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心理学从人的独特性出发,他们反对以逻辑形式将人“物”化处理,主张心理学回归人本身,以直觉实现对人的认识与理解。在早期人本心理学家思想中,既体现了对关于人的知识的追寻的理智直觉,也有找寻生命意义、价值的生存直觉。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人的研究既包含了对已经达成自我实现的人现有特征的总结,也有对人类意义和价值的规划。罗杰斯在对人格的研究中,提出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概念,其实也包含了理智直觉和生存直觉。罗洛·梅的存在主义心理学更关注的是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寻找人类精神家园,而这主要是通过生存直觉达成的。在他们看来,理性和逻辑只能了解现象的外部的和表层的意义,而人的存在最根本的是内在的体验——直觉。直觉体验不是从对立面观照人,对人有所规定,而是直接与人的活生生的精神生活融汇共存,合为一体。人类要走向生命的深处,要将生命深处的意义和价值展示出来,所能够依凭的不是逻辑和理性,而是直觉和体验。
新一代人本心理学家继续坚持人本心理学的一贯立场,主张以直觉方式考察人的心理、行为,以描述而不是逻辑的概念呈现人的本真状态,这在各种研究方案中都有所体现。现象学研究方案强调的是本质直观。在现象学研究者看来,现象就是本质,而本质就是通过直观获得的,它包含了两个层面,首先是研究者要对所要研究的材料进行移情性阅读和理解,与参与者交织在一起,使自己进入所描述的情境以便“再体验”当前研究的经验,以形成与参与者的共鸣。这样,一个人就能站在另一个人立场,获得所描述情境的丰富意义,就能开始熟悉经验的本质意义和组织;其次,研究者要悬置自己的以及参与者的立场和态度,让现象的本质结构在意识中直接呈现。现象描述研究是对人们体验、感知、理解、领会、概念化周围世界或者世界的某一方面的不同方式的研究,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对现象的理解或者体验的不同方式的认识。它区分了“第一层次视角”(first-order respective)和第二层次视角(second-order respective)。第一层次视角是针对外部对象,是一种逻辑和理性方式,如果要考察人的内在经验,就必须采用第二层次视角,即从研究者的视角来考察,也就是现象学研究中所谓的移情性理解,即直觉。此时,研究者要体会参与者的体验、感受参与者的感受。以感同身受的体验来理解参与者的经验。体验研究方案强调“指向自我”,是对个人内在体验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和参与者提高自身对指向体验的敏感度,其实这种敏感度就是一种对自身感受的领悟力,其目的是对经验的认识以及按照这种认识提升生活品质。启发式研究关注人类经验,尤其是关注个人经验的感受纬度(feeling dimension),关注自我的未知领域和内在组织系统,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经验本质和意义”,而这种发现是通过对话、想象、直觉等主观体验的方式进行的。它强调研究者激情的参与、忘我的沉浸以及直觉、内居、酝酿等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现象学研究方案对经验本质结构的认识,还是现象描述对体验方式的把握,或者是启发式研究以及体验研究对经验本质的追求,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的直观都是致力于对现象(经验)的认识和理解,也就是为了达成“成知”的目的,因此,从本质上说,都是一种理智直观。却难觅早期人本心理学家对人生意义思考的生存直觉,从人学意义上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退步。
2.4.整体主义的研究路线
人文科学的整体主义研究路线是与科学主义的还原主义研究原则相对立的。还原主义研究原则是科学主义方法论的基本原则之一。还原论有三个层面的内容:即在对人及其心理本质问题的理解上的原子论世界观,在心理学研究原则上强调的还原原则以及在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所坚持的还原分析法。在对人及其心理本质问题的理解上,还原论认为,人及其心理像世界其他万物一样,都是由一些最基本的原子或元素所构成的。各元素或原子均彼此孤立、静止,其间即便存在着某种关系,也是一种线性因果的关系。与此相应,在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上,还原论所坚持的乃是还原原则。按照这一原则,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先将复杂现象(尤为生理现象和心理现象)还原为简单现象(如物理现象、元素或原子),然后再从简单现象中寻求对于复杂现象的解释。在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上,还原论坚持的是还原分析法。这一方法的基本程序是,先将复杂、高级的东西化简为一些基本的、不可再分的元素或低级的层次,将元素、部分从事物的整体中抽离出来孤立、静止地考察,然后以线性因果观或“算术和”说明元素或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事物的性质。冯特的元素分析,行为主义的实验分析,弗洛伊德的“病态人”还原等,均属此类。实验室研究是实现还原研究的最佳场所,所以心理学的独立就是与自然科学最有力的符号——实验室联系起来为标志的。
而人本心理学家站在反对还原论的立场并对此进行了有力的批判。他们均不赞成将整体肢解为部分,不同意将人等同于自然或动物、机器;拒绝将人类心理行为的规律归纳为物理、化学的规律,而认为整体有着部分所不具有的新的特性,强调在心理学研究中“整体论方法比还原论方法更适当”。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一些孤立的、静止的元素,而是一个不可截然分割的有机整体。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有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亦不是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就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人的这些特征注定了还原原则不能成为心理学的选择,也注定了还原分析法不能成为心理学的有效方法。
新一代人本心理学家一方面坚持了早期人本心理学整体主义研究路径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如,现象学研究坚持研究“生活世界”中的人。在他们看来,不仅人的身体与心理、人与社会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人与他所生活的世界(生活世界)也是不能分割的整体。对生活世界中的人的经验按照其所呈现出来的本来面目加以研究就构成人本心理学研究方案的主题。而这种研究虽不能加以还原分析,但可通过对参与者描述的整体理解实现。所以,现象学研究强调对参与者描述的反复的阅读,通过阅读来把握其中的整体意义。启发式研究整体主义的研究路线十分突出。在它的很多概念和方法中都充分体现出来,如沉浸、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合一”,内居等。启发式研究对现象意义和本质的获得就是通过对现象的整体酝酿与思考实现的。在其整个研究过程中,不存在任何人为的对现象的部分的划分或者解析。解释学研究的整体性体现在它对现象背景性因素的强调。在解释学研究者看来,现象以及人的存在有着自己的历史发展脉络、有着自己形成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对其理解也受研究者自身价值立场主宰。而解释学研究就是要对这些诸多影响因素的系统考察,以揭示出其背后的真正意义。所以,解释学研究强调对现象的与环境、与社会、与历史的考察,它考察的是参与者在自己日常的情境中的活动和经验,而不是剥离了生活情境的实验室研究或理性主义的抽象研究。在资料分析中也着重反复阅读理解,而非逻辑分析。对话研究、现象描述研究、体验研究以及其他质化研究方案也都遵循了整体主义的研究路线。