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之研究
48641100000040

第40章 人本心理学对话研究方案(3)

小组中所有成员都参与访谈,当然也包括学生研究者。所以,为了使访谈顺利、有效地进行,研究者对访谈的程序和技术也进行了讨论,并对学生进行了相关培训。如给每一个研究成员放访谈的录音,讨论访谈的问题(如,当受访者给出一个肤浅的回答时,研究者是如何进行访谈的?等)。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研究过程就是教学过程,是研究者不断成长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研究者认为,在小组中所形成的相互信任和相互鼓励的关系让这些研究领域的新手充满了信心,大家一致意识到这种关系对于研究的成功是至关重要的。

3.5.资料分析

研究者获得了参与者对宽恕体验的描述之后再次聚在一起分享这些叙述。此时,他们面临着与分析相关的一些问题:如何从参与者所描述的文字转向其真实的意义?如果研究者没有关注到对她来说重要的体验方面,结果会怎么样?研究者如何处理自己对参与者体验某些方面的强烈的情感反应?这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使很多研究成员在对描述体验说明时有所顾忌和无所适从。于是,研究者把自己的这些犹豫和担心明确表达出来,在小组中进行对话和讨论,很多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通过一系列的讨论,研究成员意识到对现象的解释必须建立在材料的基础上,以资料对分析加以验证。

在进行资料分析过程中,把小组成员分组,对描述进行概述,以获得对每一个访谈的解释性表达。由于每一个访谈都至少是由两个研究者共同阅读和讨论的,这样每一个访谈都至少从两个不同视角来加以审视,寻找其中的特殊主题。一旦完成,整个研究小组共同阅读解释并讨论,对各个描述进行比较以发现共同主题。慢慢的,“宽恕他人”的大致结构就呈现出来。然后对这一结构进行批判性反思,使结构变得更完善。这一批判过程涉及不断回到原始访谈资料、文献以及研究者自己的体验,在与他人对话中去进行提炼、修订、拓展。研究者对宽恕的理解不断增强,形成最后的说明。

对话研究者指出,对话研究这一从文献阅读到分享体验、资料收集以及分析的过程不是线性的,在本质上更是螺旋上升的。对话研究的很多观点都是来自对现象某一方面的关注,然后聚焦到这一观点,通过讨论如何对这一发现进行说明,以新的问题回到资料来阐明对现象的理解。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反复,对这一现象本质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但是其中的核心——对话——是不变的。在对话研究者看来,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进行资料分析工作会比单个研究者进行得更容易些,因为单个人进行资料分析常常会因为多种原因受阻,而对话过程则使所研究的现象变得鲜活,能形成一种直接感受,因而能更有力地影响研究者。换句话说,对话的本质决定了小组成员间的对话更有利于研究分析的顺利推进。

3.6.对话的不同层次和条件

3.6.1.对话的层次

从整个研究过程来看,对话是研究的灵魂。对话是我们研究每一步的基础:决定研究过程,分享任务,解释资料。莱夫(Leifer,M.)曾对对话研究方案中对话的特征进行了考察。他当时是西雅图大学心理学系的一名研究生,参与了“宽恕他人”研究小组,同时也观察了其他几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了系统的、经验性的研究。他观察了各研究小组的研究过程、考察了研究的不同阶段以及小组的研究会议,逐个访谈了所有研究者。他指出,在整个对话研究过程中,主要有三个不同层次的对话:预备性(preliminary)对话;过渡性对话(transitional);基础性对话(fundamental)。他对对话的这种划分得到了对话研究者的普遍认同。

3.6.1.1.预备性对话

预备性对话实际上就是资料收集之前的资料查询和分享体验阶段的对话,在小组的初期会议上尤其明显。在还没有对现象进行实质性研究之前,这些会议所进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小组成员对自身体验的分享和探索上,尤其是他们对现象的观点上。因而具有肤浅性的和抽象性的特点。这种层次的对话虽然肤浅和抽象,但是作为研究的起点是必要的,因为它能让研究者分享自己对现象的基本观点和预设,实现对偏见和预设的悬置,更明确地理解现象,逐渐实现成员间的相互了解。在赛里等人所作的对“成为一对情侣”的研究中,预备性对话主要在两个层次上进行:首先,研究者之间就如何理解情侣中的“我们”(指一体性)进行对话;其次,在研究者和现象之间进行对话。在此过程中,尤其是探索其中的动态关系,包括:研究者自身的“成为一对情侣”的个人体验。研究者在分享着自身的故事的同时,还思考如何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本质。在之前的对话过程中,研究者在以下三个方面达成了共识:1)“成为一对情侣”不能还原为部分的集合;2)它不仅仅是社会-文化构成,即不单是结婚、成为同伴或者生活在一起;3)它有着内在的价值。

3.6.1.2.过渡性对话

如果研究者在表达和分享自身对现象体验时不再是一种宽泛的,而是对研究问题的回应,把自己对所研究现象的感受与体验充分表达、与其他人分享,那么此时他们就进入到过渡性对话层次。过渡性对话是对资料即时的讨论。此时,所研究的现象进入小组讨论中,研究成员以更直接的方式进入体验,并常常形成对问题更新的和更具说服力的理解。在此,出现了共同的(common)主题。如,在对“成为一对情侣”的研究中,研究者多次观看录像和倾听录音记录。在此过程中,研究者发现两个方面的困难,一个是在表达上语言的贫乏。他们常常用“情侣”(coupleness)“像一对情侣”(couple-like),甚至“情侣性”(couple-ishness)来表达,但是明显感到这些用法的不适当性,找不到适当的词语来描述“成为一对情侣的本质性体验”。此外,在观看录像时,对非口头语言的理解上也出现了困难。有的参与者的身体语言能促进理解,而有的则会引起理解上的混乱,这是由于参与者所说的和研究者所观察的身体语言之间的不一致所导致的。所以,研究者必须就这些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争相表达自己熟悉的但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体验。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依靠对话赋予访谈内容以意义和实现对它的理解。这一集中于所研究现象的对话过程就是过渡性对话,是研究者以超越自己的体验和观点的方式对现象的处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开始确定主题。

