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象学研究方案是现象学哲学,尤其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延伸与拓展。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初开始,吉尔吉就致力于现象学研究方案的探讨,在他的努力下,现象学研究方案日趋完善,不仅成为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中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方案,同时还带动了其他研究方案的产生与发展。目前,在杜奎森大学形成了以吉尔吉为核心,包括沃兹、费舍尔夫妇(William Fischer、Constance Fischer)等多名以现象学研究方法为主的人本心理学家学术群体,他们将其影响扩大到了美国的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以及加拿大、欧洲。与此同时,现象学研究方案的应用超出了人本心理学研究领域,被广泛运用于心理治疗、护理研究等多个领域,在心理学的质化研究方法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1.现象学研究方案的内涵、基本特征
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是以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为基础,把现象学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运用于心理学研究实践的方法。从词源上来看,“现象学”(phenomenology)来自希腊语“phenomenon”(复数phenomena)和“logos”。“现象”——Phenomenon是“出现、呈现,即某物展现、表现出它自己”的意思。现象学中“现象”是指所给定的经验和事物在意识中的存在,由参与研究的主体在特定的时间内能进行观察和描述的经验材料。胡塞尔以现象学来命名自己的哲学体系,实际上强调了按照事物在意识中的呈现对现象加以描绘与分析,获得对事物的直觉理解。现象学心理学研究方法继承了胡塞尔基本思想,主张现象学研究是获得参与者对经验的描述,通过现象学分析最终获得经验本质和结构的过程,帮助参与者实现对经验本质和意义的理解与把握。正如人本心理学家所指出的那样:“也许现象学研究目的最简要的陈述就是现象学哲学创立者胡塞尔所说的‘面向事物本身’”。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现象学研究的基础是生活世界,研究的核心主题是经验。现象学研究方法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其研究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基础上的:即所有的科学观察和理论都是建立在直接的、即时的和自发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如果科学能经受得住严格的审查,对其意义和范围达到一个精确的认同,那么必须要重新唤起对世界的基本的经验,科学便是对这些经验的再表达。而人是生活于世界之中的,要实现对人的经验的研究必须关注人在生活世界中的经验,关注人与生活世界的关联。所以,现象学研究所关注的是“生活世界”中的经验,按照事物、事件或人所呈现出来的样子来研究结构、结构的变化,无需从现象的背后来找寻解释现象的缘由。按照胡塞尔的话来说,“就是要面向事物本身”。这其中蕴涵了,经验是首要的,只需按照它呈现在意识中的状态(即现象)对它加以描述,无需任何说明与解释,也无需任何理论的指导。按照梅洛·庞蒂(Maurece Merleau-Ponty)的话来说就是:“面向事物本身是指转向先于知识的世界,在这一世界中,知识总是自己说话,在与这一世界的关系中,科学研究总是抽象的和源自符号语言的,就像地理学与乡村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我们预先了解了什么是森林、高原和河流”。“乡村”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世界,而“科学研究”是派生于生活世界的“地理学”。所以,只有回到生活世界中,现象才是完全真实而生动的,才符合生活于其中的人的真实状态。
其次,现象学研究的资料是质化资料。现象学研究不是对研究者的行为和经验加以控制所获得的量化数据,而是研究对象对自己经验的描述。描述主要是通过对参与者的访谈来获得的。此外,与所研究现象相关的文件,如艺术品、传记材料、日记等也可以成为质化分析的资料。现象学研究强调,即使在研究中出现了量化数据,也必须考虑数据形成的相关生活经验背景与基础。人本心理学家指出,这些质化资料本身就蕴含了现象的本质,研究者的任务就是让这些本质得以展现。
第三,现象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直觉,通过直觉实现对现象的本质把握。吉尔吉等人本心理学家接受了胡塞尔的基本哲学观点,认为现象即本质,本质是通过直观获得的。所以,在现象学研究中,研究者强调尽可能抛弃自己的预设和评价,让资料得到最全面的展示,研究者移情地沉浸在资料中,以获得对它的直觉把握。在此,直觉是直接指向对象和先于理论的。胡塞尔也把直觉称为“纯描述”,“纯”在此意味着本质是一个剥离了其经验的、特殊的、侧面的对象、事件或经验。他们认为,描述既不运用归纳也不运用演绎,描述自身就是知识的源泉,它是现象“内在本质的要求”。现象学研究者也不排除演绎及其他非直觉的分析方式,但是他们认为,这些方法最多只能在引导研究者对具体现象的描述和直觉过程中起一个方法论的意义,在对现象本质把握上直觉才是最重要的和根本的方法。
第四,由于对现象的研究是通过直觉把握的过程,因而现象学研究是整体的,而不是对现象进行还原的研究过程。虽然在现象学研究中也有把完整资料划分意义单元的分析过程,但是这种过程绝不是传统研究的还原过程,它只是为了分析的便利、以意义为基础所进行的研究步骤,最后所强调的是对这些意义单元整合的理解。现象学研究的整体性体现在,它强调通过对资料的反复阅读,把握资料的整体意义,在获得意义单元的理解后,对这些意义进行整体的理解。只有这种整体的理解才能真正揭示现象的本质。
第五,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或预测,而是为了理解。吉尔吉在《现象学心理学杂志》的创刊号上明确地阐述了现象学研究的目的与使命:我们相信,现象学取向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自然科学心理学取向的最好的起始点,为把心理学建设成为人文科学提供一个参照框架,现象学取向提供基础和背景,我们的主要计划是建立一个适合于人的心理学,是为了“使人的整体的经验和行为都能得到适当的研究。把忠实于人的整体现象以及现象各方面的相关性置于优先地位……来揭示人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相关性”。人本心理学现象学研究方案,就是对人类生活世界经验的探究,是为了实现“适合于人的心理学”的研究的具体操作。现象学研究通过对经验结构的揭示以达到对经验本质和意义的把握,形成对经验的理解,最终实现对人的全面的理解。
