼的知识理论及其教育意义.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36~45

[65]韦恩·瓦伊尼,布雷特·金.心理学史:观念与背景.郭本禹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9

[66]伍麟.意识自然化的终结——论美国现象学心理学的基本精神.博士论文,吉林大学,2002

[67]王靖华.波兰尼.从科学家向后批判哲学家的转变.南京社会科学,2003(10):33~38

[68]王国芳.解释学方法论与现代西方心理学.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80~85

[69]王静.变异理论教学研究,硕士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6

[70]王天成.直觉与逻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71]项宗萍.罗杰斯的心理研究方法.心理科学,1985(4):35~39

[72]许波,车文博.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进化心理学.心理科学,2004(1)

[73]杨绍刚.超个人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74]杨韶刚.存在心理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5]杨莉萍.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心理科学进展,2003(2):220~226

[76]杨鑫辉.心理学通史(第五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77]叶浩生,王继瑛.质化研究: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范式革命.心理科学,2008,31(4):794~799

[78]叶浩生.科学心理学、常识心理学与质化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5~91

[79]叶浩生.心理学新进展丛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0]易芳,俞宏辉.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心理学探新,2008(1):16~19

[81]易芳,郭本禹.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江西社会科学,2003(11):46~48

[82]西方心理学家文选.张述祖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83]周明洁,张建新.心理学研究方法中“质”与“量”的整合.心理科学进展2008,16(1):163~168

[84]赵万理.科学的社会建构.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85]周涛.从消极到积极.硕士论文.湖南师范大学,2005

[86]张汝伦.解释学在二十世纪.国外社会科学,1996(5):20~26。

[87]朱文红.论人文科学的性质和特征.天津社会科学,1994(6):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