3.6.1.3.基础性对话

当所进行的讨论不仅仅局限于对个别现象的说明,而是对集体观点的描述时,就进入到基础性对话阶段。基础性对话过程,是在资料的基础上对先前主题的重新建构。基础性对话的结果,是形成对现象的共同的理解。但是,只有当研究者以开放的态度回到资料(访谈和描述)时,基础性对话层次才会出现——这是对话研究方法的核心。在对“成为情侣“的研究中,研究者希望说明“成为情侣的本质”是什么。通过对话,所有的研究者确定了这一体验的三个核心主题:承诺;两个人在一起相互改变和共同成长;在“我”和“我们”之间的平衡。为达成这些对现象的共同理解而进行的对话就是基础性对话。通过基础性对话,研究者获得对主题更深入的认识,它超越了对个别体验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更普遍的水平。

虽然每一个对话层次在研究的特定阶段会更明显一些(如,研究的开始阶段,预备性对话更显着;在研究结尾阶段,基础性对话更多),但是三种对话在任何小组讨论中都明显存在。也就是说,给对话进行层次的区分,并不是说这几种对话是层级的或者前后相继的,而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以动态的和循环的方式出现的。

3.6.2.真实对话的基本条件

在经过了多年的对多个小组的观察、参与和考察以后,哈林等人“对那些使得对话得以进行的因素有了更多的认识,我们相信我们能发现对话过程的一些重要方面”。提出真实的对话具备三个基本特征:结构、自由和对他人的信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动态的张力。

3.6.2.1.结构

结构提供了对话的基本框架,为对话提供了一个支撑。所谓的对话结构,是指整个对话必须围绕一个主题进行,不能偏离所研究的现象。即,对话必须保持在一个特定的方向上进行。如,在对宽恕的研究中,所有的对话必须都集中在宽恕及其相关的问题上。哈林指出,当对特定现象的学科性质(心理学)高度关注,研究者说明的严格性和完整性,形成和维持研究的特定方向,就体现出对话中的结构特征了。

3.6.2.2.自由

自由使得对话过程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精神。对话中的自由是指,鼓励研究者充满乐趣的和想象力的解释,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现象的独特认识与理解。研究小组是由多人组成的,自然就会出现多元化视角和观点,对待这些不同视角和观点的态度是小组是否有效运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反过来,这一态度又部分地体现了小组的自由程度。研究者所提出的与研究现象相关的任何观点和主张,哪怕离经叛道,都应该受到尊重和接受,这样才能形成一个自由的氛围,研究者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6.2.3.信任

信任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的描述和故事。它体现了对他人体验和表达中呈现出的、新的和不同的东西的真诚接受的能力。如果没有基本的信任,真诚的对话是不可能实现的。小组成员间深厚的信任取决于相互关联的几个因素:接受感,要仔细倾听和看重所听到的东西;方向感,即小组共同要理解的是具有特殊性的东西;自由感,即小组成员能感受到无拘束地提问、冒险,形成与所研究的现象的创造性的关系;尊重感,对某一特定小组研究过程的尊重,意识到并赞赏每一个研究小组都以适合自己的动态过程发展着,都需要支持和培养;普遍化的感觉,对研究小组个别体验质的方面的确认或证实。但是,要在小组中形成信任的氛围需要研究者很大的努力。在已有的对话研究中,有的小组通过修正自己对所研究现象的“前理解”来创造小组的凝聚力;有的小组通过轮流大声阅读自己对研究现象的描述来营造一个尊重性倾听的氛围。同时,对话研究者还指出,在对话中不要匆忙地去把握现象的普遍性东西,这样会使研究者忽视对参与者故事的积极倾听,在获取现象本质过程中不能消除自己的个人倾向。

但是,并非所有的研究小组都能达到这些条件,因而不是所有小组的研究都是成功的。以哈林在杜奎森大学结合教学所指导的8个研究小组为例,其中的5个小组的研究取得了成功,还有三个小组无法有效地进行合作,实现研究目标。所以哈林认为,要形成一个具有结构、体现自由、充满信任的氛围,研究者必须对研究有高度的投入和创造性。如,在杜奎森大学的研究小组中,有的小组的学生们不是简单地把自己的描述复印、分发,而是大声地读出来。这样,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尽量表现出自己个人特性,让其他人认识和了解,于是就形成了一个认真倾听的氛围。通过这种仪式式的阅读和倾听,小组中的每一个人都变得对他人开放,易受他人影响。

在成功的小组研究中往往都体现出了真实对话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在杜奎森大学“自我宽恕”研究小组中,其中的一个成员写道,“很清楚,是我们使得现象变得鲜活,在我们内部,在我们面前”。这种接受的态度使现象在小组的讨论中变得生动。还有一个小组的成员把他们的讨论视为“个人经验与理论的精致的对话”,在对话中解释和观点不断得到修正。这种修正不是按照“假设检验”的精神进行的,而是努力发现一种新的、适合小组成员的表达方式,同时又能在结构、自由和信任间实现一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