现象学研究方案是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中发展最早、最成熟的一个。在研究对象的确定、研究过程的实施、研究的哲学基础、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的态度以及对研究结果的验证等多方面都得到了较为清晰的阐述。它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为人本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支持,同时也为其他研究方案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方案都是在现象学研究方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2.现象学研究方案的思想渊源
2.1.现象学研究方案的哲学基础
西方不同于实证主义的思想传统对现象学研究方案的形成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以文德尔班、李凯尔特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对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区分以及相适应的研究方法的呼吁,都成为现象学研究方案的思想积淀。存在主义与现象学哲学成为现象学研究方案的直接基础,尤其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思想和方法更是其直接源泉。
存在主义和现象学开始时是各自独立的运动,到了20世纪,两种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汇合在一起,被广泛地称为存在——现象学运动。存在主义的创始人克尔凯郭尔关注个体的具体存在,以说明人类生活的基本主题为己任。克尔凯郭尔反对他所处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黑格尔哲学,认为这一抽象的哲学,像对饥饿的人读食谱一样,没有关注到生活在具体时空中的个人生活。认为哲学的使命就是要关注人类的实际存在。随后尼采以非理性的极端形式阐释了存在主义思想,对欧洲社会进行了猛烈的批评,认为基督教是西方文化危机的根源,高呼“上帝死了”,呼吁为新人类(真实价值的创造者)的形成创造条件。克尔凯郭尔和尼采的思想对20世纪很多哲学家和心理治疗家以及心理学家(罗洛·梅、莱恩等)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是人本心理学家关注人类存在经验的思想源泉。
现象学哲学的创始人胡塞尔认为,如果科学要实现其为人类提供理性知识,使人类能自由地决定自己命运的使命,那么科学就不能只关注自然世界,而是要以同样严格的方式来关注人类经验。从20世纪初开始,胡塞尔就致力于发展严格的科学哲学,以实现为所有科学提供坚实基础的目标——这便是现象学哲学。“现象学”的本意是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自身显现者就是现象学所研究的对象,现象学要将这个“自身显现者”如它所述的那样“显示”出来。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是关于现象的科学,是关于被经历的对象或在我们意识中所呈现的对象的科学,是关于意识本质结构的科学。现象学的任务就是在纯粹的明证性或自身被给予性的范围之内探究所有的被给予性形式和所有的相互关系,并且对这一切进行明晰性分析。也就是在意识范围内研究对象如何在意识中构造(显示)自身的规律,而不是研究经验自我和对象。
胡塞尔现象学哲学内容庞杂,且不断变化,其影响现象学研究方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其意向性学说。意识具有意向性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思想。“意向性”(intenti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tedere,意为“目的、意图、指向”。胡塞尔的老师布伦塔诺用意向性来区分物理经验与意识经验之间的差异,胡塞尔将布伦塔诺意识意向性特征的学说进一步拓展,主张人的意识总是有所指的,与具体存在相关,但它不是简单地对存在之物的反映,它离不开具体存在,又超越具体存在,使世界成为意识的世界。这种指向性被胡塞尔看做是心理最确定的特征——“所有的意识都是指向某事物的”。这一学说强调人的意识不仅能指向对象,而且还能构造“对象”。亦即对象世界的存在,它的本质、价值及意义都是通过人的意识的意向活动所赋予的。他指出,在传统的日常观念里,人们总是把主体、主体的活动和客体分离开来。意识的意向性结构则克服了这种分离,它向我们明白地昭示,意识不能离开它的对象,离开了它的对象是没有意义的;对象、世界也不能没有意识主体和意识活动,离开了意识主体和活动,对象、世界也不具有什么意义。
其次,是现象学方法。现象学方法乃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体系的一个基点。胡塞尔把它看做是走向知识理论的第一步,是获得意识结构的手段,是通向建立严密科学的桥梁。梅洛·庞蒂甚至认为,从方法的角度来理解现象学哲学是最便捷的。所谓现象学方法,简单地说是观察者在意向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凭直觉获得现象本质的一种方法。现象学方法基本程序包括:悬置、现象学还原和想象变更。
悬置(Epoche)。悬置的原意指中止判断或对一定的判断持怀疑态度。胡塞尔用它要求人们放弃现存观念和历史观念,把整个世界用括号括起来,置于行为之外。它要求人们放弃日常的“自然的态度”和对历史的传统知识,学会直接面对事物本身,以一种新的、纯真的和宽泛的视角,从纯粹的或先验的自我对现象重新进行考察。胡塞尔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是要置常识和科学于不顾,而是认为无论“存在的观念”或“历史的观念”,都是以某种预先的假设为前提的,会阻碍人们对世界本真的认识。因而胡塞尔认为,通过他的现象学的“悬置”,把种种假设搁置起来、括弧起来或封存起来,使人摆脱这些假设的干扰,从而廓清人的意识,面对纯粹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